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水利、水资源与水处理实务》求取 ⇩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3

(二)水的循环3

目录3

基础水利卷3

第一章 基础水利概述3

概述3

一、水3

二、水系4

(四)水科学4

(三)水与人类4

(一)河流5

(三)河流特征6

(二)世界主要河流6

长江7

三、中国主要河流7

(四)河系7

黄河8

海河10

淮河11

辽河12

塔里木河13

伊犁河13

额尔齐斯河13

珠江14

澜沧江15

元江15

怒江15

松花江16

黑龙江16

雅鲁藏布江16

鸭绿江17

(一)词源18

四、水利18

乌苏里江18

图们江18

2.中国古代的水利19

1.古代的水利19

(二)水利的历史19

4.中国近代的水利20

3.现代的水利20

5.现代的水利21

6.中国现代的水利22

分水线23

流域23

7.水利事业前景展望23

沼泽24

流域面积24

洞庭湖25

鄱阳湖25

湖泊25

太湖25

(一)秦以前时期26

一、长江水利史26

洪泽湖26

巢湖26

青海湖26

著名江河水利史26

(二)秦至南北朝时期27

(三)隋、唐、两宋时期28

(四)元、明、清、民国时期29

二、黄河水利史30

(三)明清时期35

(二)宋元时期35

三、珠江水利史35

(一)汉唐时期35

四、太湖水利史36

(四)近代新技术引进期36

(一)12世纪以前的海河水利38

五、海河水利史38

(二)12世纪开始成全国政江中心的海河水利39

(一)北宋以前的淮河40

六、淮河水利史40

(二)南宋至清咸丰五年41

(三)近代淮河42

一、发展简史44

水利科学44

第二章 水利科学及科学技术史44

五、中国现代的水利科学45

四、水利科学与其他学科关系45

二、科学性质45

三、研究方法45

六、水利科学发展前景46

二、发展概况47

一、研究内容47

水工结构学47

一、研究内容48

河工学48

三、研究方法48

一、发展概况49

水能利用学49

二、发展概况49

农田水利学49

一、研究内容49

二、发展概况49

二、研究内容50

水利经济学51

三、勘测规划52

二、理论及技术52

一、研究内容52

二、今后展望52

水利科学技术史52

基础科学52

一、萌芽期52

五、水利机具及其他53

(四)维修管理53

四、维修管理53

(一)施工设计53

(二)基本技术53

(三)勘测规划53

(一)基本理论及技术55

(四)维修管理56

(三)勘测设计56

(二)施工设计56

(二)两汉57

(一)春秋战国57

(五)水利机具及其他57

水利建设史57

防洪史57

(五)北宋58

(四)隋唐五代58

(三)魏晋南北朝58

(七)明后期至民国59

(六)南宋至明中期59

2.导淮60

1.北宋改河60

4.高家堰61

3.浮山堰61

5.归江十坝62

7.黄河花园几堵口63

6.归江五坝63

8.贾鲁治河64

9.荆江大堤65

10.清口66

11.王景治河67

13.永定河大堤68

12.铜氏厢改道68

一、战国以前时期69

农田水利史69

14.余杭南湖69

二、战国至西汉时期70

三、元明清时代72

四、民国时期73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74

白起渠75

都江堰76

东钱湖76

成国渠76

河西古灌区79

广济渠79

后套八大渠80

鸿隙坡80

戾陆堰81

坎儿井81

鉴湖81

木兰陂82

民生渠82

龙首渠82

宁夏古灌区83

南阳古灌区83

山河堰85

桑园围85

芍陂85

三利溪85

松花坝86

三江闸86

台湾古灌区87

它山堰87

太白渠87

太湖塘浦和围田88

通济堰89

通济渠89

引漳十二渠90

新疆古灌区90

郑白渠91

永丰圩91

翻车92

恒升92

水能利用史92

水磨93

水碓93

桔槔93

渴乌93

辘轳93

中国运河史94

水转纺车94

水排94

二、历史上城市水利的基本内容112

一、早期建城中的水利问题112

城市水利史112

三、城市水利的发展113

二、古代中国港口114

一、港口的出现114

港口建设史114

三、近代中国港口115

一、发展简史117

第三章 防洪117

三、工作内容118

二、重要意义118

四、发展趋势119

防洪工程措施123

三、堤(围堤)124

二、现状124

一、发展简史124

(三)堤距125

(二)堤线125

(一)堤的类型125

(四)堤的施工126

一、圬垸简史128

四、圩(垸)128

3.海堤129

2.海塘129

二、发展趋势129

1.湖堤129

4.裹头130

六、防洪调度131

五、防洪墙131

1.运行实践132

(五)中国的防洪调度132

(一)方案编制132

(二)内容及要求132

(三)基本原则132

(四)防洪调度运用132

(七)防洪运用标准133

4.防洪控制运用方式133

2.发展趋势133

(六)防洪控制运用计划133

1.防洪工程使用程序133

2.防洪运用标准133

3.防洪控制指标133

八、防洪工程联合调度134

七、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134

1.防洪工程的防洪标准134

2.防洪对象的防洪标准134

3.防洪运用标准的采用134

(三)并联水库群防洪调度135

(二)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135

(一)分蓄洪工程系统联合调度135

(五)水库群与分蓄洪工程系统联合调度136

(四)混联水库群防洪调度136

(六)汉江中下游防洪调度138

(七)黄河下游防洪调度140

(八)黄河中下游洪水预报警报系统143

(二)防洪安全设施建设管理144

(一)经济建设管理144

九、分滞洪区管理144

(四)堤防管理145

(三)人口管理145

十、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146

长江防洪148

主要江河防洪148

黄河防洪150

淮河防洪153

海河防洪155

珠江防洪157

辽河防洪159

松花江防洪160

二、城市防洪特点162

一、城市洪灾162

主要城市防洪162

五、武汉市防洪163

四、城市防洪现状163

三、发展史略163

六、上海市防洪165

七、广州市防洪166

八、北京市防洪167

九、天津市防洪169

十、哈尔滨市防洪170

十一、银川市防洪171

(五)水利规划水平年173

(四)规划目标的选择173

第四章 水利规划173

一、规划基础173

(一)水利规划目标173

(二)国家目标与规划目标173

(三)规划目标与工程用途173

(七)多目标水利规划174

(六)水利规划标准174

2多目标分析的基本概念175

1.多目标规划特点175

2.评价指标176

1.评价原则176

(八)水利规划综合评估176

3.综合评价方法177

二、流域规划178

(九)水利规划规程规范178

(一)发展过程179

(二)地区水利规划180

(四)防洪规划181

(三)专业水利规划181

(五)灌溉工程规划182

三、农田排水规划183

四、水运规划184

六、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185

五、供水规划(城镇)185

七、跨流域调水规划187

1.基本资料188

八、山谷水库工程规划188

3.水库特征水库选择189

2.水库任务189

8.平原水库工程规划190

7.工程效果分析评价190

4.坝址选择190

5.枢纽布置190

6.淹没损失与补偿处理190

11.蓄水、供水设施191

10.库区运用191

9.水库安全标准191

13.水闸工程规划192

12.水质保护192

(一)规划内容194

九、人工河道规划194

(三)河道整治规划196

(二)中国大型人工河道196

十、湖汐电站规划197

(一)研究环境对水利的影响199

一、主要内容199

第五章 城镇供水、排水199

城市环境水利199

(一)环境水力学200

二、基础学科200

(二)研究环境与水利的相互影响200

四、水环境保护标准201

三、发展方向与趋势201

(二)环境水文学201

(三)环境水化学201

(四)环境水生物学201

五、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202

六、废水排放标准204

八、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5

七、工业用水水质标准205

供水规划207

配水工程207

城镇供水工程207

取水工程207

输水工程207

净水工程207

(二)水源选择原则208

(一)水源分类208

一、城镇供水水源208

三、生活用水量209

二、城镇用水量209

(三)水源保护209

五、消防用水量210

四、工业用水量210

七、供水系统211

六、公共用水量211

(一)统一供水212

(四)分压供水213

(三)分质供水213

(二)分区供水213

(二)用水子系统模型214

(一)来水子系统模型214

八、城市供水系统分析模型214

九、取水工程215

(三)河床式取水构筑物216

(二)岸边式取水构筑物216

(一)河流取水构筑物216

(四)活动式取水构筑物217

(七)湖泊和水库取水构筑物218

(六)缆车取水218

(五)浮船取水218

(九)地下水取水构筑物219

(八)海水取水构筑物219

输水工程221

三、倒虹吸管222

二、管道222

一、明渠222

四、管桥223

六、沉淀处理224

五、分厂224

八、混凝药剂225

七、混凝处理225

混凝设备226

供水处理构筑物226

九、澄清处理226

十、消毒处理226

沉淀池227

钭管沉淀池228

辐流沉淀池228

平流沉淀池228

竖流沉淀池228

悬浮澄清池229

澄清池229

滤池230

水力循环澄清池230

加速澄清池230

脉冲澄清池230

压力滤池231

快滤池231

慢滤池231

供水泵站232

清水池232

微滤池232

配水泵站233

加压泵站233

管网234

管网附属设施235

管材235

高地水池236

水塔236

管网平差237

管网水力计算237

空调水238

冷却水238

工业供水238

乡村供水239

锅炉用水239

洗涤水239

污水处理工程240

排水网工程240

城镇排水工程240

排水体制241

排水规划241

排水水质242

城镇污水量243

污水变化曲线244

生活污水量244

工业废水量245

暴雨径流量246

人口当量246

暴雨公式247

雨水泵站252

污水泵站252

排水泵站252

污泥泵站253

含流泵站253

污水处理254

污泥泵型选择254

格栅255

预曝气255

沉沙池256

二次沉淀池257

初次沉淀池257

隐化池257

活性污泥法258

二级处理258

阶段爆仓259

延时曝气260

高负荷曝气260

接触稳定260

生物膜法261

氧化沟261

高负荷生物滤池262

生物滤池262

生物转盘263

塔式生物滤池263

混凝沉淀264

三级处理264

污水过滤265

生物脱氮除磷266

臭氧氧气267

活性碳吸附267

污水再生回用268

生物塘268

污水灌溉269

中水道269

污泥处理270

污泥脱水272

污泥气利用272

污泥处置273

污水处理工艺276

供水设施管理277

供水排水工程管理277

排水设施管理278

水质管理279

管网测压测流280

泵站运行管理281

管网管道维修281

管网管道检漏281

节约用水措施282

城镇供水与排水效益283

城镇供水与排水经济283

水价283

中国古代水利管理285

第六章 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管理285

水工建筑290

中国古代的堰坝建设293

中国古代闸涵294

中国十大水电基地298

黄河上中游水电基地301

红水河水电基地302

雅砻江水电基地303

金沙江水电基地303

大渡河水电基地304

长江上游水电基地306

乌江水电基地306

澜沧江水电基地308

湖南水电基地309

闽、浙、赣水电基地310

古田溪梯级水电站311

中小河流梯级水电站311

猫跳河梯级水电站312

西洱河梯级水电站315

以礼河梯级水电站316

龙溪河梯级水电站317

白山水电站320

中国已建大型水电站320

龙羊峡水电站321

刘家峡水电站322

新安江水电站323

丰满水电站324

龚嘴水电站324

柘溪水电站325

乌江渡水电站325

云峰水电站326

东风水电站327

凤滩水电站327

岩滩水电站328

东江水电站328

漫湾水电站329

铜街子水电站331

宝珠寺水电站331

五强溪水电站332

鲁布革水电站332

富春江水电站333

紧水滩水电站333

盐锅盐水电站334

大化水电站334

碧江水电站335

万安水电站336

新丰江水电站336

长江管理338

主要江河管理338

第七章 重点江河管理338

黄河管理342

淮河管理345

珠江管理346

海河管理349

松花江管理350

辽河管理352

太湖管理353

钱塘江海塘管理355

汉江大堤管理355

重点水利工程管理355

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356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358

三盛公水利枢纽管理359

梅山水库管理360

鹤地水库管理361

大伙房水库管理362

洪泽湖水库管理363

密云水库管理364

官厅水库管理366

引滦工程管理367

东深引水工程管理368

一、水利志370

第八章 水利文化370

二、学校、研究所、学会383

三、水利人物388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401

第一章 水资源及其特点401

水资源卷401

第二节 水资源的基本概念402

二、时空变化的不均匀性403

一、可恢复性与有限性403

第三节 水资源的特点403

一、我国水资源量404

第四节我国水资源404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两面性和多功能特点404

三、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405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405

一、水汽输送和降水406

第一节 主要内容406

(一)江河防洪能力偏低406

(二)工程老化失修、效益缩小,农业灌溉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406

(三)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406

(四)水污染日趋严重406

第二章 水资源量406

二、地表水资源407

三、地下水资源411

四、水资源总量412

(一)多雨——丰水带413

一、地区分布413

第二节 水资源时空变化413

(一)丰枯变化规律414

二、多年变化414

(二)湿润——多水带414

(三)半湿润——过渡带414

(四)半干旱——少水带414

(五)干旱——干涸带414

(四)变差系数Cv415

(三)极值比km415

(二)连丰期和连枯期415

三、季节分配417

二、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418

一、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418

第三节 水资源条件和问题418

三、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涝始终是中国人民的艰巨任务419

四、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420

五、地下水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水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421

第一节 综合评价分区及指标体系422

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422

(一)对30个评价区进行综合评分426

一、评价方法426

第二节 综合评价426

二、评价结果428

(二)概括缺水率、人均供需水量及水资源利用率进行分类分析428

第一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439

第四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439

(二)引提工程及其它供水440

(一)蓄水工程供水440

第二节 1980年供水量和用水量440

一、1980年水利设施供水量440

二、1980年各部门用水量441

(三)地下水开采量441

(一)农业用水445

(二)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451

(三)河道内用水459

(一)点污染源463

一、污染源463

第三节 水污染现状463

(二)面污染源465

(一)地表水污染467

二、水源污染现状467

一、现状水利工程设施的可供水量469

第四节 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469

(二)地下水污染469

二、各部门需水量470

三、现状供需分析472

一、洪水灾害仍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潜在威胁473

第五节 我国水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473

五、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有的相当严重474

四、水资源综合利用不充分、不协调、矛盾多、利用水平有得进一步提高474

二、北方地区和沿海一些城市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474

三、干旱缺水工程效益衰退,与农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474

一、概况475

第一节 黄淮海平原475

六、水土流失未得到控制475

第五章 重点地区水资源利用475

(二)入境水量476

(一)当地水资源476

二、水资源476

三、水资源利用现状477

(一)1980年各部门用水量478

(二)现状供需分析481

(一)经济发展目标482

四、2000年供需预测482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482

(二)需水量预测483

(三)供水量预测484

(一)进一步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485

五、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485

(四)供需分析485

(二)跨流域调水486

(一)水资源487

二、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487

第二节 辽河中下游及辽东半岛487

一、概况487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488

(三)现状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489

(二)需水量预测490

(一)国民经济发展目标490

三、200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490

(三)供水量预测491

一、全基地水资源供需分析概况492

第三节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492

(四)供需分析492

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工程措施492

(一)引松济辽工程492

(二)东水西调工程492

(一)概况494

二、山西省能源基地资源供需分析494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495

(二)水资源495

(二)需水量预测498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498

三、200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498

(三)供水量预测499

(四)供需分析500

第四节 山东半岛501

四、引黄入晋是解决山西能源基地水源不足的根本措施501

一、水资源利用现状502

三、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对策503

(三)供需分析503

二、2000年水资源供需展望503

(一)需水量估计503

(二)可供水量估算503

一、概况504

第五节 四川盆地504

二、水资源505

(二)1980年实际用水情况507

(一)水利设施507

三、水资源利用现状507

四、2000年供需预测508

(三)现状供需分析508

(一)盆地底部512

(二)盆地其余地区512

五、解决供需矛盾的工程布局512

一、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513

第六节 甬江及萧绍平原513

(二)可供水量514

(一)需水量514

二、现状供需分析514

(一)需水量514

(二)可供水量514

(三)供需情况514

三、2000年水资源供需情况514

一、概况515

第七节 海南岛515

(三)现状供需分析515

四、宁波市水资源供需分析515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516

(一)水资源516

二、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516

(三)供需分析517

(二)可供水量517

三、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517

(一)需水量517

(一)需水量518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518

第六章 水资源中的水能资源520

(三)供需分析520

(二)可供水量预测520

二、中国十二大水电基地521

一、中国各大河流的水能资源521

一、河流理论水能蕴藏量的估算522

第一节 河流水能资源估算522

第七章 水能资源估算及水电站开发布置522

三、金沙江下游雅砻江口至宜宾河段理论技术及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计算实例523

二、技术及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523

(一)明渠引水式526

二、引水道式开发526

第二节 水电站开发布置526

一、坝式开发526

(一)河床式水电站526

(二)坝后式水电站526

(三)坝内式水电站526

(四)坝旁式水电站526

(五)坝式开发的优缺点526

一、梯级水电站的构成527

第一节 梯级水电站规划527

(二)隧洞引水式527

(三)裁湾引水式527

(四)跨河引水式527

三、混合式开发527

第八章 梯级水电站规划及西南水电能源基地527

第二节 中国主要河流的梯级水电站528

三、制订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528

二、梯级水电站规划的制订528

一、西南地区大河流发展梯级开发的重要性529

第三节 西南地区河流的梯级水电站开发实例529

(一)乌江梯级水电站530

二、西南地区主要河流梯级水电站概述530

(二)大渡河梯级水电站531

(三)雅砻江梯级水电站533

(四)澜沧江梯级水电站534

(五)怒江梯级水电站535

(六)金沙江梯级水电站536

(一)纯抽水蓄能电站538

一、抽水蓄能电站类型538

第九章 抽水蓄能电站538

第一节 电力系统负荷的变动规律538

一、电力系统的典型日负荷曲线538

二、基荷,腰荷和峰荷的区分538

第二节 抽水蓄能电站的类型及功用538

(四)生产季节性电能539

(三)调相539

(二)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539

二、抽水蓄能电站按调节性能分类539

(一)日调节蓄能电站539

(二)周调节蓄能电站539

(三)季调节蓄能电站539

三、抽水蓄能电站的功用539

(一)担任电力系统的备用容量539

(二)调频539

二、上、下水库布置原则540

一、机组选择540

第三节 抽水蓄能电站机组的布置形式540

一、四机布置式540

二、三机串联式540

三、二机布置式540

第四节 抽水蓄能电站机组选择及上、下水库布置原则540

(二)旋转备用效益541

(一)调峰效益541

三、有效蓄水库容,压力输水道断面面积及单位千瓦相对投资估计541

第五节 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分析541

一、静态效益541

(一)容量效益541

(二)能量转换效益541

二、动态效益541

三、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功能效益分析542

(五)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效益542

(三)调频效益542

(四)调相效益542

二、今后准备大力开发抽水蓄能电站的一部分规划543

一、中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经过543

第六节 中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及近期规划543

三、京津唐地区最近规划544

(二)我国风力发电主要地区及风速变化情况545

(一)世界风力发电发展情况545

第七节 抽水蓄能电站与风力发电的关系545

一、世界及中国风力发电发展情况545

一、地球和月球的自转及公转546

第一节 潮汐产生原因及现象546

二、抽水蓄能电站对风力发电的作用546

(一)使风电在电网中的比重可增大并使风电的波动性得到调节546

(二)提高风电的经济效益及起调相作用546

三、中国最近风能发展规划546

第十章 潮汐能电站546

一、全国潮汐能蕴藏量547

第二节 中国潮汐能蕴藏量及分布情况547

二、潮汐的形成547

三、潮汐能特性547

二、潮差及我国沿海平均潮差和最大潮差分布548

二、单水库电站运用情况549

一、单水库布置及发电步骤549

三、潮汐电站开发规模的估算549

第三节 潮汐电站布置及潮汐能利用原则549

一、小型潮汐能电站的草创550

第四节 中国潮汐能开发利用情况550

三、双水库布置及发电程序550

(一)高水库操作程序550

(二)低水库操作程序550

(三)装机容量及运行方式551

(二)电站建筑物布置551

二、江厦潮汐电站概述551

(一)江厦潮汐电站位置551

八、关于潮汐电站发电量在电力系统中的吸收问题552

七、有关综合利用552

(四)运行试验结果552

第五节 潮汐电站规划设计要考虑的问题552

一、电站的开发方式552

二、机组机型选择552

三、电站建筑物及施工552

四、施工方法552

五、泥沙淤积问题552

六、防止海水腐蚀建筑物552

二、电力政策的几次修改和推行过程553

一、近期电力缺乏情况553

九、大型潮汐电站的运行是否会影响潮汐本身的特性553

第十一章 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经过553

第一节 综合情况553

四、“九五”时期及十年计划中的水电发展规划554

(三)利用率问题554

三、关于水电站的投资工期和利用率的正确看法554

(一)投资问题554

(二)工期问题554

五、水电开发的投资来源问题555

六、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中国水能资源开发的展望556

三、小水电发展较快的原因559

二、发展小水电的方针政策559

第二节 中国小水电的发展经过559

一、小水电的水能蕴藏量及1985年开发情况559

六、亚太地区小水电培训中心560

五、建设农村电气化试点是560

四、农村电气化标准560

(三)?Cv等值线图的绘制561

(二)年降水量统计特征值的计算561

第十二章 水资源分类561

第一节 降水量561

一、计算任务561

二、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的绘制561

(一)降水量资料的收集审查插补展延561

(一)区域降水量等值线图的转绘与加密562

三、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及不同代表年降水量的计算562

(四)等值线图的合理性检查562

(二)区域年降水量的计算563

(三)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等值线图的绘制564

(二)水面蒸发器皿折算四系数564

第二节 蒸发量564

一、水面蒸发量564

(一)计算任务564

(二)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只能作为参考566

(一)陆面蒸发量的估算566

(四)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年际变化566

二、陆面蒸发量566

(一)干旱指数567

三、干旱指数与旱涝分析567

(二)旱涝分析568

(六)年径流量的系列代表性分析569

(五)年径流量统计特征值的计算569

第三节 河川径流量569

一、计算任务569

二、河川径流量资料的统计569

(一)河川径流量均指已作径流还原计算的天然径流量569

(二)年径流量按日历年统计569

(三)研究范围内各站均以同步系列资料计算统计特征值569

(四)径流量资料的插补延展569

(一)代表站的选择570

三、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深?和年径流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的绘制570

(一)滨湖水网已径流量的估算571

四、特殊地区沙川经流量的估算571

(二)选用适当比例尺的工作底图571

(三)年径流统计特征值?.Cv571

(四)RCv等值线图的色绘和合理性检查571

(三)岩溶区径流量的估算572

(二)高原湖区产水量的估算572

(一)径流的年际变化573

五、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573

一、代表站法576

第四节 区域河川径流量计算576

(二)径流的年内变化576

三、年降水径流关系法577

二、等值线图法577

二、地下水资源的特点578

一、评价对象和计算任务578

四、流域水文模型法578

五、基于热平衡原理的经验公式法578

第十三章 地下水资源量578

第一节 概述578

一、计算公式579

第二节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579

三、评价类型区的划分579

四、计算方法579

(三)常用的几种分割河川基流的方法580

(二)代表性水文站的选择580

二、河川基流量580

(一)定义580

(五)不同代表年的年河川的基流量581

(四)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量581

(七)无实测径流资料地区河川基流量的推求582

(六)河川基流量的特征参数582

一、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583

第三节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583

三、其他排泄量计算583

(一)河床潜流量?潜583

(二)山前侧向流出量?侧出583

(三)山前泉水出露量?泉583

(四)潜水蒸发量?山583

(五)地下水开采的净消耗量?山583

(一)降水入渗补给量?p584

三、各项补给量的计算584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g平584

(一)以总补给量估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g584

(二)河道渗漏补给量?洒渗587

(三)渠系渗漏补给量?渠渗588

(七)越层补给量?越补和人工回灌补给量?人工589

(六)山丘区侧渗地下水补给量?侧山589

(四)渠灌田间渗漏补给量?渠灌589

(五)水库(湖泊,闸坝)蓄水体渗漏补给量?库渗589

(一)平原区潜水蒸发量?g平590

四、以总排泄量估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g平计算公式590

(二)平原区地下水河道排泄量?g平591

一、以总补给量估算平原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g平592

第四节 平原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平592

(三)多年调节计算法593

(二)可开采系数法593

二、以总排泄量估算平原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平593

第五节 地下水可开采量593

(一)实际开采量调查法593

(一)水稻田降水灌溉入渗补给量594

一、补给量的计算594

第六节 南方滨湖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估算594

一、混合区区域地下水资源595

第七节 混合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595

(二)旱地及水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595

(三)河湖渗漏补给量595

二、排泄量的估算595

(一)河湖排泄量595

(二)旱地及水田旱作期潜水蒸发量595

(三)计算平原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平596

(二)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山596

二、平原区和全区的地下水资源量596

(一)计算山丘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g山596

(四)计算混合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597

二、主要内容598

一、发展简史598

第十四章 水资源保护598

三、水质599

(七)制订水法599

(一)水质调查与评价599

(二)水体污染物质迁移,转化,降解和自净规律研究599

(三)水质模型研究599

(四)水环境保护标准研究599

(五)制订水质规划提出水污染防治措施599

(六)水质管理599

(一)水质调查600

(三)水质测站601

(二)水质监测601

(五)水质化学分析602

(四)水污染遥感监测602

(六)水质评价603

四、综合水质模型604

2.扩散模型605

1.推流模型605

(一)河流水质模型605

(三)河口水质模型606

(二)湖泊水质模型606

3.槽列模型606

(四)水温模型607

(五)水库一维水温模型608

4.石英晶体温度计608

1.玻璃管充液温度计608

2.电阻温度计608

3.垫电偶温度计608

四、水污染源类型609

三、水污染特点609

第十五章 水污染609

一、水污染类型609

二、污染物来源609

(二)酸碱水污染610

(一)化学水污染610

(四)有机物水污染611

(三)无机物水污染611

(五)热污染612

(六)生物水污染613

3.污染机理614

2.污染来源614

(七)次生水污染614

(八)岸边污染带614

(九)地下水污染614

1.污染类型614

二、化学效应615

一、物理效应615

4.污染检测615

5.污染防治615

第十六章 环境效益615

第一节 环境效应615

第二节 水污染源管理616

六、人体健康效应616

三、生态效应616

四、经济效应616

五、社会效应616

第三节 规划目的和原则617

三、管理措施617

一、发展简史617

二、管理内容617

(四)评价决策618

(三)模拟优化618

一、湖泊水质规划618

(一)提出规划目标618

(二)建立模型618

三、水系污染防治工程619

(六)土地处理工程619

第四节 水污染防治工程619

一、单元废水处理工程619

二、废水处理系统工程619

(一)一级污水处理工程619

(二)二级污水处理工程619

(三)三级污水处理工程619

(四)生物塘处理工程619

(五)氧化沟619

2.土地处理的机理620

1.土地处理的效率620

(一)污水排海工程620

(二)污水土地处理620

4.从污水中回收有用物质621

3.用于养殖水生物621

(三)污水资源化621

1.用作低质水源621

2.用于灌溉621

二、环境层次系统622

(二)评价方法622

第十七章 环境影Ⅱ向评价622

一、环境影响评价分类和方法622

(一)评价分类622

三、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623

2.发展趋势623

(一)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623

1.发展历史623

(一)发展过程624

四、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624

五、水利工程施工环境影响评价625

(四)评价方法625

(二)评价内容625

(三)评价程序625

9.施工总布置对环境的影响626

8.场内外交通对环境的影响626

(一)评价内容626

1.施工对水质的影响626

2.施工对大气的影响626

3.施工噪声的影响626

4.施工废渣的影响626

5.施工对地貌景观及文物古迹的影响626

6.施工对人群健康的影响626

7.施工方案对环境的影响626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627

(三)环境影响评价法规628

(三)水量输入区629

(二)输水通过区629

六、跨流域调水环境影响评价629

(一)水量输出区629

二、基本关系式630

一、计算任务630

第十八章 水资源总量630

第一节 概述630

一、山丘区区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山631

第二节 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31

三、水资源总量的实用计算公式631

(二)平原区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平632

(一)平原区的当地水资源量与过境水资源量632

二、平原区水资源总量632

(三)平原区区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平633

三、兼有山丘,平原地貌的混合区区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634

五、水资源总量计算中的水平衡分析635

四、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汇总635

第三节 区域不同代表年水资源总量637

第四节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水资源总量638

一、水资源系统分析模型化639

第十九章 水资源系统分析639

二、地表水系统分析模型640

三、地下水系统分析模型641

(四)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642

(三)集中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642

(一)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642

(二)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642

(一)方案决策模型643

四、防洪系统分析模型643

(一)确定变量644

五、灌溉系统分析模型644

(二)分析计算模型644

(三)约束条件645

(二)目标函数645

六、水质模型646

1.模型的类型647

(一)水库(水电站)系统分析模型647

6.发展概况648

5.模型举例648

2.目标函数648

3.约束条件648

4.求解方法648

2.单一目标的最优化649

1.目标的最优化649

(二)水资源系统分析最优化649

(三)水资源系统经典最优方法650

3.多目标最优化是指具有两个以上目标的最优化650

1.确定性线性规划652

(四)水资源系统线性规划652

2.随机线性规划653

3.整数规划654

1.非线性函数最优化的数值法655

(五)水资源系统非线性规划655

3.非线性规划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656

2.非线性函数最优化的解析法656

2.水资源系统的数学模拟程序657

1.数学模拟的特点657

(六)水资源系统数学模拟技术657

(七)水资源系统动态规划658

3.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发展简史658

1.离散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659

(八)水资源大系统最优化661

2.应用与发展661

一、水资源供需分析工作的任务与内容663

第一节 概述663

第二十章 水资源供需分析663

(一)代表年及相应的保证率664

四、代表年及代表年选择664

二、分区664

(一)分区的目的664

(二)分区原则664

(三)分区方法664

(四)分区大小664

三、水平年664

五、计算时段665

(二)代表年的选择665

二、农业灌溉用水量666

一、概述666

第二节 需水量666

1.工业用水量的组成667

(二)工业用水量的组成和计算方法667

三、工业用量667

(一)工业用水的分类667

1.按取用水源分类667

2.按工业用水在生产中起的作用分类667

3.按行业分类667

2.单位产值综合定额668

1.单位产品用水定额668

2.工业用水的计算方法668

(三)工业用水评价指标668

3.分行业用重复利用率提高法预测未来的工业用水量669

2.相关法669

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69

4.火电厂用水的评价指标669

(四)工业用水量的预测669

1.趋势法669

四、城市生活用水670

(一)供水工程设施671

一、概述671

五、农村生活用水牲畜用水和其他用水671

六、河道内用水671

(一)按清污比值法估算671

(二)由允许超标率研究防污临界流量671

第三节 可供水量671

(一)年调节水库可供水量的计算672

二、蓄水工程的可供水量672

(二)可供水量的定义672

(二)多年调节水库可供水量的计算673

3.水库,塘坝灌溉水利计算查算图法674

2.抗旱天数,灌溉面积估算法674

(三)估算小型蓄水工程可供水量的简化法674

1.复蓄指数法674

三、引水、提水工程的可供水量675

五、区域可供水量676

四、地下水可供抽量676

一、供需分析的原则和方法677

第四节 供需分析677

六、可供水量的预测677

三、供需分析成果的综合评价678

二、实例678

第一节 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平衡的调整意见681

第二十一章 关于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意见681

二、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682

一、巩固水利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现有工程作用682

第二节 主要解决途径682

三、保护水源控制污染的继续发展684

五、进一步合理开发当地水资源685

四、上、下游兼顾合理调配水资源685

七、沿海缺水城市和有苦咸水资源的地方,应利用海水和苦咸水以替代一部分淡水686

六、举办跨流域调水的工程686

三、国家在安排工矿城镇布局和调整农业结构时,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687

二、国家对全国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既要有部门分工又要加强综合协调687

第三节 几项方针政策建议687

一、制订全国和各个地区的中长期供水计划并作为城市工矿和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687

第二十二章 2000年水资源供需预测688

四、下决心增加供水工程投资688

第一节 2000年需水量预测689

一、灌溉需水量692

第二节 农村需水量692

二、林牧业灌溉需水量695

三、农村人畜及其他需水量696

一、工业产值发展指标698

第三节 工业需水量698

三、2000年全国工业需水量699

二、万元产值取用水量699

第四节 城市生活需水量701

第六节 2000年各部门需水量702

第五节 水电、航运、水产及环境等河道内用水702

第一节 新建工程的设想705

第二十三章 2000年可供水量预测705

第二节 2000年可供水量706

第三节 新增可供水量投资分析708

第四节 200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709

第二十四章 2000年水资源供需分析712

第一节 溶解氧719

第一章 地表水质参数719

水处理卷719

第一篇 地表水污染719

第二节 生化需氧量(BOD)722

二、BOD测试中的动力学723

一、BOD测试中的销化作用723

三、BOD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724

四、BOD测试的相关问题725

二、化学需氧量(COD)726

一、高锰酸盐指数726

第三节 化学氧化测试726

第五节 固定氮728

第四节 总有机碳(TOC)728

第六节 磷和磷酸盐729

第七节 合成洗涤测730

第八节 碱度732

第九节 酸度734

第二章 天然水水质735

第一节 地表水中的毒物738

第二节 水中重金属739

第三节 水中的农药740

第四节 水中的氨742

第三章 水和疾病745

第一节 水传染及水疾病747

第二节 水基疾病750

第三节 水与相关的昆虫媒介疾病752

第四节 污水厂排出物中的致病生物753

第五节 粪便污染的细菌指示剂756

第六节 细菌指示剂的应用759

第四章 油污染761

第一节 油对地表水的影响763

第二节 油的鉴别764

第三节 预防溢油765

第四节 溢油的清除767

第五节 溢油事故应急措施772

第五章 温度效应和热污染773

第二节 温度对水生生物的影响774

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自然水温774

第三节 温度与鱼776

第二节 富营养化的危害778

第一节 湖泊营养状态分类778

第六章 富营养化778

一、藻类生长与限制因子780

第三节 生长条件与限制因子780

第四节 富营养化预测模型781

二、营养物质来源781

一、外环境控制措施782

第五节 富营养化的控制782

二、内环境防治法783

第七章 酸沉降及其对地表水的影响784

第八章 矿井酸排放791

第九章 暴雨污水排放和城市地表水径流792

第一节 合流制和分流制排水系统793

第二节 合流制暴雨污水排放795

第三节 暴雨污水溢流系统的设计和运行797

第四节 城区暴雨雨水径流799

第十章 地表水污染控制管理机构802

三、地下水812

二、湖泊和水库水812

第二篇 工业水处理812

第一章 水及工业用水预处理812

第一节 工业用水的各种水源及其特点812

一、江河水812

(一)天然水中碳酸化合物814

一、天然水的化学特征814

第二节 天然水的化学特征及工业用水水质要求814

(二)天然水的酸度816

(四)天然水的硬度817

(三)天然水的碱度817

(二)冷却用水818

(一)锅炉用水818

二、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818

三、溶解物质819

二、股体物819

第二章 工业用水预处理819

第一节 天然水中的杂质819

一、悬浮物819

一、混凝821

第二节 工业用水预处理821

二、沉淀与澄清826

三、过滤827

四、除铁828

五、软化829

六、除氯830

一、水处理药剂的鉴别831

第一节 水处理药剂分析的基本内容831

第三章 常用水处理药剂的分析831

一、硫酸亚铁的分析832

第二节 无机水处理药剂的分析832

二、杂质的检查832

三、有效成份含量的测定832

二、硫酸铝的分析833

一、羟基乙叉二膦酸及其钠盐(HEDP)的分析838

第三节 有机膦酸类处理药剂的分析838

二、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的分析842

三、乙二胺四甲叉膦酸钠(EDTMPS)的分析844

一、聚炳烯酸及聚丙烯酸钠的分析848

第四节 聚羧酸类水处理药剂的分析848

二、水解聚马来酸酐的分析852

一、活性物含量的测定854

第五节 季铵盐的分析854

1.经济水平低而排污量大856

一、我国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856

二、铵盐含量的测定856

第四章 工业节水减污与医院水处理技术856

第一节 工业节水减污856

2.我国工业排污量仍在增长857

3.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861

4.节水减污问题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862

1.确定节水减污方案864

二、工业节水减污的实施864

2.节水减污的实施869

二、医院污水处理的基本原则872

一、医院污水处理的必要性872

第二节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872

三、医院污水处理875

1.化粪池876

五、医院规模和操作管理水平876

四、医院污水的水质特点876

2.格栅877

4.沉淀池878

3.调节池878

2.接触氧化池的构造形式880

1.工艺特点880

六、生物按触氧化880

七、塔式生物滤池881

4.设计计算881

3.填科的类型和规格881

2.生物转盘的构造882

1.工艺特点882

1.工艺特点882

2.塔滤的构造882

八、生物转盘882

(二)提升式自动定比加氯系统883

(一)自动同步双虹吸加氯系统883

第三节 医院污水的消毒与排污883

一、液氯消毒法883

(四)定量投配池和接触消毒池884

(三)间歇式人工加氯系统884

第四节 氯化消毒机理及影响因素885

(三)离子交换法885

二、医院特种污水的处理885

(一)贮存法885

(二)稀释法885

(二)接触时间886

(一)混合886

一、氯化消毒的机理886

二、氯化消毒的影响因素886

(三)余氯887

(六)干扰物质888

(五)PH值888

(四)水温888

(十一)污水的新鲜性889

(十)含菌量和种类889

(七)污水水质889

(八)悬浮物889

(九)有机物889

三、氯化消毒法的特点890

(十二)洗涤剂890

(一)次氯酸钠法消毒893

一、活性污泥法的典型工艺流程894

第五节 活性污泥法污水厂的运转管理894

(二)二氧化氯消毒894

(三)氯片消毒894

(四)漂白粉消毒894

二、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转管理895

三、沉砂池896

四、沉淀池897

五、曝气池900

(一)活性污泥培养902

六、活性污泥的培养和微生物对活性污泥状况指标902

(二)微生物对污泥状况的指标903

七、曝气池供氧904

八、活性污泥的回流905

(二)从维持曝气池一定的污泥浓度(MLSS)为依据,计算排泥量908

(一)根据活性污泥30分钟沉降比按经验决定排放量908

九、剩余活性污泥的排放908

(五)泥龄控制法909

(四)根据Xe/Xr来计算排泥量909

(三)保持稳定的污泥BOD5负荷计算排泥量909

十、活性污泥膨胀及控制对策912

(一)活性污泥的沉降913

十一、二次沉淀池913

(三)二沉池工艺控制参数914

(二)二次沉淀池的工况914

十二、二次沉淀池的污泥上浮915

(二)短期污水减少,停电等916

(一)沧沫问题916

十三、其他异常问题916

(一)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及其管理要点917

一、污水处理厂的设备管理917

第六节 污水处理厂主要设备的运转管理917

(三)设备管理资料918

(二)污水处理厂设备的完好标准和修理周期918

二、水泵919

(一)污水泵的操作和管理要点920

(三)日常维护保养工作921

(二)上海泵站管理工人通过实践总结出的泵站管理六勤工作法921

(四)故障及排除922

(二)罗茨鼓风机的操作923

(一)罗茨鼓风机的工作原理923

三、罗茨鼓风机923

(一)开机前的准备925

四、离心鼓风机925

(三)罗茨鼓风机的保养925

(五)紧急停机926

(四)停机926

(二)运转926

(三)运行中的巡视926

五、螺旋泵927

(六)保养要求927

(一)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概述928

一、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生产928

六、表面曝气机928

第七节 污水处理厂的其它管理工作928

(二)安全生产制度929

(三)防毒气930

(四)安全用电931

(六)化验室安全知识932

(五)防溺水和防高空坠落932

二、污水处理厂的劳动管理933

三、污处理厂的绿化,卫生管理935

二、冷却塔937

一、冷却水系统937

第三篇 循环冷却水处理937

第一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937

(二)补充水量M(m3h)939

(一)浓缩倍数939

三、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939

(四)操作运行时系统中离子浓度的变化940

(三)排污水量B(m3h)940

(一)水垢941

一、沉积物的分类941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沉积物及其控制941

第一节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沉积物941

二、水垢析出的判断942

(二)污垢942

(一)碳酸钙析出的判断943

(二)磷酸钙析出的判断947

(三)硅酸盐垢析出的判断950

(二)管壁西侧为流体的传热原理951

(一)管壁西侧为流体的传热基本方程951

三、污垢热阻951

(四)污垢热阻的测定和计算952

(三)总传热系数的计算952

(一)从冷却水中除去成垢的钙离子953

一、水垢的控制953

第二节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沉积物的控制953

(三)投加阻垢剂954

(二)加酸或通CO2气,降低PH、稳定重碳酸盐954

(四)增加旁滤设备955

(三)投加分散剂955

二、污垢的控制955

(一)降低补充水浊度955

(二)做好循环冷却水水质处理955

第一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速度的表示方法956

第三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金属的腐蚀及其控制956

二、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机理957

一、液滴试验957

第二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机理957

(二)伊文思极化图958

(一)极化曲线958

三、伊文思极化图958

三、缝隙腐蚀959

二、电偶腐蚀959

第三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形态959

一、均匀腐蚀959

四、孔蚀960

七、应力腐蚀破裂961

六、磨损腐蚀961

五、选择性腐蚀961

二、阴离子962

一、PH值962

第四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影响因素962

(四)硫化氢963

(三)氨963

三、综合剂963

四、硬度963

五、金属离子963

六、溶解的气体963

(一)氧963

(二)二氧化碳963

七、浓度964

(六)氯964

(五)二氧化硫964

十一、温度965

十、电偶965

八、悬浮固体965

九、流速965

(一)缓蚀剂和缓蚀率966

一、添加缓蚀剂966

第五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控制指标966

第六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控制方法966

(二)缓蚀剂的分类967

(四)常用的冷却水缓蚀剂968

(二)冷却水缓蚀剂应具备的条件968

(六)协同作用和复合缓蚀剂972

(五)发展趋向972

(一)碳钢的腐蚀速度与PH值的关系973

二、提高冷却水的PH值973

(三)碱性冷却水处理974

(二)提高PH值控制碳钢腐蚀的原理974

(四)提高冷却水PH值的方法975

(六)碱性冷却水处理用的复合缓蚀剂976

(五)提高PH值后遇到的问题976

(七)应用实例977

(一)概述978

三、使用耐蚀材料换热器978

(二)聚丙烯换热器979

(四)展望980

(三)石墨改性聚丙烯980

(二)防腐涂料的作用机理981

(一)防腐涂料的基本组成981

四、用防腐涂料涂覆981

(三)环氧三聚氰胺甲醛防腐涂料982

第三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及其控制983

(五)优缺点983

(四)应用实例983

(一)产粘泥细菌984

一、细菌984

第一节 冷却水系统中引起故障的微生物984

(三)产硫化物细菌985

(二)铁沉积细菌985

三、藻类986

一、真菌986

(四)产酸细菌986

一、铁和低碳钢987

第二节 冷却水系统中金属的微生物腐蚀987

四、镍和镍合金988

三、铜和铜合金988

二、不锈钢988

六、非金属材料989

五、钛和钛合金989

三、采用杀生涂料990

二、控制水质990

第三节 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的控制方法990

一、选用耐蚀材料990

九、噬菌体法991

八、混凝沉淀991

四、阴极保护991

五、清洗991

六、防止阳光照射991

七、旁流过滤991

第四章 冷却水系统的清洗和预膜992

十、添加杀生剂992

(三)冲洗993

(二)吹气993

第一节 冷却水系统中的沉,积物及其来源993

第二节 物理清洗993

一、物理清洗的方法993

(一)捅刷993

第三节 化学清洗994

二、优缺点994

(四)反冲洗994

(五)高压水力清洗994

(六)刮管器清洗994

(七)胶球清洗994

(二)酸清洗995

(一)碱清洗995

一、分类995

(一)按清洗方式分995

(二)按使用的清洗剂分995

(三)按清洗的对象分995

(四)按是否停车分995

二、化学清洗的方法995

(五)杀生剂清洗997

(四)表面活性剂清洗997

(三)络合剂清洗997

二、老设备的清洗998

一、新设备的清洗998

三、优缺点998

第四节 不同情况下的清洗998

一、预膜的目的999

第六节 预膜999

第五节 钝化999

一、钝化999

二、钝化的目的999

三、钝化处理999

三、预膜的时机1000

(二)提高浓度的预膜方案1000

二、预膜方案的分类1000

(一)专用配方的预膜方案1000

(一)试片的材质和规格1001

一、试片法1001

第五章 冷却水系统腐蚀沉积物和微旆物的现场监测1001

第一节 设计规范的要求1001

第二节 腐蚀的现场监测1001

(五)监测内容1002

(四)监测时间1002

(二)试片的预处理1002

(三)试片的安装1002

(一)原理1003

三、线性极化法1003

(六)试片法的优点和局限性1003

二、试验管法1003

(一)结构1004

四、监测换热器法1004

(二)测量装置1004

(三)优缺点1004

第三节 沉积物的现场监测1005

(三)腐蚀数据的收集1005

(二)操作条件1005

(二)较长时间污垢热阻值的估算1006

(一)瞬时污垢热阻的测定1006

一、监测换热器法1006

(二)测试管管壁热阻的标定1007

(一)仪器结构1007

二、电热式污垢监测仪法1007

(四)与冷却水动态模拟装置的结果对比1008

(三)污垢热阻的测定1008

(二)压力降测定装置1009

(一)原理1009

三、压力降法1009

(一)培养基的制备1010

一、异养菌数的测定1010

(三)读数1010

四、钙离子浓度法1010

第四节 微生物的现场监测1010

(三)测定的方法1011

(二)采集粘泥的装置1011

(二)测定方法1011

(三)计算1011

二、粘泥量的测定1011

(一)概况1011

第五节 监测数据的表达1012

(一)锅炉的水、汽系统1013

一、锅炉的基本组成1013

第四篇 锅炉水处理1013

第一章 锅炉及其水汽质量标准1013

第一节 锅炉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1013

(二)锅炉的燃烧系统1014

(一)燃料的燃烧过程1015

二、锅炉的工作过程1015

三、锅炉的水循环1016

(三)水蒸汽的形成过程1016

(二)烟气向水、汽的传热过程1016

四、锅炉的基本参数1018

(一)形成水垢1020

二、锅炉用水水质不良对锅炉的危害1020

第二节 锅炉水、汽质量标准1020

一、锅炉用水名称1020

(一)低压锅炉水质标准1021

三、低压锅炉水质标准1021

(二)导致锅炉金属腐蚀1021

(三)易使蒸汽品质恶化1021

(二)低压锅炉水质标准的说明1023

四、中高压锅炉的水汽质量标准1024

(一)锅炉给水质量标准1024

(三)锅炉锅水质量标准1025

(二)锅炉补给水质量标准1025

(四)汽轮机凝结水质量标准1026

(七)停、备用机组启动时的水、汽质量标准1027

(六)减温水质量标准1027

(五)疏水和生产回水质量标准1027

(八)水内冷发电机的冷却水质量标准1028

五、废热锅炉的水质标准1029

(十)蒸气质量标准1029

(九)热网补充水质量标准1029

(二)《控制规定》编制说明1033

(一)蒸汽发生和水处理系统水汽质量指标控制规定1033

六、化工部、石化总公司(属大氮肥厂)蒸汽发生和水处理系统水汽质量指标控制规定1033

(一)水汽循环及水质要求1034

一、概况1034

第二章 锅内加药处理1034

第一节 锅内加药处理概述1034

二、锅内理化过程1035

(二)水汽系统中杂质的来源1035

(一)水垢1036

三、锅水中的沉淀物1036

(三)水垢的形成及防止1037

(二)水渣1037

一、纯碱处理法1038

第二节 锅内加药处理方法1038

(一)磷酸盐处理1039

二、磷酸盐处理法1039

(三)锅水协调PH—磷酸盐处理1040

(二)锅水中磷酸盐的“暂时消失”现象1040

三、聚合物处理法1043

四、螫合剂处理法1044

六、锅内加药处理方法的评价1045

(三)联合水处理(CWT)1045

五、其他处理方法1045

(一)全挥发性处理1045

(二)中性水处理(NWT)1045

(一)配制用水的选择1046

三、锅内加药处理的注意事项1046

第三节 锅内水处理的加药方法及装置1046

一、锅内水处理的加药方法1046

二、加药装置及系统1046

二、锅炉的排污率1047

一、锅炉排污的方式1047

(二)加药方式1047

(三)加药管理1047

(四)采用EDTA螯合剂处理的注意事项1047

第四节 锅炉的排污处理1047

三、锅炉的排污装置1048

(一)根据腐蚀反应自由能的变化或腐蚀电池的电动势1049

一、热力设备系统腐蚀倾向的判断1049

第三章 热力设备系统的腐蚀与控制1049

第一节 热力设备系统腐蚀的基本原理1049

二、热力设备系统腐蚀的速度1051

(二)根据电位—PH图1051

(三)阳极过程由活化—钝化控制的腐蚀体系1052

(二)阴极过程为氧扩散控制的腐蚀体系1052

(一)活化极化控制的腐蚀体系1052

(一)高温腐蚀1053

一、锅炉系统设备在高温烟气或工艺气中的腐蚀1053

第二节 热力设备系统的腐蚀1053

(二)露点腐蚀1054

(三)锅炉省煤器的腐蚀1055

(二)锅炉系统设备的腐蚀疲劳1055

(三)冲蚀1055

二、锅炉系统设备的水汽腐蚀1055

(一)锅炉体系设备的应力腐蚀破裂1055

(四)锅炉水冷壁管的腐蚀1056

(三)汽轮机的酸腐蚀1057

(二)汽轮机的冲蚀1057

三、汽轮机的腐蚀1057

(一)汽轮机的应力腐蚀破裂1057

(二)点蚀1058

(一)脱合金腐蚀1058

(四)汽轮机的磨蚀1058

四、凝汽管的腐蚀1058

(一)热力除氧1059

一、给水除氧1059

(三)冲刷腐蚀1059

(四)氨腐蚀1059

第三节 热力设备系统的腐蚀控制1059

(二)化学除氧1061

(四)氧化还原树脂除氧1063

(三)凝汽器的真空除氧1063

(一)氨处理1064

二、给水PH值的调节及其他1064

(五)电化学除氧1064

(一)热力设备停(备)用期间防护的必要性1065

三、热力设备停(备用)用期间的保护1065

(二)胺处理1065

(三)中性高纯水处理(或称加氧处理)1065

(四)螯合物处理1065

(二)停(备)用期间的防护方法1066

(一)合理选材1068

四、凝汽器的防护1068

(三)锅炉中腐蚀和结构速率的评价1069

(二)沉积物在锅炉中的分布1069

(二)阴极保护1069

第四章 锅炉的化学清洗1069

第一节 锅炉中的沉积物1069

一、锅炉中的沉积物1069

(一)沉积物的种类1069

(二)化学方法1070

(一)物理方法1070

二、沉积物的鉴别方法1070

(一)盐酸酸洗1071

一、锅炉化学清洗的基本原理1071

第二节 锅炉的化学清洗1071

(二)柠檬酸酸洗1072

(四)硫酸酸洗1073

(三)氢氟酸酸洗1073

()EDTA清洗1074

(五)硝酸酸洗1074

(二)氢氟酸清洗的特点及问题1075

(一)盐酸清洗的特点及问题1075

二、锅炉化学清洗剂的选择和应用1075

(五)柠檬酸清洗的特点及问题1078

(四)EDTA清洗的特点及问题1078

(三)HCL+H3Cit( 酸+柠檬酸)清洗的特点及问题1078

三、锅炉化学清洗中缓蚀剂的选用1079

(一)盐酸酸洗的缓蚀剂1080

(三)氢氟酸酸洗的缓蚀剂1081

(二)柠檬酸酸洗的缓蚀剂1081

五、锅炉化学清洗工艺1082

(二)运行锅炉的化学清洗1082

四、锅炉化学清洗的目的和清洗范围的确定1082

(一)新建锅炉的化学清洗1082

(一)化学清洗的监测项目1085

六、锅炉化学清洗中的监督控制和质量要求1085

(一)新建锅炉1086

二、碱洗工艺1086

(二)化学清洗的质量要求1086

第三节 锅炉的碱洗除垢1086

一、碱洗除垢的原理1086

(三)运行后的直流炉1087

(二)运行中的汽包锅炉1087

一、水质分析中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088

第一节 水质分析的一般知识1088

第五篇 工业水处理中的分析与监测1088

第一章 水质分析法1088

(二)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090

(一)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090

二、水质分析中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090

(五)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091

(四)硝酸汞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091

(三)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091

三、水样的采集1092

(三)硫酸肼一六次甲基四胺浊度标准法(福马肼浊度)1094

(二)二氧化硅浊度标准法1094

第二节 水的物理性质检验1094

一、浊度的测定1094

(一)测定原理1094

(四)注意事项1095

(三)测定步骤1095

(四)注意事项1095

二、悬浮固形物的测定1095

(一)测定原理1095

(二)主要仪器和试剂1095

(三)测定步骤1096

(二)主要仪器的试剂1096

三、溶解性固体的测定1096

(一)原理1096

(一)原理1097

四、电导率的测定1097

(四)注意事项1097

(四)注意事项1098

(三)测定步骤1098

(二)主要仪器和试剂1098

(二)电位法测定PH值1099

(一)测定原理1099

五、PH值的测定1099

(一)总硬度的测定1101

一、硬度和钙离子、镁离子的测定1101

第三节 水中阳离子的测定1101

(二)钙离子的测定1102

(三)镁离子的测定1104

(一)原理1105

二、铁离子的测定1105

(三)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1106

(二)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1106

(一)8—羟基喹啉分光光度法原理1107

三、铝离子的测定1107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07

(四)计算1108

(三)测定步骤1108

(二)主要仪器和试剂1108

(二)锌试剂分光光度法1109

(一)EDTA络合滴定法1109

四、锌离子的测定1109

(一)火焰光度法1111

五、钾离子的测定1111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11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12

(一)火焰光度法1113

六、钠离子的测定1113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14

(一)氨气敏电极法1115

七、铵离子的测定1115

(二)钠氏试剂分光光度法1116

(一)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1117

八、铜离子的测定1117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18

一、碱度和碳酸盐,重碳酸盐的测定1119

第四节 水中阴离子的测定1119

(一)银量法1120

二、氯离子的测定1120

(一)重量法1122

三、硫酸根测定1122

(二)汞量法1122

(二)铅电极电位滴定法1123

(一)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正磷酸盐1125

四、各种磷酸盐和总磷酸盐的测定1125

(二)磷钒钼黄分光光度法测定正磷酸盐1126

(三)总无机磷酸盐的测定1127

(四)总磷酸盐和有机膦酸的测定1128

五、硅酸根的测定1129

(一)盐酸∞—萘胺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根1130

六、亚销酸根和硝酸根的测定1130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根和亚硝酸根1131

七、氯离子、氟离子、硫酸根、硝酸根、亚硝酸根、磷酸根的同时测定1132

一、水中溶解氧的测定1133

第五节 氧化性物质及化学耗氧量的测定1133

二、余氯的测定1135

三、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1137

第六节水中油含量的测定1138

(二)物理化学性质调查1139

(一)现场调查和记载内容1139

第二章 沉积物的分析1139

第一节 试样的采集调查和制备1139

一、采样1139

二、对试样的现场调查1139

第二节 沉积物的定性分析和结构形态鉴定1140

三、试样的制备1140

(四)说明1141

(三)主要操作步骤1141

一、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分析法1141

(一)基本原理1141

(二)主要仪器和用品1141

三、X—射线衍射分析法1142

二、显微镜检验法1142

第三节 灼烧失重的测定1143

四、沉积物系统分析流程1143

(四)计算1144

(三)测定步骤1144

一、水分的测定1144

(一)原理1144

(二)主要仪器和用品1144

(三)测定步骤1144

(四)计算1144

二、灼烧失重的测定1144

(一)原理1144

(二)主要仪器用品1144

三、测定步骤1145

二、主要试剂和仪器1145

(五)注意事项1145

第四节 硫化亚铁含量的测定1145

一、原理1145

一、原理1146

第五节 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1146

四、注意事项1146

四、计算1147

三、测定步骤1147

二、主要试剂和仪器1147

四、计算1148

三、测定步骤1148

五、注意事项1148

第六节 硫酸盐的测定1148

一、原理1148

二、主要试剂和仪器1148

第一节 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1149

第一章 概述1149

第六篇 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调查与研究1149

第三节 被调查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投资情况1150

第二节 被调查企业的产值和利润1150

第四节 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资金来源1155

第五节 调查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资金下达方式1156

第七节 工业废水的投资水平1157

第六节 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资金使用情况1157

第二章 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分类1160

第一节 设计和技术方面的问题1169

第三章 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存在的问题1169

第二节 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管理问题1170

一、工业废水治理投资的宏观规律1171

第一节 工业废水治理投资1171

第三节 废水处理设备生产厂家的问题1171

第四节 污泥处理和处置问题1171

第五节 企业环保人员素质问题1171

第四章 工业废水处理经济技术平价1171

(二)运行费用变化模型1172

(一)工业废水治理累计建设投资年变化模型1172

(三)建设投资和设计处理能力的相关模型1174

二、我国工业废水治理投资的数额1176

四、工业废水治理投资的有效性1177

三、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177

第二节 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和处理量1178

一、建设状况1180

第三节 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及管理1180

五、污染物的去除量1181

四、设备利用效率1181

二、我国工业废水处理采用的主要工艺1181

三、污染物去除能力的利用1181

一、制定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1182

第五章 提高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投资效能的对策1182

六、直接经济收益1182

七、企业的负担1182

三、制定设计规范和设备审核管理办法1183

二、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1183

七、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和企业废水治理1184

六、针对中小企业运行费用负担的问题,制定一些专门的政策1184

四、研究总结我国实用水处理技术1184

五、促进建立承包水污染治理的经济实体1184

二、水中溶有离子对水质的影响1185

一、水中溶有的主要离子1185

第七篇 化学水处理1185

第一章 水化学的基本知识1185

六、影响电导率测定的因素1186

五、水的电导率1186

三、水的含盐量1186

四、水的全固形物、溶解固形物1186

十二、水的总碱度,酚酞碱度,甲基橙碱度1187

十一、水中的碱度1187

七、水的浊度1187

八、水的透明度1187

九、水的硬度1187

十、水的硬度的分类1187

十三、水中的碱度和硬度的关系1188

十六、天然水中CO2的来源1189

十五、水中碳酸的平衡关系1189

十四、水的酸度1189

二十一、水的安定性的测定1190

二十、水的安定性1190

十七、水耗氧量1190

十八、水中溶解氧的危害1190

十九、水的PH值及期应用1190

二十五、电解质非电解质、离子、电离1191

二十四、溶液的浓度及其表示1191

二十二、天然水的分类1191

二十三、溶液、溶质、溶剂1191

四、除去天然水中的胶休的方法1192

三、天然水中的胶体不能用沉降的方法除去的原因1192

二十六、电离平衡和电离平衡常数1192

第二章 水的混凝澄清1192

一、水的预处理及预处理的方法1192

二、沉淀、自然沉淀、混凝沉淀和化学沉淀1192

九、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1193

八、水温对混凝处理的影响1193

五、混凝处理1193

六、混凝剂能除去水中的胶体物的原因1193

七、PH值对铝盐混凝处理的影响1193

十二、沉淀软化1194

十一、助凝剂及常用助凝剂的种类1194

十、常用混凝剂的种类1194

十六、泥渣在澄清中的作用1195

十五、控制澄清池泥渣回流量的原因1195

十三、澄清池、泥渣悬浮式澄清池和泥渣循环式澄清池1195

十四、机械搅拌澄清池1195

二十、澄清池在运行中的注意事项1196

十九、澄清过程中的加氯量的确定1196

十七、测定泥渣悬浮量的“沉降比”法1196

十八、澄清池加氧的作用1196

二、过滤处理的基本原理1197

一、天然水经混凝处理后还须进行过滤处理1197

二十一、水质在澄清池运行中易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其处理方法1197

第三章 水的过滤作用1197

五、滤层的截污能力及其相关因素1198

四、滤料的不均匀系数及其大小对过滤的影响1198

三、作为滤料的物质应具备的条件1198

九、滤池的水头损失及其控制1199

八、常用的快滤池1199

六、双层滤料及其特点1199

七、快滤池及其特点1199

十三、控制反洗强度的必要性1200

十二、反洗强度和合适的反洗强度的确定1200

十、滤池要定期反洗的原因1200

十一、滤池反洗不好会出现的现象及影响反洗效果的因素1200

十八、单流式机械过滤器的运行操作1201

十七、单流式机械过滤器1201

十四、滤层的膨胀率1201

十五、滤层膨胀率的测定1201

十六、影响过滤效率的因素1201

二十一、机械过滤在运行中易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其处理方法1202

二十、双流式过滤器的反洗操作1202

十九、双流式机械过滤器1202

二十四、活性炭过滤的原理1203

二十三、活性炭过滤器的作用1203

二十二、虹吸滤池的工作运行1203

(一)离子交换树脂的组成1204

一、离子交换树脂概述1204

二十五、活性炭过滤器的操作1204

第四章 离子交换树脂及离子交换基本原理1204

第一节 离子交换树脂及其性能1204

(五)离子交换树脂产品的型号1205

(四)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1205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1205

(三)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1205

(一)离子交换树脂的物理性能1209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1209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学性能1210

(三)离子交换树脂的水力学性能1212

(一)可逆性1213

一、离子交换反应1213

第二节 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1213

(一)离子交换平衡1214

二、离子交换平衡和选择性系数1214

(二)强型树脂的交换反应1214

(三)弱型树脂的交换反应1214

(二)选择性系数1215

三、离子交换速度1216

一、钠型离子交换的过程1217

第一节 离子交换软化的水处理1217

第五章 离子交换水处理1217

四、钠离子交换软化系统1218

三、再生过程1218

二、钠型离子交换后的水质变化1218

(二)氢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后的水质1219

(一)氢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反应1219

第二节 离子交换软化及脱碱联合水处理1219

一、氢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H—Na离子交换1219

(三)氢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工艺性能1220

(五)强酸性H—Na离子交换软化和脱碱系统1224

(四)氢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过程1224

(三)氢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工艺性能1226

(二)氢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出水水质1226

二、氢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H—Na离子交换1226

(一)氢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反应1226

第三节 离子交换除盐水处理1227

(四)弱酸性H—Na串联离子交换原理及其系统1227

(一)工作交换容量1228

二、氢氧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工艺性能1228

一、离子交换除盐水处理的原理1228

(一)氢型阳树脂和氢氧型阴树脂的交换反应1228

(二)混合床离子交换器中的离子交换反应1228

(一)离子交换反应1232

三、氢氧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工艺性能1232

(二)再生剂耗(碱耗)1232

(三)出水水质1232

(五)弱碱性阴树脂与强碱性阴树脂串联组合的使用性能1233

(四)出水水质1233

(二)工作交换容量1233

(三)再生剂比耗1233

(一)一级复床离子交换除盐水处理系统1234

四、离子交换除盐水处理的系统1234

(二)混合床离子交换除盐水处理系统1235

(三)常用的离子交换除盐水处理系统1236

(四)与离子交换法相结合的其它除盐水处理系统1239

第四节 离子交换水处理系统的设备及其运行1242

二、进水装置1243

一、顺流再生离子交换器的结构1243

二、厌氧处理技术的发展1244

一、厌氧生物处理技术1244

第八篇 厌氧处理1244

第一章 厌氧处理技术的发展1244

(二)污泥的絮泥沉淀性能1246

(一)常温下高速厌氧发酵的可能性1246

第二章 厌氧处理工艺比较与能耗分析1246

一、有机废水厌氧处理的特点1246

(五)污水中有机悬浮物含量对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1247

(四)微生物固定化技术1247

(三)污泥负荷对污泥沉淀性能的影响1247

(一)厌氧处理的优点1248

二、厌氧处理的有机废水的优缺点1248

(二)根据废水有机物化学组成来预测产量1249

(一)根据甲烷气体的氧的当量计算1249

(二)厌氧处理的缺点1249

三、厌氧处理气量的估算1249

四、有机废水处理的能耗分析1251

五、几种厌氧处理工艺的比较1252

(一)高浓度废水处理的一般流程1259

七、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1259

六、根据废水的水质特征来选择厌氧处理工艺1259

(二)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实例1260

(一)厌氧发酵的阶段性1262

一、厌氧发酵的过程及速度限制1262

第三章 厌氧处理过程及影响因素1262

二、各种影响因素1263

(二)甲烷发酵速度限制步骤1263

(一)温度的选择与控制1264

三、主要控制条件1264

(二)PH值、碱度、挥发酸的影响1265

(三)厌氧处理的部分抑制物质及允许浓度1267

(四)污泥的接种与驯化1271

(二)应用情况1272

(一)工艺流程1272

第四章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和设备1272

第一节 传统消化池与厌氧接触消化工艺1272

一、传统消化池1272

(一)传统消化池效率低的原因1272

(二)基质浓度对甲烷发酵速度的影响1272

二、厌氧接触消化工艺1272

(四)一个典型的接触消化装置的运行情况1273

(三)污泥消化池的容积计算1273

第二节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1275

(一)三相分离系统的结构1276

二、UASB反应器的结构与设计原则1276

一、工艺概况与原理1276

(一)UASB反应器的原理1276

(二)UASB工艺的基本出发点与特点1276

(二)进料系统1280

(一)培养颗粒污泥的意义1281

三、UASB反应器的启动与污泥颗粒化1281

(二)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工艺条件1282

(三)颗粒污泥的性质1289

(四)颗粒污泥形成(固化)的原理1290

(五)高温污泥颗粒化的研究1291

(一)UASB工艺的应用情况1292

四、UASB反应器的应用1292

(二)UASB反应器的应用实例1295

第三节 厌氧过滤器1300

(一)污泥与微生物分布1301

二、厌氧过滤器内的污泥与微生物分布1301

一、厌氧过滤器的工作原理1301

(一)厌氧过滤器的工艺流程1301

(二)厌氧过滤器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1301

(二)影响厌氧过滤器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1303

(三)填料的研究1304

(一)应用情况1306

三、厌氧过滤器的反应情况1306

(二)生产应用实例1309

四、降流式厌氧过滤器的研究与污泥活性比较1311

第四节 厌氧复合床反应器1312

第五节 厌氧流化床1316

(一)对比试验1319

一、对软饮料废水的对比实验及生产性研究1319

第六节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1319

(二)中试和生产性研究1320

(一)Ghosh对城市污水污泥一类不均匀的固体物质进行了中 温、高温两相消化研究1321

二、两相消化法(中温、高温)处理城市污水厂污泥的对比试验研究1321

(二)上海城市排水处理监测站在小试规模1322

三、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两相厌氧消化处理1324

一、酒精、溶剂生产废水处理1326

第五章 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1326

(一)以薯干,玉米等为原料时的废水处理1327

(二)以甘蔗,甜菜糖蜜生产洒精与酵母的废水处理1331

(一)34M3厌氧中试1333

二、淀粉生产废水处理1333

(二)1000M3厌氧滤器的运行情况1334

三、柠檬酸生产废水处理1335

四、合成脂肪酸废水处理1336

(一)回收酵母—厌氧—好氧处理1338

五、味精废水处理1338

(二)厌氧—好氧处理1339

(一)厌氧试验1341

六、醋酸生产废水处理1341

(二)好氧处理试验1342

七、漂炼废水厌氧处理1343

(一)有机物浓度低1344

一、低浓度污水特点的理论分析1344

第六章 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工艺1344

(二)悬浮性BOD浓度比例高1345

(三)SO42-——S:BOD比例高1348

二、城市水污染系统分析目标1349

一、基本原理1349

第九篇 城市水污染与控制1349

第一章 城市水污染的系统分析1349

第一节 城市水污染系统1349

第二节 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目标1349

一、生活废水水质及污染负荷1350

第三节 废水分类和构成1350

二、工业废水分类及水质1353

四、城市地面径流及其水质1356

三、医院废水及水质1356

五、城市废水水质1357

四、污染工艺剖析1359

三、排污申报和审核1359

第四节 工业污染源系统分析1359

一、目的与意义1359

二、析的内容、程序、方法1359

五、水平衡分析1361

七、水污染评价1363

六、污水治理状况分析1363

八、经济技术评价1365

一、基本含义1366

第一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的含义和原理1366

第五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1366

一、评价目的意义1366

二、评价程序1366

三、评价方法1366

第二章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1366

二、基本原理1367

二、人类对水污染控制历程1368

一、人类对水环境污染的认识1368

第二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的背景1368

三、我国城市水污染控制历程及问题1369

四、集中控制措施与制度的提出1370

一、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基本内容1372

第三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研究内容方法程序1372

一、基本原则1373

第四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原则条件形式1373

二、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研究方法及程序1373

二、基本条件1374

三、基本形式1376

三、与“三同时”制度关系1377

二、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关系1377

第五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的核心和关健1377

第六节 我国集中控制制度与其它制度关系1377

一、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关系1377

二、管理支持系统1378

一、政策支持系统1378

四、与限期治理制度的关系1378

五、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关系1378

第三章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系统1378

第一节 系统的构成1378

四、污染控制工程系统1379

三、信息支持系统1379

第二节 系统的建立1380

六、经济支持系统1380

五、污染监控工程系统1380

四、污染控制工程系统的建立1381

三、信息支持系统的建立1381

一、政策支持系统的建立1381

二、管理系统的建立1381

二、集中控制工程系统的运行1382

一、管理系统的运行1382

五、污染监控工程的建立1382

第三节 系统的运行1382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383

第四章 城市水污染控制指标体系1383

二、几种分类结果1384

一、基本分类方法1384

第二节 水污染物的分类1384

一、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环境效应1385

第三节 污染物的来源与环境效应1385

二、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和环境效应1388

三、非金属无机物的来源及环境效应1390

第四节 集中控制指标的筛选1393

六、生物学指标及环境效应1393

四、物理性指标及环境效应1393

五、放射性物质来源及环境效应1393

二、筛选方法和程序1394

一、指标筛选原则1394

第五节 城市水污染控制指标1395

一、基本概念1396

第一节 概述1396

一、一泪污染物1396

二、二类污染物1396

三、三类污染物1396

第五章 城市水环境预测1396

二、用水、排水、水污染物预测1397

一、经济、人口、资源预测1397

二、预测的目的和作用1397

第二节 预测内容1397

二、信息收集与处理1398

一、基础技术工作1398

三、水环境影响预测1398

四、其它预测1398

第三节 预测的基本程序1398

一、趋势外推法1399

第四节 预测方法1399

三、模型的建立和检验1399

四、预测1399

五、结果输出1399

二、投入产出法1400

四、多层递阶预测方法1406

三、多元回归预测方法1406

一、用水量预测1407

第五节 水污染负荷的预测1407

二、排水量预测1409

三、污染物排放负荷预测1411

二、箱式模型1412

一、水质相关模式1412

第六节 环境水质预测1412

第二节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413

第一节 概述1413

第六章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规划1413

一、规划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1414

第三节 规划内容方法步骤1414

二、规划的技术方法1415

三、规划的基本步骤1417

一、设计流量在制定规划中的作用1418

第四节 河流设计流量1418

三、设计流量的计算1419

二、设计流量确定方法1419

三、河流水质数学模型1420

二、模型的分类1420

第五节 水质数学模型1420

一、模型的作用1420

三、费用模型结构1422

二、费用模型建立方法和过程1422

四、湖泊水库水质数学模型1422

五、海洋水质数学模型1422

第六节 污水处理费用函数1422

一、费用函数的作用1422

二、规划模型解法1423

一、规划模型1423

第七节 水污染控制规划模型及其解法1423

一、源内预处理1424

第二节 工业预处理1424

第八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规划方案总体设计1424

第七章 水污染控制技术方法1424

第一节 概述1424

二、重金属废水的处理1425

三、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1427

五、医院废水的处理1432

四、放射性废水的处理1432

四、特殊污染废水的集中控制1433

三、造纸废水的集中控制1433

第三节 主要行业废水的集中控制1433

一、电镀行业废水的集中控制1433

二、纺织印染废水的集中控制1433

第五节 城市污水处理厂1434

第四节 废水的联合或分区集中处理1434

二、基本要求1436

一、基本原理1436

第六节 污水氧化塘1436

四、氧化塘的典型设计及处理效率1437

三、氧化塘类型1437

一、基本原理和概况1439

第七节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1439

四、土地处理系统的典型设计及处理效率1441

三、基本要求1441

二、基本处理方法1441

五、土地处理系统的典型技术特性1442

第八节 污水排江排海工程1443

第二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政策1444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444

第八章 水污染集中控制政策与管理1444

一、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技术政策1445

二、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排污交易政策1447

三、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经济政策1448

四、强化和完善管理体制1453

三、主要管理手段1453

第三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的管理1453

一、基本原理1453

二、主要管理内容1453

五、制定管理办法1454

第一节 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1457

第九章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的经济分析1457

一、主要技术方法及其选择1458

第二节 分析方法程序内容1458

二、分析程序和内容1460

二、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费用识别1461

一、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效益及其识别1461

第三节 效益费用识别1461

一、费用—效益模型1462

第四节 经济分析的数学模型1462

三、费用模型1463

二、效益成本比率1463

五、间接经济效益模型1466

四、直接经济效益模型1466

一、费用与效益现值分析1468

第五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费用效益分析实例1468

二、净效益现值分析1469

1998《中国基础水利、水资源与水处理实务》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罗湘成主编 1998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