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求取 ⇩

目录1

总论1

第一编 勃兴11

概论12

第一章 元末江浙文学的盛况与一般特征16

一 元末江浙文学之盛16

二 元末江浙文学的世俗化特征19

三 元末江浙文学的个性化特征27

第二章 独特美学形式与时代精神38

一 杨维祯:古乐府与世俗情趣38

二 高启:自我觉醒的悲壮历程46

三 《水浒传》:梁山英雄的市井意识56

四 《琵琶记》:对传统道德的深刻反思63

第三章 元末江浙文学的社会背景72

一 政治与文化背景72

二 商业、海运、外贸与城市的发展73

三 士商关系的历史性转折77

第二编 停滞89

概论90

第一章 明初江浙文学的消沉93

一 从诗歌透视明初江浙地区的萧条93

二 明初吴中诗人的悲剧命运和诗风转变97

三 政治高压下的个性表现形式——麻木、抗争与变态102

四 元末江浙文学的遗响——瞿佑与《剪灯新话》105

一 “文道合一”——为明初官方认可的文学理论115

第二章 浙东儒学与明初文学115

二 金华学派的两重性与可悲结局119

三 宋濂、王祎的文学创作特征123

四 方孝孺:对明初政治与道德的严峻反应124

第三章 江浙文学与“台阁体”130

一 “台阁体”的兴起及其文学意义130

二 江浙地区的“台阁体”135

三 江浙馆阁诸公与“三杨”作品比较140

第三编 复兴149

概论150

第一章 明中期吴中文学的复兴153

一 明中期社会状况及吴中经济、文化的复苏153

二 祝允明的激进态度——“诗死于宋”与“学坏于宋”162

三 文征明与传统的连续性170

第二章 狂者进取…明中期吴中文学的个性风貌174

一 唐寅:缙绅社会价值的背叛者175

二 祝允明:带有深湛思致的疏狂自放180

三 文征明:改进传统的温雅方式185

第三章 “当天下之五”与失鹿中原191

一 吴中诸子与“前七子”文学思想之同异192

二 吴中诸子与李梦阳、何景明文学创作之同异201

三 吴中诸子失落文学领导权的原因207

第四章 与文学整体的融合——徐祯卿的特殊贡献213

一 徐祯卿与李梦阳及所谓“改趋”问题213

二 《谈艺录》:南北文学交融的基础与地域特征217

三 徐祯卿诗风的变化220

四 北方文学潮流的南下225

第四编 推进231

概论232

第一章 正德末、嘉靖前期的吴中文学235

一 融汇与巩固——吴中文学发展的稳健步履235

二 汉魏六朝文学风尚的再现与新意240

第二章 “唐宋派”——“道”对“文”的反拨247

一 唐顺之、王慎中与“嘉靖八才子”247

二 唐顺之的文学观——“文道合一”论翻版251

三 “文字工拙在心源”说与阳明心学256

四 茅坤与“唐宋派”的解体260

第三章 王世贞及其所代表的“后七子”——“文”对“道”的再度克服266

一 “后七子”概况及其名称等问题266

二 王世贞的文学理论——美学形式先于个性表现272

三 美学形式的进步性——对“道”的疏隔作用277

四 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学创作比较281

五 王世贞与李攀龙的美学趣尚比较285

第四章 徐渭——晚明江浙文学的前奏294

一 隆、万之际江浙文学的反复古倾向294

二 《论中》:徐渭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298

三 《四声猿》:徐渭个性的艺术表现304

第五编 高潮311

概论312

第一章 晚明江浙文学与人性解放思潮316

一 情僧达观——晚明江浙思想界的异飙突起316

二 尊情论、性灵说与晚明江浙文学思潮320

三 晚明江浙地区士商关系及其观念形态325

四 晚明江浙文学与市民意识329

五 晚明江浙文学的个性悲剧及其历史原因340

第二章 晚明江浙文学——诗歌349

一 晚明江浙诗歌流派分野349

二 屠隆的诗:内心深层的欢跃与痛苦353

三 晚明江浙女性诗歌的繁盛358

四 江浙诗歌在明末的发展趋向362

第三章 晚明江浙文学——散文369

一 “小品”名称与晚明江浙文学氛围369

二 小品与晚明江浙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372

三 小品谐谑之趣及其思想、艺术的内蕴378

一 冯梦龙“三言”与凌初濛“二拍”389

第四章 晚明江浙文学——小说389

二 “三言”——以“真情”为基础的和谐理想391

三 “二拍”——对封建礼教395

的强烈冲击395

四 “三言”与“二拍”的思想、艺术比较398

第五章 晚明江浙文学——戏剧404

一 晚明江浙戏曲的兴盛与士大夫生活风尚404

二 晚明江浙戏曲的思想和艺术特征408

三 晚明江浙戏曲流派与诗文批评的关系412

第六章 晚明江浙文学与整体文学潮流424

一 地区之间文学交融与差异的新态势424

二 袁宏道、汤显祖的崛起与晚明江浙文学的积极反应425

三 晚明江浙文学对袁宏道、汤显祖的影响431

四 余论——晚明江浙文学发展的渐进特征433

1992《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建华著 1992 上海:学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