《国情学》求取 ⇩

第一章一门对国情作整体研究的新学科1

第一节时代的需要呼唤着国情学1

一、创立国情学的必要性1

二、创立国情学的迫切性3

三、创立国情学的可能性5

第二节国情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6

一、国情学的概念和特征6

二、国情学的研究对象9

三、国情学的理论体系10

第三节国情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和方法13

一、国情学研究的重要意义13

二、国情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4

三、国情学研究的具体方法20

第四节国情学与其他相近学科的关系24

一、国情学与政治学24

二、国情学与经济学25

三、国情学与社会学25

四、国情学与历史学、未来学26

第二章国情的本质和结构27

第一节国情的涵义和属性27

一、国情的概念27

二、国情确定的依据29

三、国情的属性30

第二节国情的特征31

一、国情的客观性和差别性31

二、国情的可变性与相对稳定性32

三、国情的历史性和现实性33

四、国情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4

第三节国情体系35

一、国情系统35

二、根本国情与一般国情36

三、自然国情与人文国情38

第四节国情结构39

一、国情结构的涵义39

二、中国国情结构40

第三章根本国情44

第一节社会性质44

一、社会形态44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45

第二节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49

二、中国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5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52

第三节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56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56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61

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63

第四章自然国情68

第一节自然环境68

一、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68

二、中国自然环境问题的现状70

三、环境保护及其措施74

第二节自然资源77

一、自然资源的作用77

二、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79

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83

第三节人口85

一、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85

二、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87

三、中国人口的现状89

四、中国的人口政策93

第五章经济国情97

第一节经济制度97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97

二、中国的所有制结构101

三、中国的分配制度103

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分析104

一、国民经济发展经历的几个时期104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变化107

三、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112

第三节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战略目标119

一、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119

二、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困难123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125

第四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27

一、经济体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127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129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措施130

第六章政治国情134

第一节政治制度134

一、政治和国家政权134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根本国体136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国家政体140

四、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143

第二节军事146

一、中国军队的性质和任务146

二、武装力量的构成147

三、加强国防建设149

第三节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151

一、民主与法制的关系151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55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59

第四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161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61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和实践162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和主要内容163

第七章文化国情167

第一节文化的涵义和作用167

一、文化的涵义和特征167

二、文化的地位和作用169

第二节中国文化建设的现状172

一、科学技术事业172

二、教育事业176

三、文艺事业179

四、卫生体育事业182

五、民族精神183

六、思维方式187

第三节文化建设的战略措施190

一、意识形态是文化建设的灵魂190

二、批判的继承和推陈出新192

三、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194

第八章社会国情199

第一节民族199

一、中国各民族的由来和发展199

二、中国民族的现状和特点202

三、中国的民族政策207

第二节社会阶级结构210

一、社会阶级结构及其分析方法210

二、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阶层211

三、中国现阶段利益群体的划分213

第三节社会生活215

一、生活与生活方式215

二、中国生活方式的现状和特征219

三、创建新型的生活方式223

第四节社会保障225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225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226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29

第九章国际环境国情233

第一节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对外关系233

一、国际环境的涵义233

二、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234

三、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的成就236

第二节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237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237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242

第三节中国的外交政策245

一、独立自主是外交的基本立场245

二、维护世界和平是外交的基本目标248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的基本准则249

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是外交的基本立足点250

五、实行对外开放是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51

六、推进祖国统一是外交的重要任务252

第十章综合国力255

第一节综合国力的涵义255

一、综合国力的概念255

二、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257

第二节综合国力的评估259

一、国外对国力的评估259

二、中国提出的综合国力动态方程262

三、综合国力评估方法264

四、综合国力评估分析265

第三节辩证地评价中国国力266

一、中国综合国力基本要素的评价266

二、评价中国国力要有辩证的态度268

第四节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途径269

一、优化综合国力系统结构269

二、增强综合国力要素力量270

第十一章国情演变的基本规律273

第一节国情的历史演变273

一、中国国情的历史演变273

二、中西国情历史演变之比较279

第二节国情演变的一般规律284

一、生产力最终决定国情演变的规律284

二、社会形态直接决定国情基本面貌的规律286

三、国情诸要素大体同步发展的规律289

第三节中国国情演变的特殊规律292

一、中国国情演变的特殊性292

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行不通293

三、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的必然选择295

第十二章国情与国家发展297

第一节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297

一、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分析的意义297

二、人类历史发展的“信号”与“噪音”298

三、社会学科研究的科学性300

第二节诸国国情与国家发展301

一、中、英、法比较研究301

二、中、美比较研究308

三、中、德、日比国研究314

四、中、俄、印度的比较研究320

第三节错误的国情决定论批判324

一、种族决定论324

二、传播论325

三、环境决业论326

四、社会有机论及人性退化论、历史循环论328

五、天人合一论329

六、单纯国家的国情观与附庸国家的国情观330

第十三章国情与道路332

第一节现代化及其各国的特点332

一、现代化的概念332

二、各国现代化的不同特点335

第二节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抉择338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338

二、和平改造的道路341

三、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43

第三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特点345

一、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长期性345

二、现代化建设中的多样化、差异性347

三、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354

四、两种生产一起抓356

五、积极实行对外开放358

第十四章国情调查360

第一节国情调查的功能和类型360

一、国情调查的涵义360

二、国情调查的功能361

三、国情调查的类型362

第二节国情调查的历程和指导思想368

一、中国国情调查的历程368

二、国情调查的指导思想371

第三节国情调查的程序和方法374

一、国情调查的一般程序374

二、国情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378

第十五章国情预测384

第一节国情预测的意义、目标和任务384

一、国情预测的涵义384

二、国情预测的意义385

三、国情预测的目标387

四、国情预测的基本任务388

第二节国情预测的分类、方法与技术390

一、国情预测的分类390

二、国情预测的主要方法391

三、国情预测技术395

第三节国情预测机构设置和工作步骤396

一、国情预测机构设置396

二、国情预测工作步骤398

第四节国情资料编纂400

一、国情资料编纂的内容400

二、国情资料编纂的原则401

三、国情资料编纂的形式402

四、国情资料编纂的方法402

第十六章国情与决策405

第一节国情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405

一、决策者必须具有国情意识405

二、国情认识是决策的基础408

三、决策研究必须与国情研究相结合409

第二节国情与决策体制412

一、决策体制412

二、国情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律化413

三、国情与宏观决策、微观决策416

第三节国情研究与决策程序417

一、国情研究与决策准备程序417

二、国情研究与决策方案的设计、选择程序419

三、国情研究与决策的反馈程序420

第四节推进国情与决策的研究421

一、实现国情研究的学科化421

二、建立独立的国情研究机构423

三、决策者要加强国情调查423

第十七章国情教育425

第一节国情教育的涵义和地位425

一、国情教育的概念425

二、国情教育的历程427

三、国情教育的性质428

四、国情教育的职能429

第二节国情教育的意义和方针430

一、国情教育的意义430

二、国情教育的方针433

第三节国情教育的目的和方法437

一、国情教育的内容和目的437

二、国情教育的形式和方法438

第四节国情教育比较439

一、日本国情教育的特点439

二、法国国情教育的特点440

三、国情教育比较得到的启示441

结束语中国——21世纪的太阳443

附录一:国情资料453

附录二:国情比较资料487

后记503

1992《国情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东升著 1992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