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象学》求取 ⇩

概论1

一、脏象学的性质和基本内容1

(一)脏象学的性质1

(二)脏象学的基本内容1

(三)学习脏象学的目的意义2

二、脏象学的形成和发展3

(一)脏象学的形成3

1.长期的生活观察3

2.古代的解剖实践4

3.反复的医疗实践5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7

(二)脏象学的发展8

三、脏象学的主要特点11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1

(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12

(三)从“象”来把握内脏的生理活动规律13

第一章气、血、津液16

第一节16

一、气的基本概念16

(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16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17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7

二、气的生成19

三、气的生理功能21

(一)推动作用21

(二)营养作用23

(三)气化作用24

(四)温煦作用26

(五)固摄作用26

(六)防御作用27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28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30

(一)元气30

(二)宗气32

(三)营气34

(四)卫气35

(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37

附:[文献摘录]38

附:[气实质的现代研究]39

第二节41

一、血的基本概念41

二、血的生成41

三、血的生理功能42

四、血的运行43

附:[文献摘录]45

第三节津液4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46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47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50

附:[文献摘录]51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51

一、气和血的关系51

(一)气能生血51

(二)气能行血52

(三)气能摄血52

(四)血为气之母53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53

(一)气能生津53

(二)气能行(化)津53

(三)气能摄津54

(四)津能载气54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54

附:[文献摘录]55

第二章经络57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57

一、经络的概念57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58

(一)经脉58

(二)络脉59

(三)内属脏腑部分59

(四)外连体表部分61

第二节十二经脉62

一、名称62

二、循行部位63

(一)手太阴肺经63

(二)手阳明大肠经63

(三)足阳明胃经64

(四)足太阴脾经66

(五)手少阴心经67

(六)手太阳小肠经67

(七)足太阳膀胱经68

(八)足少阴肾经69

(九)手厥阴心包经69

(十)手少阳三焦经70

(十一)足少阳胆经72

(十二)足厥阴肝经73

三、走向与交接规律75

四、分布规律76

五、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78

附:[文献摘录]80

第三节奇经八脉82

一、督脉83

(一)循行部位83

(二)基本功能84

二、任脉84

(一)循行部位84

(二)基本功能85

三、冲脉85

(一)循行部位86

(二)基本功能87

四、带脉87

(一)循行部位87

(二)基本功能87

五、跷脉87

(一)循行部位87

(二)基本功能88

六、维脉89

(一)循行部位89

(二)基本功能90

附:[文献摘录]90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93

一、经别93

(一)基本功能93

(二)循行部位95

二、别络97

(一)基本功能97

(二)循行部位98

三、经筋100

(一)基本功能100

(二)循行部位100

四、皮部103

(一)概念103

(二)基本功能104

附:[文献摘录]104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在病理上的作用10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07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107

(二)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109

(三)传导感应109

(四)调节机能平衡109

二、经络在病理上的作用110

(一)病邪传播的途径110

(二)反映病变111

第六节经络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111

一、应用于诊断111

(一)分经辨证111

(二)按腧穴112

二、应用于治疗112

(一)循经取穴112

(二)分经用药113

附:[经络的现代研究]113

第三章脏腑120

第一节脏腑的部位形态与基本功能120

一、心120

(一)部位与形态120

(二)基本功能120

附:〔心包络〕123

二、肺123

(一)部位与形态123

(二)基本功能124

三、脾胃、肠126

(一)部位与形态126

(二)基本功能127

四、肝、胆132

(一)部位与形态132

(二)基本功能132

五、肾、膀胱136

(一)部位与形态136

(二)基本功能137

(三)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相互关系140

附:〔命门〕141

六、三焦144

(一)部位与形态144

(二)基本功能145

(三)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功能146

七、脑147

八、女子胞148

第二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49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50

(一)心与肺150

(二)心与脾150

(三)心与肝151

(四)心与肾151

(五)肺与脾152

(六)肺与肝153

(七)肺与肾153

(八)肝与脾154

(九)肝与肾155

(十)脾与肾155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56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57

(一)心与小肠157

(二)肺与大肠158

(三)脾与胃158

(四)肝与胆159

(五)肾与膀胱159

第三节脏腑与情志活动的关系160

一、脏腑对情志活动的影响160

二、情志活动对脏腑的影响161

附:[文献摘录]162

附:[五脏的现代研究]165

第四章形体、官窍175

第一节形体175

一、形体的概念175

二、形体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76

(一)皮176

(二)肉178

(三)筋179

(四)骨181

(五)脉182

第二节官窍182

一、官窍的概念182

二、官窍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82

(一)耳183

(二)目184

(三)鼻185

(四)口、舌186

(五)咽喉188

(六)前阴、后阴189

附:[文献摘录]190

第五章体质194

第一节体质的概念及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94

一、体质的概念194

(一)基本概念194

(二)体质的表现特点194

(三)体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96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97

三、学习研究体质学说的意义199

第二节体质的分类200

一、分类的方法200

二、分类体质的表现特点201

(一)阴阳平和质201

(二)偏阳质202

(三)偏阴质203

附一:《内经》的体质分类205

附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质分类209

第三节体质的形成、定型与演化210

一、影响体质形成、定型、演化的因素210

(一)自然因素210

(二)社会因素211

(三)生活工作、饮食起居、劳倦房室等因素211

(四)其他因素212

二、体质的形成213

三、体质的定型214

四、体质的演化215

附:[文献摘录]217

附:[体质的现代研究]219

附录一:人体体表部位名称图表221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231

《中医脏象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气血五脏治则(1992 PDF版)
中医气血五脏治则
1992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心脏病学(1982 PDF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心脏病学
1982
中医脏腑学说之研究(1990 PDF版)
中医脏腑学说之研究
1990
医学基础讲义  第2章  脏象经络(1970 PDF版)
医学基础讲义 第2章 脏象经络
1970
华洋脏象约纂  卷中( PDF版)
华洋脏象约纂 卷中
中医脏象学解要释难(1992 PDF版)
中医脏象学解要释难
1992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疗学(1995 PDF版)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疗学
1995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象数与中医学(1995 PDF版)
象数与中医学
1995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中医脏腑辨证治疗学(1999 PDF版)
实用中医脏腑辨证治疗学
1999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脏象学(1988 PDF版)
中医脏象学
1988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时氏中医肾脏病学(1997 PDF版)
时氏中医肾脏病学
1997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肾脏病学(1990 PDF版)
中医肾脏病学
1990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针灸器械应用百问(1997 PDF版)
针灸器械应用百问
1997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中医五脏病学(1991 PDF版)
中医五脏病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脏腑系统内科学(1980 PDF版)
中医脏腑系统内科学
1980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