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研究》求取 ⇩

目 录1

第一章绪论1

一、缘起1

二、桐城:为什么会成为桐城派的发祥地3

(一)风景秀丽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3

(二)人文荟萃的社会历史环境7

(三)育才先育人的家庭教育环境10

三、清朝文化政策的特征和桐城派对它的适应性13

(一)残暴性14

(二)包容性15

(三)实用性16

(四)融合性18

四、清朝文化政策与桐城派的矛盾性19

(一)“裨益政治”与“获文章之名”20

(二)轻视“技艺”与重视“能事”21

(三)应用性的“简当”与文学性的“简洁”22

(四)“清真雅正”与“清澄无滓”23

五、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和桐城派对它的吸纳24

(一)由空谈而变为求实25

(二)由独尊一家而变为对各学派的兼长相济28

(三)由隐于学术而变为经世致用31

(四)由保守“不变”而转为竭力图变34

六、结语36

第二章桐城派的先驱者——戴名世38

一、“忧愁勤苦”,“潦倒一生”——生平及著作38

二、“思自奋起,以期无负于盛世”——时代背景和政治态度43

三、“树敌甚多,成为招忌之的”——“《南山集》案”和戴名世之死45

四、“天性高傲嫉俗”,“好骂世而仍不忘于世”——性格特征及其思想属性48

(一)“少而狂简,多幽忧之思”49

(二)执著追求,顽强抗争49

(三)高傲嫉俗,为世所不容50

(四)性好山水,向往自然51

五、“仆古文多愤时嫉俗之作”——古文的思想内容52

(一)讴歌抗清志士,鞭挞民族败类52

(二)揭露黑暗,催人醒悟54

(三)批判科举,反对时文55

(四)融情于景,以“真”为美57

六、“吾素闻当今文不雷同者,惟此人”——古文的艺术特色58

(一)我之为我,贵于独知59

(二)淡泊平实,尽得其神60

(三)不拘一格,锐意创新61

(四)效法自然,形象优美63

七、“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文如是,止矣”65

——古文理论65

(一)要求“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65

(二)主张道、法、辞三者兼备70

(三)追求精、气、神三者浑于一73

(四)纵横百家而能成一家之文76

八、“桐城派古文,实推他为开山之祖”78

——戴名世与桐城派78

(一)历史事实,无可争辩79

(二)道统文统,一脉相传82

(三)文学主张,前呼后应83

一、“余先世家皖桐,世宦达。自迁江宁,业尽落”——家庭86

第三章桐城派的创始者——方苞86

二、“余终世未尝一日离文墨”——生平88

三、“平生以道自重,不苟随流俗”——为人92

(一)笃于伦理,信奉礼法92

(二)不贪富贵,不慕虚名93

(三)勤奋嗜学,抱无穷之志94

(四)刚直憨厚,学与时违95

(五)金无足赤 苞非完人96

四、“学皆济于实用”——学术思想96

(一)对程朱颜李,皆有依违99

(二)视异流同源,兼收并蓄101

(三)求行身不苟,济于实用104

(四)认定“理难尽”,“变无穷”105

(一)早年:痛惜明代灭亡,立志当古文家106

五、“惟期分国之忧,除民之患”——政治思想106

(二)中年:颂扬武功文德,勉力为国效劳111

(三)晚年:“惟期分国之忧,除民之患”113

六、“集古今文论之大成”——“义法”说115

(一)“义法”说的理论贡献116

(二)集大成的具体表现120

(三)“义法”说,是清初古文发展的需要122

(四)“义法”说的缺陷123

七、“所发挥推阐,皆从检身之切,观物之深而得之”——古文的思想内容124

(一)指责时弊,揭露“道之不明久矣”125

(二)关怀人民疾苦,劝告和谴责官吏127

(三)批判科举时文,主张选拔贤才129

(四)赞美自然本性,抒发人生感悟132

(一)坚持写实,敢于直言134

八、“为我朝百余年文章之冠”——古文的艺术特色134

(二)严格选材,着力传神136

(三)平中见奇,以情感人137

(四)生动不足,重滞有余141

第四章桐城派的拓大者——刘大櫆143

一、“卓荦曾教老宿惊,坎坷今被群愚笑”143

——生平经历143

(一)出身书香门第143

(二)终生以教书为主要职业144

(三)被方苞赞赏为“国士”144

(四)期望姚鼐“后来居上”145

(五)生活“百忧相煎”145

——性格特点146

二、“务欲一心进取,而与世俗不相投合”146

(六)著作甚丰146

(一)幻想做官,恳词求荐147

(二)淡泊为乐,无复悔恨148

(三)“泽及斯民”,“有益于人”149

(四)性喜辞章,惟耽文史150

(五)“益友”、“包容”,团结同道151

三、“世异则事变,时去则道殊”——古文的思想内容153

(一)揭穿天道无知,斥责衰乱之世154

(二)追求“利及生民”,反对“臣死其君”157

(三)赞美商贾妇女,反对以业定人160

(四)肯定人必有欲,要求人得其所162

(五)谴责科举害人,揭露世俗败坏164

(六)结语:新旧思想混杂,评价需要恰当165

艺术特色169

四、“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古文的169

(一)在意境上,以神为主,才雄气肆170

(二)在结构上,跌宕起伏,波澜壮阔172

(三)在语言上,“情韵并美,文采照耀”173

(四)在人物描写上,注重细节,突出传神176

五、“自古文字相传,另有个能事在”——文学180

理论主张180

(一)文章之学,贡献卓著180

(二)以神为主,继承发展188

(三)学术思想,颇为优越190

(四)文章学观点,亦有局限191

(一)百代而下,声价必贵192

六、“天地之光华一日不掩,则先生之文章192

一日不磨”——对刘大櫆古文的评价192

(二)藻彩过人,自成一体194

(三)振兴古文,功不可没195

第五章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96

一、“推究阃奥,开设户牖,天下翕然,号为正宗”——姚鼐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和影响196

二、“累世仰承先祖之盛德,率获为善之报”——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197

(一)重视“仰承先祖之盛德”198

(二)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198

(三)从小就体验到生活的艰辛199

三、“人生幸得可快之事何其少,而不幸可痛之事何其多也”——时代背景与生平经历199

四、“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从中年辞官看其政治思想202

(一)学人之路,狷洁自好202

(二)中年辞官,原因何在203

五、“总古今之说,择善用之”——对宋学、汉学的态度及其学术思想209

(一)既尊崇程朱理学,又反对“守一家之偏”209

(二)打着程朱的旗号,其作品却有别于程朱213

(三)既不满汉学,又欲拜戴震为师219

(四)主张“兼长为贵”、“兼收为善”223

(五)强调“久则必变”、“有所变而后大”227

(六)竭力“求实”,“思效于实用”228

六、“其论文比方氏更精密,所以桐城文派至姚氏而始定”—文学理论232

(一)以“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为“文之至”232

(二)以义理、考证、文章“兼长”,“得其美之大者”235

(三)指明“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241

(四)从美学的角度,阐明了阳刚、阴柔的风格论244

七、“非关天下利益,兹不著”——古文的思想内容248

(一)歌颂勤思国事,愍念民瘼249

(二)揭露风俗日颓,朝政益败252

(三)不满科举,要以古文改造时文254

(四)好乐山水,以作游记自娱256

八、“惟姬传之丰韵,……则又近今之绝作也”——古文的艺术特色257

(一)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寓浓郁于平淡257

(二)正反对比,意在言外,寓工巧于自然258

(三)以实写虚,意味深长,寓丰富于简洁259

(四)重在气质,超凡脱俗,寓阳刚于阴柔261

第六章桐城派的传播者——姚门弟子264

一、“多务为穷理之学”的方东树265

(一)教书卖文,潦倒一生265

(二)不忧一身,悲愤时事265

(四)呼吁禁烟,反对姑息268

(三)崇尚实用,救时济世268

(五)《汉学商兑》,颇有新意269

(六)文辞为宗,大言自壮271

(七)爱国忧民,此呼彼应272

(八)文与道俱,经世致用274

二、“多务为经世之学”的姚莹277

(一)民族英雄,被诬“冒功”277

(二)为人为文,于世有益278

(三)人之立身,以行践言280

(四)志在经世,同民之好282

(五)揭露时弊,呼唤变法285

(六)反帝爱国,心殚力竭290

(七)文笔质朴,感情沉郁294

(八)公正评价,须看两面295

三、梅曾亮、管同、刘开301

(一)使“先生之说益大明”的梅曾亮301

(二)“得古人雄直气”的管同311

(三)“不能尽守师法”的刘开312

第七章桐城派的旁支——阳湖派316

一、阳湖派作家群掠影316

二、对抗桐城,纯属无稽317

三、师承桐城,直言不讳319

四、勇于开拓,异军突起320

五、理论主张,基本相同324

六、青胜于蓝,促进发展325

七、雄爽清健,别具特色332

八、拓展堂庑,功不可没336

第八章 曾国藩及“桐城—湘乡派”的“中兴”338

(一)维护封建,功勋显赫339

(二)卫道有术,洋务有功339

一、“桐城派古文的中兴大将”曾国藩339

(三)补弊纠偏,中兴大将343

(四)湘乡桐城,一脉相承345

(五)超越桐城,卓有建树348

(六)应时实用,雄奇瑰玮353

二、曾门弟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358

(一)“才识超卓”、“终无所就”的张裕钊359

(二)以“讲习西文”为“救时要策”的吴汝纶362

(三)追求“雄奇万变”的黎庶昌366

(四)“好为经世有用之学”的薛福成367

桐城派作家373

第九章桐城派的式微——严复、林纾等清末民初的373

一、“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严复374

二、促“欧风东渐”,又“力延古文之一派”的林纾381

三、“桐城嫡传”的末代传人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387

(一)“感喟低徊”的马其昶388

(二)以桐城为“白话文学之先驱”的姚永朴389

(三)为桐城文颓废而“太息不止”的姚永概392

第十章 桐城派的历史地位及近百年来对它的评论395

一、应运而生,历史必然395

二、别树一宗,经验可贵399

三、终于衰亡,教训可鉴403

四、百年评论,亟待明辨407

五、学术思想,务必端正418

1999《桐城派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中明著 1999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桐城文派学述(1975 PDF版)
桐城文派学述
1975 北京:文津出版社
桐城文派评述(1933 PDF版)
桐城文派评述
1933
「派閥」の研究(1989.09 PDF版)
「派閥」の研究
1989.09 文芸春秋
桐城文史  1995年第2辑  总第15期  “桐城派”专辑( PDF版)
桐城文史 1995年第2辑 总第15期 “桐城派”专辑
桐城派(1990 PDF版)
桐城派
1990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墨余录(1985 PDF版)
墨余录
198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桐城县志(1995 PDF版)
桐城县志
1995 合肥:黄山书社
阳湖文派研究(1996 PDF版)
阳湖文派研究
1996 北京:中华书局
桐城文派(1992 PDF版)
桐城文派
1992 北京:中华书局
浙东学派研究(1993 PDF版)
浙东学派研究
1993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桐城派研究论文集(1963 PDF版)
桐城派研究论文集
1963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城市社会学  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1987 PDF版)
城市社会学 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
1987 北京:华夏出版社
桐城派研究论文选(1986 PDF版)
桐城派研究论文选
1986 合肥:黄山书社
吴门画派研究(1993 PDF版)
吴门画派研究
1993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桐城派文学艺术欣赏(1998 PDF版)
桐城派文学艺术欣赏
1998 繁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