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1981-1982》求取 ⇩

第一部分 有关马列经典作家哲学思想讨论部分2

一、关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讨论………………………………………………(1 )二、关于《哲学笔记》的讨论2

(一)关于辩证法的实质、核心问题2

目录2

(二)关于辩证法的要素和体系问题3

(三)关于逻辑、辩证法、认识论统一问题4

三、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问题的讨论5

(一)关于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定义和特点的方法论问题5

(二)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定义问题6

(三)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点问题6

(四)关于哲学上两个对子的问题7

(五)关于《矛盾论》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8

(六)关于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问题10

(八)关于军事辩证法思想11

(七)关于毛泽东同志对历史唯物论的贡献问题11

附: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版情况简介14

二、国外关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讨论15

三、国外正在重新编辑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7

第二部分 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部分哲学体系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内容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9

二、关于什么是哲学的讨论20

三、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什么21

(一)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22

(二)能否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来概括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23

四、关于物质问题的讨论24

(一)对物质概念的不同理解24

(二)对物质概念的几种新的表述意见25

(三)对列宁的物质定义的不同理解27

(二)该不该给形而上学一点地位28

(一)关于辩证法体系研究的问题28

辩证法28

一、关于辩证法的讨论28

(三)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否科学的问题29

(四)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有几个29

(五)规律和范畴的区别是什么31

(六)关于差异和矛盾问题32

(七)关于矛盾的分类32

(八)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34

二、关于内因和外因的问题35

(一)内因和外因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35

(二)外因能否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据35

(三)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 的作用问题36

(一)事物的性质是否是由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37

(二)关于把矛盾双方区分为主次是否具有普遍性,双方的主次地位有无互相转化的问题37

三、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问题37

四、关于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38

(一)相互包含、矛盾双方的共同点是否属于同一性的一种含义38

(二)相互转化是否属于同一性的一种含义的问题38

(三)同一性和斗争性与相对和绝对的关系39

(四)关于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问题40

(五)“斗争”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否妥当41

五、矛盾的性质与形式41

(一)是否存在对抗性矛盾41

(二)社会矛盾是否可以分为社会对抗性矛盾与社会非对抗性矛盾42

六、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问题43

(一)飞跃是否都是量的渐变过程的中断43

(二)“部分质变”是否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原理43

(三)关于度和关节点44

(四)关于最佳量或最优适度45

(五)质变形式问题46

(六)事物的结构属于质还是属于量47

(一)否定之否定是否是普遍规律48

七、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问题48

(二)关于否定之否定与三段式的关系问题49

(三)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周期问题50

(四)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名称问题51

(五)关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死亡的问题51

认识论52

一、关于认识论中主体和客体关系问题的讨论52

(一)关于认识的客体52

(二)关于认识的主体54

(三)是否存在“自然认识主体”和“人工认识主体”56

二、关于认识过程几个问题的讨论58

(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应划分几个阶段58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本质区别是什么58

(四)关于认识过程的规律59

(三)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的阶段性59

(五)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问题60

(六)关于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60

三、实践与认识62

(一)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吗?62

(二)目的能不能称作实践的要素?63

(三)关于实践的定义63

(四)关于实践的基本形式64

(五)关于实践的能动性64

四、真理65

(一)真理的定义问题65

(二)真理的形式与内容问题66

(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是认识论的命题68

(四)真理能否“放之四海而皆准”?70

(五)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71

(六)关于绝对真理72

(七)真理中隐藏着错误吗?73

(八)真理有阶级性吗?73

(九)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4

——新发现的毛泽东同志关于真理标准的表述75

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几个问题75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证实和丰富75

二、总结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不断丰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75

三、现代自然科学改变着世界统一图景76

四、循环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普遍形式77

五、结构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78

六、信息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79

七、现代宇宙学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80

八、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81

九、人工智能以及统计数字对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原理的重要意义82

十、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是否推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原理83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84

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问题84

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问题84

(一)现行体系存在的问题84

(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构成问题85

三、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86

四、对社会存在的不同理解88

五、关于什么是社会形态90

六、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几个争论问题91

(一)在人类起源的意义上理介“劳动创造了人”,是否附合恩格斯的原意、这一命题是否正确?91

(二)劳动创造人和劳动的意义之间是否有明显的逻辑矛盾?92

(三)“两种劳动”说是否成立?94

(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95

(一)有没有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人口规律?97

七、关于共有人口规律的讨论97

(二)什么是共有人口规律?98

(三)两种生产相适应是不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人口规律?98

八、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101

社会基本矛盾105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对还是两对105

二、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106

(一)什么是生产力106

(二)怎样理介生产力的物质性106

(三)关于生产力要素的构成问题107

(四)关于科学和教育是不是生产力的问题108

(五)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108

(六)生产关系的涵义是什么109

(八)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10

(七)怎样理介“生产关系的总和”110

(九)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可否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111

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112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112

(二)上层建筑的定义112

(三)上层建筑的核心113

(四)上层建筑有没有阶级性?114

(五)上层建筑是否存在继承性115

四、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志是什么?116

阶级和阶级斗争118

一、对阶级斗争概念的不同理解118

二、怎样理解我国剥削阶级的消灭118

三、人民内部是否存在阶级斗争119

五、当前我国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120

(一)我国社会新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20

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内容和特点120

(二)阶级斗争的新特点121

(三)怎样理解“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121

(四)当前阶级斗争是否已经激化?122

(五)是否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122

(六)“关于残余形态”和特殊形态的阶级斗争123

(七)对新剥削分子的几种看法123

(八)对当前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看法123

六、关于民主问题的讨论126

(一)民主的原则126

(二)民主与权威126

(三)民主与集中126

(四)关于党内民主生活的准则126

二、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等设施的关系问题128

一、意识形态是否属于上层建筑128

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它128

三、关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129

(一)关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129

(二)关于政治的定义问题129

(三)应该怎样理解政治“占首位”、“是统帅”、“是灵魂”130

四、自然科学是否属于社会意识130

五、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13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是否正确131

(二)在历史发展中,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可起决定作用132

附:近年来国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133

辩证唯物主义部分133

一、哲学的对象和体系13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133

(二)“整个世界”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134

(三)关于辩证法的完整性134

(一)结构的研究135

二、唯物论135

(二)物质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136

(三)哲学和现代宇宙学137

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138

(一)社会生物学138

(二)科技革命139

(三)系统论和辩证法的关系140

四、辩证法141

(一)辩证法的对象、结构和功能141

(二)客观辩证法与实践的关系142

(三)发展和运动的关系142

(四)统一、同一和差异143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144

(六)范畴新说145

(一)进化认识论147

(七)关于“无矛盾原理”147

五、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几个认识论问题147

(二)信息问题148

(三)人工智能问题150

(四)有关实践的若干问题154

(五)认识是实践的工具155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57

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157

(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系统方法157

(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系统方法”的现实意义158

二、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与上层建筑159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59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61

(三)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辩证过程163

(一)生产劳动、阶级划分和阶级立场164

三、关于阶级划分和阶级结构的理论164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结构理论165

(三)关于“新阶级”和“新工人阶级”的理论166

(四)“客观主义派理论”的阶级分析168

四、关于国家的理论169

(一)罗共《社会主义时代》关于国家问题的讨论169

(二)关于“强大国家”的讨论170

(三)关于资产阶级国家的相对独立性问题171

(四)对于列宁主义国家论的修正172

(五)关于民主集中制和政治多元论172

五、关于社会主义理论174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174

(二)日本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175

(三)社会主义和现实问题177

(一)异化概念的发展历史和形式180

六、异化180

(二)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研究181

(三)社会主义与异化183

(四)资本主义的异化185

七、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186

(一)人性186

(二)人道主义190

第三部分 有关哲学史部分19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92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成过程中有无先后192

(二)关于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192

二、关于列宁哲学思想在马哲史上的地位192

(一)关于哲学新阶段的含义192

(五)列宁有没有突破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193

(四)关于列宁哲学阶段的起止点193

(二)关于列宁哲学阶段的划分依据193

(三)关于列宁哲学阶段的理论标志193

三、关于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194

(一)列宁的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的关系194

(二)如何评价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哲学的贡献196

(三)普列汉诺夫的政治错误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197

四、毛泽东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作用198

五、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方法论问题199

六、关于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199

(一)什么是人的自然属性?199

(二)什么是人的社会属性?199

(三)怎样看待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199

(四)关于共同人性200

(五)共同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201

(七)人的问题、人道主义的问题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核心?202

(六)马克思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思想与科学共产主义原理是否一致?202

(八)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203

(九)对异化含义的不同理解205

(十)关于异化概念的性质206

(十一)关于异化概念的历史地位206

(十二)对马克思异化理论渊源的不同看法206

有关人性、人道主义、异化问题的部分学术论文索引208

中国哲学史210

一、探讨哲学基本问题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210

二、研究中国哲学史上的范畴和重要概念211

(一)研究中国哲学史上的范畴和概念的意义212

(二)如何研究哲学史上的范畴和重要概念的问题212

(三)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和概念应该注意的问题212

(一)稷下学的形成和发展213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派别213

三、稷下学讨论会在山东淄博市举行213

(三)研究稷下学的意义215

四、两汉哲学思想讨论215

(一)关于秦汉哲学的阶级划分215

(二)对汉代哲学水平的估价215

(三)关于两汉经学的发展过程216

(四)关于哲学史方法论问题216

附:五、汉—唐哲学史学术讨论217

(一)汉唐哲学史的研究是否“沉寂”217

(二)对汉唐哲学史本身的估价217

(三)汉唐哲学史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218

(四)汉唐哲学史的研究方法219

六、宋明理学讨论219

(一)理学的性质219

(三)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220

(二)关于理学的对象和内容220

(四)关于儒、释、道的合流221

(五)关于宋明理学的特点221

(六)关于宋明理学的评价问题222

七、“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和形态”讨论会简况223

(一)关于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和形态问题223

(二)如何进一步搞好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224

(三)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分期问题225

八、关于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主线和内容问题225

九、关于孔子227

(一)关于孔子的时代和阶级立场227

(二)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228

十、关于孟子229

(一)孟子哲学思想229

(二)墨翟的认识论231

十一、关于墨子231

(一)墨子的阶级属性231

(三)墨翟的逻辑理论233

十二、关于庄子237

(一)六十年代初对庄子哲学的评价237

(二)粉碎“四人帮”后对庄子哲学的讨论238

十三、关于荀子240

(一)荀子的本体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240

(二)荀子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还是先验论241

(三)荀子的方法论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242

(四)荀子的自然观242

(五)荀子的逻辑思想243

(六)荀子的社会政治史观244

(七)荀子的“性恶”论245

(二)关于董仲舒思想的评价247

(一)“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不同评价247

十四、关于董仲舒247

十五、关于朱熹哲学阶级的属性248

十六、关于王守仁哲学的历史地位248

十七、关于王船山248

(一)船山哲学的形态248

(二)船山思想与宋明理学的关系249

(三)船山思想是否具有启蒙意义249

(四)船山学的历史命运和发展方向250

附:一、国外对朱熹哲学思想的讨论250

(一)关于“太极”在朱熹思想中的地位251

(二)关于“理”、“太极”的动静问题252

(三)“太极”、“理”与“阴阳”“气”的关系………………………………………(253 )(四)关于朱熹“别子为宗”的问题253

(三)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及其相互关系254

(二)宋明理学的由来和中心思想254

(一)关于理学的名称问题254

二、台湾学术界研究宋明理学的概况254

(四)宋明理学主要派别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255 )(五)对朱熹王阳明思想的评价255

(六)宋明理学与西方哲学之比较256

西方哲学史256

一、西方哲学史上对人的评价理论的发展线索256

二、关于人性的内容257

三、联系现代西方哲学进行考察257

四、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258

(一)哲学史方法论问题258

(二)研究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侧重点258

(三)如何正确处理和评价康德哲学259

(四)关于黑格尔哲学260

五、中外哲学史比较研究讨论会简况261

附:国际上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研究概况262

现代外国哲学讨论264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264

二、关于萨特尔存在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65

三、关于萨特尔的自由观、死亡观265

四、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理论266

五、关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267

(一)如何看待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267

(二)关于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267

(三)关于理论与观察的关系问题267

六、关于研究现代外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268

七、如何评价萨特尔的存在主义268

八、对卡尔、波普尔哲学的不同评价269

(一)关于波普尔的认识论269

(二)关于波普尔的方法论270

(三)关于波普尔的“世界3”271

(一)存在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代表272

附:存在主义简介272

(二)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273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275

(四)我国理论界对存在主义的研究276

(五)存在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276

(六)外国哲学界对存在主义的理解278

第四部分 有关逻辑学讨论部分279

一、关于先秦时期各家逻辑思想的讨论279

(一)中国古代逻辑的特点279

(二)公孙龙279

(三)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讨论《墨辩》的逻辑思想279

(四)荀子282

二、形式逻辑概念的定义问题的讨论283

(五)韩非283

三、关于三个新的概念定义的设想284

四、关于虚假概念的问题284

五、关于辩证逻辑的讨论285

(一)关于辩证逻辑的对象和性质问题285

(二)关于辩证逻辑研究思维形式的特点285

(三)关于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辩证逻辑的问题286

六、关于西方逻辑史的讨论287

(一)亚里士多德逻辑287

(二)麦加拉——斯多葛学派的逻辑287

(三)中世纪逻辑288

(四)弗雷格逻辑288

(五)罗索的逻辑288

(二)自然辩证法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89

(一)自然辩证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门类或组成部分289

一、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289

第五部分 有关自然辩证法讨论部分289

(三)自然辩证法是不是一门边缘的学科290

(四)关于“自然辩证法包括一个科学群”的不同意见291

(五)关于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学的关系问题291

二、关于我国科学学讨论的问题292

(一)科学学的概念、对象292

(二)科学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292

(三)科学学的研究方法293

三、托马斯·库恩科学哲学学术讨论293

(一)关于库恩的科学观293

(二)关于库恩的认识论294

四、现代自然科学提出的若干哲学问题295

(一)关于物质295

(二)关于结构范畴297

(三)关于生命的本质298

(四)关于信息论299

(五)关于控制论302

(六)关于系统论303

(七)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的科学方法和哲学问题305

(八)现代数学307

(九)关于智能机器308

(十)关于人体感觉314

第六部分 有关伦理学讨论部分315

一、关于中国伦理学史的讨论315

(一)研究中国伦理学史的指导思想315

(二)中国伦理学史的对象、范围315

(三)中国伦理学史的基本特点315

(一)何谓职业道德?316

二、关于我国职业道德的讨论316

(五)伦理学史研究的方法论316

(六)中国伦理学史的定义316

(四)伦理学史上的路线斗争316

(二)职业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原则的关系317

(三)职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关系318

三、关于动机和效果问题的讨论320

(一)动机与效果是不是对立统一关系?320

(二)动机和效果是不是因果关系?321

(三)如何判断人们动机的善恶?321

四、关于婚姻道德的讨论322

(一)婚姻的基础是什么?322

(二)婚姻离异行为的道德标准是什么?323

五、人性、人道主义和人的问题讨论对伦理学研究提出的问题324

(一)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基础的问题324

(二)关于人的价值问题325

(三)人道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的道德的基本原则326

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的讨论326

(一)什么是“文明”326

(二)关于什么是物质文明的问题327

(三)关于什么是精神文明的问题327

(四)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和中心思想327

(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28

(六)关于物质、社会存在、物质文明和意识、社会意识、精神文明等概念及由它们组成的三对概念: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问题329

(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330

(八)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议330

七、精神文明的建设有没有规律性?331

八、物质文明与生产力331

十、精神文明包不包括政法制度?332

十一、两种文明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关系332

九、物质文明包不包括生产关系?332

第七部分 有关美学讨论部分333

一、关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问题333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333

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334

四、关于“理性美”和“科学美”问题335

五、关于劳动创造了美的问题336

六、关于文艺批评的美学标准问题337

七、关于“自然美”338

(一)以自然性为主,并不否定自然美与社会的联系338

(二)以社会性为主,认为自然物的特征也是自然美的内容338

(二)认为美感是不假思索的感性直觉339

(三)情感思维339

(一)认为美感的探讨主要是认识问题339

八、美感339

(四)形式感340

九、关于新的美学原则的讨论340

(一)是否崛起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340

(二)表现自我与抒人民之情341

(三)人的价值标准的分歧342

(四)美的法则是什么342

十、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问题的讨论343

十一、值得注意的提法348

第八部分 有关社会学讨论部分349

一、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349

二、对社会学名称的提法350

三、社会学研究的方法问题350

四、关于社会调查和方法351

五、社会学研究有没有马克思主义传统可以继承352

附:全国报刊部分哲学论文索引(1980年10月26日至1982年12月25日)352

1983《国内外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1981-1982》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复旦大学哲学系资料室编 1983 复旦大学哲学系资料室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