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修辞》求取 ⇩

目 录1

第一章引论1

第一节修辞学的定义、对象、范围和地位1

一、修辞学的定义1

二、修辞学的对象3

三、修辞学的范围7

四、修辞学的地位10

第二节交际活动中的矛盾和修辞的原则14

一、交际活动中的矛盾14

(一)有限和无限的矛盾(16) (二)说写者和听读者的矛盾(17) (三)语言的内和外、音和义的矛盾18

(四)话语和语境的矛盾19

二、修辞的原则20

(一)语言材料的规范和变异的适度性(21) (二)信息的真实、切题、适量性(23) (三)对语言环境的得体性24

三、最佳表达效果的辩证法27

一、方法和方法论重要但不神秘30

第三节修辞学的研究方法30

二、语料和方法33

三、方法和体系38

思考与练习(一)43

第二章选词48

第一节选词的原则和要求48

一、选词的原则48

(一)因文制宜(49) (二)因人制宜(49) (三)因地制宜50

二、选词的要求51

(一)准确(51) (二)得体(52) (三)简练54

第二节同义词语的选用56

一、同义词语的范围56

(一)近义词语(57) (二)同指词语58

二、同义词语的选用61

(一)注意词语附加色彩的差异(61) (二)注意语音的差异67

一、同义词语的换用72

第三节同义词语的换用和连用72

(一)近义词语换用(72) (二)同指词语换用73

二、同义词语的连用75

(一)使语意显豁突出(75) (二)使音节匀称上口76

第四节词语选用和地区文化77

一、地区文化和词语的地区差异78

二、地区性的禁忌、称谓和词语的选用79

三、作品对话中地区性词语的选用83

第五节异义词语的选用85

思考与练习(二)90

第三章炼句94

第一节炼句的性质和内容94

第二节句子的安排98

一、话题与述题98

二、易序和变位105

(一)话题化易序和变位(105) (二)受事易序和变位(106) (三)偏正易序和变位(108) (四)主谓易序和变位109

三、连贯和句序110

(一)话题连接(110) (二)述题连接(112) (三)句序调配114

第三节句式的选择115

一、长句和短句115

二、紧句和松句120

(一)紧句(121) (二)松句124

三、整句和散句126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131

五、其它句式137

(一)口语句和书面语句(137) (二)文言句和欧化句140

思考与练习(三)144

第四章音律148

第一节汉语音律的特点148

一、什么是音律148

二、汉语的音律特征和汉语的音乐性149

(一)元音占优势,乐音多,响亮悦耳(149)(二)四声分明,平仄相配,抑扬有致(150) (三)有儿化和轻重音的变化,柔美动听(151) (四)音节组合灵活,容易形成音律效果151

三、学习和研究音律的意义152

第二节响度的组合——音律之一153

一、选配响亮的字眼154

二、选配平声字156

三、选配双音节词158

第三节节奏的组合——音律之二159

一、汉语的节奏159

二、节奏的类型162

(一)重轻律(162) (二)长短律(163)(三)快慢律(165) (四)音顿律(166) (五)平仄律171

(六)扬抑律(176) (七)声韵律178

三、节奏的配合和套叠186

(一)节奏的配合(187) (二)节奏的套叠188

第四节韵律的组合——音律之三188

一、押韵的性质188

二、相同的韵和相近的韵189

(一)单元音韵(190) (二)复元音韵(192)(三)鼻辅音韵193

三、押韵的方式194

(一)偶韵(195)(二)奇韵(196)(三)排韵196

(四)随韵(197) (五)交韵(199) (六)抱韵200

(七)儿化韵201

四、“把韵律安排得艺术些”202

(一)应随情选韵,因情变声(202)(二)用韵要有助于深化主题(204) (三)要使韵律完整、统一、和谐205

思考与练习(四)206

第五章辞格(上)208

第一节辞格概说208

一、辞格的性质和定义208

二、汉语辞格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整个修辞科学系统中的地位217

三、辞格的分类及其科学系统221

第二节利用语义的特殊组合构成的辞格225

一、转义组合而成的辞格226

(一)比喻(226)(二)借代(232) (三)比拟236

(四)婉曲(240) (五)移就拈连(243)(六)避讳避实248

二、反义组合而成的辞格252

(二)反语易色(252) (二)舛互反衬256

(三)抑扬反饰261

三、同义组合而成的辞格265

(一)复叠异称(265)(二)同语迭映269

(三)返射换述272

四、兼义或变义组合而成的辞格277

(一)双关互文(277) (二)别解 断取 巧缀282

五、越级组合而成的辞格290

(一)降用升华(290) (二)逼语闪避296

(三)夸张较物301

思考与练习(五)306

特殊形式构成的辞格311

一、利用汉字的字形与音、义临时组合的311

构成的辞格311

第三节利用汉字或话语结构的特殊组合311

第六章辞格(下)311

(一)析字组字(312)(二)拟字借字319

(三)飞白325

二、利用词语的特殊组合构成的辞格330

(一)析词转类(330) (二)镶嵌藏词335

(三)节缩列锦340

三、利用句子的特殊组合构成的辞格345

(一)对偶(345) (二)排比层递(347) (三)回环顶真(351) (四)错综折绕356

第四节辞格的运用360

一、遵循辞格同语境相适应的规律和原则361

(一)目的性原则——确有设格的表达需要361

(二)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辞格的运用须切合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364) (三)同情境相适应的原则——辞格的运用须适应说话或写作的具体情境365

二、依据辞格内部由“常格”转换为“变格”的特殊组合规律来设格368

(一)利用语义的特殊组合构成的一类辞格内部结构及其运用规律(368) (二)利用汉字的形、音、义关系临时组合而成的一类辞格内部结构及其运用规律(371)(三)利用语句特殊组合而成的一类辞格内部结构及其运用规律371

使之协调统一373

三、把握辞格综合运用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373

(一)辞格的连接使用(373) (二)辞格的交叉兼用(374) (三)辞格的包孕套用376

思考与练习(六)378

第七章篇章381

第一节篇章概说381

一、篇章的构成381

二、篇章修辞的基本规律382

(一)统一律(362) (二)变化律(383) (三)适体律383

三、篇章组织的手段383

(一)词语(383) (二)句式(385) (三)辞格387

第二节组段392

一、段落的构成392

(一)段落的结构类型(392) (二)段落内部的意义关系394

二、段落的作用398

(一)段落的表达作用和组织作用(398) (二)同义段落修辞作用的差异401

三、段落的运用404

(一)适应主题和意义段段旨的需要(404)(二)表现文章的层次(406)(三)注意全篇的匀称协调406

(四)适应文体的要求407

第三节谋篇408

一、层次的划分和安排408

(一)层次的划分(408) (二)层次的安排410

二、开头和结尾412

(一)开头(412) (二)结尾416

三、衔接419

(一)总体衔接和局部衔接(420) (二)顺接和非顺接(421) (三)交接和呼应(423) (四)意合和关联424

四、照应425

(一)照应的位置(426)(二)照应的方式428

思考与练习(七)431

第八章风格435

第一节风格概述435

一、风格的含义435

(一)风格和语体、文风(435) (二)风格含义的演变437

二、形成风格的因素439

(一)外部因素(439) (二)内部因素442

三、风格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444

(一)风格学的研究对象(444) (二)风格学的研究内容(445)(三)风格学的研究方法445

第二节语言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448

一、语言的民族风格448

(一)语言的民族风格与语言的民族特点的区别448

(二)语言的民族风格与语言的民族特点的关系448

(三)汉语的民族风格举隅(449) (四)语言的民族风格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450

二、语言的时代风格451

(一)什么是语言的时代风格(451) (二)形成语言的时代风格的因素(452) (三)语言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的关系(453) (四)语言的时代风格与语体比较455

第三节语言的表现风格456

一、什么是表现风格456

(一)表现风格的含义(456) (二)表现风格的形成(458) (三)表现风格间的关系458

二、表现风格的类型459

(一)豪放与柔婉(459) (二)平淡与绚丽461

(三)明快与含蓄(463) (四)简洁与繁富464

(五)庄重与幽默467

三、语言的表现风格和语体468

(一)各语体中表现风格的分布及其表达手段468

(二)各语体中表现风格的特点(470) (三)各语体同风格要素的渗入对表现风格的影响471

第四节语言的作家风格471

一、作家语言风格的三维结构471

(一)作家语言风格的含义(471) (二)作家语言风格的三维结构(472) (三)作家语言运用的成熟化才能形成个人的风格473

二、形成作家语言风格的主观因素474

(一)气质(474) (二)阅历(475)(三)素养475

三、形成作家语言风格的客观因素476

(一)时代(477) (二)题材(477)(三)语体478

四、作家语言风格的演变479

(一)横向演变(479) (二)纵向演变480

第五节语言风格的多角度研究481

思考与练习(八)484

第一节语体概说490

一、语体界说490

第九章语体490

二、语体系统491

三、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492

第二节口头语体495

一、口头语体的功能和类别495

(一)谈话语体(495) (二)讨论语体(496) (三)讲演语体497

二、口头语体的特征498

(一)复杂微妙的语音(498) (二)通俗生动的词汇(499) (三)短小简略的句式(499) (四)松散的语篇(500)(五)丰富多彩的辞格501

第三节实用语体502

一、科学语体503

(一)科学语体的功能和类别(503) (二)专门科学语体的特征505

二、应用语体507

(一)应用语体的类别(507) (二)应用语体的特征510

一、文艺语体的功能514

第四节文艺语体514

二、文艺语体的特征516

(一)情意性(516) (二)形象性(517) (三)生动性(520) (四)变异性521

三、文艺语体的类别522

(一)韵文体(523) (二)散言体526

第五节语体的相互关系530

一、排斥性531

二、渗透性533

(一)文艺语体体素向自然科学语体渗透,形成通俗科学语体(533) (二)文艺语体体素向社会科学语体渗透,形式文艺政论语体(534) (三)口头语体体素向书卷语体渗透,形成书面口语体(535) (四)口语、书语体素向电语的渗透536

思考与练习(九)536

第十章修辞学史539

第一节修辞学史概说539

一、修辞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作用539

二、汉语古今修辞学史发展的特点和关系541

四、汉语修辞学史研究的现状和展望542

三、汉语修辞学史的分期542

(一)汉语古代修辞学史发展的特点(541) (二)汉语现、当代修辞学史发展的特点(541) (三)汉语古代修辞学史与现、当代修辞学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542

第二节古代部分543

一、古代修辞思想萌芽时期——先秦两汉543

(一)先秦诸子论修辞(543) (二)两汉对先秦修辞理论的继承和发展546

二、古代修辞学奠定基础时期——魏晋南北朝、547

隋唐五代547

(一)刘勰《文心雕龙》奠定了古代修辞学的基础547

(二)文论修辞和诗论修辞的发展549

三、古代修辞学初步建立时期——宋金元550

(一)第一部修辞学专著——陈骙《文则》的贡献550

(二)文论修辞的发展(552) (三)诗话修辞的兴起552

四、古代修辞学的发展时期——明清554

(一)戏曲修辞论的代表作——王骥德的《曲律》和李渔的《闲情偶记》(554)(二)小说修辞论的发展557

(三)诗文修辞理论的全面发展558

一、现代修辞学的萌芽及逐步建立时期(1905年—1932年)561

第三节现代部分561

(一)现代修辞学的萌芽时期(561) (二)二、三十年代新、旧派修辞学之争(564) (三)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566

二、现代修辞学的发展时期(1933年一1948年)569

(一)修辞学综合研究和单项研究的发展(569) (二)国语修辞学和实用修辞学著作的问世(570) (三)风格论、文体论专著的涌现(571) (四)古汉语修辞研究的深入572

第四节当代部分573

一、修辞学的普及时期(1949年一1965年)573

(一)张坏一的《修辞概要》及其他通俗修辞读物574

(二)陈望道修辞理论的新发展(575) (三)现代修辞学的又一座里程碑——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577

发展(1966年—1976年)578

二、沉寂期的修辞学知识传播与台湾修辞学的578

(一)文革期修辞知识的传播(578) (二)台湾修辞学的发展579

三、修辞学走向繁荣时期(1977年—1991年)580

(一)修辞学理论和修辞学体系的发展和深入581

(二)辞格论的新探讨(583) (三)词、句、段、篇修辞研究的深入(584) (四)语体风格研究的新进展585

(五)古汉语修辞探索的新成果(586) (六)汉语修辞学史领域的新成就587

思考与练习(十)589

后记593

1994《大学修辞》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倪宝元主编 1994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修辞学(1946 PDF版)
修辞学
1946 正中书局
美学大辞典  修订本( PDF版)
美学大辞典 修订本
修辞学( PDF版)
修辞学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1983年07月第1版 PDF版)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
1983年07月第1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十六史大辞典  人物卷( PDF版)
二十六史大辞典 人物卷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修辞学(1991 PDF版)
修辞学
1991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1995 PDF版)
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
1995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英语修辞大全(1995 PDF版)
英语修辞大全
1995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修辞学(1986 PDF版)
修辞学
1986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1989 PDF版)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
1989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修辞和修辞教学(1985 PDF版)
修辞和修辞教学
1985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修辞学(1983 PDF版)
修辞学
1983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修辞学通论(1996 PDF版)
修辞学通论
1996 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大众修辞1(1980 PDF版)
大众修辞1
1980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修辞学教程(1989 PDF版)
修辞学教程
1989 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