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荀道德实践理论之研究》
作者 | 何淑静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文津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27 |
出版时间 | 198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2559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壹、论荀学之性格及其进路1
一、为学的目的在成为圣人1
二、知通“统类”者为圣人5
三、“法后玉”之意义8
四、师法在道德实践上的意义12
五、心是道德实践的主观依据,礼义是道德实践的客观依据15
贰、论荀子对人性的基本了解21
一、论“性者,天之鱿也”之意义22
二、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之意义28
三、结论:荀子所了解的人性,乃内在于人的生命中而为与“经验之自然同质且同层者”38
叁、论荀子是否以“心”为“性”47
一、“心是性”是从“生而有”说50
二、“心不是性”是从“实践工夫”说53
肆、论荀学中“性恶善伪”的意义75
一、“性恶善伪”的论证是透过现实生活的经验而证成的75
二、荀子主张“性恶”反对“性善”的理向乃在于:由性而成恶乃顺而易;由性而成善乃逆而难80
伍、论荀子的“心”在道德实践上的意义87
一、绪言87
二、论“心认知礼义必须作虚壹静之工夫”的意义89
三、论“心以礼义治性”的意义106
(一)认知礼义与认可礼义间的连结108
(二)心以礼义来治性则人就会实践礼义114
四、论“心”为道德实践之“依据”的意义126
陆、孟、告了解人性之进路探讨141
一、由孟告之辩见2子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及告子了解人性之进路142
(一)论析孟告对“人性与仁义”之关系的了解142
(二)论孟告辩“性无善无不善”144
(三)论孟、告辩“生之谓性”并论析告子了解人性所取之进路146
二、孟子了解人性之进路探讨152
(一)孟子“性善说”意指之探讨152
(二)由孟子对“性善说”之证成见其所持以了解人性之进路156
三、由孟子“人禽之辨”及“性命对显”见其论人性之基本立场160
(一)论“求在内”、“求在外”非孟子区分性、命之依据161
(二)论“人是道德的存在,有其应尽之本分”为孟子“性命对显”之依据165
四、结论:论孟、告了解人性之进路的根本差异176
柒、关于“如何了解仁”之探究185
一、请了解“仁”应取的态度与进路,及“仁”本身之分位185
二、由道穗的“觉”(即道德之感、之情、之断)之活动来体证“仁”之存在,了解它为“生命的原理”之意义187
三、“仁”以感通为性,以润物为用190
捌、论孟子与荀子对人性了解之根本差异197
一、绪言197
二、论“性善说”与“性恶说”之意指200
(一)孟子的“性善说”及其“性”字之意指200
(二)荀子的“性恶说”及其“性”字之意指201
三、论孟子与荀子所了解的人性为“异质异层”之差异204
(一)论孟子与荀子所了解的人性之为“本有”的意思有“道德的所以然”和“自然之然”之差异205
1.论孟子的“本有”为“道德之所以然”的意思206
2.论荀子的“本有”为“自然之然”的意思208
(二)论孟子与荀子“本有”的意指有“异质异层”之差异213
四、结论:论孟子与荀子对人性了解之所以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进路的不同223
1988《孟荀道德实践理论之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何淑静著 1988 北京:文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
- 1999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 中庸之实践的研究
- 中国知行学社
-
- 孟荀道德哲学之比较研究
- 1980
-
- 理论与实践研究文集
- 1995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
- 1999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 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 1993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
- 财会理论与实践研究
- 1998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 道德的理论和实践
- 1987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孔孟荀比较研究
- 1989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
- 1995 北京:法律出版社
-
- 财经理论与实践研究
- 1992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 财务理论与实践研究
- 1992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 荀子政治理论与实践
- 1996 文史哲出版社
-
- 人生理论与道德实践
- 1999 长春:长春出版社
-
- 孟子之道德伦理思想
- 1986 正中书局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