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门诸子致良知学之发展》
作者 | 麦仲贵著 编者 |
---|---|
出版 | 中文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41 |
出版时间 | 1973(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23904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王阳明言致良知问题之缘起1
一 明初学术思想之趋向1
目录5
唐序5
二 王阳明言致良知之历史背景10
自序11
三 王阳明致良知之教之兴起及其意义12
第二章 王阳明致良知学之分流23
一 黄梨洲明儒学案之说之疏解23
二 对明儒学案分派之述评37
一 略述钱绪山与王龙溪之成学经过43
第三章 钱绪山及王龙溪言先天、后天之学之分析43
二 王龙溪言先天之学之意义47
三 钱绪山言后天之学之意义51
四 略论先天、后天之学:其在工夫论上之先后问题,及其和解之可能性53
第四章 钱、王之辩四有四无之经过及其会通之道63
一 天泉橘证道与四句教63
二 试释「无善无恶心之体」之涵义66
三 钱绪山对四句教之悟之四变,及其不满王龙溪四无说之所在70
四 附释:季彭山之以「龙」喻心,与王龙溪之以「镜」喻心:即心之主宰或自然之义之不同78
第五章 试论聂双江与罗念庵之言「主静归寂」89
一 略述聂双江与罗念庵之成学经过89
二 儒家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通义92
三 周子之主静、程伊川之「居敬主一」,及程朱言静敬之涵义94
四 由「已发」「未发」以言心之静寂义99
五 聂双江之「寂感一如」论,及罗念庵「常寂而通微」之说之异趣104
第六章 王心斋顺格物以安身义,言致良知之工夫115
一 略述王心斋之成学经过115
二 试论大学「格物」之本义、兼诸儒释「格物」之诸说117
三 所谓淮南格物,与其对致良知之运用132
四 附论:自王心斋、王东崖之言「学」及「乐」以后,言良知思想之发展及其影响137
第七章 罗近溪之顺「心知」义,以言大人之学之义147
一 罗近溪之成学经过147
二 罗近溪以「明德」 「明明德」言心知之旨趣152
三 罗近溪由心知之开发与感通,言一体之仁之生道158
四 大人之学之境界,及其工夫论166
一 略述王一庵之成学经过177
第八章 王一庵以意为知之主,说良知之定向义177
二 王一庵言格物之一义178
三 意主於知及良知之定向义182
四 附论:王塘南以「生生真机」言透性以见良知至善之定向义185
第九章 由王门诸子言致良知、经东林诸儒之讲学,而归结于刘蕺山言诚意之学之时代意义193
一 晚明王学末流之一般风尚,及其对社会之影响193
二 东林讲学之演变,及顾泾阳、顾泾凡、高景逸诸儒之学199
三 刘蕺山言诚意之学之意义211
(甲) 反对以现成言良知及其对王学流弊之评论211
(乙) 诚意之学及其以身殉节之道德实践213
四 附论:周海门之九解与许敬庵之九谛之辩难223
参考书目237
1973《王门诸子致良知学之发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麦仲贵著 1973 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认知发展心理学
- 1996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 诸子学述
- 1947
-
- 王阳明《致良知》方法论之研究
- 民国95.10 文史哲出版社
-
- 诸子奇赏 卷之41
- 1626
-
- 诸子奇赏 卷之40
- 1626
-
- 诸子奇赏 卷之28
- 1626
-
- 诸子奇赏 卷之27
- 1626
-
- 诸子奇赏 卷之26
- 1626
-
- 诸子奇赏 卷之25
- 1626
-
- 诸子奇赏 卷之21
- 1626
-
- 诸子奇赏 卷之6
- 1626
-
- 圣算致良知 《传习录》新解
- 1997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 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
- 1956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