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制度史纲》求取 ⇩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元首制度1

第一节 夏商周时代的“后”“王”制度1

一、“后”称号的来源及其含义1

二、“王”称号的来源及王权的形成与发展2

三、王权的行使及其制约因素4

四、王位继承制度7

五、宫禁后宫制度9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虚君制度及帝制运动10

一、周王的虚君化10

二、帝制运动12

第三节 秦汉至明清的皇帝制度15

一、皇帝的名号制度15

二、礼仪制度19

三、皇权的发展及其行使方式21

四、皇位继承制度25

五、后宫制度29

六、宫殿陵寝制度31

七、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本质33

八、清末元首制度的设计43

第四节 中华民国时期元首制度的嬗变45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元首制度45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元首制度的变幻48

三、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家元首制度的演变58

第二章 中央行政体制63

第一节 夏商周的内服及巫史体制与公卿体制63

一、夏商时期的内服及巫史体制63

二、西周时期的公卿体制68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与文武分职71

一、官僚制的确立71

二、宰相制的出现与将相文武分职74

一、秦及汉初的三公九卿行政体制76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体制及其变化76

二、西汉武帝以后三公九卿体制的变化77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体制8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体制的形成80

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体制的完善与发展82

三、中唐以后三省制度的破坏85

四、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的衰微与隋唐的三师三公九寺五监86

一、宋代的二府三司体制89

第五节 宋代的二府三司制与元代的一省制89

二、元代的一省体制92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94

一、明代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建立94

二、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军机处双轨体制95

三、部院寺监司机构97

四、清朝末年中央行政体制的变革101

第七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105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105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106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107

第三章 地方行政体制111

第一节 夏商周的外服体制与分封体制111

一、夏朝的“九州”体制111

二、商朝的“外服”体制112

三、周代的分封采邑体制与国野乡遂体制113

一、分封体制的没落115

二、郡县体制的兴起115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体制的兴起115

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郡县两级体制和州郡县三级体制117

一、秦汉的郡(国)县两级体制117

二、汉代州的设立与州郡县三级体制120

三、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及其特点121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州(郡)县两级体制与道州县三级体制123

一、隋及唐初的州(郡)县两级体制123

二、唐朝道的设置与道州县三级体制的形成126

一、地方行政区划128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与职权128

第五节 宋代的路州(府军监)县三级体制128

第六节 元代的行省体制130

一、行省组织体制131

二、路府州县及基层行政组织体制131

三、其它行政组织体制132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省府(州)县三级体制与省道府(州)县四级体制133

一、省行政体制的演变133

二、道府(州)县与基层行政组织体制136

三、特别地方行政组织体制137

四、清末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138

第八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139

一、民国初年的地方行政体制139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144

第四章 行政监察150

第一节 先秦监察制度的萌芽152

一、言谏制度的萌芽152

二、御史制度的萌芽158

第二节 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创立162

一、中央言谏制度162

二、中央御史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巩固163

三、地方监察制度的确立166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的变动170

一、言谏制度的发展170

二、御史监察制度的削弱171

一、言谏制度的完善175

第四节 隋唐时期监察制度的完善175

二、御史监察制度的强化180

第五节 宋代监察制度的新发展184

一、言谏制度的变革185

二、中央御史台的变革188

三、地方监察的多元化189

四、宋代对监察官的管理190

第六节 元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91

一、御史台地位显著提高191

二、台察合一,殿院降为殿中司192

二、实行台谏合一193

四、建立行台制度,实行分道监察193

五、健全监察法规194

第七节 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完备196

一、明清的言谏制度和台谏合一的完成197

二、御史监察制度的完备199

三、监察官员的选任与管理205

第八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207

一、民国初期监察制度概况207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209

三、民国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和作用213

第五章 人事行政216

第一节 夏商周的贵族制人事行政216

一、选任制度217

二、考核奖惩制度218

三、职级工资制度219

五、培训制度220

四、退休制度220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官僚制人事行政的诞生221

一、选拔制度221

二、任用制度224

三、考核奖惩制度224

四、职类职级与工资制度225

一、选拔制度226

第三节 秦汉时期封建官僚制人事行政的确立与巩固226

六、培养训练制度226

五、退休制度226

二、任用制度230

三、考核奖惩制度232

四、职位工资制度233

五、休假退休制度233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事行政的变化235

一、选拔制度235

二、任用制度238

三、考核制度238

四、职位工资制度239

五、退休制度240

第五节 隋唐两宋官僚制人事行政的完备240

一、选拔制度240

二、任用制度243

三、考核奖惩制度245

四、职位工资制度246

五、休假退休制度250

第六节 元代人事行政的转折251

一、选拔制度251

二、任用制度252

三、考核制度252

四、职位工资制度252

五、退休制度252

第七节 明清官僚制人事行政的发展252

一、选拔制度253

二、任用制度256

三、考核奖惩制度257

四、职位制度258

五、工资制度258

六、退休制度258

第八节 中华民国时期人事行政的演变259

一、北洋政府的人事行政259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人事行政260

第六章 财务行政261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财务行政261

一、财政的形成及夏商周三代国家的收支261

二、夏商周三代的国家财政管理机关263

三、春秋战国时期财务行政的变化267

第二节 秦汉时期封建集权型国家财务行政的形成270

一、中央集权型财务行政的确立270

二、财政管理机关及财政的变化273

三、财政的预决算与监督——上计制度276

二、财政管理机关的变化277

一、财政收支的变化27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财务行政的变化277

第四节 隋唐财务行政280

一、财政收支概况280

二、财政管理机关282

三、预算制度285

四、审计制度287

第五节 宋朝财务行政289

一、财政收支概况与会计录289

二、财政管理机关291

三、审计制度294

第六节 元朝财务行政295

一、财政收支概况295

二、财政管理机关296

三、会计核算与审计监督制度298

第七节 明朝财务行政299

一、财政收支概况299

二、财政管理机关301

三、库藏机关及管理制度302

四、会计核算与审计制度303

第八节 清朝财务行政305

一、财政收支概况305

二、财政管理机关307

三、财政监察制度309

四、预、决算制度309

第九节 中华民国财务行政310

一、财政收支概况310

二、财政管理机关311

三、联综组织制度315

四、预算制度315

五、会计制度317

六、决算制度317

七、审计制度318

一、夏代行政法的萌芽320

二、商代行政法的雏形320

第一节 夏商周的行政法规320

第七章 行政法规320

三、周代成文行政法——《周官》的产生321

四、春秋战国的行政法规322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行政法规323

一、秦汉行政法律的发展323

二、秦汉行政法律中行政处罚与刑事惩治325

一、行政法典与律令科格式328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法规328

二、单项行政法规330

三、《违制律》与重罪十条331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行政法规333

一、唐代的行政法典——《唐六典》333

二、隋唐的官律334

第五节 宋元时期的行政法规335

一、行政法典335

二、官律336

一、典例规范完备的行政法338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行政法规338

二、吏律339

三、清末行政法规的修订341

第七节 古代行政法的基本特点342

一、体系清晰,法典规范342

二、以职官制度为主体343

三、以礼入法,礼法合一344

四、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精神344

第八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法规345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法规345

二、北洋政府的行政法规346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法规346

第八章 行政管理思想349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行政管理思想349

一、周公“敬天保民”的治国思想349

二、《管子》的工商行政管理思想351

三、孔子的“礼义”治国思想352

四、孟子的“仁政”治国思想353

五、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354

六、韩非法术势兼用的行政管理理论356

七、孙武的战略运筹思想357

八、老子的“无为”“知常善下”的管理思想359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思想361

一、李斯的中央集权行政管理思想361

二、汉初以黄老“清静无为”思想为核心的行政管理理论363

三、贾谊的“强干弱枝”行政思想364

四、桑弘羊的“制有余调不足”的财政管理思想365

五、董仲舒的“大一统”行政思想36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管理思想369

一、曹操的“唯才是举”用人思想369

二、诸葛亮的“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行政管理思想370

三、刘劭的人才管理思想372

四、傅玄的社会管理思想374

五、苏绰的“先治心身”的行政管理思想376

一、唐太宗“君臣上下,各尽至公”的行政思想378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行政管理思想378

二、柳宗元的行政改革思想380

三、刘晏的“养民为先”“取人不怨”的财政管理思想382

第五节 宋元时期的行政管理思想383

一、程颢程颐的君道理论383

二、王安石的行政改革思想385

三、董煟的荒政管理思想386

四、王祯的农业管理思想387

一、丘浚的人才和财政管理思想389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行政管理思想389

二、张居正的行政思想与实践393

三、顾炎武的人治与分权众治思想395

四、龚自珍的行政改革思想398

第七节 近代变革封建行政管理体制的思想399

一、魏源的行政改革思想399

二、早期维新派的行政改革思想400

三、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行政改革思想401

四、孙中山的行政思想与实践403

1991《中国行政制度史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秦闻一主编 1991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