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1983-1986》求取 ⇩

第一部分有关马列经典作家哲学思想讨论部分1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的讨论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特点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的结构和教学方法2

二、关于马恩早期哲学思想的讨论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2

(二)马恩早期哲学思想研究的方法论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和实质3

三、关于《反杜林论》哲学问题的讨论3

(一)杜林哲学体系的性质问题3

(二)恩格斯和杜林哲学论战的实质问题4

(三)如何看待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杜林哲学的论述5

四、关于列宁哲学思想的讨论5

(一)关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讨论5

(二)关于《哲学笔记》的讨论6

(三)关于列宁的唯物史观思想的讨论8

五、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讨论10

(一)如何理解对马列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10

(二)在哪些方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11

(三)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讨论12

(四)关于“两变”问题的讨论14

第二部分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讨论部分18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方面的讨论18

二、关于物质概念、物质定义和物质观问题的讨论18

(一)经典著作中关于物质概念的论述有哪些?18

(二)物质概念,物质定义和物质观的关系问题19

(三)列宁的物质定义属于什么性质的范畴?恩格斯和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0

(四)现有的物质定义是否需要修改、补充,是否需要制定新的物质定义?22

(五)在修改、补充或制定新的物质定义中,应坚持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23

(六)目前提出的几种有关物质定义的修改方案24

三、关于应用哲学的讨论25

(一)哲学的应用职能25

(二)提高哲学应用职能的手段26

(三)应用哲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26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三论’”的讨论27

(一)系统科学与哲学27

(二)哲学如何吸收和概括自然科学的成果28

五、关于形而上学的历史作用问题的讨论28

(一)形而上学的含义28

(二)形而上学的作用问题29

(三)形而上学同唯物辨证法的关系30

六、关于矛盾系统问题的讨论30

(一)矛盾系统的含义30

(二)矛盾系统的要素31

(三)矛盾系统的层次32

(四)矛盾系统的定律33

(五)研究矛盾系统的意义34

七、关于矛盾“精髓”问题的讨论35

(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35

(二)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36

(三)矛盾问题的精髓可以是“两个”37

八、关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讨论38

(一)认识的客体38

(二)认识的主体38

(三) 哲学基本问题与主客体的关系39

(四) 主体和客体是否互相生成、互相制约、互相转化40

(五) 主体和客体作为矛盾双方何者是主导方面41

九、关于感性、知性和理性问题的讨论42

(一)将“知性”概念引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42

(二)“具体——抽象——具体”和“感性——知性——理性”45

(三)对理性认识发展阶段的研究46

十、关于真理是一元还是多元的讨论47

(一)真理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47

(二)真理只能是一元的48

(三)真理是多样性与一元性的统一48

十一、关于价值、价值认识和价值真理的哲学探讨49

(一)哲学的价值概念与经济学“价值”概念的区别49

(二)价值的哲学含义及其分类49

(三)价值关系在主客体关系系统中的地位50

(四)价值认识与事实认识的关系50

(五)有没有价值真理?51

(六)价值在真理中的地位如何?52

十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性质和体系问题的讨论53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53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和地位54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55

十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发展问题的讨论56

(一)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突破口56

(二)当今的时代和时代精神是什么?56

(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方向和趋势56

(四)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内容56

十四、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讨论57

(一)“三段式”或“三大社会形态”说57

(二)“六种生产方式”说58

(三)“五种社会形态”论,或“五种生产方式”论,或“五种社会经济形态”论59

十五、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矛盾的讨论61

(一)矛盾分类61

(二)研究社会主义矛盾的起点与方法62

(三)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矛盾理论62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63

(五)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一些新特点63

(六)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64

十六、关于“社会存在”的定义及其包含的内容的讨论66

十七、关于社会意识问题的讨论66

(一)对社会意识的不同理解66

(二)社会意识的结构66

(三)社会意识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67

(四)社会意识是否包括自然科学67

十八、关于生产关系的讨论68

(一)探讨生产关系的涵义揭示其内在层次68

(二)从矛盾分析中深入理解生产关系如何适合生产力69

十九、介绍生产力研究中的若干新见解70

(一)动态考察论70

(二)生产力系统论70

(三)生产力控制论71

(四)宏观生产力论71

(五)微观生产力论71

(六)产品生产力论71

(七)信息生产力论72

(八)精神生产力论72

(九)知识生产力论72

二十、关于国家学说的讨论73

(一)国家产生的原因73

(二)国家的本质73

(三)国家的定义74

(四)国家的职能75

(五)无产阶级革命对待资产阶级国家的态度77

(六)国家的消亡77

二十一、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讨论78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提法是否科学?78

(二)在历史发展中,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可起决定作用?79

第三部分有关哲学与改革,哲学与科学技术关系等问题的讨论部分80

一、社会改革与哲学80

(一)改革的客观规律性问题80

(二)改革的理论依据81

(三)改革的动力问题82

(四)改革与实践82

(五)改革与社会矛盾83

(六)改革与生产力83

(七)改革与上层建筑84

(八)改革与辩证法84

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与哲学85

(一)新科技革命与哲学的思考方式85

(二)新技术革命与哲学的时代同步性85

(三)新技术革命的哲学实质86

(四)新技术革命与实践概念86

(五)新技术革命与认识环节和手段86

(六)新技术革命与认识的主客体构成87

(七)新技术革命与生产力的内在结构87

(八)新技术革命与生产关系革命87

(九)新技术革命与改革87

(十)科学、技术、工业二者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关性88

(十一)新技术革命与社会的基本劳动形式88

(十二)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划分88

(十三)新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活动内容88

(十四)新技术革命与人类主体能动性89

(十五)新技术革命与现代人类社会的性质89

(十六)新技术革命与人类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89

(十七)新技术革命与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90

(十八)新技术革命与人的个性、价值观念90

(十九)新技术革命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90

(二十)新技术革命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90

(二十一)新技术革命与人的全面发展90

(二十二)新技术革命与人类自身的自我锻造91

(二十三)新技术革命与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科技水平的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91

(二十四)新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一定死亡,社会主义一定胜利的理论91

(二十五)新技术革命与精神生产的作用92

(二十六)新技术革命与人民群众的主体92

(二十七)新技术革命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路92

(二十八)新技术革命与精神文明92

三、关于哲学改革的讨论93

(一)哲学改革的必要性93

(二)哲学改革的必由之路94

(三)哲学改革的发展方向96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改革问题100

附:关于台湾的“哲学现代化”口号的讨论100

第四部分有关现代西方哲学讨论部分100

一、关于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讨论100

(一)现代西方哲学形成和演化的趋势100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论101

(三)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现状102

(四)关于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讨论102

(五)关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讨论103

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106

(一)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倾向106

(二)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研究什么,争论什么107

(三)国际瓦尔纳哲学学校例会讨论历史唯物主义问题107

第五部分有关苏联当代哲学部分108

苏联当代哲学发展概述(1945年——1982年)108

1987《国内外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1983-1986》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