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
作者 | 陈建华著 编者 |
---|---|
出版 | 上海:学林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36 |
出版时间 | 1992(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805106983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1591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总论1
第一编 勃兴11
概论12
第一章 元末江浙文学的盛况与一般特征16
一 元末江浙文学之盛16
二 元末江浙文学的世俗化特征19
三 元末江浙文学的个性化特征27
第二章 独特美学形式与时代精神38
一 杨维祯:古乐府与世俗情趣38
二 高启:自我觉醒的悲壮历程46
三 《水浒传》:梁山英雄的市井意识56
四 《琵琶记》:对传统道德的深刻反思63
第三章 元末江浙文学的社会背景72
一 政治与文化背景72
二 商业、海运、外贸与城市的发展73
三 士商关系的历史性转折77
第二编 停滞89
概论90
第一章 明初江浙文学的消沉93
一 从诗歌透视明初江浙地区的萧条93
二 明初吴中诗人的悲剧命运和诗风转变97
三 政治高压下的个性表现形式——麻木、抗争与变态102
四 元末江浙文学的遗响——瞿佑与《剪灯新话》105
一 “文道合一”——为明初官方认可的文学理论115
第二章 浙东儒学与明初文学115
二 金华学派的两重性与可悲结局119
三 宋濂、王祎的文学创作特征123
四 方孝孺:对明初政治与道德的严峻反应124
第三章 江浙文学与“台阁体”130
一 “台阁体”的兴起及其文学意义130
二 江浙地区的“台阁体”135
三 江浙馆阁诸公与“三杨”作品比较140
第三编 复兴149
概论150
第一章 明中期吴中文学的复兴153
一 明中期社会状况及吴中经济、文化的复苏153
二 祝允明的激进态度——“诗死于宋”与“学坏于宋”162
三 文征明与传统的连续性170
第二章 狂者进取…明中期吴中文学的个性风貌174
一 唐寅:缙绅社会价值的背叛者175
二 祝允明:带有深湛思致的疏狂自放180
三 文征明:改进传统的温雅方式185
第三章 “当天下之五”与失鹿中原191
一 吴中诸子与“前七子”文学思想之同异192
二 吴中诸子与李梦阳、何景明文学创作之同异201
三 吴中诸子失落文学领导权的原因207
第四章 与文学整体的融合——徐祯卿的特殊贡献213
一 徐祯卿与李梦阳及所谓“改趋”问题213
二 《谈艺录》:南北文学交融的基础与地域特征217
三 徐祯卿诗风的变化220
四 北方文学潮流的南下225
第四编 推进231
概论232
第一章 正德末、嘉靖前期的吴中文学235
一 融汇与巩固——吴中文学发展的稳健步履235
二 汉魏六朝文学风尚的再现与新意240
第二章 “唐宋派”——“道”对“文”的反拨247
一 唐顺之、王慎中与“嘉靖八才子”247
二 唐顺之的文学观——“文道合一”论翻版251
三 “文字工拙在心源”说与阳明心学256
四 茅坤与“唐宋派”的解体260
第三章 王世贞及其所代表的“后七子”——“文”对“道”的再度克服266
一 “后七子”概况及其名称等问题266
二 王世贞的文学理论——美学形式先于个性表现272
三 美学形式的进步性——对“道”的疏隔作用277
四 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学创作比较281
五 王世贞与李攀龙的美学趣尚比较285
第四章 徐渭——晚明江浙文学的前奏294
一 隆、万之际江浙文学的反复古倾向294
二 《论中》:徐渭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298
三 《四声猿》:徐渭个性的艺术表现304
第五编 高潮311
概论312
第一章 晚明江浙文学与人性解放思潮316
一 情僧达观——晚明江浙思想界的异飙突起316
二 尊情论、性灵说与晚明江浙文学思潮320
三 晚明江浙地区士商关系及其观念形态325
四 晚明江浙文学与市民意识329
五 晚明江浙文学的个性悲剧及其历史原因340
第二章 晚明江浙文学——诗歌349
一 晚明江浙诗歌流派分野349
二 屠隆的诗:内心深层的欢跃与痛苦353
三 晚明江浙女性诗歌的繁盛358
四 江浙诗歌在明末的发展趋向362
第三章 晚明江浙文学——散文369
一 “小品”名称与晚明江浙文学氛围369
二 小品与晚明江浙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372
三 小品谐谑之趣及其思想、艺术的内蕴378
一 冯梦龙“三言”与凌初濛“二拍”389
第四章 晚明江浙文学——小说389
二 “三言”——以“真情”为基础的和谐理想391
三 “二拍”——对封建礼教395
的强烈冲击395
四 “三言”与“二拍”的思想、艺术比较398
第五章 晚明江浙文学——戏剧404
一 晚明江浙戏曲的兴盛与士大夫生活风尚404
二 晚明江浙戏曲的思想和艺术特征408
三 晚明江浙戏曲流派与诗文批评的关系412
第六章 晚明江浙文学与整体文学潮流424
一 地区之间文学交融与差异的新态势424
二 袁宏道、汤显祖的崛起与晚明江浙文学的积极反应425
三 晚明江浙文学对袁宏道、汤显祖的影响431
四 余论——晚明江浙文学发展的渐进特征433
1992《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建华著 1992 上海:学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
- 198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
- 1982
-
- 十七至十八世纪俄国农民战争
- 1983年04月第1版
-
-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 1986年09月第1版
-
- 意识形态与新马四十年社会变迁
- 南洋大学
-
-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
- 1985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 河南博物院落成暨河南省博物馆建馆七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 1998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 法国史纲 十七世纪-十九世纪
- 1962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 1986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
- 1982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 蒙古史学史 十三世纪至十七世纪
- 1988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 中国思想通史 第5卷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 1956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
- 1987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