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
作者 | 关东升主编 编者 |
---|---|
出版 | 未查询到或未知 |
参考页数 | |
出版时间 | 1995(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200036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藏族1
目录1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1
喜马拉雅山脉1
冈底斯山主峰岗仁波钦2
西藏最大的河流雅鲁藏布江2
被佛教徒称为“圣湖”的纳木错湖2
前言2
藏族编3
西藏的主要牧区藏北草原3
西藏的冰川3
阿里地热喷泉奇观3
西藏的天然原始森林3
林芝地区的千年柏树3
绪论3
油菜是西藏主要的油料作物4
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站4
青稞是西藏主要的粮食作物4
藏族农民交售余粮4
西藏的察隅、易贡、东久等地茶园已正式投产5
在西藏海拔4000米以下的温带种植的苹果5
温室、塑料大棚栽培蔬菜5
传统的名贵藏成药“珍珠七十味”、“常觉”、“芝觉”5
第一章 历史渊源5
藏北草原上的牧羊群6
牦牛群6
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是著名“河曲马”产地6
二 青藏高原的旧石器文化和古人类活动6
一 数百万年前,青藏高原的气候与地貌适合古人类生存6
第一节 史前时期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6
藏牦牛7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州的白牦牛7
牧民放牛羊时用的投石器“阿尔多”甘南草原7
牧民在盐湖晒盐7
三 “猴子变人”的传说7
民族手工业品--藏族地毯8
围裙是已婚藏族妇女喜爱的服饰8
藏族手工艺人打制金银器皿8
江孜的雕刻藏刀8
第二节 藏族的族源、形成和发展8
一 藏族的族源8
藏族家庭手工制鞋8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前来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十世班祥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一起欢度藏历木羊新年(1955年)9
毛泽东在《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的庆贺宴会上与当时西藏地方政府和谈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亲切交谈9
1954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班禅向毛泽东主席敬献哈达9
元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封恰那多杰为“白兰王”时的“白兰王”印,藏于布达拉宫10
宗喀巴·罗桑扎巴大师塑像10
尺尊公主塑像10
文成公主塑像10
萨迦派法王八思巴·罗追坚赞玉雕像10
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塑像10
布达拉宫11
罗布林卡11
雍布拉康11
彩图插页目录11
十世班禅大师在拉萨传昭法会上主持释迦牟尼佛衣开光仪式12
传昭法会转香12
因明答辩会12
田螺号角12
拉萨传昭法会上法号齐鸣12
楚布寺跳神13
“羌姆”,是西藏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舞蹈,俗称“跳神”13
二 藏族形成和发展的历程13
用藏、满、蒙、汉四种文字写的大藏经13
位于北京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13
甘丹寺14
扎什伦布寺14
塔尔寺14
楚布寺14
白居塔14
拉卜楞寺14
萨迦寺(南寺)15
桑耶寺15
热拉雍仲林寺15
德格印经院15
德格印经院现存的藏文典籍书版有20多万块15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麦洼寺重建开光15
第三节 藏民族加入中国各民族大家庭15
一 吐蕃进入割据分裂的时期15
大昭寺16
二 西藏纳入元朝版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6
三 藏民族在加入中国大家庭后的发展16
在大昭寺正殿供奉的释迦牟尼佛12岁时等身紫金佛像16
雍和宫16
雍和宫万福阁内供奉的弥勒大佛16
西藏大学藏医学院17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西藏民族学院17
到内地就读的西藏班学生17
四 藏民族对祖国大家庭的贡献17
西藏阿里地区中学教学楼17
西藏自治区公办小学学生正在上课17
西藏大学17
拉萨藏族姑娘服饰18
后藏江孜妇女服饰18
藏族喜爱的金丝锻帽18
昌都妇女服饰18
甘南舟曲藏族妇女服饰18
藏北牧女服饰18
日喀则地区妇女盛装18
居住在世界屋脊阿里地区普兰妇女服饰19
青海果洛藏族牧民喜欢戴红帽19
青海藏族姑娘19
一 和平解放西藏19
第四节 西藏人民回到祖国大家庭19
青海省黄河源头玛曲藏族妇女服饰20
四川阿坝藏族妇女服饰20
四川省平武白马藏族服饰20
打酥油21
制作糌粑21
干奶酪21
提炼出的酥油21
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21
四 统一管理西藏地方的外事工作21
三 十世班禅回到日喀则,增强了西藏内部的团结21
二 成立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21
草原牧民居住的牦牛毛帐蓬22
藏东原始森林地区的村寨22
江孜农民的土石筑平顶房22
牧区定居放牧的住房22
城镇居民楼22
林芝地区的石砌碉楼22
六 增强藏、汉民族的团结22
五 建立反帝爱国统一战线22
甘南藏族自治州歌舞团编演的大型藏族神话舞剧《赛·顿月顿珠》23
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演出藏戏传统剧目《苏吉尼玛》23
欢快的锅庄舞23
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23
四川巴塘弦子舞23
青海以《格萨尔王传》改编演出的藏族歌舞剧《霍岭大战》23
八 重视培养民族干部23
七 密切中央同西藏地方的关系23
展佛节甘丹寺亮宝24
雪顿节哲蚌寺藏戏献演24
欢度望果节24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州抓喜秀龙草滩盛会24
灯节青海塔尔寺藏族喇嘛献艺创作的“文成公主进西藏”酥油花24
第一节 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24
一 原始氏族社会24
第二章 社会形态与生产各部门24
甘南藏族别具一格的体育项目--大象拔河25
二 奴隶社会25
登山队营地25
飞马拾哈达25
富有群众基础的力量型体育活动--抱石头25
赛马25
拉萨剧院26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大楼26
拉萨邮电大楼26
西藏人民会堂27
西藏图书馆27
外国游客在拉萨街头27
西藏自治区投资公司大楼27
拉萨假日饭店27
三 封建农奴社会27
雅鲁藏布江两岸架设的溜索28
藏族特色的乡间伸臂桥28
中国第二个高原现代化机场贡嘎机场28
川藏公路28
雅鲁藏布江上的吊桥28
为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30周年在拉萨修建的通车纪念碑28
青藏公路29
藏区乡间交通工具--小驴车29
牦牛是高原农牧区的主要运输工具和役畜29
西藏阿里高原牧区的羯羊多作驮羊29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航行的牛皮舟29
布达拉宫珍藏的清朝慈禧太后送给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珍珠塔30
布达拉宫珍藏的上师供养唐卡30
立于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30
十世班禅金质灵塔30
卷轴帛画《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31
色拉寺后山岩画31
四 社会主义社会31
布达拉宫内五世达赖喇嘛觐见清顺治皇帝壁画31
桑耶寺石刻佛像31
清乾隆皇帝颁发的金本巴瓶31
布达拉宫珍藏的文殊佛塑像31
萨迦寺壁画《坛城图》32
古藏文“斯文”32
布达拉宫珍藏的五世达赖喇嘛金印32
布达拉宫珍藏文物金壶、玛瑙碗32
布达拉宫珍藏的活动莲花瓣塑像32
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32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拐弯最窄处33
上门隅的门巴族石楼33
上门隅的门巴村寨--吉巴村33
连接天界的金刚神山33
宗教舞蹈“列思羌”中的鬼灵形象之一34
附着“精灵”的巨石34
桑朵白日寺34
为死者竖立潘新35
单人击鼓、钹伴奏35
门巴族水葬35
一 农业35
第二节 农、牧、林、渔、盐业35
新娘被接出家门36
门巴族婚礼习俗--“哭嫁”36
迎亲途中喝“苏羌”36
婚礼上跳起欢快的舞蹈36
勒布地区的门巴族男子服饰37
勒布地区门巴妇女的装饰--小牛皮37
达旺地区的门巴族妇女服饰37
墨脱地区门巴族妇女服饰37
二 畜牧业38
门巴妇女集体耕作38
门巴陶瓷酒壶38
收割鸡爪谷38
门巴妇女编制竹器38
门巴木桥39
西藏和平解放后政府为门巴族新建的木吊桥39
墨脱的藤网桥39
墨脱地区有丰富的水能资源39
酿制婚礼用的“康波酒”40
墨脱“老虎口”险道40
墨脱地区生长的桔树40
门巴木碗40
墨脱门巴族舞蹈40
珞巴村寨--穷林村41
珞巴族41
珞巴族妇女喜摘苹果41
农家活41
传说阿巴达尼在此围草坝,垦荒地,剖鸟腹取谷种42
三 林业42
义都部落崇信的灵魂洞42
博嘎尔部落为祭祀太阳灵和月亮灵搭建的神架“嘎热”42
博嘎尔部落举行盟誓的灵石42
博嘎尔部落崇拜的有灵性的怪树42
婚宴43
新娘家陪嫁的牛43
结婚之日,媒人和新娘父母、亲友护送新娘到男家43
媒人在同女方家长商讨订婚之事43
新娘与新郎在祭台“邦德”前杀鸡看肝--占卜吉凶,祭祀鬼灵43
四 渔业和狩猎43
布瑞部落男子的装饰44
妇女装饰品44
为吸烟随身佩带的火镰装饰品44
博嘎尔部落妇女服装背饰44
义都部落妇女装饰44
博嘎尔部落妇女服饰44
一 手工业的经营形式45
第三节 民族手工业45
二 手工业种类和主要产品45
五 盐业45
姆热部落妇女服饰45
博嘎尔部落男子服饰45
米古巴部落妇女服饰45
义都部落男子45
现代珞巴族妇女45
现代珞巴族姑娘服饰45
女巫师亚崩作法46
隆子珞巴族的石冢葬46
珞巴族卜师“米剂”在“多崩”祭台杀鸡看肝,占卜问鬼46
隆子珞巴族的崖洞葬46
米林乃玉河谷47
雅鲁藏布江上的卧龙钢索大吊桥47
乃玉河上的钢丝桥47
藤网桥47
墨脱地区发现的新石器48
铜锅、葫芦和木碗48
珞巴族的烟斗48
铜锅48
竹口琴,又称口弦48
第四节 工业生产49
一 修理业和机械制造业49
二 能源工业49
三 采矿业50
四 轻工业50
第五节 新兴产业52
一 旅游业52
二 饮食业52
三 乡镇企业53
第三章 政治、法律、军事54
第一节 政治制度54
一 吐蕃时期54
二 元朝和萨迦地方政权时期55
三 明朝和帕莫竹巴地方政权时期57
四 清朝和噶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59
五 中华民国时期67
第二节 法律69
一 吐蕃时期的法典69
二 萨迦地方政权时期执行吐蕃和蒙古法典70
三 帕莫竹巴地方政权时期的法典70
四 藏巴第司地方政权的法典71
五 清政府的《钦定章程》与西藏地方政府的法典71
七 法庭和刑法72
第三节 军事组织和军事制度72
六 部落里的习惯法72
一 吐番时期的军事组织和军事制度73
二 西藏纳入元朝版图后的军事制度和军事组织74
第四节 西藏区域自治的实施和成就77
一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77
二 民族区域自治的丰硕成果81
第四章 哲学思想83
第一节 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原始鬼神观念83
第二节 本教的哲学思想85
一 本教的神灵世界观85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86
一 藏传佛教的“缘起性空”本体论86
二 本教的社会历史观86
二 藏传佛教的心性观87
三 藏传佛教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88
四 藏传佛教各派别教义、教法中的哲学内涵89
第四节 无神论、唯物论及宗教“异端”思想91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藏区的传播和研究93
第二节 语言结构96
第一节 语言系属96
一 语音结构96
第五章 语言文字96
二 语汇结构97
三 语法结构98
二 声调出现99
一 语音简化99
三 词汇的发展99
第三节 语言的演变及发展99
二 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100
一 语音方面的差异100
三 方言、土语发展的趋势100
第四节 方言100
第五节 文字的产生101
二 藏文结构102
一 藏文类型102
三 藏文字体102
第六节 文字类型与特点102
第七节 文字的发展与改革103
一 藏文的厘定和规范103
三 著名译师及其贡献104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藏文的作用104
二 藏文正字法104
第六章 宗教信仰106
第一节 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和本教106
第二节 佛教传入西藏和藏传佛教的形成108
一 佛教传入西藏的“前弘期”108
二 佛教在西藏复兴的“后弘期”109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主要派系110
一 宁玛派110
二 萨迦派111
三 噶举派112
四 觉朗派114
五 噶当派与格鲁派115
第四节 藏传佛教的组织制度115
一 寺庙的组织制度116
二 僧人入寺和学经修习制度116
三 寺庙特权制度117
四 活佛转世制度117
第五节 世俗群众的宗教信仰119
一 世俗群众的信仰心理119
二 世俗群众的信仰活动120
第六节 和平解放后藏区的宗教信仰122
一 食物125
第一节 饮食125
二 饮料125
第七章 风俗习惯125
三 藏餐126
四 餐具、炊具127
第二节 服饰127
第三节 起居129
一 居室的类型及特点130
第四节 婚姻131
一 婚姻类型与特征131
二 居室的内部陈设与装饰131
二 婚恋礼仪与禁忌132
三 吉韧(克朗球)133
二 密芒133
四 掷骰133
五 抱石、摔交、掷石133
一 二王棋133
第五节 娱乐133
七 放风筝134
八 找牛犊、老虎捉羊、找羊毛球134
六 射响箭134
九 “果谐”与“锅庄”135
第六节 丧葬135
十 茶会135
一 丧葬的类型与特点135
二 丧葬的礼仪与禁忌136
第七节 节日137
一 传统节日及习俗137
二 宗教节日及习俗139
第八节 生产140
一 农事习俗140
二 命名习俗141
一 生育习俗141
第九节 生育141
二 建房、编织习俗141
三 成丁礼142
第十节 祭祀142
一 祭祀的种类与特点142
二 祭祀的主要形式143
第十一节 巫术、占卜144
一 民间巫术的种类和形成144
二 民间占卜术144
第一节 伦理道德的历史进程146
第八章 伦理道德146
一 伦理道德的发展概况146
二 传统伦理思想147
第二节 婚姻、家庭的伦理道德150
一 婚姻家庭的产生和发展150
三 家庭的伦理道德151
二 爱情婚姻的伦理道德151
四 亲属及其伦理道德153
第三节 社会伦理和职业道德154
三 交友以义 诚实守信155
二 尊重老人 敬奉师长155
四 善于学习 推崇智慧155
五 生活俭朴 知足常乐155
一 各守本分 谦逊礼让155
六 谦恭谨慎 礼仪周全156
第四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伦理道德156
一 社会主义时期伦理道德的深刻含义156
二 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规范157
一 伦理道德教育概况159
第五节 伦理道德教育159
二 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160
第一节 天文历法的产生与发展162
第九章 天文历法162
一 古代的物候历162
二 汉族地区历法的传入163
三 印度时轮历法的传入165
四 独特的藏族历法166
第二节 历法的内容和形式168
一 节气的划分168
二 天文著作与历书169
一 宇宙理论170
第三节 天文思想与技术170
二 天文技术171
第十章 文学艺术173
第一节 历代藏族文学艺术概述173
一 远古时期的文学艺术173
二 吐蕃时期的文学艺术174
三 元明时期的文学艺术175
四 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176
五 红军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文学艺术176
第二节 文学177
一 民间文学177
二 作家文学185
第三节 艺术191
一 音乐191
二 舞蹈196
三 戏剧201
四 曲艺202
五 绘画204
六 雕塑207
七 影视209
八 摄影210
九 工艺211
十 面具212
十一 书法214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217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217
一 古代科技的萌芽和发展217
二 现代科技事业的兴起和发展218
第二节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科技成就220
一 科学考察220
二 农业科技220
三 牧业科技221
四 能源科技222
五 地矿科技223
六 医学科技223
八 气象科技224
七 生物科技224
九 地震科技224
十一 交通科技225
十 测绘科技225
第三节 著名科学家及其贡献226
一 藏族教育的产生227
第一节 教育227
二 吐蕃时期的教育227
第十二章 教育与体育227
三 元朝以后的藏区教育228
四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230
五 人民教育的创建和发展231
六 人民教育的主要类型233
七 社会主义民族教育的思想和制度235
一 高原体育的产生237
第二节 体育237
二 吐蕃时期的体育活动237
三 元、明、清朝藏区的体育活动239
四 民间传统体育活动240
五 当代体育运动243
一 早期藏医249
第一节 医疗卫生的产生和发展249
第十三章 医药卫生249
二 藏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50
第二节 藏医药理论、技术及特点256
一 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256
二 藏医学基础理论256
三 藏医病理学257
四 藏医生理、解剖学257
五 藏医诊断方法258
六 藏医治疗方法258
七 藏医药物学259
八 藏医治疗技术260
九 藏医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独特贡献260
第三节 卫生事业的发展262
一 全藏族地区医疗网基本形成,卫生队伍不断壮大262
二 藏族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62
三 藏医藏药这一民族传统医学得到蓬勃发展264
第二节 新闻266
第一节 新闻出版概况266
一 清末《西藏白话报》266
第十四章 新闻出版266
二 现代新闻机构的诞生和发展267
第三节 出版事业的今昔273
一 以木刻版为主的古代印刷业273
二 现代出版业的兴起275
第十五章 建筑与名胜281
第一节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281
一 早期前段建筑281
二 早期后段建筑281
三 晚期建筑282
第二节 建筑的类别与特点282
一 寺院建筑282
二 城堡和庄园建筑286
三 宫殿和园林建筑287
四 住宅建筑289
五 塔290
六 城镇公共建筑291
第三节 建筑技术与风格292
一 建筑构造与施工技术292
二 防寒保暖、采光、通风293
三 特种工艺技术293
第四节 主要名胜古迹294
一 雍布拉康294
三 帕拉路甫石窟295
四 药王山摩崖造像295
二 帕邦喀遗址295
五 藏王墓296
六 古格故城遗址296
七 夏鲁寺297
八 白居寺297
九 甘丹寺298
十 哲蚌寺298
十一 色拉寺299
十二 敏珠林寺299
十三 楚布寺300
十四 塔尔寺301
十五 拉卜楞寺301
十六 拉萨大清真寺302
十七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302
十八 热拉雍仲林寺303
第一节 交换与商业304
一 吐蕃时期的商业304
第十六章 商业与金融304
二 元、明、清、民国时期藏区的商业贸易306
三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商业311
第二节 货币与金融314
一 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货币与金融314
二 地方币制的统一316
三 金融业317
四 保险业318
第三节 海关与税收319
一 海关319
二 税收320
一 吐蕃时期向外界的通道323
第一节 西藏的交通运输323
二 和平解放前内地进入西藏的主要道路323
第十七章 交通与通讯323
三 西藏和平解放前的交通运输工具324
四 和平解放后的公路建设326
五 桥梁建设330
六 金桥与丰碑330
七 格尔木--拉萨输油管331
八 航空建设331
一 古代的驿站333
第二节 邮政通讯333
二 西藏和平解放前的邮电通讯333
九 青藏铁路333
三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邮电事业334
一 石器、神话传达的信息339
第一节 从远古到吐蕃时期的文化交流339
二 吐蕃与唐朝的文化交流339
第十八章 文化交流339
三 吐蕃与西南、西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342
四 吐蕃与天竺、波斯等的文化交流342
第二节 元朝以后各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343
一 藏族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343
二 明朝时藏族与各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344
三 清朝时藏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345
四 民国时期的藏、汉文化交流346
二 交流的全方位和形式的多样化347
一 持续发展的宏伟规模347
第四节 藏族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大贡献34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藏族与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347
三 藏族在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方面的贡献348
二 藏族人民在缔造中华民族统一国家中的重大贡献348
第五节 藏族文化走向世界348
一 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348
一 世界性的藏学研究349
二 其他国际性交流349
附录 主要人名汉藏对照表350
门巴族357
绪论357
一 族源360
第一节 族源与民族形成360
第一章 族源与民族历史360
一 神话传说中的远古社会361
第二节 历史演进与发展361
二 民族的形成361
二 吐蕃时期的门巴族362
三 封建农奴制时期的门巴族363
二 东迁的经过364
一 宗教幻想的诱惑364
第三节 门巴族东迁364
三 门、珞械斗与和解365
一 声母366
第一节 语音系统366
第二章 民族语言366
三 声调367
二 韵母367
二 词的结构368
第二节 词汇构成368
一 词汇的一般特点368
四 音节结构368
三 构词规则368
四 借词369
第三节 语法系统369
一 词类369
二 句法372
第三章 社会、政治制度375
第一节 三大领主的农奴制统治375
一 所有制关系375
二 等级关系378
三 政治统治机构379
第二节 原始村社380
一 村社公有制380
二 村社的分配关系381
三 村社组织381
第三节 不成文法和成文法382
一 不成文法382
第四节 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383
一 反封建农奴主的斗争383
二 成文法383
二 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384
第五节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的门巴族385
一 社会发展的飞跃385
二 民族干部队伍386
第四章 宗教信仰387
第一节 本教信仰387
一 “层格”结构与“三界”观念387
二 神山崇拜388
三 神、鬼信仰389
四 祈神送鬼391
第二节 巫与巫术392
一 巫392
二 巫的保护神“甲”394
三 巫术395
四 占卜与神判396
第三节 藏传佛教信仰396
一 佛教的传播396
二 佛教高僧398
三 佛教寺院399
四 僧职人员与等级400
五 寺庙的宗教活动401
一 农作物与耕地403
第一节 农业生产403
第五章 生产活动403
二 农业生产工具404
三 农业生产活动和耕作技术405
第二节 牧业和狩猎生产407
一 牧业生产407
二 狩猎408
第三节 手工业410
一 木碗410
二 竹编411
三 纺织与染色411
四 造纸411
第六章 交通、通讯与贸易413
第一节 交通413
一 传统交通工具和设施413
二 桥梁建筑413
三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交通事业414
第二节 通讯415
一 传统通讯方式415
第三节 贸易416
一 传统交换416
二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通讯事业416
二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商业贸易419
第一节 计算和度量衡420
一 计算与数420
第七章 传统科学与卫生420
二 度量衡421
第二节 历法422
一 物候历422
第三节 医药卫生423
一 传统医药卫生423
二 藏历的传入423
二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卫生事业425
第一节 教育426
一 传统教育426
第八章 教育与体育426
二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教育427
第二节 体育竞技429
一 体育竞技种类429
二 游戏430
第一节 饮食433
一 饭食的类别、制作和特点433
第九章 风俗习惯433
二 饮料的类别、制作和特点434
三 菜肴、佐料和零食435
四 炊具、餐具和饮具435
第二节 服饰437
一 男子服饰的类别、制作和特点437
五 饮食禁忌437
二 女子服饰的类别、制作和特点438
三 勒布女性与小牛皮438
第三节 居住439
一 居住习俗的类别和特点439
二 居室内部的结构与陈设440
一 婚前习俗441
三 起居禁忌与礼俗441
第四节 婚恋441
二 结婚仪礼442
三 离婚、再婚与转房444
四 其他婚姻类型444
五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变化445
第五节 生育446
一 生育礼仪与禁忌446
二 孩子的命名446
三 婚外生447
第六节 亲属制度447
一 墨脱亲属称谓447
二 门隅亲属称谓449
第七节 丧葬450
一 土葬礼仪450
二 水葬礼仪451
三 其他葬式礼仪451
四 复合葬礼仪452
五 葬后仪式与禁忌452
第八节 节日453
一 节日的形成453
二 节日的种类与特点454
三 节日活动与礼俗454
第十章 伦理道德457
第一节 家庭关系457
一 家庭成员关系457
二 分家458
三 财产继承459
第二节 道德标准459
第一节 神话与传说461
一 人类诞生神话461
第十一章 文学461
二 生殖崇拜神话462
三 地理地貌神话462
四 民间传说463
第二节 民间故事464
一 寓意故事464
二 生活故事465
第三节 诗歌466
一 萨玛酒歌466
二 情歌469
三 叙事诗470
第四节 仓央嘉措472
一 仓诗的人民性472
二 仓诗的艺术成就474
第一节 音乐475
一 歌体475
第十二章 艺术475
二 乐器476
第二节 舞蹈478
一 宗教舞蹈478
二 习俗舞蹈479
一 门巴戏的产生480
二 《阿拉卡教》480
第三节 戏剧480
三 门巴戏的民族特点482
四 门巴戏的审美特征483
第一节 宗教文化交流485
一 本教的传入及其影响485
第十三章 门、藏文化交流485
二 藏传佛教的传入及其影响486
第二节 习俗文化交流487
一 物质生活习俗的交流影响487
二 行为方式习俗的交流影响489
三 礼仪习俗的交流影响490
第三节 文学艺术交流492
一 文学交流492
二 艺术交流493
附录 门巴族文化调查对象名录496
珞巴族499
绪论499
第一节 族源502
一 创世神话和传说中的族源说502
第一章 族源与民族历史502
二 高原东部土著群体南迁的神话和传说503
三 文献记载中的珞巴族503
第二节 历史演进与发展504
一 神话传说中的母系氏族社会504
四 磨制石器的考古发现504
二 神话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505
第一节 语音结构系统507
一 辅音507
第二章 民族语言507
四 音调508
三 音节508
五 音变508
二 元音508
第三节 语法结构系统509
一 词类509
第二节 词汇结构系统509
二 句法512
第一节 父系氏族制度514
一 氏族组织514
第三章 社会、政治制度514
二 氏族系统516
三 父子连名制517
四 氏族公有制519
五 氏族分配520
六 氏族解体趋向521
第二节 部落组织522
一 部落名称与分布522
二 部落的形成523
三 部落议事会523
四 部落械斗524
五 部落盟誓526
第三节 血统等级527
一 血统等级划分527
二 阶级的萌芽528
第四节 家长制家庭529
一 家长制家庭结构529
二 家庭私有经济530
第五节 习惯法531
一 习惯法的内容531
二 神判532
第六节 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533
一 反对封建农奴主的斗争533
二 反对英、印侵略者的斗争534
第七节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珞巴族535
一 历史飞跃535
二 民族新文化的诞生536
三 民族干部在成长537
第一节 自然崇拜538
一 万物有灵的信仰和崇拜538
第四章 宗教信仰538
二 天体崇拜539
三 天象崇拜541
四 山、石崇拜541
五 水、火崇拜543
六 动物崇拜544
七 植物崇拜545
第二节 灵魂信仰与图腾、灵物、征兆崇拜546
一 灵魂信仰546
二 图腾崇拜547
三 灵物崇拜548
四 梦兆信仰550
一 祖先崇拜551
二 英雄崇拜551
第三节 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551
第四节 巫术553
一 巫术的产生553
二 巫师的类别与活动554
三 占卜558
四 巫术559
一 祭祀的产生、种类和方式562
第五节 祭祀562
二 祭日与“嘎热”563
三 图腾祭与“索苗仁”563
四 狩猎祭祀与“奔白仁”564
五 血祭与“达目巴”、“另利巴”566
六 家祭与“育洛巴”566
第五章 生产活动568
第一节 采集和狩猎568
一 采集568
二 狩猎方式、工具与技艺569
三 狩猎祭祀与禁忌571
四 猎物分配573
第二节 刀耕火种573
一 农作物与耕地574
二 工具574
三 耕种方式与技术576
四 农业祭祀与禁忌576
第三节 手工业577
一 编织577
二 纺织578
四 金石工艺579
三 制陶579
第六章 交通与通讯581
第一节 交通581
一 传统的交通工具与设施581
二 藤网桥582
三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交通事业582
第二节 通讯583
一 古老的通讯方式583
二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通讯事业584
第七章 贸易585
第一节 传统交换585
一 交换种类585
二 交换方式586
三 交换通道与集市587
四 祈安仪式与禁忌588
第二节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贸易588
一 对传统交换的发展588
二 新时期的贸易589
第八章 传统科技、历法与卫生590
第一节 科学技术590
一 计算与数590
二 度量衡591
三 制毒592
四 脱胶与染色592
第二节 历法593
一 时空观念与年季月日的划分593
二 物候历(节令月)594
一 巫医595
第三节 医药卫生595
二 民间医药596
三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卫生事业597
第九章 教育与体育599
第一节 教育599
一 传统教育599
二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教育事业600
一 体育竞技种类601
第二节 体育竞技601
二 游戏602
第十章 生活习俗604
第一节 饮食604
一 饭食604
二 菜肴605
三 饮料605
六 饮食礼仪与禁忌606
五 饮食嗜好606
四 炊具和餐具606
第二节 服饰607
一 服饰的形成607
二 服装608
三 装饰609
四 文身611
第三节 居住611
一 居室习俗的形成与发展611
二 家长制家庭建筑布局612
三 小家庭建筑613
四 住房的室内陈设613
五 起居礼俗与禁忌614
第四节 婚恋614
一 神话传说中的婚姻形态演进614
二 通婚范围615
三 亲属制度616
五 结婚礼仪618
四 订婚与婚价618
六 婚后习俗619
七 几种特殊婚俗619
八 离婚620
第五节 生育620
一 生殖崇拜及其神话620
二 生育礼仪和禁忌621
三 命名622
第六节 丧葬622
一 葬仪623
二 葬式623
三 葬后习俗624
四 特殊葬制625
五 随葬品和杀牲祭625
第七节 节日625
一 节日的种类625
二 节日的特点627
第十一章 伦理道德628
第一节 社会道德628
一 公德628
第二节 家庭伦理629
一 长幼尊卑629
二 待客629
二 夫妻关系630
三 子女地位630
二 鞭挞恶德恶行 谴责人性弱点631
一 歌颂勤劳 鄙视懒惰631
三 辨明善恶是非 教人审时度势631
第三节 教训歌中的道德精神631
第一节 神话634
一 生殖神话634
第十二章 文学634
二 创世神话635
三 图腾神话636
四 祖先、英雄神话638
第二节 歌谣639
一 婚恋歌639
五 文化起源神话639
二 生活歌641
三 新歌谣642
第三节 故事643
一 解释故事643
二 生活故事644
三 史传故事644
四 寓言645
五 新故事645
第四节 史诗645
一 《斯金金巴巴娜达萌》646
二 《阿巴达尼》647
三 《金岗岗日》648
第十三章 艺术650
第一节 音乐650
一 宗教音乐650
二 世俗音乐651
第二节 舞蹈654
一 巫舞654
二 祭祀舞654
三 乐器654
四 出征舞655
五 复仇舞655
三 图腾舞655
第一节 珞藏文化交流657
一 交流的历史与传说657
第十四章 民族文化交流与影响657
二 交流的方式与范围659
第二节 珞门文化交流661
一 珞门文化的冲突与互渗661
二 宗教信仰文化交流662
三 民间文学文化交流663
附录 珞巴族文化调查对象名录665
1995《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
- 1991 成都:巴蜀书社
-
- 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
- 1995
-
- 中国少数民族简况 藏族 门巴族 珞巴族
- 1974年12月
-
- 门巴族民间文学概论 珞巴族民间文学概论
- 1979
-
- 中国少数民族简况 藏族 门巴族 珞巴族
- 1974
-
- 关于西藏珞巴族的几个调查材料 珞巴族调查材料之二-之五
- 1978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
- 珞巴族文学史 第1分册
- 1990
-
- 珞巴族文学史 第4分册
- 1990
-
- 珞巴族文学史 第2分册
- 1990
-
- 珞巴族文学史 第3分册
- 1990
-
- 珞巴族文学史 第5分册
- 1990
-
- 门巴族简史
- 1987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
- 巴蜀民族风情
- 1993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
- 康巴藏族民间美术
- 1989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
- 门巴族
- 1997 北京:民族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