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法要诀》求取 ⇩

第一章 阴阳与五行1

目录1

第一节 阴阳学说2

一、基本概念2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

第二节 五行学说10

一、事物的属性及归类11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11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3

第二章 脏象19

(一)心21

第一节 脏腑21

一、五脏21

附:心包与膻中23

(二)肺24

(三)脾27

(四)肝29

(五)肾32

附:命门36

二、六腑37

(一)胆37

(三)小肠38

(二)胃38

(五)膀胱39

(六)三焦39

(四)大肠39

三、奇恒之腑41

(一)脑41

(二)髓42

(三)骨42

(四)脉42

(五)胆43

(六)女子胞43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44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44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51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54

第二节 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55

一、精56

二、气56

(一)气的分类与形成57

(二)气的功能59

(三)气的运行61

三、血61

(二)血的功能62

(一)血的生成62

四、津液63

(三)血的循行63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64

(二)津液的功能64

(三)五脏化五液65

五、神66

六、精、气、血、脉、津、液、神的关系66

(一)气与血的关系6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68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69

(五)神与精、气的关系70

(四)精与血的关系70

第三章 经络71

第一节 经络学概说71

一、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71

二、经络的概念与组成72

附:1.十五大络74

2.经络系统组成简表75

第二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75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和主病75

(一)手太阴肺经75

(二)手阳明大肠经77

(三)足阳明胃经78

(四)足太阴脾经80

(五)手少阴心经81

(六)手太阳小肠经83

(七)足太阳膀胱经84

(八)足少阴肾经86

(九)手厥阴心包经88

(十)手少阳三焦经89

(十一)足少阳胆经90

(十二)足厥阴肝经92

二、奇经八脉的分布、功能及主病93

(一)督脉94

(二)任脉95

(三)冲脉97

(四)带脉99

(五)阳跷脉101

(六)阴跷脉102

(七)阳维脉103

(八)阴维脉105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06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06

二、经络的应用107

(一)风111

一、六淫之邪主病及其辨法111

第四章 病因与病机111

第一节 病因111

附:外风简表113

(二)寒114

附:外寒简表115

(三)署115

附:署邪简表117

(四)湿118

附:外湿简表119

(五)燥120

(六)火(热)121

附:外燥简表121

附:外火简表122

二、疫疠之邪及其辨法123

三、七情主病及其辨法124

四、饮食主病及其辨法127

五、劳逸主病及其辨法129

六、痰饮主病及其辨法130

七、瘀血主病及其辨法133

第二节 病机135

一、邪正斗争135

二、阴阳失调137

三、升降失调139

附:病机十九条解义简表141

(一)心的病机153

四、五脏的病机153

附:心病机制表154

(二)肝的病机154

附:肝病机制表155

(三)脾的病机156

附:脾病机制表156

(四)肺的病机157

附:肺病机制表157

(五)肾的病机157

五、六腑的病机158

附:肾病机制表158

附:六腑病机制表159

六、六气的病机159

(一)内风159

附:内风机制表160

(二)内寒160

附:内寒机制表161

(三)内湿161

附:内湿机制表162

(四)内燥162

(五)内火(热)163

附:内燥机制表163

附:内火(热)机制表164

第五章 四诊166

第一节 望诊166

一、望全身167

(一)望神167

(二)望色170

附:望色十法174

(三)望形体174

(四)望姿态175

(一)头和发177

二、望局部177

(二)目178

(三)耳179

(四)鼻180

(五)唇和口181

(六)齿183

(七)咽喉183

(八)皮肤184

三、望舌189

(一)舌质190

(二)舌苔196

(三)舌诊要义205

四、望排泄物206

(一)吐痰206

(二)吐物206

(三)大便206

(四)小便207

五、望小儿指纹208

第二节 闻诊209

一、闻声音209

二、闻气味212

一、问一般情况213

第三节 问诊213

二、问现病证史214

(一)问寒热214

(二)问汗218

(三)问疼痛221

(四)问二便229

(五)问饮食233

(六)问睡眠235

(七)问口味237

(八)问渴238

(二)问用药及忌点239

三、问既往史239

(一)问旧病及尚遗症239

(三)问经、带、胎产240

(四)问小儿疾病244

附:十问简诀245

第四节 切诊245

一、脉诊246

(一)脉诊的意义246

(二)古代诊脉法247

(三)寸口脉与脏腑的配位249

附:寸口脉配合脏腑的几种学说比较表250

(四)诊法251

(五)平脉252

(六)病脉别要254

(七)病脉及其主病257

(八)脉证的顺逆与从舍267

二、按诊268

(一)按肌肤269

(二)触手足272

(三)按脘腹273

(四)按俞穴276

第一节 八纲辨证278

第六章 辨证论治278

一、表里辨证279

二、寒热辨证283

三、虚实辨证286

四、阴阳辨证293

第二节 脏腑诸病证治294

一、肺病证治295

实证296

(一)风寒犯肺296

(二)邪热壅肺296

(四)痰湿壅肺297

(三)燥邪犯肺297

(五)肝火犯肺298

虚证298

(一)气虚咳嗽298

(二)阴虚咳嗽299

兼证300

(一)肺脾气虚300

(二)肺肾阴虚300

二、心病证治301

实证301

(一)心火炽盛301

(二)痰迷心窍302

(四)心血瘀阻303

(三)心水饮证303

(五)温邪传心304

虚证304

(一)心阳虚304

(二)心气虚305

(三)心阴虚305

兼证306

(一)心脾两虚306

(二)心肾不交306

(三)肾水凌心306

三、脾病证治307

(四)心虚胆怯307

实证308

(一)湿热内蕴308

(二)寒湿困脾308

虚证309

(一)脾阳不振309

(二)中气下陷309

(三)脾不统血310

兼证311

(一)脾肾阳虚311

(二)肝脾不和311

(一)肝气郁结312

四、肝病证治312

实证312

(二)肝胆湿热313

(三)肝火上炎314

(四)肝风内动314

(五)外阴湿热315

(六)寒滞经脉316

虚证316

(一)肝不藏血316

(二)肝阴不足316

(二)肝心火盛317

(一)肝肾阴虚317

兼证317

五、肾病证治318

阳虚318

(一)肾阳虚318

(二)肾气不固319

(三)肾不纳气320

(四)肾虚水肿320

阴虚321

(一)肾阴虚321

(二)肾精亏损321

(二)胆气虚证322

六、胆病证治322

(一)胆湿热证322

七、胃病证治323

实证323

(一)火热胃痛323

(二)血瘀胃痛324

(三)胃气上逆324

(四)胃宿痰饮325

(五)食积胃痛325

虚证325

(一)胃气虚寒325

(一)脾胃不和326

(二)胃阴虚326

兼证326

(二)肝胃不和327

八、小肠病证治327

(一)小肠虚寒327

(二)小肠湿热328

(三)小肠气滞328

九、大肠病证治329

(一)大肠湿热329

(二)气虚脱肛329

(四)肠结330

(三)大肠津亏330

(五)痔疮331

附:虫积病证治332

十、膀胱病证治332

(一)膀胱湿热333

(二)膀胱气闭333

(三)膀胱失约334

(四)小儿遗尿334

一、气病证治335

(一)气虚证335

第三节 气血津液诸病证治335

(二)气陷证337

(三)气滞证337

(四)气逆证338

二、血病证治338

(一)血虚证338

(二)血瘀证339

(三)血热证340

三、气血同病证治341

(一)气滞血瘀341

(三)气虚失统342

(四)气随血脱342

(二)气血两虚342

四、津液病证治343

(一)津液不足343

(二)水湿停滞343

第四节 六经病简辨治要346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347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347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348

四、太阴病脉证并治349

五、少阴病脉证并治349

(一)少阴寒化证350

(二)少阴热化证351

六、厥阴病脉证并治351

第五节 卫、气、营、血与三焦病的证治354

一、卫气营血诸病证治354

(一)卫分病证治356

(二)气分病证治356

(三)营分病证治357

(四)血分病证治358

二、三焦病证治359

(一)上焦病证治360

(二)中焦病证治361

(三)下焦病证治362

第七章 治则、治法及预防363

第一节 治则363

一、治病求本364

二、正治与反治364

三、治标与治本366

四、扶正祛邪368

五、调整阴阳369

六、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370

七、因时、因地、因人施治371

(二)吐法374

(一)汗法374

一、八法374

第二节 治法374

(三)下法375

(四)和法376

(五)温法376

(六)清法377

(七)消法377

(八)补法377

二、《内经》治法体用378

第三节 预防384

附录一 脏腑生理病理归纳简表387

附录二 本书方剂索引397

1985《证治心法要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卢第编著 1985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