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辞学通史 隋唐五代宋金元卷》求取 ⇩

《中国修辞学通史》序………………………………………郑子瑜总论………………………………………………………宗廷虎第一编 隋唐五代修辞论绪论第一节 文章修辞研究4

一、公文文体修辞的反华伪、倡质朴说4

目录4

二、经解修辞论的贡献5

三、史体修辞论的突破6

一、提倡自然平淡的语言风格 (747

四、古文运动促进了散文修辞理论的发展7

第二节 诗歌修辞研究9

一、注重诗歌声律美、整齐美的研究10

(一)提倡汉魏风骨,崇尚自然12

二、多种修辞审美观的出现12

(四)提倡“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13

(二)情境交融的审美观13

(三)提倡语言蕴藉,含蓄有味13

三、字句和篇章研究的进展14

(一)论比兴15

四、修辞手法研究的创新15

五、诗歌风格研究的逐步深入16

(二)论仿拟16

第一节 李谔、王通19

第一章 隋代修辞论19

一、论“八病”22

第二节 刘善经《四声指归》22

二、论句子的分类、修辞功能、运用原则23

三、论谋篇修辞——定位“四术”说26

四、论文体风格——六类说28

第一节 杜正伦《文笔要决》论“句端”32

第二章 初唐文史修辞论32

一、重视据语境以释义——“文势”、“义势”说39

第二节 孔颖达经解修辞论39

二、论修辞手法——比兴、互文、变文、倒其言、省文45

三、论章法多样化59

第三节 刘知几《史通》史体修辞论61

(一)崇尚简要,反对烦芜62

一、论史体修辞的基本原则62

(二)提倡典实,反对绮丽65

(三)注重“当世口语”,反对“勇效昔言”66

(一)用词准确,褒贬恰当70

二、论史体词语篇章修辞70

(二)须前伏后应,条理清晰71

(三)忌前后矛盾,有头无尾72

(二)提倡“用晦”73

三、论史体修辞手法73

(一)反对俪辞73

(三)模拟神似75

(四)善用避讳77

一、修辞的功能——“修其辞以明其道”说80

第三章 盛、中唐文章修辞论80

第一节 韩愈80

二、“慎其实”与“气盛言宜”说82

三、论修辞的三项原则84

(一)“辞事相称”85

(二)“惟陈言之务去”87

(三)“文从字顺各识职”90

第二节 柳宗元91

一、文辞的功能——“道假辞而明”说92

二、“文道并重”的修辞论93

三、论文体——“文有二道”说98

四、欣赏文章风格的多样化99

一、李翱“词工”、“创意造言,皆不相师”说100

第三节 李翱、皇甫湜、裴度100

二、皇甫湜“意新、词高”、“文奇而理正”说104

三、裴度反对“尚奇”说107

第一节 孙樵111

第四章 晚唐文章修辞论111

第二节 杜牧112

第三节 李商隐116

一、论“八病”及“龃龉病”119

第五章 初唐诗歌修辞论119

第一节 上官仪《笔札华梁》119

二、论对偶121

第二节 《文笔式》127

一、论“文病”128

二、论对偶129

(一)论“八病”131

第三节 元兢《诗髓脑》131

一、论病犯——“八病”与新“八病”说131

(二)新“八病”说132

二、论“调声三术”——“换头”、“护腰”、“相承”136

(一)论“六种对”140

三、论对偶140

(二)论“正对”、“异对”142

四、论秀句标准:“以情绪为先,直置为本;以物色留后,绮错为末”144

(一)论“不调”、“丛木”、“形迹”病146

第四节 崔融《唐朝新定诗格》、李峤《评诗格》146

一、崔融论病犯146

(二)论“相滥”、“相类”、“涉俗”病148

(一)崔融论“三种对”150

二、崔融、李峤论对偶150

(一)形似体与飞动体153

(二)李峤论“九种对”153

三、崔融、李峤论诗的体貌、风格153

(二)直置体与雕藻体154

(三)质气体、情理体、清切体156

(一)映带体——双关手法157

四、崔融、李峤论修辞手法157

(二)菁华体——借代、借喻手法158

第五节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159

(三)婉转体——倒装手法159

一、论析字——离合诗、析字体160

二、论回文诗——“盘中诗”、“回文诗”161

三、论嵌字诗163

第一节 王昌龄《诗格》、《诗中密旨》170

第六章 盛、中唐诗歌修辞论170

一、主张诗语贵自然,不相依傍171

二、提出景语、理语、意语须相惬的审美观点172

三、论词语忌因袭,“不难”、“不辛苦”说175

四、论一联中上下句之间的关系176

(一)起首入题法178

五、论谋篇修辞178

(三)“饱肚狭腹”说180

(二)落句法180

(一)论比兴181

六、论修辞手法181

(二)论对偶184

(一)落节病187

(三)论用事…………………………………………(186),七、论病犯——“犯病八格”说187

(二)相反病188

(四)侧对病、对声病189

(三)相重病189

八、论声韵与修辞190

九、论风格与诗类191

第二节 李白崇尚清真自然的风格论192

一、风骨与声律兼备的修辞审美观194

第三节 殷璠《河岳英灵集》194

二、论佳句、奇句198

三、重雅轻俗论199

(一)论遣词炼句——“清词丽句”、“佳句”、“秀句”201

第四节 杜甫201

一、论语言的锤炼——“语不惊人死不休”201

(二)“诗律细”与“自长吟”204

二、论诗的风格——多样化205

三、“别裁伪体”与“转益多师”207

一、“至丽而自然”的修辞观209

第五节 皎然《诗式》、《诗议》209

二、提倡诗语的含蓄蕴藉美212

三、主张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反对“以写古为能”214

四、论词语的运用216

五、论谋篇——“通塞”、“盘礴”法219

(一)论比兴221

六、论修辞手法221

(二)论对偶222

(三)论用事226

(四)论仿拟229

七、论诗体风格230

八、皎然对后世的影响232

一、论诗歌语言的特点与功能234

第六节 白居易234

二、论讽谕诗“质而径”、“直而切”的修辞原则235

三、论比兴须与美刺讽谕相结合238

一、论不同文体的特点241

第七节 元稹241

二、论文体发展的时代特征243

三、论杜甫诗的语言风格244

一、皮日休249

第七章 晚唐五代诗歌修辞论249

第一节 皮日休、陆龟蒙249

(一)论与字形有关的杂体诗——离合、槀砧250

(二)论与词序有关的杂体诗——反覆、回文251

(四)论与声韵有关的杂体诗——双声、叠韵等252

(三)论与词义有关的杂体诗——嵌名、嵌数252

(二)论“题目佳境,不可刊置别处”255

二、陆龟蒙255

(一)论诗歌风格255

(一)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257

第二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257

一、修辞审美观——韵味说257

(二)“韵味”说——突破“言不尽意”的局限,扩大语言表现力260

二、论诗的风格多样化,不主一格262

三、论语言形式对形成风格的作用263

四、论风格与诗人的关系264

五、司空图对后世的影响266

一、论“诗有内外意”267

第三节 旧题自居易《金针诗格》267

二、论字句锤炼269

三、论谋篇——破题、颔联、警联、落句270

(一)论比喻——“诗有物象比”说271

四、论修辞手法271

(二)论对偶、“诗有四字对”说272

第四节 旧题贾岛《二南密旨》273

(三)论婉曲——“诗有义例七”说273

一、论诗题的重要和象征义、比喻义274

二、论不同物象为喻体的不同喻义275

三、从政教角度论风雅颂赋比兴278

一、论诗联、谋篇修辞279

第五节 王叡《炙毂子诗格》279

二、论律诗变体——背律体、计调体、玄律体282

三、论结构形式的“三五七言体”283

(一)论“诗有十体”285

第六节 齐己、徐寅、文彧285

一、齐己《风骚旨格》285

(二)论“诗有十势”286

(三)论谋篇之结尾——“诗有六断”说287

(一)重视字句锤炼288

二、徐寅《雅道机要》288

(二)论谋篇290

三、文彧《诗格》291

(三)论“通变”291

(二)论律诗谋篇法292

(一)论诗语的锤炼——“诗有所得字”说292

(三)论诗有十势295

(一)“言含万象”说296

第七节 虚中、徐衍、李洪宣、王梦简、王玄296

一、虚中《流类手鉴》296

(二)论“物象流类”——不同物象喻体的喻义297

(一)论诗题比喻义299

二、徐衍《风骚要式》299

三、李洪宣《缘情手鉴诗格》300

(二)论字句锻炼300

(二)论用词“忌俗字”与忌“烂熟”301

(一)论风格——“诗有五不得”说301

五、王玄《诗中旨格》302

四、王梦简《诗要格律》302

(二)拟皎然“十九字体”303

(一)论诗语美刺比兴303

一、多种修辞观竞放异彩312

第二编 宋代修辞论312

绪论312

第一节 文章修辞研究312

(二)苏轼“辞达”说313

(一)欧阳修“事信言文”说313

(五)朱熹矛盾的修辞观314

(三)王安石“适用”说314

(四)文天祥“修辞立其诚”说314

二、《文则》的问世,标志着古代修辞学的建立315

三、开创了评点修辞的新形式317

第二节 诗歌修辞研究319

一、提倡诗法与活法说,重视诗语的灵活运用320

二、提出“诗眼”说,重视词语的锤炼322

三、提出“安置”、“安顿”说,重视篇法结构“安顿得宜”323

四、修辞手法研究重在总结新原则、新规律324

六、理解、鉴赏修辞的研究,重视鉴赏主体的能动性325

五、注重诗体的多角度分类和诗人语言风格要素的研究325

七、重视与书画词曲艺术相通及吸取禅学思想327

第三节 词的修辞研究330

一、“道胜文至”与“事信言文”说336

第一章 北宋文章修辞论336

第一节 欧阳修336

二、“简而有法”说339

三、主张语言自然、流畅、平易,反对怪僻艰涩340

一、王安石重“适用”的修辞论341

第二节 王安石、司马光341

二、司马光“足以通意”的“辞达”说342

一、“文以意为主”与“技道两进”说343

第三节 苏轼343

二、“辞达”说新解345

三、提倡“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反对怪奇迂阔348

一、苏洵论风格352

第四节 苏洵、苏辙、秦观352

二、苏辙论风格与“气”354

三、秦观论“集众家之长”的风格355

一、周敦颐“文以载道”说357

第五节 周敦颐、程颢、程颐357

二、程颢、程颐“作文害道”说358

(一)贵贴切自然361

第二章 南宋文章修辞论361

第一节 第一部修辞学专著——陈骙《文则》361

一、论修辞原则361

(三)贵简洁363

(二)贵明确363

(四)贵通俗364

(一)“数人行事”论365

二、论消极修辞手法365

(二)“起事”、“尽事”论366

(三)助词用法论367

(一)“取喻之法”论369

三、论积极修辞手法369

(二)“援引”论371

(四)“继踵”论374

(三)“倒语”论374

(五)“交错”论375

(六)“同目”论376

(七)“数句用同一类字”论377

四、论文体风格378

(二)剖析一本书的文体风格379

(一)评论一篇文章的风格379

(一)比较法381

五、注重研究方法381

六、《文则》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84

(二)归纳法384

一、“文自道中流出”的重道轻文观387

第二节 朱熹387

二、模拟论与自得论390

三、主张语言明白平易,反对艰涩细巧391

(一)论章法结构和篇章布局水准393

四、论谋篇与下字393

(二)论下字395

第三节 洪迈397

一、论词语修改与助词运用398

二、论“文字结尾之简妙”399

(一)论当句对亦适用于文400

三、论修辞手法——当句对、博喻400

(二)论博喻——“重复联贯,至有七八转者”401

四、论文体风格——“繁与省各有当”说402

五、论不同文体中的用字405

第四节 吕祖谦406

一、书面语言表达的辩证观:整与散、缓与急、显与晦、健与粗、新与怪等407

二、口语交际须视对象而异,注意“言各有所当”、“言之有序”408

三、从宏观到微观的解读文章语言法409

(三)前后对应411

(一)论“主意”——文章的主旨411

(二)首尾相应411

(五)警策412

(四)铺叙次第412

(六)句与句之间的搭配关系413

(七)下字须一丝不苟,准确有力414

第五节 谢枋得416

一、语言文字“安顿”说417

二、论字法、句法——论词语运用、排比句419

三、论章法421

四、“繁简各宜”说426

五、设疑之法427

六、论譬喻428

七、学习古人语言须善于变化、创新429

一、杨万里论四六文体431

第六节 杨万里、文天祥、李涂431

二、文天祥论“修辞立其诚”433

三、李涂论篇章结构434

一、论诗语与“理”的关系440

第三章 北宋诗歌修辞论(上)440

第一节 欧阳修440

二、论用事441

三、赞赏语言风格多样化443

四、论词语锤炼444

(一)反对西昆体的浮艳,提倡平淡风格446

第二节 梅尧臣、沈括446

一、梅尧臣446

(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说447

(一)论错综——“相错成文”及其修辞功能449

(三)反对“语涉浅俗”,主张“以俗为雅”449

二、沈括449

(二)论倒装——“语反意全”450

(三)论夸张451

(一)诗语“贵于意在言外”说453

第三节 司马光、王安石453

一、司马光453

(二)从诗的修改论词与句的关系454

(二)论对偶——“不可泥于对属”说455

二、王安石455

(一)论用事——“借事以相发明”说455

(三)论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456

一、论诗语须有传神之妙457

第四节 苏轼457

(一)诗语须传事物之神458

(二)诗语须传人物之神460

二、论“造语贵成就”462

三、主张“镕化”俗语入诗464

四、论用事须“以故为新、以俗为雅”465

五、提倡枯淡的语言风格与“诗以奇趣为宗”467

(一)论“造语成就”——“无合有合”、“众人语”与“自家语”、“有形病”与“无形病”、稳顺与奇特471

第五节 吴可、唐庚471

一、吴可471

(二)提倡外枯中膏的平淡风格473

(三)主张意在言外,含而不露474

(一)主张叙事言简意尽475

二、唐庚475

(二)主张“作诗自有稳当字”与用字须传神476

一、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修辞原则478

第四章 北宋诗歌修辞论(中)478

第一节 黄庭坚——江西诗派478

二、“无一字无来处”说与“点铁成金”说480

三、“夺胎换骨”说483

四、“安排一字有神”说与“句中眼”说486

五、论谋篇——“文章必谨布置”说488

六、提倡创新,“自成一家”、“自铸伟词”490

(一)提倡学习诗法,掌握诗歌语言艺术493

七、黄庭坚的历史贡献493

(二)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探索诗歌艺术,推动了宋代修辞微观研究的深入495

(一)诗语“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说496

第二节 陈师道、王直方、韩驹——江西诗派496

一、陈师道496

(二)重视立格、命意、用字497

(三)论“以文为诗,以诗为词”498

(一)主张创新,反对因袭模仿500

二、王直方500

(二)论诗语的圆熟与老硬501

(四)论用事——“取当时作者之语”502

(三)反对“炼句不如炼韵”说502

(一)论下字应随机变化,不拘定式503

三、韩驹503

(二)论同义词、颜色字、“生字”与“熟字”的运用504

(三)论谋篇须“从头至尾,语脉连属”505

(四)论用事“要自我使”、对偶“不拘于绳墨”506

一、主张诗语须有“韵”——“有余意之谓韵”说508

第三节 范温508

二、论“务去陈言”——反对“无益之语”510

三、词语绮丽须“当于理”说511

四、论炼字——“点铁成金”、“好句要须好字”说512

五、论词义重复——“句法不当重叠”说513

六、论律诗句式美:“上四下三”、“上二下三”说514

(二)意贯与语贯516

七、论谋篇布局516

(一)正体与变体516

(一)论夸张—激昂之语”517

(三)拙句、工句配置517

八、论修辞手法——夸张、用事517

(二)论用事——“意用事与语用事”518

九、论如何理解诗——“悟入”说519

一、论意与言的关系523

第五章 北宋诗歌修辞论(下)523

第一节 僧景淳释惠洪523

(一)“道意不道名”说524

二、主张诗语含蓄委婉524

(三)“含蓄法”525

(二)“影略句法”525

(二)落句法——“诗有二断”说526

三、论谋篇修辞526

(一)起句法——“诗有四题体”说526

(三)“近体三种颔联法”527

(一)论比喻——“象外句”528

四、论修辞手法528

(二)论对偶——奇对、假对、就句对法529

(三)论借代——“言其用不言其名”531

(四)论倒装 ——“错综句法”532

第二节 叶梦得533

一、论“意与言会,言随意遣”的修辞原则534

(二)意与境会,言中其节536

二、提倡诗语的自然美536

(一)缘情体物,自然工妙536

(一)论“用事不可牵强”说537

三、论修辞手法537

(二)论“双字”表现“精神兴致”538

(三)论藏词——反对诗用歇后语539

(四)论析字——离合体“欲以文字示其巧”说540

(五)论嵌字——“以文为戏”说541

(一)主张诗语含蓄——“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542

第三节 魏泰、严有翼、张表臣、杨时542

一、魏泰542

一、诗论修辞中的“本色”论543

(二)论用事——反对“事中复使事”、“好用南朝人语”544

(三)反对“押韵之文”为诗545

二、严有翼546

(一)论“有语颠倒而于理无害”546

(二)论用事——“反其意而用之”548

(三)反对歇后语入诗——“未能免俗”说549

(四)论夸张——“豪句须不畔于理”说550

三、张表臣550

(一)重视诗意和诗语锤炼551

(二)称赞杜诗风格多样化552

四、杨时论“看诗须重体会诗情”553

第六章 南宋诗歌修辞论(上)556

第一节 吕本中556

一、提倡“活法”说——江西诗派理论的发展556

二、“字字当活,活则字字当响”说560

三、论修辞手法561

(一)论警策——“足以传世”“竦动世人”561

(二)论借代561

第二节 陆游562

一、重视诗的语言艺术、技巧563

二、反对雕琢与“无一字无来处”说564

三、“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说565

第三节 杨万里568

一、主张诗语含蓄有味,意在言外568

二、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571

三、提倡诗语的创新与变化——“活法”说573

四、论用事576

(一)“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说576

(二)“翻案法”577

五、论比拟579

第四节 胡仔579

一、主张创新,反对循习陈言580

二、诗语须“当于理”说581

三、论“点铁成金”、炼字须与上下文和谐582

四、论修辞手法583

(一)论用事——“亦在用之如何耳”583

(二)论嵌字——禽言、药名须“造语稳贴”584

五、论律诗变体585

第七章 南宋诗歌修辞论(中)588

第一节 张戒、黄彻588

一、张戒588

(一)主张词婉意微、含蓄不露588

(二)主张咏物须情景相生、借景言情589

(三)“因情造文”说591

(四)论巧语、拙语、奇语、常语、俗语皆可入诗592

(五)反对用事、押韵594

二、黄彻595

(一)论杜甫诗选用词语的特点595

(二)论用事——倒用法、暗用法等596

(三)论比喻——“不拘故常”说600

第二节 陈善、葛立方602

一、陈善602

(一)提出“能立意者,未必能造语”说602

(二)论词语锤炼——忌俗、忌太清、贵精巧602

(三)论夸张——“不以辞害意”说604

(四)论文体——主张“文中有诗、诗中有文”606

(五)提倡“翻著袜法”与“方九皋相马法”607

二、葛立方608

(一)提倡平淡天然的语言风格608

(二)推重换骨法——点化609

(三)主张“连绵字不可挑转用”610

第三节 姜夔、孙奕611

一、姜夔611

(一)“语贵含蓄”说611

(二)论谋篇布局——重和谐、重变化612

(三)论诗法与活法613

二、孙奕615

(一)论炼字——“每句必须炼字”说615

(二)论杜甫指代词的运用——“尔汝群物”616

(三)论杜甫屡用字、结尾字的特点617

(四)论“夺胎换骨”——仿拟句式法620

第四节 吴沆、洪迈621

一、吴沆621

(一)诗语“惟其实,是以健”说621

(二)论百韵诗之谋篇623

(三)论拟人——“以物为人一体”624

(四)论用事——“变而通之”、“翻案法”625

二、洪迈626

(一)论谋篇布局——绝句与律诗有所不同626

(二)论双关——“引喻”627

(三)论诗人语言风格要素——杜甫、苏轼用词特点628

第八章 南宋诗歌修辞论(下)632

第一节 朱熹632

一、论诗的风格632

二、论比兴634

三、论诗歌修辞的理解与鉴赏——“识得意思好处”与“自得言外之意”说637

(一)读诗要“活络”,不能“死杀”、“搭滞”638

(二)熟读讽诵、涵咏玩味639

(三)保持心中“虚静”640

(四)不以文害辞,忌穿凿附会641

第二节 刘克庄643

二、提倡“斩新句子包新体”646

三、重视句律和用事648

四、强调风格“不主一体”650

一、“学诗先除五俗”说652

第三节 严羽652

二、论下字、造语653

三、谋篇“起结”说655

四、论诗体与风格656

五、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659

一、罗大经663

第四节 罗大经、范晞文663

(一)主张诗语自然天成之美664

(三)论炼字——“健字”、“活字”说665

(二)主张诗语含蓄蕴藉之美665

(四)“诗用常俗语不害超妙”说666

(五)论“诗用助字贵妥帖”667

(七)论倒装——“反言”668

(六)论叠字——须“创意出奇”说668

(八)论“互体”670

(九)论“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671

(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说672

二、范晞文672

(二)论炼字——颜色字、“生字”与“熟字”、虚字、拗字674

(三)强调诗语重在“运用”,“运用”重在“临时斡旋”676

三、《诗事》论谋篇“安顿得宜”说677

第五节 修辞学资料汇编678

一、苏轼684

第九章 词的修辞论684

第一节 苏轼、晁补之、李清照、王灼684

二、晁补之《词评》686

三、李清照《词论》687

四、王灼《碧鸡漫志》690

一、“音律欲其协”说693

第二节 沈义父693

二、“下字欲其雅”说697

三、“用字不可太露”说698

(一)“语句须用代字”699

(二)“用事使人姓名”700

(三)“咏物忌犯题字”701

(一)“发意”和起、过、结702

四、“发意不可太高”说702

(二)“发意”和虚字运用704

第三节 张炎705

一、强调“词以意趣为主”,应表现雅正之情706

二、论“清空”的语言风格708

三、论“制曲”、句法和字法710

(一)论“制曲”(章法)711

(二)论句法要“平妥精粹”712

(三)论用词要“深加锻炼”713

四、论“言外之意”和用事要“融化不涩”715

五、论音律——“词之作必须合律”说718

第一节 金代723

第三编 金元代修辞论723

绪论723

第二节 元代725

一、论“辞达理顺”、“唯适其宜”的修辞原则730

第一章 诗文修辞论730

第一节 王若虚730

(一)词语不当734

二、论词、句修辞之弊734

(二)词句冗复737

(四)妄改成语、俗语739

(三)词语疏缺739

三、论谋篇修辞之弊740

(一)论倒装——“旋造”手法741

四、论修辞手法741

(二)论藏词手法742

五、论语言风格的繁简743

(一)论史体745

六、论文体745

(二)论记叙文体与议论文体746

第二节 方回747

二、论炼字749

(一)“工而哑,不如不必工而响”说750

(二)诗眼的语境说:诗眼须与前后字配合,须与所咏物相符751

(三)重视虚字的运用753

(一)情句与景句配合的谋篇法754

三、论谋篇754

(三)论律诗“拗字”、“变体”757

(二)论起句、尾句757

四、论修辞手法760

(一)论“自然”、“的当”的修辞原则761

一、陈绎曾761

第三节 陈绎曾、王应麟761

(三)论谋篇布局修辞762

(二)论下字的谐音与审音、袭古与创新762

(四)论修辞手法——“拗语”、“对语”、用事九法等764

(五)论文体风格766

二、王应麟767

第四节 杨载、范梈、揭傒斯768

一、杨载768

(一)论“语贵含蓄”768

(二)论炼字——“下字响”、“忌俗字”、“字眼”说769

(三)论篇法——“律诗要法”、“古诗要法”770

二、范梈771

(一)论篇法——七言律诗、七言长古、五言长古、五言短古、乐府、绝句771

(二)论句法——“问答”、“当对”等十一种772

(三)论字法773

(四)论音节——诗宜用“中原之韵”773

三、揭傒斯773

(一)“诗体”说774

(二)“诗味”说774

(三)“诗妙”说775

第五节 修辞学资料汇编《修辞鉴衡》775

第二章 词、戏曲修辞论779

第一节 陆辅之《词旨》779

一、论命意与清空风格780

二、论继承与出新780

三、论“词眼”、“布置停匀”781

第二节 周德清782

一、论“造语必俊”、“可作语”、“不可作语”783

二、论“用字必熟”785

三、论音律786

四、论“务头”788

五、论谋篇、“末句”790

六、论用事、对偶791

后记794

1998《中国修辞学通史 隋唐五代宋金元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郑子瑜,宗廷虎主编;宗廷虎,李金苓著 1998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叁  隋唐五代卷(1996 PDF版)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叁 隋唐五代卷
199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第五卷 隋唐五代( PDF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第五卷 隋唐五代
人民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材   工业试验设计技术(1990年01月第1版 PDF版)
高等学校教材 工业试验设计技术
1990年01月第1版 东南大学出版社
建国以来  中国史学论文集篇目索引  初编(1992年05月第1版 PDF版)
建国以来 中国史学论文集篇目索引 初编
1992年05月第1版 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史  第三册  隋唐五代宋元明部分(1964年10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哲学史 第三册 隋唐五代宋元明部分
1964年10月第1版 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通史  隋唐五代卷( PDF版)
中国社会通史 隋唐五代卷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隋唐五代卷  中国社会通史( PDF版)
隋唐五代卷 中国社会通史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通史  中  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 PDF版)
中国通史 中 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
北京:北京出版社
隋唐五代史(1956 PDF版)
隋唐五代史
1956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函授教育处
中国历史大辞典  隋唐五代史卷(1995 PDF版)
中国历史大辞典 隋唐五代史卷
1995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绘画本中国通史  修订本  第4卷  隋唐五代(1996 PDF版)
绘画本中国通史 修订本 第4卷 隋唐五代
1996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山东通史  隋唐五代卷(1994 PDF版)
山东通史 隋唐五代卷
1994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1994 PDF版)
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史通选译隋唐五代(1990 PDF版)
史通选译隋唐五代
1990 成都:巴蜀书社
隋唐五代史学(1995 PDF版)
隋唐五代史学
1995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