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求取 ⇩

绪言1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1

目 录1

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2

第一章总论5

第一节地球概况5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5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7

第二节地球的结构12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13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5

第三节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20

一、导致地球不断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20

二、地质年代22

三、地质年代表23

一、矿物的内部结构和晶体形态26

第二章矿物26

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性26

二、矿物的化学成分28

三、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和物理性质31

第二节重要矿物简述36

一、自然元素矿物36

二、硫化物类矿物37

三、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39

四、含氧盐类矿物41

第三章火成岩49

第一节岩浆、岩浆作用和火成岩的概念49

第二节喷出作用(火山作用)50

一、火山活动50

二、火山构造51

三、火山喷发物53

四、火山喷发类型56

五、近代火山分布规律59

第三节侵入作用60

一、深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60

二、浅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61

第四节 火成岩的成分63

一、火成岩的化学成分63

二、火成岩的矿物成分64

第五节 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65

一、火成岩的结构65

二、火成岩的构造67

第六节 火成岩的分类68

第七节最主要的火成岩69

一、超基性岩类(橄榄岩金伯利岩类)69

二、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70

三、中性岩类71

四、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类)72

六、火山玻璃岩类73

五、脉岩类73

第四章沉积岩74

第一节沉积岩的形成过程74

一、先成岩石的破坏74

二、搬运作用83

三、沉积作用84

四、成岩作用86

一、沉积岩的成分87

第二节沉积岩的特征87

二、沉积岩的颜色88

二、沉积岩的结构89

四、沉积岩的构造90

第三节 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95

一、碎屑岩类95

二、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98

三、特殊沉积岩类101

第一节变质作用的因素104

一、温度104

第五章变质岩104

二、压力105

三、化学因素105

第二节变质岩的特征106

一、变质岩的矿物106

二、变质岩的结构106

三、变质岩的构造108

二、接触变质作用109

一、动力变质作用109

第三节 变质作用的类型及有关的变质岩109

三、区域变质作用111

四、区域混合岩化作用113

第四节有关变质岩的几个问题115

一、变质强度115

二、变质作用和地壳演化的关系116

三、岩石的转化116

一、矿石与矿床119

第六章矿床119

第一节矿床的概念119

二、矿产的分类120

三、矿床的成因分类120

第二节 内生矿床121

一、岩浆矿床121

二、伟晶岩矿床123

三、气化-热液矿床124

四、火山矿床126

第三节外生矿床127

一、风化矿床128

二、沉积矿床130

三、可燃有机岩矿床132

第四节变质矿床和多成因矿床138

一、变质矿床138

二、多成因矿床139

一、构造运动的方向性142

第七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142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142

二、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143

三、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144

第二节构造运动的证据145

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145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146

第三节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149

一、岩层的产状149

二、岩石变形153

第四节褶皱构造156

一、褶皱的概念156

二、褶曲要素158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159

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163

五、褶皱的组合类型164

六、如何在野外认识褶皱构造166

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168

第五节断裂构造(一)——节理170

一、节理的分类170

二、节理与褶皱构造的关系174

三、研究节理的意义175

第六节断裂构造(二)——断层177

、断层的几何要素177

二、断层的分类179

三、断层的组合类型184

四、怎样识别断层187

五、研究断层的意义192

第七节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193

一、韧性断层193

二、区域性大断裂194

第八节 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197

一、不同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197

二、褶曲和断层等在地质图上的表现199

三、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200

第八章地震202

第一节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202

第二节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203

一、构造地震203

二、火山地震206

三、冲击地震207

四、水库地震207

第三节地震波和地震仪208

一、地震波208

二、地震仪209

第四节地震强度211

一、震级211

二、地震烈度212

第五节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214

一、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214

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216

第六节地震预报220

一、地震烈度区划221

二、地震短期预报223

第九章大地构造学说227

第一节地槽——地台说227

一、地槽区228

二、地台区231

三、过渡区233

四、槽台说对地壳发展规律的看法233

五、固定论与活动论234

第二节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234

一、多旋回构造运动说234

二、地洼学说235

第三节地质力学(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236

一、地质力学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237

二、构造体系238

三、地壳运动的原因242

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244

一、大陆漂移说的兴衰244

四、地质力学的贡献244

二、海底扩张说的提出245

三、大陆漂移说的复活250

四、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252

第一节地史的研究方法260

一、地层的划分和对比260

第十章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260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264

三、构造历史分析267

第二节地层系统268

一、岩性地层单位268

二、年代地层单位268

三、地质时代单位269

四、地层符号270

272

第十一章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272

第一节太古宙273

一、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273

二、中国的太古宙地层274

三、太古宙地层的重要矿产276

第二节元古宙277

一、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277

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279

三、中国元古宙的矿产284

第三节震旦纪284

一、世界古地理基本轮廓285

二、繁盛藻类和后生动物大量出现286

三、中国震旦纪古地理轮廓及震旦系287

四、最古老的一次大冰期——震旦纪冰期289

五、中国震旦系矿产289

第一节 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290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290

第十二章早古生代290

第二节 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地理轮廓及地史292

特征292

一、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292

二、海洋占优势的时代292

三、世界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变293

四、早古生代气候293

一、三个主要稳定核心294

第三节早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294

二、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296

三、从中国下古生界看中国地史发展主要特征296

四、中国早古生代矿产298

第十三章晚古生代300

第一节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300

一、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300

二、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陆上302

一、海西构造阶段地史特征304

及地史特征304

三、晚古生代最重要的生物事件304

第二节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304

二、联合古陆的形成305

三、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分区305

四、北方大陆广大煤田形成和南方大陆冰川广布307

第三节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308

一、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308

二、上古生界特征309

三、中国晚古生代矿产313

第十四章 中生代315

第一节 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315

一、裸子植物时代315

二、爬行动物时代317

三、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318

四、恐龙全部灭亡——最突出的生物事件318

二、联合古陆解体319

一、中生代的构造运动319

第二节 中生代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319

319

三、中生代古地理概况321

四、中生代气候和沉积矿产321

五、环太平洋内生金属成矿带形成322

第三节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322

一、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322

二、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323

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324

四、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324

五、中国东部中生界325

六、中国中生代矿产325

第十五章新生代329

第一节早第三纪330

一、向近代发展的生物界330

二、喜马拉雅构造阶段地史特征330

三、中国早第三纪古地理概况331

第二节晚第三纪335

一、接近现代的生物界335

二、晚第三纪地史特征335

三、中国晚第三纪古地理概况336

第三节第四纪337

一、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337

二、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338

三、第四纪沉积物和矿产339

四、第四纪大冰期342

五、人类的出现344

六、全新世346

参考文献及指导读物349

第一版后记352

第二版后记353

第三版后记354

附表地质年代表355

1996《地质学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宋春青,张振春编著 199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地质学基础(1991 PDF版)
地质学基础
199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石油地质学基础( PDF版)
石油地质学基础
基础地质学(1987 PDF版)
基础地质学
198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质学基础(1984 PDF版)
地质学基础
1984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质学基础(1980 PDF版)
地质学基础
1980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地质学基础(1978 PDF版)
地质学基础
1978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震地质学基础(1982 PDF版)
地震地质学基础
1982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质学基础(1979 PDF版)
地质学基础
1979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地质学基础(1990 PDF版)
工程地质学基础
199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构造地质学基础(1988 PDF版)
构造地质学基础
1988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质学基础(1995 PDF版)
地质学基础
1995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水文地质学基础(1980 PDF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
1980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质学基础(1997 PDF版)
地质学基础
1997 济南:黄河出版社
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板块沉积学研究(1993 PDF版)
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板块沉积学研究
1993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水文地质学基础(1961 PDF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
1961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