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求取 ⇩

目录3

考试大纲3

社会学概论3

社会学史21

应用社会学32

社会研究方法49

人类学60

复习指南81

社会学概论81

第一章绪论81

第一节社会学的孕育产生81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81

二、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82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83

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83

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84

三、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86

四、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87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87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88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89

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90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90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91

第二章社会92

第一节社会的概念92

一、社会的基本定义92

二、社会的特征93

三、社会的功能93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93

一、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93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94

第三节社会的类型94

二、社会三要素论94

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95

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96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96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96

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96

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97

第三章文化98

第一节文化的定义98

一、E.B.泰勒的文化定义99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99

三、文化、社会与人99

第二节文化的特征100

第三节文化的区分100

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101

三、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101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101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102

第四节文化的结构102

一、文化特质102

二、文化丛103

三、文化模式103

第五节文化的功能103

一、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104

第六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04

二、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105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05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106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106

一、社会化的定义106

二、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107

三、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107

二、人具有语言能力108

一、人具有思维能力108

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08

三、人具有学习能力109

四、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109

第三节社会化的社会机构109

一、家庭109

二、学校110

三、工作单位110

四、同龄群体110

五、大众传播媒介110

六、社区111

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111

一、社会化过程的划分111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12

第五节 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113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113

三、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114

二、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114

四、代差问题115

第五章社会角色116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16

一、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116

二、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116

三、角色集116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117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117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117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117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118

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118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118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119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119

三、角色中断120

二、角色不清120

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120

一、角色冲突120

四、角色失败121

第六章社会互动121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121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121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122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24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124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125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125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125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125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26

第四节集合行为126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127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127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129

第七章社会群体130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130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130

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130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131

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132

一、群体凝聚力132

二、群体规范133

三、群体内部关系133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133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134

一、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发展134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134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135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35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135

第八章家庭137

第一节家庭概述137

一、家庭的概念137

二、家庭的起源与发展137

三、家庭形成的基础——婚姻138

第二节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39

一、家庭关系139

二、家庭结构与类型140

第三节家庭的功能140

第四节转型社会中的家庭141

一、转型社会中家庭的变化趋势141

二、转型社会中的家庭问题141

第五节家庭的未来142

一、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43

二、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143

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143

第九章社会组织143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144

四、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144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144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与分类144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145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145

四、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评估145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结构146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146

二、组织的正式结构146

三、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147

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组织结构147

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148

一、组织管理的涵义148

三、组织管理的方式149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149

四、官僚主义问题150

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51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151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151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152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153

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154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154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155

第三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157

一、对我国社会结构进行分层研究的必要性157

二、我国现阶段的平等原则及其实施过程157

第四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159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159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160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160

四、在社会转型中调整社会分层结构162

第五节社会流动162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162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162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163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163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164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164

三、社会制度的特征164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164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164

第十一章社会制度164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165

一、社会制度的功能165

二、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165

三、教育制度与社会转型166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转型166

一、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166

第三节社会制度与社会转型166

四、宗教制度与宗教政策167

第十二章社区167

第一节社区概述167

一、社区概念的涵义167

二、社区的类型168

三、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168

第二节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169

一、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169

二、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170

三、文化与社区发展170

第三节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170

一、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化170

二、城乡协调发展171

三、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172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173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173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73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173

第一节社会变迁173

四、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174

五、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174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75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175

二、社会现代化的涵义175

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76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176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177

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点177

第五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78

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179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179

第十四章社会问题179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80

第二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180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181

一、社会整合论181

四、价值冲突论182

五、社会病理学的观点182

三、社会解组论182

二、文化失调论182

六、越轨行为论183

七、标签论183

第四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183

第十五章社会控制184

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184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184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185

一、社会控制手段186

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186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186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186

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187

三、社会控制的维度187

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188

一、社会越轨的涵义及其类型188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189

三、社会越轨的控制189

第十六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190

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190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190

二、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190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191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191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191

三、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92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92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193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193

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193

第三节社会保障概述193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194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195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95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195

二、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196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方向196

第十七章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197

第一节社会指标概述197

一、社会指标的基本涵义197

二、社会指标的特点197

第二节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198

一、社会指标的类型198

三、社会指标运动兴起的基本背景198

二、社会指标的基本功能199

第三节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199

一、社会指标体系的类型200

二、建立综合性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200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0

第四节社会预测201

一、社会预测概述201

三、社会预测的方法202

二、社会预测的基本原理202

社会学史204

第一编 国外社会学理论史204

第一章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204

第一节实证哲学的基本精神204

一、实证概念的涵义204

二、人类知识的发展阶段205

一、社会学在科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207

第二节实证社会学的特征和方法207

二、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08

第三节实证社会学理论210

一、社会静力学210

二、社会动力学211

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212

第一节社会有机论213

一、社会是有机体213

二、社会同生物有机体的比较213

三、对社会内部各个功能系统的分析215

第二节社会进化论216

一、一般进化论216

二、社会进化过程217

第三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219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视角219

一、齐美尔的社会观219

二、社会交往形式220

三、社会学知识领域的划分222

第二节对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223

一、群体规模对交往形式的影响223

二、对冲突的研究224

三、群体间关系形式与个人自由227

第四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230

第一节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230

一、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230

二、“理解地解释”231

三、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233

四、理想类型235

第二节政治社会学236

一、权威的类型236

二、科层制思想238

三、社会分层论240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形成及其文化背景242

一、宏观理论框架243

二、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精神条件245

三、宗教比较247

四、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50

第五章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254

第一节社会学基础的奠定255

一、杜尔克姆的社会观255

二、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对象)256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258

第二节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263

一、社会团结的涵义264

二、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264

三、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面临的危险265

第三节自杀论267

一、关于研究对象267

二、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268

三、自杀理论的完整结构269

四、《自杀论》的历史地位270

第六章 结构功能主义272

第一节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272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272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渊源273

第二节帕森斯的理论学说274

一、社会行动理论274

二、社会系统中的模式变量275

三、结构功能分析277

第三节默顿对功能主义的发展278

一、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278

二、功能分析范式279

第七章社会冲突理论281

第一节米尔斯对社会的批判281

一、美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281

第二节科塞的功能冲突论283

二、关于权力的研究283

一、社会冲突的根源284

二、冲突的社会作用284

三、社会冲突的功能285

第三节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286

一、两种社会模式286

二、辩证冲突论的基本概念287

三、辩证冲突论的主要理论命题288

第八章 社会交换理论290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290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290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290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291

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291

一、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291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292

三、行为交换论对重要社会现象的解释293

四、霍曼斯的理论缺陷294

第三节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294

一、布劳的理论目标294

二、社会交换的涵义295

三、基本交换过程296

四、宏观交换观点297

第九章 符号互动理论298

第一节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299

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299

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299

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300

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300

第二节符号互动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301

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301

二、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思想301

一、布鲁默对符号互动论的总结和发展302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302

三、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302

二、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304

三、标签理论305

第二编 中国社会学史307

第十章 建国前的中国社会学307

第一节社会学的传入307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的背景307

二、孔德系社会学的传入307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308

第二节建国前的社会学教育308

一、高校社会学教育的一般情况308

二、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育310

第三节建国前的社会学研究310

一、建国前的社会学研究概况310

二、乡村建设学派312

三、社区学派313

四、综合学派315

五、马克思主义学派317

第十一章 建国后的中国社会学320

第一节社会学的取消、恢复与重建320

一、社会学被取消的过程与原因320

二、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322

第二节重建以来的社会学教育324

一、高校社会学教育的一般情况324

一、社会学研究的一般情况325

第三节重建以来的社会学研究325

二、高校社会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325

二、社会学的理论研究328

三、社会学的应用研究332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总结与展望337

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特点337

一、一般的观点337

二、郑杭生等人的观点338

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341

第二节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341

一、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将进一步提高341

应用社会学345

第一章应用社会学概述345

第一节应用社会学的定义、特点与研究领域345

一、什么是应用社会学345

二、应用社会学的特点345

三、应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346

第二节应用社会学的由来和发展346

一、应用社会学的由来346

二、杜尔克姆对于应用社会学的贡献346

三、美国芝加哥学派对于应用社会学的贡献347

四、应用社会学在当代的发展347

第二章社会分层研究及其应用347

第一节研究社会分层的理论347

一、研究社会分层的总体理论347

二、研究社会分层的中距理论349

第二节研究社会分层的方法350

一、不平等指数的测量350

二、库兹涅茨比率350

三、 等份法351

四、基尼系数的测量351

五、恩格尔系数与社会分层测量352

六、社会综合地位量表352

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实例:关于中等收入层的研究352

一、基本观点与假设352

二、关于中等收入层问题的文献研究353

三、关于中等收入层的国际比较353

四、对我国现状的分析353

第三章社会组织研究及其应用354

第一节组织理论与研究方法354

一、科学管理理论354

四、组织研究方法355

二、行为学派理论355

三、现代管理理论355

第二节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56

一、组织与外部环境(宏观环境)356

二、组织与人的关系(内部环境)357

第三节组织结构与应用358

一、组织结构的特性和作用358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358

三、有效组织结构的特征358

四、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59

第四节 中国的单位研究359

一、“单位”概念与类别359

二、研究状况与焦点360

第四章社区研究及其应用360

第一节社区研究的基本理论361

一、社会系统理论361

三、人文区位学理论362

二、功能理论362

第二节社区研究的方法364

一、档案文献法364

二、观察法364

三、调查法364

第五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365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365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65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形成367

三、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368

第二节观察法及其应用368

一、观察的基本涵义368

二、参与观察法369

三、非参与观察法369

三、模拟实验法370

二、实验室实验法370

第三节实验法及其应用370

一、实验法的基本概念370

四、现场实验法371

第四节测量法及其应用371

一、测量法的基本概念371

二、社会心理测验的基本形式372

三、社会心理学测验的种类及其运用372

一、社会态度的涵义及其特征374

二、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374

第一节社会态度研究的基本理论及其意义374

第六章社会态度研究及其应用374

三、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375

四、社会态度研究的范围及其意义375

第二节社会态度的测量技术376

一、社会态度测量法376

二、其他方法377

一、研究设计378

三、测量社会态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78

第三节社会态度研究实例分析378

二、分析与解释379

第七章人际关系研究及其应用379

第一节关于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379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379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380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类型、形态与影响因素380

一、人际关系的分类380

二、人际关系的形态381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381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试与调整方法382

一、人际关系的测试方法382

二、人际关系的调整方法382

三、市场经济下的人际关系特点383

一、核心概念与基本假设384

第一节性社会学的理论基础384

第八章 性社会学研究及其应用384

二、经常借用的社会学理论385

第二节应用中的目标与假设386

一、两种调查目标386

二、界定假设386

三、相关假设386

第三节应用中的特有难点387

一、创建指标体系387

二、化解被调查者的“隐私屏障”387

三、具体实施中的问题388

第四节与性有关的社会工作389

一、社会服务工作389

二、涉性的救助工作389

三、性方面的社会管理工作390

一、基本视角391

第一节家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391

第九章家庭社会学研究及其应用391

二、家庭的定义和基本概念392

三、家庭的功能、构成与关系393

四、家庭变迁、家庭问题与家庭政策394

第二节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94

一、制度的方法394

二、结构功能方法395

三、相互作用方法396

四、发展的方法397

第三节家庭政策研究398

一、设定课题398

二、研究方法398

三、研究成果399

第十章 女性社会学研究及其应用401

第一节妇女理论概述401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401

二、西方的妇女理论402

三、女性社会学403

第二节女性社会学的应用研究405

一、对中国女性受教育状况的研究405

二、对中国女性就业状况的研究405

三、对中国女性参政状况的研究406

第一节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07

一、语言和社会407

第十一章语言社会学研究及其应用407

四、对中国妇女工作的研究407

二、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08

三、语言社会学和其他相关学科409

第二节语言社会学研究之领域410

一、语言和文化模式410

二、语言和言语:社会一致性和个体主义410

三、言语行为和社会互动模式411

四、社区研究的一个语言社会学的作用:言语社区411

六、语言的共时性和社会结构412

五、社会化:语言的习得、运用和创造412

七、语言的历时性和社会变迁413

第三节语言社会学研究方法413

一、收集语言社会资料的方法413

二、分析语言社会资料的方法413

第十二章 人口研究及其应用414

第一节人口研究的基本理论414

一、人口研究的基本理论概述414

二、影响人口的自然与社会因素416

第二节人口研究的基本方法417

一、传统与现代方法简介417

二、人口统计资料的获得方法417

三、人口的自然与社会构成统计418

四、人口的间接估计与预测419

第三节人口研究的应用419

一、死亡分析及其应用419

二、婚姻和生育分析及其在计划生育领域中的应用421

三、人口迁移的分析和应用422

四、人口模型及其应用423

第四节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对策424

一、农村人口与贫困424

二、农村人口与教育424

三、农村人口与生态环境424

四、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对策424

第十三章环境研究及其应用425

第一节环境研究概述425

一、环境问题的由来425

二、环境科学426

三、社会学与环境研究426

一、适度人口论427

二、代际平等观427

第二节环境保护的社会学观点427

三、行为控制理论428

四、意识改造论428

五、绿色消费论429

六、协调发展论429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430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430

二、环境影响评价内容430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效益费用分析431

第四节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实践431

一、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指导思想431

二、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432

第十四章 社会工作研究及其应用432

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432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432

四、社会工作与社会学433

五、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433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433

二、社会工作的对象433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434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434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435

第三节社会工作实务438

一、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内容438

二、贫困问题与社会工作438

三、老年人社会工作439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440

第十五章就业、劳动问题研究及其应用441

第一节就业与劳动问题理论与方法441

一、失业论441

二、职业生涯发展论442

三、工资收入论444

四、就业与劳动问题研究方法445

一、失业问题446

第二节就业与劳动问题实证研究446

二、工资与社会收入分配问题447

三、劳动关系问题449

第三节就业与劳动的社会政策449

一、政府在就业与劳动问题上的社会责任449

二、就业与劳动政策的主要内容450

一、科学的概念453

第一节科学的观点453

第一章社会研究的科学基础453

社会研究方法453

二、科学的功能454

三、科学发展中的问题456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逻辑和程序457

一、科学研究的逻辑457

二、科学研究的程序458

三、科学研究的局限性459

第三节社会研究的科学性460

一、社会规律的性质461

二、解释与理解的方法462

三、价值与客观性问题463

第四节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特点465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465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466

第二章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468

第一节主要研究步骤468

一、准备阶段468

二、资料收集阶段468

一、研究课题的设定469

三、资料分析阶段469

第二节研究课题469

二、确定研究类型470

三、提出研究假设472

第三节研究的单位与研究内容的确定474

一、研究单位474

二、研究内容476

第一节测量的特征478

第三章测量478

第二节测度的水平479

一、定类测量或名义测量(Nominal Measurement)479

二、次序测量(Ordinal Measurement)479

三、定距测量或等距测量(Interval Measurement)480

四、定比测量或比例测量(Ratio Measurement)480

五、测量尺度的选择480

第三节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481

一、概念的具体化过程481

二、操作定义483

三、测量指标484

第四节信度的评估484

一、信度的定义484

二、信度系数的计算485

三、信度检验方式485

一、效度定义487

四、影响信度的因素487

第五节效度的评估487

二、效度计算488

三、效度检验方式489

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490

第四章抽样491

第一节抽样概述491

一、抽样调查的意义和特点491

二、几个基本概念492

三、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和原则493

第二节简单随机抽样493

一、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493

二、总体均值和比例的估计494

三、抽样误差的估算495

四、随机抽样样本规模的确定495

一、分层抽样496

第三节常用的几种抽样方法496

二、系统抽样(等距抽样)497

三、整群抽样498

四、多阶段抽样498

五、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抽样)498

第四节非概率抽样500

一、偶遇抽样500

二、主观抽样500

三、配额抽样500

四、滚雪球抽样501

五、空间抽样501

第五章 资料、数据的收集方法501

第一节问卷方法502

一、问卷概述502

二、问卷设计503

一、邮寄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507

二、访问调查的组织与实施507

第二节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507

第三节实地观察510

一、什么是实地观察?510

二、实地观察过程511

三、实地观察的信度与效度511

第四节实验的方法512

一、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512

二、实验的信度和效度514

第五节量表方法515

一、瑟斯顿量表(Thurston Scales)516

二、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s)516

第六节二次数据分析517

一、二次数据分析概念517

二、二次数据的获得518

三、二次数据的分析策略518

第一节原始资料的审核519

第六章资料的处理519

一、定性资料的审核520

二、定量资料的审核523

第二节定性资料的整理524

一、资料的分类524

二、资料的汇编525

第三节定量资料的整理526

一、问卷编码526

二、数据录入529

三、数据清理530

第七章资料的基本统计分析531

第一节统计描述531

一、基本描述方法531

二、分布趋势测量533

第二节统计推论534

一、统计推论的原理534

二、参数估计536

三、假设检验538

第一节相关分析540

第八章双变量统计分析方法540

一、交互分析与卡方检验541

二、相关强度的测量542

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544

一、线性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程序544

二、回归直线的拟合545

三、回归模型的检验546

一、方差分析的概念和程序547

第三节单因素方差分析547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的建立548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假设检验549

第九章多变量分析的详析模式551

第一节变量关系与详析模式551

一、变量关系551

二、详析模式553

一、判断分析554

第二节详析模式的类型与步骤554

二、阐明分析555

三、条件分析556

四、详析模式的一般步骤558

第十章 多元统计分析简介559

第一节多元统计分析的概念560

一、多元统计分析的逻辑与类型560

二、多元统计分析的功能561

三、多元统计分析的局限性562

第二节多元相关分析563

一、偏相关关系564

二、复相关关系564

第三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565

一、回归方程的建立566

二、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567

三、残差分析568

四、线性回归分析中的虚拟变量569

第四节因子分析570

一、因子分析的概念与模型571

二、因子分析的主要步骤572

第十一章撰写研究报告575

第一节研究报告的类型与结构575

一、研究报告的类型575

二、研究报告的结构576

第二节学术性研究报告的写作577

一、确认问题和文献评论578

二、方法介绍578

三、结果与讨论580

四、其他写作要点581

第一章导论583

一、人类学的定义583

第一节人类学的学科体系583

第一编人类学概论583

人类 学583

二、人类学的体系585

三、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585

第二节人类学的研究方法587

一、整体观(全貌法)587

二、田野调查588

三、跨文化比较588

四、文化相对论589

五、“主位”与“客位”590

六、本土方法论591

七、类型学592

八、表述方式592

第三节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593

第二章生态环境与经济595

第一节生态环境、工艺技术与经济人类学595

第二节生产工具与生计方式598

第三节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599

第四节经济文化类型601

第五节人类学视角对经济学研究的启示602

第三章语言与文化604

第一节语言的性质604

第二节语言与思维605

第三节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的谱系分类607

一、一些基本知识607

二、历史比较法608

三、语言的谱系分类608

第四节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及其影响610

一、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610

二、索绪尔学说的影响611

第四章 文化与民族612

第一节文化概念612

一、泰勒的文化定义及其不足612

二、文化的特性613

第二节 民族概念和民族614

一、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及有关争论614

二、民族——名与实的考察616

第三节中国民族概况618

一、民族人口618

二、地理分布619

三、中国的民族语言619

四、中国的民族政策621

五、社会形态622

第五章婚姻与家庭623

第一节婚姻623

一、关于婚姻的定义问题623

二、婚姻的功能624

第二节家庭和家庭进化的问题625

一、家庭及其分类625

二、家族的演变和历史进化626

第三节亲属称谓制630

一、继嗣群632

第四节继嗣群和居住群632

二、居处原则635

三、居住群636

第六章 文化与人格637

第一节人格的基本涵义637

第二节文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638

一、儿童教养方式638

二、文化与性别640

三、青春期与文化641

四、代沟642

第三节国民性643

一、对文化整体性的探索643

二、基本人格的界定645

三、国民性研究645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648

第七章宗教648

第二节宗教的起源与功能649

一、宗教的起源649

二、宗教的功能650

第三节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652

一、宗教信仰652

二、宗教仪式654

第四节宗教的变迁656

一、复兴运动656

二、新宗教运动656

三、宗教的现代化657

第五节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658

一、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原因658

二、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特点658

第八章文化变迁659

二、文化变迁的种类660

一、文化变迁的定义660

第一节文化变迁的定义和种类660

第二节文化变迁的基本模式662

第三节文化变迁的机制与结果663

一、创新663

二、传播664

三、涵化667

四、文化变迁与进化669

第九章 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672

第一节 酋邦672

第二节 文明和城市化674

一、文明的概念674

二、城乡分化和早期城市675

第三节早期国家与国家的起源677

一、早期国家677

二、国家起源的理论677

一、依田野考古发现重建古史的传说时代679

第四节 中国文明的起源679

二、理论贡献681

第二编 国外文化人类学发展史684

第十章导论684

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及学科名称的发展684

二、对文化人类学有贡献的重要思想家684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685

一、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建立685

第十一章 古典进化论学派685

二、殖民贸易的促进686

三、进化论思想的催生686

第二节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687

一、生平与著述687

二、泰勒的进化论观点687

三、泰勒的宗教理论688

四、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688

三、摩尔根的家庭史研究689

二、摩尔根关于氏族制度的发现689

第三节摩尔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689

一、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理论689

四、对摩尔根的评价690

第四节其他进化论者的研究691

一、巴斯蒂安的人类心理一致说691

二、巴霍芬的母权论691

三、麦克伦南的内外婚姻制度691

四、弗雷泽的《金枝》692

五、韦斯特马克的父权制692

六、马雷特的泛生论692

第十二章传播论学派693

第一节德、奥历史传播学派693

一、拉策尔的人类地理学理论693

三、格雷布内尔的“文化圈”理论694

四、施密特的“文化圈进化论”694

二、弗罗贝纽斯的文化神话理论694

第二节英国传播学派695

一、里弗斯的理论695

二、史密斯与佩里的“极端传播论”695

第十三章 历史特殊论学派696

第一节博阿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696

一、特殊论与相对论的文化观696

第二节克鲁伯的文化形貌理论697

一、“超机体论”的文化观697

三、古典物理学的归纳方法697

二、文化区理论697

二、文化的形貌698

三、亲属称谓和文化区的理论698

第三节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其他主要人物699

一、罗维的人类学研究699

二、萨丕尔的文化与语言研究699

第一节杜尔克姆的文化人类学理论700

一、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700

第十四章 法国社会学学派700

二、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701

三、概念和范畴的起源701

第二节莫斯的交换理论702

一、爱斯基摩人的宇宙观702

二、礼物交换702

第三节法国社会学学派的其他学者703

一、列维-布吕尔的原始思维理论703

二、赫尔兹的象征人类学研究703

三、范盖内普的“通过礼仪”704

第十五章英国功能主义学派704

第一节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705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与方法705

二、图腾崇拜的研究706

第二节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707

一、文化的功能主义理论707

三、亲属关系的研究707

二、巫术与宗教的研究708

三、原始法的研究708

四、田野工作方面的贡献709

第三节功能主义学派的其他主要人物709

一、埃文思-普里查德的研究709

二、福蒂斯的祖先崇拜研究710

三、格拉克曼的仪式冲突理论710

一、沃纳的人类学贡献711

四、弗思的社会结构研究711

第四节美国的结构功能论者711

二、雷德菲尔德的农村社会研究712

第十六章 文化与人格学派713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文化人类研究713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713

二、弗洛伊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715

第二节卡迪纳的基本人格结构716

一、文化模式论717

第三节本尼迪克特的国民性研究717

第四节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718

一、“来自南海”的研究718

二、现代国家的民族性研究718

二、文化传承与代沟719

第五节林顿与克拉克洪的研究720

一、林顿的文化与人格研究720

二、克拉克洪的文化与价值研究721

第六节心理人类学的研究722

一、跨文化的比较研究722

二、人格与社会文化的关系724

第七节泛文化的研究724

一、泛文化研究的内容724

二、默多克的家庭研究725

三、怀亭的泛文化比较研究725

第一节怀特的普遍进化理论727

一、文化的主要特征727

第十七章 新进化论学派727

二、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728

三、技术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基础729

四、文化决定发明与革新729

第二节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理论730

一、多线进化论730

二、文化生态学730

三、文化类型的理论731

一、一般进化与特殊进化732

第三节塞维斯和萨林斯的进化理论732

二、进化的“二律背反”733

三、进化潜力法则734

四、早期国家或政治组织的进化734

第四节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736

一、主位与客位的研究方法736

二、文化唯物主义理论736

一、结构主义的思想来源738

第十八章结构主义人类学738

第一节列维-施特劳斯的理论738

二、结构的概念和结构主义方法739

三、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740

四、神话的结构741

五、野性的思维742

第二节荷兰结构主义研究743

一、德荣格的二元性研究743

二、尼达姆的结构与感情743

三、范巴尔的女性与互惠性743

第十九章 象征人类学744

第一节利奇的新结构主义人类学744

一、社会结构的动态研究744

二、象征体系的结构分析745

第二节道格拉斯的日常仪式象征研究746

一、洁净与肮脏746

二、群体与格栅747

第三节特纳的仪式象征论748

一、政治仪式的研究748

二、仪式过程的研究750

第四节科恩的双向度的人751

第二十章解释人类学752

第一节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752

一、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752

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753

三、赖尔的“心的概念”754

第二节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754

一、民族志的性质754

二、文化与社会755

三、宗教文化论756

四、象征分析或戏剧类比757

社会学学科考试样卷758

后记760

1999《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 199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青年治学方法(1987 PDF版)
青年治学方法
1987 北京:农业出版社
复习题及解答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PDF版)
复习题及解答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1998 PDF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1998 PDF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综合水平统考管理学学科考前辅导(1999 PDF版)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综合水平统考管理学学科考前辅导
199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第2版(1998 PDF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第2版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1999 PDF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199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日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第2版(1998 PDF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日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第2版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俄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第2版(1998 PDF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俄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第2版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1998 PDF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综合水平统考经济学学科考前辅导(1999 PDF版)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综合水平统考经济学学科考前辅导
1999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1998 PDF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1998 PDF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1998 PDF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第2版(1998 PDF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第2版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