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的微生物防治原理的技术》求取 ⇩

目录1

第一篇 害虫的微生物防治1

第一章 昆虫病原细菌 陈涛1

第一节 类型1

一、专性病原菌1

二、潜势病原菌2

三、兼性病原菌3

第二节 鉴定步骤3

第三节 几个重要种的描述5

一、蜡状芽孢杆菌5

二、铜绿假单胞菌7

三、粘质沙雷氏菌7

参考文献8

第二章 苏云金杆菌防治害虫 罗绍彬11

第一节 苏云金杆菌生物学特性11

一、形态和培养特征11

二、生理生化特性12

三、H—血清型和亚种12

四、对昆虫的致病性14

第二节 杀虫毒素15

一、α-毒素15

二、β-外毒素16

三、γ-外毒素17

四、δ-内毒素17

第三节 作用方式和特点26

六、鼠因子毒素和虱因子毒素26

五、水溶性毒素26

一、伴孢晶体毒素27

二、苏云金素27

三、芽孢28

四、制剂及其作用特点28

第四节 制剂的生产及工艺流程29

一、液体深层发酵30

二、固体发酵34

第五节 杀虫工程菌36

一、δ-内毒素基因及编码蛋白质36

二、开发Bt遗传多样性创造新生物杀虫剂38

三、转基因植物40

一、杀虫活性和寄主范围41

第六节 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41

二、国外应用概况46

三、Bt在我国的应用47

参考文献57

第三章 球形芽孢杆菌及其利用 袁方玉 陈宗胜60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及分布60

一、生物学特性60

二、分布63

三、分类64

第二节 杀蚊毒素与基因工程71

一、杀蚊毒素71

二、基因工程73

一、寄主范围76

二、杀蚊幼活性与H—血清型76

第三节 寄主范围和毒力76

三、对各种蚊幼虫毒杀效果77

四、持效作用80

第四节 生产与应用81

一、制剂的生产81

二、应用84

第五节 毒效试验方法85

一、效价测定85

二、野外试验评价86

参考文献87

第四章 金龟子芽孢杆菌及其利用 解思泌94

第一节 概论94

一、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95

第二节 乳状病原菌的特性95

二、缓病芽孢杆菌101

三、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分类地位102

四、金龟子芽孢杆菌的自然传播途径及致病作用105

第三节 应用与效果108

一、制剂生产108

二、田间应用效果110

第四节 评价111

参考文献111

第五章 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害虫 张光裕 孙修炼113

第一节 概述113

第二节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特性115

一、形态结构115

二、病理学116

三、生化性质119

四、活性119

五、环境因素的影响119

第三节 NPV杀虫剂的工厂化生产121

一、生产模式121

二、生产工艺122

三、控制污染是维持正常生产的保证123

四、质量检测123

第四节 应用技术123

一、病毒生防的特点123

二、与其它杀虫剂的综合使用125

三、病毒生防实例125

一、病毒的传播128

第五节 生态学和流行病学128

二、牧场害虫弄蝶病毒病的流行129

三、叶蜂病毒流行病的传播129

四、油桐尺蠖NPV的流行病130

第六节 基因工程研究130

一、含利尿激素基因的重组病毒的研究130

二、含有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基因的重组病毒的研究131

三、利用杆状病毒载体表达昆虫保幼激素酯酶(JHE)基因131

四、利用蝎毒基因构建重组病毒杀虫剂132

五、利用杆菌病毒EGT基因构建重组病毒132

六、具有较广宿主范围的重组杆状病毒的研究133

参考文献133

二、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140

一、包涵体的形态结构140

第一节 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140

第六章 颗粒体病毒防治害虫 张友清 刘润忠140

三、形态发生141

第二节 颗粒体病毒病病症与病理学143

一、病症特征143

二、组织病理144

三、潜伏期146

第三节 颗粒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147

一、生物活性与寄主范围147

二、理化性质与稳定性151

三、专一性及安全性155

一、利用天然饲料养虫的生产技术158

第四节 生产工艺与技术158

二、利用人工饲料养虫的生产技术159

三、组织培养的生产技术160

四、剂型161

五、产品标准化及质量控制162

六、影响病毒生产的因素163

第五节 应用技术与效果165

一、应用技术165

二、防治效果167

参考文献169

第七章 利用非包涵体杆状病毒防治害虫 梁布锋172

第一节 分类地位173

第二节 感染特点及传播途径175

参考文献176

第三节 生产和应用176

第八章 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害虫 陈新文 彭辉银177

第一节 概述177

第二节 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178

一、结构及组成178

二、稳定性181

三、宿主范围181

四、传递182

五、质型多角体病毒和寄主种群间的关系183

第三节 病理特征183

一、对脊椎动物的安全性184

二、对有益昆虫的影响184

第四节 安全性184

三、对哺乳动物细胞的影响185

第五节 杀虫剂生产185

一、生产工艺185

二、病毒感染与增殖186

三、病毒的提取186

四、病毒制剂加工187

五、产品质量检测187

六、病毒杀虫剂的保存187

第六节 应用187

一、防治效果187

二、质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与其它生物制剂的混合使用188

三、利用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松毛虫189

参考文献190

第一节 寄主范围和分类194

第九章 昆虫痘病毒及其利用 王丽英194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198

第三节 病毒感染、复制与增殖201

一、感染201

二、复制与增殖202

第四节 昆虫痘病毒防治害虫的潜力202

参考文献203

第十章 浓核病毒及其利用 侯建文206

第一节 引言206

第二节 宿主范围和分类206

一、宿主范围206

二、致病性206

三、分类地位207

四、分离提纯208

第三节 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209

一、病毒粒子209

二、核酸210

三、结构蛋白质212

第四节 形态发生和DNA复制的分子生物学213

一、增殖与形态发生213

二、DNA复制213

第五节 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215

一、应用215

二、安全问题215

参考文献216

第一节 分类217

第十一章 白僵菌及其应用 冯明光 李增智217

第二节 生活史与侵染循环219

第三节 自然发生与流行220

第四节 毒力变异220

第五节 培养与培养物222

第六节 生产223

一、固体法与双相法224

二、深层发酵226

三、塑料垫法228

第七节 制剂稳定性与应用228

一、分生孢子制剂229

二、芽生孢子制剂233

三、菌丝制剂234

参考文献236

第八节 结语236

第十二章 绿僵菌及其应用 樊美珍 李增智245

第一节 概况245

第二节 分类245

第三节 致病机制与毒力247

第四节 自然控制作用249

第五节 应用250

一、农作物害虫250

二、甘蔗害虫250

三、果树害虫251

四、林木害虫251

五、经济作物害虫251

六、其它害虫252

参考文献253

第一节 分类256

第十三章 轮枝孢菌及其利用 马明光 李增智256

第二节 寄主范围与自然发生257

第三节 菌株及其变异259

一、生长培养条件259

二、毒力与流行潜力259

三、人工诱变260

第四节 生产与应用261

第五节 结语263

参考文献263

第一节 概况267

第二节 分类与分布267

第十四章 座壳孢菌的研究 关雄 高日霞 李增智267

第三节 培养269

第四节 寄主专化性及流行270

第五节 应用271

参考文献272

第十五章 虫霉菌及其利用 冯明光 李增智273

第一节 分类273

第二节 主要种类及其寄主范围275

第三节 侵染循环278

第四节 分离与培养279

第五节 寄主专化性与毒力280

第六节 虫霉病的发生与流行282

第七节 应用286

参考文献288

第一节 特征及主要类群292

一、感染特征292

二、主要类群292

第十六章 原生动物及其利用 王丽英292

三、微孢子虫296

第二节 具有生物防治潜能的原生动物299

一、原生动物的利用概述299

二、蝗虫微孢子虫299

三、变形微孢子虫306

四、云杉卷叶蛾微孢子虫307

五、玉米螟微孢子虫308

六、具褶微孢子虫308

八、其它原生动物309

七、蚊虫微孢子虫309

第三节 制剂的生产和安全性311

一、生产与贮存311

二、安全性314

参考文献314

第十七章 昆虫线虫及其应用 杨怀文 简恒321

第一节 概述321

第二节 斯氏科和异小杆科线虫的生物学特性322

一、生物学322

二、分类学324

三、生态学325

第三节 斯氏科和异小杆科线虫的生产和应用326

二、大量繁殖的技术327

一、繁殖技术的发展327

三、剂型328

四、使用技术329

第四节 索科线虫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330

一、引言330

二、生物学特性330

三、环境因子对索科线虫的影响331

四、索科线虫防治害虫的现状332

五、小结333

参考文献333

第一节 植物细菌病害发生的特点336

一、病害类型336

第十八章 植物细菌病害的微生物防治 何晨阳 王金生336

第二篇 植物病害的微生物防治336

二、病菌致病作用337

三、生态学和传播337

第二节 细菌病害生物防治的机制和途径338

一、用于生物防治的微生物类型338

二、细菌病害生物防治的机制341

三、细菌病害生物防治的途径343

第三节 研究技术345

一、分离和筛选拮抗微生物345

二、建立防治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345

五、加工和制作生防菌剂346

六、研究微生物农药防病增产机制346

三、规范化使用生防菌技术346

四、研究生防菌发酵工艺程序346

第四节 成功实例347

一、细菌性冠瘿病的微生物防治347

二、促生性根际细菌的应用348

参考文献349

第十九章 植物真菌病害的微生物防治 马修理354

第一节 植物真菌病害的微生物防治机制与途径354

一、可用于防治真菌病害的微生物种类354

二、真菌病害的生防机制356

三、防治途径和方法358

第二节 研究技术359

一、拮抗体的分离与筛选359

四、菌剂生产360

二、防治试验360

三、防治效果评估360

五、大田应用361

第三节 应用与实例361

一、井岗霉素的应用361

二、农抗120的应用361

三、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362

四、木霉362

五、菌根363

参考文献363

第二十章 植物病毒病害的微生物防治 刘勇 杨继红366

第一节 媒介昆虫的微生物防治366

第二节 利用弱毒株防治植物病毒病害367

一、原理367

三、弱毒株疫苗的接种368

二、植物病毒弱株的来源368

四、弱毒疫苗成功应用369

五、弱毒株用于防治应注意的问题370

第三节 利用卫星RNA防治植物病毒病害371

一、卫星RNA的性质371

二、影响辅助病毒症状的机制371

三、卫星RNA的应用372

第四节 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372

一、外壳蛋白质基因介导的抗性372

二、卫星RNA介导的抗性373

三、反义RNA介导的抗性373

六、技术和方法374

五、其它可能的抗病毒基因工程374

四、正义RNA介导的抗性374

参考文献380

第二十一章 植物线虫病害的微生物防治 林茂松387

第一节 微生物防治原理387

第二节 寄生微生物390

一、寄生卵的真菌390

二、寄生固定内寄生雌虫的真菌391

三、寄生蠕虫形线虫的真菌和细菌392

四、具有抑制或刺激性代谢的微生物392

第三节 捕食微生物394

第四节 研究技术397

一、植物线虫的分离和培养397

三、分离厚壁孢子轮枝菌的方法400

二、从孢囊线虫的雌虫和卵上分离真菌400

四、分离食线虫真菌401

五、线虫的内寄生真菌拮抗潜力的测试和分离培养402

六、捕食线虫真菌的筛选403

七、厚壁孢子轮枝菌的纸袋接种法403

八、细菌拮抗物防治植物寄生线虫403

参考文献404

第三篇 杂草的微生物防治408

第二十二章 杂草病原微生物 胡广淦 袁树忠 林冠伦408

第一节 概论408

第二节 利用植物病原物防治杂草的可能性及基本途径408

一、可能性408

二、基本途径409

一、种类及其侵染循环411

第三节 杂草病害的侵染循环和流行规律411

二、流行规律414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与目标杂草的相互关系417

参考文献418

第二十三章 杂草微生物防治的方法和应用 胡广淦 袁树忠421

第一节 杂草微生物防治的研究方法421

一、确定杂草进行生物防治的适宜性421

二、寻找杂草天敌微生物421

三、生态学研究422

四、安全性测定422

五、病原释放和定殖423

第二节 真菌在杂草防治中的作用423

一、真菌在杂草生物防治传统或途径中的作用424

二、真菌在杂草生物防治除草剂途径中的作用428

第三节 细菌、病毒和线虫在杂草防治中的应用437

一、细菌437

二、病毒438

三、线虫438

第四节 微生物毒素在杂草防治中的应用439

第五节 杂草病原微生物的引种440

一、病原微生物引种技术440

二、防效评价441

第六节 杂草的综合防治442

一、综合防治的必要性442

二、虫菌联合防治杂草443

三、与其它方法联用445

参考文献445

第四篇 鼠害的微生物防治449

第二十四章 微生物灭鼠 梁俊勋449

第一节 防治鼠类的微生物449

一、微生物防治鼠类的历史449

二、灭鼠微生物的应用基础和种类451

第二节 微生物灭鼠的应用示范453

一、灭鼠病原菌的研究453

二、病毒灭鼠的研究459

一、历史的回顾462

二、微生物灭鼠的岐见462

第三节 微生物灭鼠问题的商榷462

三、微生物灭鼠的前景463

参考文献464

第五篇 微生物防治有害藻类的尝试465

第二十五章 微生物防治有害藻类的研究状况 刘永定 何添福 赵以军465

第一节 概况465

一、藻类的危害465

二、有害藻类防治技术的现状467

第二节 蓝藻病毒或噬藻体467

一、类型467

二、理化性质469

三、感染469

第三节 真核藻类的病毒或病毒类粒子(VLPs)470

一、类型及其宿主470

二、基本性质475

三、小球藻病毒VLPs475

四、褐藻病毒477

五、病毒对浮游藻类的影响及在水生生态中的作用477

第四节 细菌的溶藻478

一、研究现状478

二、粘细菌直接接触溶解蓝藻479

三、细菌进入宿主细胞溶藻481

四、细菌分泌有毒物质溶藻481

五、细菌协助病毒溶藻484

第五节 真菌的溶藻485

一、分泌抗生素溶藻485

二、寄生溶藻486

参考文献489

中文索引495

外文索引501

三、灭鼠微生物制剂561

1995《有害生物的微生物防治原理的技术》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涛主编 1995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