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通史 第4卷 隋唐五代史》求取 ⇩

隋唐五代三百七十年历史要略总述1

第一章隋代的兴亡15

附:隋文帝时三十州总管府表17

隋炀帝大业时全国百九十郡表18

隋代大事年表23

隋帝系表27

第一节 隋文一统与开皇之治28

一、安内与攘外28

(一)平定江南完成一统28

(二)征服突厥、加强边防30

二、开皇之治34

(一)复兴文教制礼作乐34

(甲)改革文风34

(乙)搜集书籍35

(丙)制礼作乐35

(二)整肃颓风倡导俭德36

(三)宽减赋役厉行法治36

(四)开发经济从事建设37

(甲)兴建新都37

(乙)开通漕运38

(丙)广设粮仓38

三、隋文秕政39

附注释40

第二节隋炀帝的暴政41

一、隋炀帝的对外扩张41

(一)宣威突厥41

(二)击破契丹43

(三)征服吐谷浑43

(四)交通西域45

(五)经略海外46

1.南平林邑46

2.真腊与婆利的入贡47

3.流求的征讨47

4.赤土的宣慰47

5.倭国的通使48

(六)远征高丽49

(甲)高丽的情况49

(乙)隋文帝时与高丽的和战49

(丙)隋炀帝的三征高丽50

1.一征高丽50

2.二征高丽51

3.三征高丽52

二、隋炀帝的奴役建设53

(一)开辟运河53

1.通济渠53

2.邗沟与江南河54

3.永济渠54

(二)营建东都56

(三)修驰道筑长城57

三、国力的消耗与炀帝之虚饰57

四、隋炀帝的骄暴荒淫59

(一)残害忠良59

(二)大营宫苑59

(三)造龙船三游江都60

附注释61

第三节隋帝国的崩亡62

一、民变之四起62

附:民变起事简表63

(一)窦建德据乐寿67

(二)杜伏威辅公祐据历阳68

(三)李子通据海陵68

(四)李密与翟让之据瓦岗洛口69

(五)朱粲据南阳70

(六)林士弘据鄱阳70

(七)高开道据北平渔阳71

(八)徐圆朗据鲁郡71

(九)梁师都据朔方与郭子和据榆林71

(十)刘武周宋金刚据马邑71

(十一)薛举据陇西72

(十二)李渊起兵晋阳进据西京72

(十三)李轨据河西武威72

(十四)萧铣据江陵73

(十五)沈法兴据毗陵73

二、炀帝之死与隋朝之亡74

第二章唐代的盛世77

附:唐代大事年表79

唐帝系表112

第一节 高祖一统与武德初政114

一、李唐的家世114

二、太原起义116

三、扫灭群雄117

四、武德初政123

五、玄武门之变124

附注释126

第二节 唐太宗贞观之治129

一、唐太宗的治术130

(一)任用贤才130

(二)讲求治道131

(三)鼓励批评132

二、唐太宗的兴学133

三、唐太宗的建制134

四、唐太宗的尊重信仰自由136

附注释137

第三节武则天时代139

一、唐高宗与武后140

二、武则天的统治143

(一)武则天控制政权的经过143

(二)讨武运动的失败143

(三)武则天的恐怖统治144

(四)武则天的革命措施145

1.改正朔、易服色146

2.改官制146

3.改建都邑名称147

4.改造文字147

(五)武则天的大作威福147

(六)武则天的权术149

(七)武则天的宫闱之乱与诸武用事151

三、唐中宗的复辟153

附注释155

附录:骆宾王拟讨武氏檄156

第四节韦后与太平公主的干政158

一、韦后与安乐公主的乱政158

二、临淄王李隆基的定乱与睿宗复辟162

三、玄宗即位与太平公主之变164

附注释166

第五节 唐玄宗开元之治与天宝之乱167

一、开元之治167

(一)敦睦友于,勤政务本168

(二)任用贤相,讲求治术169

(三)革新吏治,改进选举169

(四)整理财经,清查户籍170

(五)提倡儒术,维护教化170

二、天宝之乱172

(一)玄宗的晏逸与正气的消沉172

(二)李林甫的乱政与高力士的当权173

(三)杨贵妃的承宠与朝廷的聚敛174

(四)杨国忠继李林甫的用事176

(五)安禄山的叛变与两京的沦陷176

第三章盛唐时代我民族对外的经略及疆域与边防179

唐代四裔情况略表181

第一节 北方与突厥民族的大战斗185

一、突厥民族的由来185

二、突厥之分东西187

三、敕勒诸部——突厥的附庸民族188

四、唐人与东突厥及敕勒诸部的战斗188

(一)唐初与东突厥的关系188

(二)唐太宗之征服东突厥与薛延陀189

(三)唐高宗时再征回纥诸部192

(四)唐玄宗时回纥的强大193

(五)东突厥的复起与灭亡193

五、唐人与西突厥的战斗195

(一)西突厥的概况195

(二)唐太宗以后对于西突厥的经略196

第二节西方对于西域与吐谷浑、党项、吐蕃、及天竺之用兵201

一、对于西域的经略201

(一)灭高昌201

(二)讨伐焉耆龟兹202

二、讨伐吐谷浑与党项203

(一)吐谷浑203

(二)党项204

三、与吐蕃的战斗204

(一)吐蕃的概况204

(二)唐初盛世与吐蕃之和战205

四、远征天竺207

第三节东北方对辽东、高丽、百济、新罗与奚、及契丹的用兵209

一、对辽东高丽百济的用兵209

(一)唐太宗之征高丽209

(二)唐高宗之征百济210

(三)唐高宗之再征高丽213

(四)高丽之再叛213

二、对契丹与奚人的用兵215

(一)契丹与奚人的概况215

(二)盛唐时契丹与奚人之来附215

(三)契丹与奚人之叛服216

第四节 唐朝全盛时代的疆域与边防220

一、疆域220

附:盛唐时诸道辖区简表221

二、都城224

三、边防224

(一)都护府 附表224

(二)十节度使 附表225

第四章唐代的衰亡229

第一节 安史之乱231

一、安禄山父子之乱231

(一)安禄山占领两京,称帝洛阳231

(二)肃宗即位灵武收复两京234

二、史思明父子之乱239

(一)九节度使之败239

(二)史思明之死241

(三)史朝义之败亡242

(四)仆固怀恩之叛——安史之乱的余波244

附注释247

结论250

第二节 安史乱后屡代不绝的藩镇之乱252

一、藩镇之乱的原因与特征252

(一)节度使权势之大252

(二)沿边节镇中多番兵番将253

(三)收抚安史降将,形成河北诸镇之跋扈254

二、藩镇之乱的特征255

三、藩镇之乱的经过256

(一)代宗时的藩镇局面256

(甲)河北四镇256

(1)卢龙节度使(或称幽州节度使)256

(2)成德节度使256

(3)魏博节度使258

(4)昭义节度使(一称相卫节度使)258

(乙)淄青淮西等四镇258

(1)平卢节度使(或称平卢淄青节度使)258

(2)淮西节度使(后又称彰义节度使)259

(3)汴宋节度使(一称宣武节度使)259

(4)山南东道节度使(一称忠义节度使)259

(丙)属于中央统辖之诸节镇260

(二)代宗时藩镇之乱的开始261

(三)德宗时的藩镇之乱263

(甲)德字之讨伐藩镇与李希烈的叛变263

(乙)朱泚之变与德宗出走奉天265

(丙)德宗之下罪己诏266

(丁)李怀光之叛变与长安之收复268

(戊)河北藩镇暂时之平绥与李希烈之死269

(四)宪宗时一度平定诸藩号称中兴270

(甲)宪宗之整饬纲纪,讨伐叛逆270

(乙)河北诸镇之安抚271

(丙)魏博田弘正之归命273

(丁)李愬平蔡州,收复淮西273

(戊)平定淄青275

(己)诸镇入朝275

(五)藩镇之乱的再起与其蔓延276

附:唐代藩镇简表278

附录:杜牧之《罪言》293

附注释295

第三节安史乱后,屡代不绝的宦官之祸296

一、宦官弄权的起因296

二、宦官为祸的经过297

(一)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肃、代时三大权宦297

(二)窦文场、霍仙鸣与吐突承璀等——德、宪时的权宦299

(三)陈弘志、王守澄与刘克明等——穆、敬时的权宦300

(四)仇士良与鱼弘志——文、武时的权宦301

(五)马元贽、王宗实与刘行深等——宣、懿时的权宦302

第四节安史乱后的三大外患303

一、回纥之患303

(一)回纥的全盛时期303

(二)回纥的衰落时期305

二、吐蕃之患307

(一)吐蕃的强盛时期307

(二)吐蕃的衰微时期311

三、南诏之患313

(一)南诏的由来313

(二)南诏的叛乱314

附注释319

第五节安史乱后的九朝政局与朋党之争321

一、代宗时代321

二、德宗时代323

三、顺宗宪宗时代325

四、穆宗时代327

五、文宗时代328

六、武宗时代330

七、宣宗时代331

八、懿宗时代333

第六节唐帝国的崩亡335

一、沙陀军的由来335

二、僖宗时政治的昏乱337

三、大规模的民变338

(一)王仙芝起事338

(二)黄巢起事339

(三)李克用之讨平黄巢341

(四)秦宗权之乱345

四、僖宗时的藩镇之乱346

五、昭宗时的宦官藩镇之乱351

(一)讨伐河东之失败351

(二)杨复恭之乱352

(三)李茂贞之乱353

(四)三镇之乱354

(五)宦官刘季述韩全诲之祸355

六、李克用与朱全忠的交恶358

七、唐朝的覆亡363

(一)朱全忠的篡唐363

(二)群藩的割据365

第五章五代十国——唐朝的残局371

附:五代大事年表374

五代帝系表379

十国帝系表380

五代十国分合表解382

五代十国国祚比较表383

五代十国疆域简表384

第一节 五代的嬗递392

一、后梁时代——梁晋之争392

(一)朱全忠初称帝时全国的割据局面392

(二)梁晋潞州之争394

(三)晋取河北三镇395

(四)朱全忠之死396

(五)晋取魏博与濮郓之战397

(六)后梁之亡397

二、后唐时代399

(一)唐庄宗之失德399

(二)征蜀之役与邺城之变399

(三)明宗之治401

(四)李从珂与石敬瑭401

(五)契丹的建国402

(六)石敬瑭乞援契丹与后唐之亡404

三、后晋时代406

(一)石敬瑭之抑郁而终40

(二)石重贵与契丹关系之破裂407

(三)辽耶律德光之灭晋407

(四)耶律德光之北返408

四、后汉时代410

五、后周时代412

(一)周太祖郭威之建国412

(二)周世宗柴荣之图强412

1.高平之捷412

2.周世宗之雄图412

3.伐蜀与征淮南415

4.周世宗之北伐416

(三)陈桥之变416

附注释418

第二节 十国的割据概况419

一、吴与南唐419

(一)吴419

(二)南唐420

二、前蜀与后蜀421

(一)前蜀421

(二)后蜀422

三、吴越与王闽423

(一)吴越423

(二)王闽424

四、楚与南平425

(一)楚425

(二)南平426

五、南汉与北汉427

(一)南汉427

(二)北汉428

第六章隋唐五代时的政治制度429

第一节 官制(行政制度)432

一、中央官制432

附:唐代中央官制简表(附隋制)432

唐代中央官吏俸禄简表436

(一)三师三公的荣誉职436

(二)九寺436

(三)三省与相权437

(甲)尚书省437

1.尚书省长官437

2.六部438

(乙)门下省与中书省440

(丙)三省合议制与驳议制442

(丁)唐朝的宰相与相权443

(戊)翰林学士与枢密使443

(四)隋之三台与唐之御史台444

(甲)隋之三台445

1.御史台445

2.司隶台445

3.谒者台445

(乙)唐之御史台445

1.台院446

2.殿院446

3.察院——六条察州446

(五)五监446

(甲)国子监447

(乙)少府监447

(丙)将作监447

(丁)军器监447

(戊)都水监447

(六)东宫官属448

(七)文武散官449

二、地方官制451

(一)地方行政制度451

附:唐代州县官制简表451

(二)地方监司制度452

(三)地方军区454

(四)乡官制度454

(甲)隋代的乡里454

(乙)唐代的乡里45

附注释455

第二节兵制456

一、隋代的兵制456

(一)隋代的府兵制456

(二)隋代中央军的编制457

(三)隋代地方军的编制458

(甲)平时458

(乙)战时458

(四)隋末府兵制的解体459

二、唐代的兵制460

(一)盛唐时代的府兵制与中央及地方军的编制460

(甲)府兵制的重建460

(乙)中央军463

(1)中央十六卫(附表)463

(2)禁军46

(3)东宫诸卫465

(丙)地方军466

(丁)达防军467

(二)府兵制的破坏与?骑的招募468

(甲)府兵制的破坏468

(乙)?骑的招募与其废弛468

(三)唐代中叶以后的禁军469

(甲)禁军的演变469

(乙)唐代晚叶的北衙禁兵470

(四)唐代晚叶的方镇兵471

(五)唐代的马政472

三、五代兵制的混乱474

附注释475

第三节法制476

一、隋代的法制476

(一)法典476

(二)刑律476

(三)法官(司法机构)477

二、唐代的法制477

(一)法典477

(二)刑律478

(三)法官(司法机构)479

三、五代的法制480

(一)法典480

(二)刑法480

第四节教育482

一、隋代教育制度的概况482

二、唐代的教育制度482

(一)中央学校482

(甲)两馆482

(1)弘文馆482

(2)崇文馆483

(乙)国子监所辖之京师六学483

(1)国子学484

(2)太学484

(3)四门学484

(4)律学484

(5)书学485

(6)算学485

(丙)京师六学一般之教材与学生学龄、考试、升降之规制485

(丁)学生出路486

(二)地方学校486

(三)唐代学校教育的特质与其盛衰487

第五节科举制度489

一、隋代之创设科举489

二、唐代正式建立的科举制度490

(一)三途出身与考试程序490

(二)八科取士490

(甲)秀才科490

(乙)明经科491

(丙)进士科491

(丁)明法科491

(戊)明书科491

(己)明算科491

(庚)道举科491

(辛)童子科491

(三)考试重点491

(四)武科考试492

(五)试场的礼仪规律492

(六)释褐试492

三、五代的科举制度493

附注释494

第六节赋税与币制495

一、赋税495

(一)隋代的均田制495

(甲)丁年的规制495

(乙)授田的规制495

(丙)赋役的规制496

(丁)户籍的整饬496

(二)唐代的租庸调制496

(甲)丁年的规制496

(乙)授田的规制497

(丙)赋役法499

(1)租庸调制499

(2)课户与免课户499

(三)唐代的两税法500

(甲)租庸调的破坏500

(乙)两税法的实施500

(1)杨炎的两税法500

(2)两税法推行后所发生的问题与税法的变易501

(四)唐代的杂税502

(甲)盐税503

(乙)酒税504

(丙)铁冶504

(丁)茶税505

(戊)关税505

(己)其他杂税与苛敛506

(五)五代的赋税慨况507

(甲)一般赋税507

(乙)盐酒的官卖508

(丙)其他苛税509

二、币制509

(一)隋代的币制509

(二)唐代的币制509

(三)五代的币制511

附注释512

第七章隋唐五代时的学术与文艺513

第一节 书籍的整理与传播515

一、隋唐时代书籍的搜集与整理515

(一)隋代515

(二)唐代516

二、唐五代的版刻印刷518

第二节 经学519

一、隋代的经学519

二、唐代的经学520

(一)五经义疏520

(二)开成石经521

三、隋唐的小学(文字学)522

四、五代蜀石经523

附注释524

第三节性理学的开端525

一、神秘的文中子525

二、韩愈的原道与原性526

三、李翱的复性书527

附注释528

第四节文学529

一、文章529

(一)隋代529

(二)唐代529

二、诗歌531

(一)隋代531

(二)唐代532

(甲)初唐533

(乙)盛唐536

(丙)中唐540

(丁)晚唐543

(三)晚唐“词”的兴起544

(四)五代的诗词545

三、变文551

四、小说传奇553

附注释555

第五节史学556

一、正史的撰述556

(一)《晋书》556

(二)《梁书》与《陈书》557

(三)《北齐书》557

(四)《周书》557

(五)《隋书》558

(六)《南北史》558

二、唐代国史的修撰与史馆的建立559

三、专门史及其他史著560

(一)《唐六典》560

(二)杜佑《通典》560

(三)刘知几《史通》561

(四)谱学561

(五)其他史著561

(六)《史》《汉》学的研究561

第六节科学563

一、天文历法563

二、数学564

三、舆地学564

四、科技工程与建筑565

五、医术568

第七节艺术570

一、书法570

二、绘画571

三、雕塑石刻573

四、工艺575

附注释576

第八节 音乐与歌舞577

一、隋唐的国乐577

二、唐代的新乐与梨园弟子578

第八章隋唐五代时的宗教思想581

第一节 佛教583

一、佛教传播的概况583

(一)隋代583

(二)唐代584

(三)五代586

二、求法与译经587

(一)中土高僧的西行求法587

(甲)玄奘587

(乙)义净590

(丙)其他求法诸僧591

(二)西方高僧的东来592

三、宗派的盛衰593

(一)天台宗593

(二)华严宗594

(三)法相宗594

(四)俱舍宗594

(五)禅宗594

(六)净土宗595

(七)律宗596

(八)真言宗596

附录:有唐一代有关龙门石窟之营造与重要大事纪年摘要597

第二节 道教599

一、唐室的尊崇老子与玄学599

二、唐室的提倡道教600

三、唐室信仰道教的流弊600

第三节 新的外来宗教602

一、景教602

二、袄教604

三、摩尼教60

四、回教(伊斯兰教)607

附注释608

第九章隋唐五代时的民生社会609

第一节 隋唐时代的民生社会611

一、民生概况611

(一)户口与户籍(附表)611

(二)民生经济613

(甲)米价升降(附表)613

(乙)农民的生活615

(丙)工商业的情形619

二、社会风气622

(一)门第622

(二)官僚623

(三)奴婢624

(四)科举624

(五)冶游625

(六)婚丧626

(甲)婚俗626

(乙)死丧627

三、生活习惯628

(一)衣食住行628

(甲)衣饰628

(乙)饮食629

(丙)住与行630

(二)节令与娱乐631

第二节 五代十国的社会民生633

一、民生的疾苦633

二、士风的凌夷636

第十章隋唐时代的对外交通与文化的交流641

一、隋唐时代对东北方的交通643

(一)东北方的邻国643

(二)通往东北的交通路线644

(甲)陆路644

(乙)海路644

(三)东北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644

(甲)朝鲜644

(乙)日本645

附:中日文化交流对照简表647

二、隋唐时代对西方的交通650

(一)西方诸国650

(二)通往西方的陆路交通线651

(三)通往西方的海上交通线653

三、隋唐时代南洋的海上交通654

(一)南洋诸国654

(二)唐代东南沿海的贸易港与市舶使655

(甲)贸易港655

(乙)市舶使(市舶司)656

(丙)隋唐时的海舶657

四、隋唐时代种族的混糅与留居中国的蕃民658

(一)唐代的华夷阀阅658

(二)唐代的蕃民与胡商659

(甲)蕃民659

(乙)胡商660

(丙)胡奴与崑?奴661

五、隋唐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662

(一)西域文化的东来662

(二)中国文化的西传663

附注释664

附:本篇主要参考书总目665

1996《中华通史 第4卷 隋唐五代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台湾)陈致平著 1996 广州:花城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隋唐五代史(1959 PDF版)
隋唐五代史
1959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第五卷 隋唐五代( PDF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第五卷 隋唐五代
人民出版社
隋唐五代史  3( PDF版)
隋唐五代史 3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隋唐五代史  4( PDF版)
隋唐五代史 4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法制通史  第4卷  隋唐( PDF版)
中国法制通史 第4卷 隋唐
北京:法律出版社
中国社会通史  隋唐五代卷( PDF版)
中国社会通史 隋唐五代卷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隋唐五代卷  中国社会通史( PDF版)
隋唐五代卷 中国社会通史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隋唐五代史( PDF版)
隋唐五代史
隋唐五代史  下(1959 PDF版)
隋唐五代史 下
1959 北京:中华书局
隋唐五代史纲(1961 PDF版)
隋唐五代史纲
1961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隋唐五代史(1956 PDF版)
隋唐五代史
1956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函授教育处
中华文明史  第5卷  隋唐五代(1994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5卷 隋唐五代
1994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隋唐五代史  下(1990 PDF版)
隋唐五代史 下
199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山东通史  隋唐五代卷(1994 PDF版)
山东通史 隋唐五代卷
1994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  第5卷  隋唐五代(1992 PDF版)
中华文明史 第5卷 隋唐五代
1992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