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探究 休谟哲学述评》
作者 | 罗中枢著 编者 |
---|---|
出版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97 |
出版时间 | 1995(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1411790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21158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概论:休谟及其哲学1
一、休谟的生平和著作2
二、休谟哲学的历史背景6
(一)阶级背景6
(二)科学背景8
(三)文化背景9
三、体谟哲学的理论渊源11
(一)经验主义11
(二)怀疑主义15
(三)情感主义16
(四)牛顿的自然哲学18
四、休谟哲学的基本意图19
五、休谟哲学的基本原则25
(一)经验原则25
(二)人性原则28
(三)自然原则30
(四)怀疑原则32
六、休谟哲学的基本方法34
七、休谟哲学坚持的三重区分38
(一)理性的根据问题与人性中的发源问题38
(二)事实问题与事实的合法权利问题39
(三)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41
第二章 观念:印象的摹本44
一、一切探究都必须从知觉出发44
二、知觉区分为印象和观念48
三、观念依赖于印象51
四、“第一原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55
(一)免除关于“天赋观念”问题的争论55
(二)观念的显微镜57
(三)我们终究必须满足于经验59
五、感觉印象的来源60
(一)感觉印象的最终原因不可知61
(二)感觉印象依赖于自然的原因63
(三)物质和运动是知觉的原因64
六、现代哲学中的“意义问题”65
第三章 联想:观念世界的“万有引力”73
一、想象及其特征73
二、联想原则:类似、接近、因果77
三、联想在认识中的作用82
(一)联想构造了复合观念82
(二)联想使特殊观念成为一般的84
(三)联想构建了外在世界独立存在的信念86
(四)想象常常虚构新的关系以满足心灵87
四、想象中的双重原则88
五、联想的自然主义诠释91
第四章 划界:哪些研究是有意义的?97
一、“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事情”97
二、解证知识和概然推断99
三、“划界问题”106
四、科学和研究的固有题目112
第五章 因果:有理性基础吗?116
一、因果关系是事实推断的基础116
二、有什么理由说“凡事都有原因”?119
三、有什么理由说“将来必定与过去相契”?124
(一)因果推断的两种因素和三个环节124
(二)因果推断依赖于经验125
(三)经验归纳没有理性的根据127
四、休谟因果理论的现代诠释132
五、现代科学和哲学中的“因果问题”137
第六章 习惯:人生的最大指导146
一、因果推断是习惯的结果146
二、信念是感性部分的活动155
三、理性是灵魂中一种不可理解的本能160
四、现代哲学中的“归纳问题”166
第七章 概率:事实推断的可信度177
(一)“必然联系”观念是如何产生的?178
一、必然性的本性178
(二)必然联系只是心中知觉的性质180
(三)“必然性”新解182
(四)“原因”的定义187
二、概然性的本性191
(一)概然性191
(二)机会的概然性193
(三)原因的概然性198
三、判定因果所依据的规则201
四、现代哲学中的概率阐释203
第八章 怀疑:通向自然本性之路212
一、怀疑主义的分类213
二、对理性的怀疑216
(一)对解证知识的怀疑216
(二)对概然推断的怀疑221
(一)我们为什么相信物体存在?223
三、对物质世界的怀疑223
(二)物体存在的信念是如何产生的?225
(三)物质世界的存在不容怀疑232
四、对心灵实体的怀疑238
(一)心灵实体的同题是绝对不可理解的238
(二)心灵无非是“一束知觉”240
(三)我们是如何确立“人格同一性”信念的?243
五、怀疑主义的绝望245
六、温和的怀疑主义250
第九章 宗教:其基础是信仰和启示256
一、经验现象的解释不能求助于神灵256
二、一切神迹都是对自然法则的破坏260
三、上帝的存在是不能证明的263
(一)上帝存在的后天论证批判264
(二)上帝存在的先天论证批判267
(三)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批判268
四、宗教的起源、本质和危害271
五、真正的宗教275
第十章 情感:人性最直接的体现280
一、情感是人性探究的重点281
二、情感的分类285
三、理性是并且应该是情感的奴隶288
四、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294
五、美及其鉴赏298
(一)美的本质和根源298
(二)鉴赏力和鉴赏标准302
第十一章 苦乐: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306
一、骄傲与谦卑306
二、爱与恨309
三、慈善与愤怒311
四、怜悯与恶意314
五、性爱或两性间的爱318
六、希望与恐惧321
七、对真理的爱324
八、影响情感变化的因素325
(一)次要情感向主导情感的转化326
(二)习惯产生的效果327
(三)想象的作用328
(四)空间和时间距离的影响329
第十二章 道德:实质上是情感问题334
一、休谟道德理论的主题和特点335
二、意志是自由的还是必然的?341
三、道德区别不以理性为根据346
四、道德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351
五、现代伦理学中的价值与事实的裂隙问题356
第十三章 同情:道德感的主要源泉361
一、善良行为只是善良动机的外在标志362
二、善良动机最终决定于利益关系365
三、同情是道德区别的主要源泉373
四、道德标准和道德评价379
结束语休谟哲学在近现代的影响382
后记396
1995《人性的探究 休谟哲学述评》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罗中枢著 1995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波普哲学述评
- 1982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休谟经济论文选
- 1984
-
- 哲学探究
- 1976 大修館書店
-
- 哲学探究
- 1978.10 東京大学出版会
-
- 洛克巴克莱 休谟
- 1934.09 世界图书
-
- 现代哲学名著述评
- 1947
-
- 述评性新闻
- 1986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 休谟政治论文选
- 1993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休谟思想研究
- 1994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
- 休谟哲学研究
- 1999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现代哲学名著述评
- 1997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 柏拉图哲学述评
- 198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休谟
-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休谟经济论文选
- 1984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休谟及其人性哲学
- 1996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