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
作者 | 蔡仁厚著 编者 |
---|---|
出版 | 台湾学生书局 |
参考页数 | 340 |
出版时间 | 198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9571504289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2915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引论1
第一卷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原初形态之百花齐放5
第一章上古思想之趋势7
第一节 原初的观念形态7
第二节 周初之“敬”的观念8
第三节 礼的时代与宗教人文化9
第四节 天命下贯而为“性”之趋势10
第二章孔子的仁教13
第一节 道之本统的再开发13
第二节 仁的意义与特性14
第三节 仁智圣的生命领域15
第四节 由仁智圣遥契性与天道16
第五节 义命观念与主宰性之肯定17
第六节 宗教义务与自我问题18
第三章墨子的思想21
第一节 最高的价值规范——天志21
第二节 权威主义的政治论——尚同22
第三节 爱的社会之向往—兼爱22
第四节 功利实用的文化观23
第五节 墨学的评论24
第六节 以质救文的方向与途径25
第四章孟子的心性之学27
第一节 即心言性——性善27
第二节 仁义内在——由仁义行28
第三节 性命对扬——透显道德性29
第四节 存养充扩之修养论31
第五节 政治思想之精义32
第五章老子的哲学33
第一节 “无”的智慧之进路33
第二节 以无为道与道之双重性34
第三节 境界形态的形上学35
第四节 人生的智慧正言若反37
第五节 立身之道与政治理想38
第六章庄子的智慧39
第一节 老庄之同与异39
第二节 道心显发的观照之慧40
第三节 一死生齐物我泯是非41
第四节 道家智慧的特性与意义42
第七章名家与墨辨45
第一节 惠施之“合同异”45
第二节 公孙龙之“离坚白”48
第三节 辩者之徒的怪说50
第四节 墨辩中哲学性的理论53
第八章中庸易传的形上思想57
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所涉及的意义57
第二节 慎独、致中和59
第三节 诚体流行,生物不测59
第四节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60
第五节 寂感之神——本体论的妙用61
第六节 宇宙论的演生与三极之道62
第九章荀子的学说63
第一节 制天用天的思想63
第二节 化性起伪64
第三节 以智识心——知性主体之透头65
第四节 解蔽与正名66
第五节 礼义之统67
第十章法家与秦政69
第一节 法家的兴起与演变69
第二节 韩非的人性观与价值观70
第三节 韩非的政治思想71
第四节 法家与秦政71
第二卷两汉魏晋:儒学转形而趋衰与道家玄理之再现73
第一章汉初思想概述75
第一节 汉初思想之先导——阴阳家与吕氏春秋75
第二节 反法归儒与儒法之辨76
第三节 汉代精神开国之盛音——贾谊77
第四节 杂家中的道家——淮南子79
第二章董仲舒的学术思想(附扬雄)81
第一节 复古更化:理性之超越表现81
第二节 董子春秋学要义84
第三节 天人感应之哲学87
第四节 人性思想略述91
第五节 附论:扬雄之太玄与法言94
第三章王充的性命论97
第一节 王充思想之特点97
第二节 用气为性99
第三节 性成命定101
第四节 气性领域之全幅意义102
第四章人物志的才性系统105
第一节 才性之特征与姿态105
第二节 才质与德性(英雄、圣人)107
第三节 艺术境界与智悟境界108
第五章王弼之易学与老学111
第一节 易学三系与王弼易学之渊源111
第二节 王弼玄理之易学112
第三节 王弼之老学116
第六章向、郭之庄学与阮籍、嵇康121
第一节 向、郭之庄学121
第二节 阮籍之庄学与乐论124
第三节 嵇康之名理与声无哀乐论126
第四节 余论:道家之不足及其自处之道128
第三卷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异质文化之吸收与消化131
第一章佛教的教义及其开展133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133
第二节 小乘部派佛教138
第三节 大乘佛学三系140
第二章佛教在中国之传衍(上)145
第一节 佛教东传的初期概况145
第二节 释道安与六家七宗146
第三节 鸠摩罗什与肇论大意148
第四节 北方四宗略述150
第三章佛教在中国之传衍(下)153
第一节 东晋慧远之佛教运动153
第二节 竺道生与涅槃佛性154
第三节 三论宗之复兴与嘉样吉藏156
第四节 摄论与摄论师真谛三藏157
第五节 真常心系的代表论典:起信论159
第四章对佛教教理之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163
第一节 天台宗简史163
第二节 五时判教164
第三节 天台圆教及其思想170
第五章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177
第一节 玄奘回归印度之佛教运动177
第二节 华严宗:别教中的圆教179
第六章佛教内的“教外别传”:禅宗的异辨189
第一节 中国禅宗简史189
第二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191
第三节 禅家五宗的宗风196
第四节 公案话头举例197
第四卷宋明时期: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展199
第一章北宋前三家: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203
第一节 濂溪默契道妙:豁醒儒家形上之智慧203
第二节 横渠思参造化:天道性命通贯而为一207
第三节 明道盛言一本:完成儒家圆教之模型211
第二章程伊川之转向与洛学之南传215
第一节 伊川不自觉地义理之转向215
第二节 二程洛学南传的线索218
第三章南宋理学开为3系223
第一节 明道开胡五峰形成湖湘之学223
第二节 伊川开朱子完成一系之义理226
第三节象山直承孟子而言“心即理”231
附说:朱陆门人及其后学237
第四章王阳明致良知教239
第一节 良知即天理239
第二节 良知之感应是智的直觉之感应240
第三节 致良知与逆觉体证241
第四节 心意知物与四句教243
第五章王学的分化与刘蕺山之归显于密247
第一节 王学的分化与发展247
第二节 蕺山归显于密以心着性252
第五卷近三百年文化生命之歪曲冲激与新生257
第一章 明清之际:三大儒的思想方向257
第二章 民族生命受挫折、文化生命受歪曲257
第三章 西方文化思想之冲激257
第四章反省与新生258
一、 西方哲学在中国258
二、 中国哲学的反省与新机258
附录259
牟宗三先生的学思历程与著作259
本书作者著述要目344
1988《中国哲学史大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蔡仁厚著 1988 台湾学生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问题史
- 1982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问题史]
- 1982
-
- 中国哲学史大纲 卷下
- 北京:中华书局
-
- 中国哲学史纲要
- 1984
-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
- 1919 商务印书馆
-
-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 1997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哲学大纲 下
- 1958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中国哲学史大纲
- 1997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哲学史纲要
- 1975 台湾中华书局
-
- 中国哲学史纲
- 1990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
- 中国哲学史纲要
- 198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中国哲学大纲
- 1958 北京:商务印书馆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