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求取 ⇩

《六一诗话》(欧阳修)(一)1

【要籍概览】1

《欧公诗话》(欧阳修)(二)2

《温公续诗话》(司马光)(三)2

《司马温公诗话》(司马光)(四)2

《迂叟诗话》(司马光)(五)2

《玉壶诗话》(文莹)(六)2

《中山诗话》(刘攽)(七)2

《刘贡父诗话》(刘攽)(八)3

《青琐诗话》(刘斧)(九)3

《东坡诗话》(旧题苏轼)(十)3

《诗病五事》(苏辙)(十一)4

《黄山谷诗话》(黄庭坚)(十二)4

《侯鲭诗话》(赵令畤)(十四)5

《后山诗话》(陈师道)(十五)5

《临汉隐居诗话》(魏泰)(十三)5

《陈辅之诗话》(陈辅)(十六)6

《潜溪诗眼》(范温)(十七)6

《蔡宽夫诗话》(蔡居厚)(十八)7

《诗史》(蔡居厚)(十九)7

《李希声诗话》(李?)(二○)7

《潘子真诗话》(潘淳)(二一)8

《洪驹父诗话》(洪刍)(二二)8

《王直方诗话》(王直方)(二三)8

《归叟诗话》(王直方)(二四)9

《兰台诗话》(王直方)(二五)9

《归叟诗文发源》(王直方)(二六)9

《诗文发源》(王直方)(二七)9

《唐子西语录》(唐庚语,强行父记)(二八)9

《西清诗话》(蔡绦)(二九)9

《冷斋夜话》(惠洪)(三二)10

《金玉诗话》(蔡绦)(三○)10

《百衲诗评》(蔡绦)(三一)10

《漫叟诗话》(阙名)(三三)11

《古今诗话》(李颀)(三四)11

《彦周诗话》(许?)(三五)11

《许彦周诗话》(许?)(三六)12

《优古堂诗话》(吴?,一说毛?)(三七)12

《石林诗话》(叶梦得)(三八)13

《竹坡诗话》(周紫芝)(三九)13

《紫微诗话》(吕本中)(四○)14

《童蒙诗训》(吕本中)(四一)14

《藏海诗话》(吴可)(四二)15

《艺苑雌黄》(严有翼)(四三)15

《垂虹诗话》(周知和)(四七)16

《松江诗话》(周知和)(四六)16

《集诸家老杜诗评》(方深道)(四五)16

《陵阳室中语》(韩驹语,范季随录)(四四)16

《汉皋诗话》(张某)(四八)17

《珊瑚钩诗话》(张表臣)(四九)17

《诗话总龟》(阮阅)(五○)17

《岁寒堂诗话》(张戒)(五一)18

《?溪诗话》(黄彻)(五二)19

《风月堂诗话》(朱弁)(五三)19

《观林诗话》(吴聿)(五四)20

《高斋诗话》(曾慥)(五五)20

《桐江诗话》(阙名)(五六)21

《三山老人语录》(胡舜陟)(五七)21

《苕溪渔隐丛话》(胡仔)(五八)21

《艇斋诗话》(曾季狸)(五九)22

《全唐诗话》(旧题尤袤)(六一)23

《唐诗记事》(计有功)(六○)23

《韵语阳秋》(葛立方)(六二)24

《环溪诗话》(吴沆)(六三)25

《庚溪诗话》(陈岩肖)(六四)25

《诗说隽永》(胡宗伋)(六五)26

《休斋诗话》(陈知柔)(六六)26

《容斋诗话》(洪迈)(六七)26

《二老堂诗话》(周必大)(六八)27

《诚斋诗话》(杨万里)(六九)27

《草堂诗话》(蔡梦弼)(七○)28

《杜工部草堂诗堂》(蔡梦弼)(七一)28

《履斋诗说》(孙奕)(七二)28

《剡溪诗话》(高似孙)(七三)28

《诗学规范》(张镃)(七四)28

《竹庄诗话》(何汶)(七七)29

《白石诗说》(姜夔)(七八)29

《臞翁诗评》(敖陶孙)(七六)29

《敖器之诗话》(敖陶孙)(七五)29

《白石道人诗说》(姜夔)(七九)31

《姜氏诗说》(姜夔)(八○)31

《沧浪诗话》(严羽)(八一)31

《吴氏诗话》(吴子良)(八二)32

《鹤林玉露》(罗大经)(八三)32

《后村诗话》(刘克庄)(八四)33

《江西诗派小序》(刘克庄)(八五)33

《娱书堂诗话》(赵与虤)(八六)34

《玉林诗话》(黄升)(八七)35

《深雪偶谈》(方岳)(八八)35

《诗人玉屑》(魏庆之)(八九)35

《对床夜语》(范晞文)(九二)36

《浩然斋诗话》(周密)(九一)36

《弁阳诗话》(周密)(九○)36

《诗林广记》(蔡正孙)(九三)37

《诗谈》(阙名)(九四)37

《迂斋诗话》(阙名)(九五)37

《诗宪》(阙名)(九六)37

(以上宋)37

《滹南诗话》(王若虚)(九七)37

《梅涧诗话》(韦居安)(九八)38

《山房随笔》(蒋正子)(九九)38

《莲塘诗话》(祝诚)(一○○)39

《修辞鉴衡》(王构)(一○一)39

《诗法家数》(杨载)(一○二)39

《木天禁语》(范梈)(一○三)40

《诗学禁?》(范梈)(一○四)40

《吴礼部诗话》(吴师道)(一○七)41

《诗法正宗)(揭傒斯)(一○五)41

《诗宗正法眼藏》(揭傒斯)(一○六)41

《诗谱》(陈绎曾)(一○八)42

《唐才子传》(辛文房)(一○九)42

《诗法正论》(傅若金)(一一○)43

《东坡诗话录》(陈秀民)(一一一)43

《霏雪录》(刘绩)(一一二)43

(以上金元)44

《归田诗话》(瞿佑)(一一三)44

《存斋诗话》(瞿佑)(一一四)44

《妙集吟堂诗话》(瞿佑)(一一五)44

《麓堂诗话》(李东阳)(一一六)44

《怀麓堂诗话》(李东阳)(一一七)45

《余冬诗话》(何孟春)(一一八)45

《颐山诗话》(安磐)(一二○)46

杜甫诗语有骨气 (246

《南濠诗话》(都穆)(一一九)46

《谈艺录》(徐祯卿)(一二一)47

《存余堂诗话》(朱承爵)(一二二)47

《夷白斋诗话》(顾元庆)(一二三)48

《升庵诗话》(杨慎)(一二四)48

《诗话补遗》(杨慎)(一二五)49

《千里面谭》(杨慎)(一二六)49

《雪涛诗评》(江盈科)(一二七)49

《逸老堂诗话》(俞弁)(一二八)49

《四溟诗话》(谢榛)(一二九)50

《诗家直说》(谢榛)(一三○)51

《艺苑卮言》(王世贞)(一三一)51

《全唐诗说》(王世贞)(一三二)52

《明诗评》(王世贞)(一三三)52

《国朝诗评》(王世贞)(一三四)52

《诗源撮要》(张懋贤)(一三五)52

《骚坛秘语》(周履靖)(一三六)53

《艺圃撷余》(王世懋)(一三七)53

《蓉塘诗话》(姜南)(一四○)54

《诗谈》(徐泰)(一四一)54

《国雅品》(顾起纶)(一三九)54

《香宇诗谈》(田艺蘅)(一三八)54

《艺林学山》(胡应麟)(一四三)55

《诗薮》(胡应麟)(一四二)55

《唐音癸签》(胡震亨)(一四四)56

《唐诗谈丛》(胡震亨)(一四五)56

《余山诗话》(陈继儒)(一四六)56

《敬君诗话》(叶秉敬)(一四九)57

《诗文浪谈》(林希恩)(一五○)57

《挥?诗话》(王兆云)(一四八)57

《恬致堂诗话》(李日华)(一四七)57

《蜀中诗话》(曹学佺)(一五二)58

《诗镜总论》(陆时雍)(一五三)58

《西园诗?》(张蔚然)(一五一)58

(以上明)59

《诗筏》(贺贻孙)(一五四)59

《榆溪诗话》(徐世溥)(一五五)59

《梅村诗话》(吴伟业)(一五六)59

《历代诗话》(吴景旭)(一五七)60

《围炉诗话》(吴乔)(一五八)60

《钝吟杂录》(冯班)(一六○)61

《答万季野诗问》(吴乔)(一五九)61

《严氏纠谬》(冯班)(一六一)62

《蠖斋诗话》(施闰章 )(一六二)62

《春酒堂诗话》(周容)(一六四)63

《姜斋诗话》(王夫之)(一六三)63

《梅溪诗问》(王士祯等)(一七二)63

《抱真堂诗话》(宋征壁)(一六五)64

《诗辩坻》(毛先舒)(一六六)64

《龙性堂诗话》(叶矫然)(一六七)65

《原诗》(叶燮)(一六八)65

《带经堂诗话》(王士祯)(一六九)66

《渔洋诗话》(王士祯)(一七○)67

《师友诗传录》(王士祯等)(一七一)67

《师友诗传续录》(王士祯)(一七四)68

《古夫于亭诗问》(王士祯)(一七五)68

《律诗定体》(王士祯)(一七六)68

《然灯记闻》(王士祯)(一七三)68

《漫堂说诗》(宋荦)(一七七)69

《而庵诗话》(徐增)(一七八)69

《载酒园诗话》(贺裳)(一八○)70

《古欢堂集杂著》(田雯)(一七九)70

《诗义固说》(庞垲)(一八一)71

《唐音审体》(钱良择)(一八二)71

《西圃诗说》(田同之)(一八三)71

《兰丛诗话》(方世举)(一八四)72

《谈龙录》(赵执信)(一八五)72

《声调谱》(赵执信)(一八六)73

《寒厅诗话》(顾嗣立)(一八七)73

《说诗晬语》(沈德潜)(一九○)74

《柳亭诗话》(宋长白)(一八九)74

《茧斋诗谈》(张谦宜)(一八八)74

《秋星阁诗话》(李沂)(一九一)75

《说诗菅蒯》(吴雷发)(一九二)76

《辍锻录》(方世泰)(一九三)76

《一瓢诗话》(薛雪)(一九四)77

《贞一斋诗说》(李重华)(一九五)78

《野鸿诗的》(黄子云)(一九六)78

《莲坡诗话》(查为仁)(一九七)79

《榕城诗话》(杭世骏)(一九八)79

《全唐诗话续编》(孙涛)(二○二)80

《诗学纂闻》(汪师韩)(二○一)80

《春秋诗话》(劳孝舆)(二○○)80

《泾川诗话》(赵知希)(一九九)80

《五代诗话》(郑方坤)(二○三)81

《消寒诗话》(秦朝釪)(二○五)81

《全闽诗话》(郑方坤)(二○四)81

《小澥草堂杂论诗》(牟愿相)(二○六)82

《汉诗总说》(费锡璜)(二○七)82

《剑溪说诗》(乔亿)(二○八)83

《秋窗随笔》(马位)(二○九)83

《随园诗话》(袁枚)(二一○)84

《续诗品》(袁枚)(二一一)84

《历代诗话考索》(何文焕)(二一四)85

《瓯北诗话》(赵翼)(二一五)85

《历代诗话》(何文焕)(二一三)85

《国朝诗话》(杨际昌)(二一二)85

《辽诗话》(周春)(二一六)86

《诗学源流考》(鲁九皋)(二一七)87

《拜经楼诗话》(吴骞)(二一八)87

《石洲诗话》(翁方纲)(二一九)88

《小石帆亭著录》(翁方纲)(二二○)89

《雨村诗话》(李调元)(二二一)89

《山静居诗话》(方薰)(二二二)90

《读雪山房唐诗凡例》(管世铭)(二二三)90

《月山诗话》(恒仁)(二二四)91

《茗香诗论》(宋大樽)(二二五)91

《葚原诗说》(?春荣)(二二六)91

《北江诗话》(洪亮吉)(二二八)92

《静居绪言》(阙名)(二二七)92

《履园谭诗》(钱泳)(二三○)93

《声调谱拾遗》(翟翚)(二二九)93

《三家诗话》(尚镕)(二三一)94

《昭昧詹言》(方东树)(二三二)95

《退庵随笔》(梁章 钜)(二三三)95

《石园诗话》(余成教)(二三四)96

《小清华园诗谈》(王寿昌)(二三五)96

《阴常侍诗话》(张澍)(二三六)96

《养一斋诗话》(潘德舆)(二三七)96

《李杜诗话》(潘德舆)(二三八)97

《竹林答问》(陈仅)(二三九)97

《白华山人诗说》(厉志)(二四○)98

《射鹰楼诗话》(林昌彝)(二四三)99

《老生常谈》(延君寿)(二四一)99

《问花楼诗话》(陆蓥)(二四二)99

《艺概·诗概》(刘熙载)(二四四)100

《筱园诗话》(朱庭珍)(二四五)101

《岘佣说诗》(施补华)(二四六)101

《石遗室诗话》(陈衍)(二四七)102

《饮冰室诗话》(梁启超)(二四八)102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二四九)103

《清诗话》(丁福保)(二五○)103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二五一)103

《清诗话访佚初编》(杜松柏)(二五二)103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105

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文105

(以上清)105

【体制类别】105

诗文各有体105

文名之始起106

《诗体》106

羊质虎皮106

诗体各有本色107

五七言诗之关窍107

古诗四言五言论107

六言诗始于董仲舒108

六言诗难工108

五言乃四言之约,七言乃五言之约108

五言如四十个贤人108

古诗七言论108

三句诗最为难工109

古诗二言至十一言109

作五古长篇 离不得规矩法度109

五言长篇 始于乐府《孔雀东南飞》109

七字中二协韵始于汉110

七言歌行不得全豪110

歌行结构当随步换形110

七言长篇 不过一叙一议一写三法110

七古诗贵有沉郁之气顿挫之笔110

古诗乐府相去不远111

七言歌行,靡非乐府111

七古笔法111

七古以长短句为最难111

乐府诗每以前句比兴引喻112

乐府于诸体无不备有112

古乐府无出此七者112

神妙天然全无刻画始可以称乐府113

古题乐府论113

新乐府论113

律诗当时用变体114

律诗有扇对格114

长韵114

近体发端114

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114

拗句115

十字格115

两句意甚远而中实潜贯115

江左体116

蜂腰体116

隔句体116

偷春体116

折腰体116

破题、颔联、警联、落句116

折腰句116

近体之难,莫难于七言律117

五言律不必以对偶起117

五言律八句不对117

律句只要辨一三五118

律诗五言论118

律诗七言四韵论118

七言律诗尺幅窄而束缚紧118

七律八句五六最难119

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119

律诗对句多用遮表法119

律诗谋篇 贵一气相生119

律诗炼句以情景交融为上120

凡五七律诗最争起处120

七律贵有奇句120

律诗中二联不宜一味写景121

断锦裂缯,骈拇枝指121

绝句者一句一绝121

绝句多以第三句为主121

绝句如窗中览景122

律诗五言绝句论122

律诗七言绝句论122

五七绝句意旨微茫122

绝句为唐之乐府122

和诗123

屈原《天问》体123

七绝诗喜深不宜浅,喜婉曲不宜平直123

绝句贵在神味渊永情韵不匮123

绝句小中见大123

和韵124

用韵124

步韵124

七经诗集句之始124

打油诗124

药名县名古人名诗124

咏物形容之妙近世为最125

咏物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125

咏物诗妙在离貌取神125

咏古七律须深情远韵126

凡怀古诗须包罗浑含126

咏史有三体126

【特点风格】127

为诗贵于意在言外127

诗无余味,则感人也浅127

诗主优柔感讽127

诗贵工拙相半128

诗以风调高古为主128

诗信有格128

诗贵圆熟128

天趣128

诗以奇趣为宗129

诗有力量129

诗句三种含蓄129

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129

诗以意为主,以含蓄天成为上130

吟咏情性,总合而言志谓之诗130

韵、味、才力、意气130

世间一切皆诗也130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131

以气韵为主131

诗有肌肤血脉骨格精神131

诗贵有野意131

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132

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132

江山如画与丹青逼真132

诗贵不随物而尽132

微婉显晦,尽而不污133

气象、体面、血脉、韵度133

语贵含蓄133

自然高妙133

诗有九品134

诗道亦在妙悟134

诗有别材别趣134

须是本色,须是当行135

诗有词理意兴136

诗须有劝戒之意136

诗有五气137

诗贵情思而轻事实137

诗味之妙在意外生意境外生境137

诗以体物验工巧137

诗贵含蓄有余味138

情气声词与思力才质138

词家意象与诗不同139

妙在含糊139

诗文以气格为主139

自然妙者为上140

诗贵乎远而近140

诗既解则意味都尽141

托物寓言之诗,读者不可穿凿附会141

体格声调,兴象风神141

神韵142

诗最可贵者清142

转意象于虚圆之中143

诗有灵襟,斯无俗趣143

诗以蕴藉为主143

诗文有神,方可行远144

直而妙,露而妙144

宫词宫怨俱以深浑为妙144

诗以自然者为胜145

禅语必不可入诗145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145

诗如酒145

诗之难处在深厚146

不知其意而惑于其词亦觉好146

诗思146

诗贵和缓优柔146

诗中须有人146

一口直述自然入妙147

别材别趣之说误后人不浅147

眼前景致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147

和平不在易晓148

诗贵自然而不害乎锤炼148

诗者温柔敦厚之善物也148

含蓄者诗之正也148

理、事、情148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画家逸品149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149

诗法不出乎理、事、情149

诗家化境150

志、言、诗三者相需而为用150

诗道本广大150

神韵天然150

诗有似浮泛而胜精切者151

诗中平淡处当自绚烂中来151

风人之旨妙极千古151

清空151

诗如神龙152

诗品贵清152

诗贵和平153

诗非不要理153

第一等真诗154

诗有理趣154

持一论以说诗皆井蛙之见也154

诗有三要154

诗有五长155

化工妙处全在随物赋形155

诗有性情有学问155

诗不以模糊为妙155

味欲鲜、趣欲真156

诗以淡而弥永156

诗有精、气、神156

情志者诗之根柢也156

诗本空中出音156

诗者持其性情157

选诗门户须宽,采取须严157

诗话作而诗亡157

神韵不过诗中一格158

诗赋为文人兴到之作158

诗以意思神韵为主158

神韵者格调之别名耳158

真神韵158

诗、人情也159

志感情兴而诗作159

文章 妙处俱在虚空159

文章 当从“三易”159

诗以自然为上工巧次之159

本色难于藻饰160

诗文之可传者有五160

三足160

诗之为道全是天工160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160

诗文工妙又别有能事在161

文字精深在法与意,体妙在兴象与词161

诗文者生气也161

以瑰怪玮丽为奇,以豪宕奇恣为贵161

诗文须神气浑涵不露圭角162

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162

用意、兴象、文法俱高妙162

气韵、意象、笔势162

诗有三真163

诗有三深163

“诗言志”,“思无邪”,诗之能事毕163

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出理外164

诗有工拙乃诗之衰也164

古诗刺过失,今诗纯虚誉164

诗有一字诀曰厚165

诗之妙全以先天神运165

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165

诗境全贵质实165

诗以气为主166

诗最争意格166

斧钺寓于缠绵166

直而能曲浅而能深,文章 妙诀也167

诗之所发皆本于情,喜怒哀乐一也167

作诗务在足意167

诗到极胜不求解167

诗当在不生不熟之间167

气当逸而雄、清而壮168

作诗贵情挚可以感人168

作诗贵有天才天趣168

诗歌足以感人心者无过忠孝节 烈之事168

诗为天人之合168

诗所以言志又道性情之具也169

诗以超妙为贵169

诗人构思于熟中求生,生中求熟169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169

诗犹文也,忌直贵曲170

诗贵三真170

诗有四要三弊170

诗之存亡不关诗话之作与不作170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171

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171

文太雅则不适,太俗则无味171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172

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肚中泄173

诗须要有为而作173

诗原乎心173

【修养才力】173

胸中过人落笔便造妙处174

兴来笔力千钧重174

诗家要如缚虎手174

气以诚为主174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174

诗当赋平昔行事174

言志乃诗人之本意175

读其诗,可以想其胸臆175

诗思卒然遇之而莫遏175

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176

意格176

学诗者以识为主176

文章 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176

古人以学为诗,今人以诗为学177

诗无不本于性情177

哀乐之真发乎情性177

诗要苦思177

性灵风义乃诗之本178

读书行路以为诗资178

诗之气象,皆在人性中流出178

真情实意,暗合而偶中178

诗家眼界179

诗贵情性179

诗能通人179

诗能达人179

诗贵允当180

奇才未尝不读书,读书未必皆奇才180

读书万卷,笔下自无一点尘180

不读天下书,未遍天下路,不可妄下雌黄180

诗人养气,各有主焉181

服善181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181

文章 九命181

本性求情,莫论格调182

寡学人作诗有情韵182

诗才迟速,天分有限182

忠孝之诗不必问工拙183

诗文之厚,得之内养183

作诗当写性灵183

诗人胸次随其所发即有天地184

诗乃心声,非关人事184

学问以识为本184

“思无邪”性情之谓184

诗如其人185

诗出于人185

识为目、学为足185

诗贵见自心185

有一分学识便有一分文章185

作诗必取材于古人186

诗佣186

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186

美心186

才、识、胆、力187

诗是心声187

诗心与人品不同187

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187

解衣盘礴作画,诗文须悟此旨188

吴道子画钟馗可悟诗文妙诀188

性情学问不可偏废188

诗尤贵乎全才189

诗总不离乎才189

为诗须三多189

欲学诗,先学道190

勿以一时毁誉为定评190

诗写性灵190

观其诗可以知其人190

悟诗道当如赵璧弹五弦191

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191

“三无”不做诗191

学诗当以才识为先191

诗本性情,贵自成一家191

诗人之诗,学人之诗,才人之诗192

学诗尤要有志气192

胸明眼高,虚心下气192

文要养气,诗要洗心192

作诗觉似古人即焚去193

不破万卷书不行万里程,读不得杜诗193

诗不可无为而作193

著作以人品为先193

天之所赋,诗如其人193

学古人诗在乎臭味194

作诗之大旨有四194

三有194

造物者未肯兼与194

诗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95

多师是我师195

诗写性情惟吾所适195

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195

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196

文章 适独坐不可一概而论196

诗不可以无我196

作诗有性情,必有面目197

诗以人品为第一197

晚年诗流于率易盖古人通病197

诗人之工当自识字读书始198

诗之为学性情而已198

思积而满乃有异观,溢出为奇198

性情者“柔惠而直”而已199

作诗说诗皆以打扫心地为本199

诗名愈速而诗格乃愈卑199

人与诗有宜分别观者199

荡而言性灵者亦诗之贼200

作诗有乐趣200

作诗先要能下死功夫200

作诗贵有抱负201

代匹夫匹妇语最难201

诗人胸中须具有炉锤201

诗品出于人品202

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202

诗人以培根柢为第一义202

识为诗中先天,理法才气为诗之后天203

学古诗的酝酿涵养为上乘功夫203

诗家工夫始贵有我203

门庭204

【流派作家】204

风格体裁,人以代异204

诗之家数204

读古人诗要分别古人气象205

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有末205

仰溯风雅,诗道始尊206

词婉意微206

诗《三百篇 》非深于文章 者不能作206

古人言诗,必推本于《三百篇 》206

《三百篇 》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学207

风诗流变207

神与境会208

《庄》以放旷,屈以穷愁208

悲壮呜咽208

妙处在意不在象208

古诗轨辙不过二格209

文质浑然天成209

得之无意,成于信口209

汉魏之诗,正大高古209

质过于文,华浮于实210

质极而文,淡而不厌210

六朝中有不可学者四210

气运结成,非人力所能为210

六朝唐宋名家多祖汉诗210

诗小评211

五言诗以汉魏为宗211

峭刻骀荡,词人本色212

气露调疾212

言有尽而意无穷213

千古元气,钟孕一时213

一片灵气恍惚而来213

《十九首》烂然天真213

《古诗十九首》如国风之遗214

评古今诸名人诗214

四公诗文有开创气象214

二美二憾215

江左清绮与河朔气质215

自建安作者始有以诗传世之志215

诗有三大宗216

阮公《咏怀》读者莫求归趣216

陈思极工起调216

晋宋诗人造语之病217

晋人工造语217

六朝诗不可不读217

诗道至傅玄潘岳而少衰217

每讽太冲诗,便飘摇欲仙217

“隐逸诗人之宗”不足以尽之218

陶诗种种妙境皆从真率中流出218

世人论渊明,能知其心者寡218

陶公制作之妙在平淡中218

陶诗时时寄托219

古来称诗圣者唯陶杜二公219

陶诗有忧愤沉郁不可一世之概219

陶诗吟兴偶到无非绝境220

陶诗在“自然”二字220

陶诗字字雅淡,字字沉痛220

诗至三谢去建安黄初远矣221

谢诗如初发芙蓉221

谢诗初日芙渠,王诗弹丸脱手221

不读谢朓诗,三日口臭221

百衲评十四家诗222

唐人为诗,量力致功222

《玉台新咏》赏好不出月露,气骨不脱脂粉222

清新庾开府222

唐律诗句句皆奇与字字皆奇223

唐诗验物切近223

虽盛唐名家,亦有罅隙可议224

劣唐诗224

唐人诗主情224

唐人一时齐名者224

盛唐诗气格浑老神韵生动225

唐诗至善处在乎淡远含蓄225

盛唐诗气体醇厚兴象超远226

唐诗变体始自沈宋226

莫以盛唐随人佞誉226

唐人最善于脱胎226

唐人绝句最得风人遗意226

初唐四子不乏神韵227

陈子昂李白扫齐梁三弊227

刘、王、王、孟以淡宕疏远为至227

孟浩然诗韵高而才短228

王、岑、高、李、世称正鹄228

李颀王维七律婉转附物、惆怅切情228

摩诘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228

诗中之洁独推摩诘228

高、岑、李,崔,高苍浑朴229

王右丞诗气象雄伟229

诗中有画不独摩诘229

摩诘善画229

高达夫妙于用虚230

李杜诗宗建安230

杜甫、李白、韩愈,一祖二宗230

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古230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231

李杜诗自然流出,不假安排231

游李杜门者难为诗231

李杜光焰千古231

李杜才超一代,体兼一代232

此六家缺一不可232

太白少陵各造其极233

李杜于诗体各有所长233

古之诗人各有匹偶233

李诗《骚》,杜诗《史》234

元微之评李杜抑扬太甚234

太白熟,龙标生234

李白诗不知义理234

李白诗气盖一世234

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235

李白诗用事多实,作语多健235

李白诗千载独步235

太白诗天然奇绝235

李青莲自是仙灵降生235

李白诗从容于法度之中236

李白诗志在经世237

甫之诗自可为一时之史237

太白诗至圣境缘学力精纯237

杜甫句为诗史238

杜诗巧而能壮238

子美诗于治道深矣239

杜诗虽小而大239

杜诗亦有禅宗三种语239

杜诗用字变化开阖,出奇无穷239

杜诗称名变化之例有类左传240

杜诗的孔雀逢牛240

杜甫喜怒哀乐皆可成诗240

子美自谓240

杜甫文章 之妙240

老杜似孟子241

子美史笔森严241

杜集多用经书语241

杜诗用俗字241

杜诗有用一字凡数十处不易者241

奉先咏怀,乃老杜心迹论一篇242

杜诗不待刻雕,自成文理242

杜诗集诸家之长242

诗人从来未有如子美者242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物事243

老杜写物之工,皆出于目见243

杜诗兼古今而有之243

杜甫作诗多用一自字243

杜诗所用受觉二字皆绝奇244

杜诗句意,大抵皆远244

老杜虽落魄不偶,而气常自若244

杜诗实积众流之长245

杜诗无施不可245

杜诗只一字出奇便有过人处245

杜诗屡用字245

杜诗炼字工巧尤多246

宋朝诸公始知推尊少陵246

杜有三难247

杜用俗字和方言里谚247

史不载者略见于杜诗247

少陵诗多变态247

少陵示后人以学诗之法247

无天宝一乱,无杜诗矣248

杜诗字字有来历248

杜子美诗创而不沿248

杜公虽破万卷而未必拘拘证古249

杜诗华而不俗249

杜甫预知李杜诗垂名千古250

七律至杜甫而尽其变250

七言古体当推少陵第一250

杜诗章 法四种250

杜诗毕竟识见过人251

杜诗非好丑杂陈乃江河力量251

杜子美之诗实集众家之长251

子美妙在无意而意已至252

意味气韵古人各有专长,少陵实能兼之253

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253

学老杜诗有八字诀253

谓杜少陵为“诗史”以其多用韵语纪时事也253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254

大历诗道初丧254

韦、柳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255

孟郊贾岛喜为穷苦之句255

诗到中唐尽255

五言长城刘长卿255

孟郊诗最淡且古256

孟郊、张籍,一等诗也256

以岛配郊不妥256

东野诗囚256

诗囚与诗豪257

岛非郊匹257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257

退之诗才气有余257

韩昌黎于奇险处辟山开道258

韩愈诗文写真文字258

韩诗务去陈言全在于反用258

韩愈之妙在用叠句258

韩诗隽永者少258

韩昌黎斩新开辟259

昌黎五古,语语生造字字奇杰259

韩孟联句无韵不险259

韩孟奇警,元白坦易260

韩孟卢李却是龙肝凤髓260

韩门诗派260

柳乃本色诗人260

子厚之诗脱口而出多近自然261

张籍王建气不胜李杜261

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261

柳诗独能为一家之言261

王建远不如张籍262

王建乐府歌行思远格幽262

唐诗至元和间天地精华尽为发泄262

刘固诗豪,白乃诗仙262

白乐天诗善用俚语263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263

白居易诗五长263

读白诗如阅年谱263

白诗旷达者之词,孟诗褊狭者之词263

元白体至卑264

诗之有齐名者,幸也亦不幸也264

姚合诗多名言耐人寻味264

张祜五言诗善题目佳境265

长吉原本《风》、《骚》265

卢仝诗亦有平直恬淡处265

晚唐两诗派265

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266

许浑千首湿266

晚唐诗无风骚气味,气韵甚卑266

牧之于歌咏好异于人266

诗至李义山,为文章 一厄267

李商隐诗好积故实267

李商隐诗外有诗267

温八叉267

杜荀鹤诗俗而有意趣267

既免中晚之卑,又免宋人之横268

举世宗唐恐未公268

聂夷中诗亦为诗史268

李煜诗思清句雅268

唐人诗与宋人诗直是气象不同268

诗不必分唐宋269

不知宋诗焉知唐诗269

宋诗比唐气象敻别269

唐人诗纯,宋人诗驳269

宋人之诗要亦有以自立270

宋诗妙境在实处270

唐以后诗派270

宋人能别辟门户271

宋人七律句中好用虚字271

宋初文章 德显,固自有时271

钱惟演刘筠首变诗格271

西昆体对偶虽工而佳句殊少272

用昆体不能造老杜之浑全272

寇莱公诗,才思融远272

九僧诗集272

欧阳修诗专以气格为主273

梅苏二家诗体特异273

宋初九僧273

欧公学韩273

魏野诗平朴而常,不事虚语274

王珪诗世号至宝丹274

荆公诗格高而体下274

王荆公诗意与言会,言随意遣274

王安石诗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275

王诗虽一字之法,不无所本275

荆公咏史诗,最于义理精深275

苏诗人不知其使事275

苏轼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75

东坡得陶渊明遗意276

东坡诗词源如长河大江276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76

苏轼故实小说,入手便用276

苏东坡以文为诗成一代之大观277

苏子瞻胸有洪炉277

东坡诗熔化乐天语甚多277

东坡以气魄力量为诗然菲本色277

东坡之文妙天下277

东坡文中龙也277

李方叔诔苏轼278

黄庭坚拾羽失鹏278

黄词袭用前人278

山谷诗所恨务高279

山谷诗自为一家279

本朝诗家宗祖279

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279

诗坏于苏黄280

江西格280

徐俯作诗触类而长280

陈师道点金成铁280

杨诚斋诗机颖清妙,刻意生新281

近时诗人何曾梦见李白脚后板281

简斋诗当在诸家之上281

后山诗味如嚼蜡281

诚斋诗好奇但极有思致281

岳忠武诗词性情过人282

放翁诗为南宋一大宗282

陆务观自成一家282

放翁诗多足为贪多者镜282

陆放翁诗凡三变283

左诗婉而不迫283

“四灵”体尖纤浅易,相煽成风284

严沧浪以禅说诗有未尽处284

叶诗义理境界襟度284

严羽亦一时杰出之士285

金诗魄力较元人为大285

元遗山诗地为之也时为之也286

元遗山七言律沉挚悲凉286

虞杨范揭286

元诗以虞杨范揭为称首287

道园诗气苍格迥287

杨铁崖诗能开人聪明长人神智287

明诗有词无意287

高启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288

刘诚意功业文章 为有明一代诸臣之冠288

明诗逼近唐人288

诗坏于明288

高青邱与李青莲相上下289

高青邱才气俊逸289

明诗家以高青邱为第289

杨基格高韵胜,浑然无迹289

李茶陵已变当时台阁风气289

李空同歌行气魄自大,才力猛鸷290

李梦阳、何景明力挽颓风,复臻古雅290

前后七子有摧陷廓清之功290

明前七子中以何信阳为最291

徐祯卿豪纵英裁,格高调雅291

边贡朴质291

杨慎钟山川之灵291

杨升庵学问博著述多292

薛薰诗如马饰金羁,稳步康庄292

李攀龙诗开阖铿锵,纯乎美矣292

江左三家与岭南三家293

陈子龙诗虽百世后犹想见其人293

宗臣才情竟秀293

钟谭所选,特标性灵293

清四大布衣诗人294

钱牧斋诗以七律为最胜294

吴梅村诗有不可及者二294

梅村最工歌行294

吴梅村古诗擅长处尤妙在转韵295

吴伟业诗殊昧平仄295

吴梅村诗善于叙事295

吴梅村歌行可歌可泣295

吴伟业诗一字一泪295

归奇顾怪296

国朝诗推宁人野人二家296

袁蒋赵三家独开门户296

南施北宋296

施骨清,宋才俊296

南施北宋与南朱北王296

毛奇龄诗绚烂有余但未归平淡297

朱贪多,王爱好297

朱竹坨诗非贪多297

申涵光开河朔诗派298

朱彝尊学古而不能熔铸自成一家298

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298

朱竹坨最工绝句竹枝体298

王专擅风神,朱兼骋才藻298

王士祯诗论缥缈俱在天际299

渔洋论诗独主神韵299

王阮亭诗深得义山神味299

王士祯七绝天然有兴会有情寄299

渔洋慨然以风雅自任300

王士祯学古略得其神而不能遗貌300

阮亭长于七绝,短于七律300

沈德潜诗文质相丽300

三家各拔帜而起震耀天下301

袁枚诗如通天神狐醉即露尾301

浙派至厉太鸿而自成一派301

厉鹗诗气局本小而意取尖新301

厉鹗诗清微孤峭301

子才专尚性灵302

《随园诗话》持论多无稽臆说302

苕生诗有八处不可及302

云松诗语无不典事无不切303

云松好作俚浅之语303

翁方纲诗略嫌少性情303

黄仲则才力姿肆303

谭嗣同诗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303

今诗胜古诗304

康有为诗发乎真性情,诗外常有人304

黄遵宪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304

【名篇 佳句】305

玩之有余,味之不穷305

希世之音305

摹想无穷之趣如在目前305

千古情语之祖305

千古言秋之祖306

千古发端之妙306

百代情语,独畅此篇306

《归去来辞》自出机杼307

《王明君词》奇警高苍307

《焦仲卿妻》真化工笔307

《孔雀东南飞》长篇 之圣307

非躬耕不能道此语308

改见作望,神气索然308

“池塘生春草”体现诗家妙处308

无余法而有余味308

四言诗自然句309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309

玩此数条可悟五言三昧309

诗家喻愁兴中有比,意味更长310

若此之句多多益善310

唐人名句先得人心之所同310

“劝君更进一杯酒”对“与尔同消万古愁”310

诗有惊人句311

“春江潮水”篇 化工之笔311

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311

暮景易写,暮情难描312

取影312

唐人七绝压卷之作312

唐人第一绝句313

“秦时明月”调高议正313

古今诗意无穷313

古今七言律第一314

唐人七言律何者第一314

古人服善314

七言律压卷,迄无定论315

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315

宽然有余315

此诗可以泣鬼神316

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此诗之妙316

太白诗炉锤之妙316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极恣肆幻化316

同一访人不遇而诗格高下迥别者317

身轻一鸟过317

非亲到其处,不知此诗之工317

《哀江头》词气得诗人遗法317

杜《八哀》诗可比史记318

登高诗十四字含八意318

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318

竹香与雪香318

以壮丽之语形容凄凉之意318

更事之余始知此语之信319

杜诗夺胎之妙319

关山同一点,点字绝妙319

杜七言句壮语319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320

工部《悲陈陶》可谓沉着痛快320

嬉笑怒骂皆文章320

杜律时用“动”字320

六首俱以师古为主32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本有所自321

《秋兴八首》之鸿音壮采321

岳阳楼诗章 法如细针密线322

加一倍写法322

风吹苍江树322

唐诗通于春秋323

“艳雪”二字尤新323

拙句不失为奇作323

韩柳桂林山水诗能纪其实323

贾岛桑乾绝句解324

山字胜324

即不打钟不害诗之佳324

观诗可知桂林山水324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324

长吉善用“白”字325

陈陶《陇西行》得夺胎换骨之妙325

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325

风人巧于立言325

死案活翻325

杜牧诗多作翻案语326

恶少年语326

龙池诗微而显得风人之体326

不用闲字327

二月卖新丝327

锦瑟妙处全在“无端”二字327

《隋宫》佳句327

李商隐汉宫诗含意曲折不尽327

宋人莲花诗亦有可观328

渔家傲穷塞主之词328

言简而意不遗328

知己难得,知人亦难329

束广就狭329

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329

东坡诗道尽西湖好处329

七字而具五意329

沈园感旧330

《百步法》诗连用七喻330

补世之语330

耳目所历方能解诗之妙330

非身处老境,真知灼见者,不能谙此331

【轶事本事】332

尔汝歌332

破镜重圆332

道衡诗谶332

一句之工而声闻四驰332

点鬼簿,算博士333

骆宾王灵隐寺诗333

初不加点,时谓腹稿333

援笔成篇 不易一字333

鹳雀楼诗334

不才明主弃334

子昂碎琴自荐334

旗亭定诗名334

宋之问赋诗夺锦袍334

转喉触讳335

王维以诗免罪335

诗能解患335

青莲少时为无赖子所困得陆调救解335

李白《古风》多隐约时事336

御手调羹力士脱靴336

李白赋清平调词三章336

李白戏杜甫诗336

作诗不特空言而已337

杜诗愈疾337

纩衣题诗337

杜甫之诗笃于伦谊337

湘灵鼓瑟诗338

章 台柳338

桐叶题诗338

刘禹锡探骊龙先获珠338

前度刘郎今又来338

诗中算博士339

居亦不难339

《长恨歌》以俚语俗传闻成干古绝作339

此人必为卿相339

隔年得下句339

歌《河满子》而立殒340

推敲340

落叶满长安340

贾岛对帝作色攘臂340

唐宣宗续黄蘖瀑布诗341

朱庆馀遇知音341

锦囊裹诗341

李贺得句即书投囊中341

请改一字,方得相见341

一字师342

御沟红叶342

极可笑诗亦有非常遭际342

薛涛座间谈笑风生342

陆畅作《蜀道易》342

徐铉请试太祖343

改“一”字为“半”字343

语虽浅近,皆西京之实事343

不可步韵343

西昆挦扯李义山344

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344

许洞试僧344

诸僧阁笔344

张三中与张三影344

寝食游观未尝不吟讽思索345

秋英不比春花落345

诗家语345

十条竹竿,一个叶儿345

东坡作《病鹤》诗345

改恨字作幸字346

满城风雨近重阳346

苏轼慕白乐天而自称东坡居士346

山谷七岁作牧童诗346

东坡立名346

催租人败意347

论道当严,取人当恕347

亲身所见方知其妙347

终身改窜不已347

作诗不厌改347

陆秀夫挽张世杰诗348

悼文天祥诗348

曾原一七岁诗348

戴石屏奇对348

题岳王墓诗348

观言志之作可知气节348

赵静斋辞家庙诗349

刺贾秋壑诗349

韦居安悼女诗349

刺夏金吾诗349

岳王墓诗350

地湿厌闻天竺雨350

今之钓翁则为多事人矣350

青灯泪眼枯350

孔尚任《桃花扇》全无假借351

不曾辛苦学妃豨351

洪升作《长生殿》获罪351

瞿张狱中唱和351

诗句限年往往成谶352

无心讥刺而拈来恰合352

眼镜与眼镜诗352

烟草及咏烟草诗352

网中之制与网中之诗353

【辨正考订】354

诗话定义354

诗话有两种354

唐人诗话354

宋元人诗话355

反义为训356

胡震亨所见明人诗话356

近人诗话不尽是发明第一义356

宿莽357

古人言数之多止于九357

金错刀357

青玉案357

朱鹭357

五马典故出汉官仪358

双鲤鱼为尺素结为鲤鱼形358

《胡笳十八拍》视《悲愤诗》相去万里358

刑天舞干戚359

《桃花源记》初无仙语359

陶潜以松自况359

一字之误有害于理359

池塘生春草360

可怜有二义360

澄江静如练360

澄江361

平楚361

敕勒歌非斛律金所作361

昔昔盐361

阳关三叠362

桃李出处362

香界、香阜362

五津362

石尤风362

唐七言绝句多被管弦362

李白菩萨蛮词363

李白赠杜甫诗363

太瘦生363

李白与子美诗略不见一句363

青莲救子仪未可信也363

杜甫终于耒阳364

“身轻一鸟过”出自“忽如鸟过目”364

山东其父所宦游而遂家于是者也364

白为蜀人无疑364

登慈恩寺塔诗讥天宝时事也365

杜诗酒价未必实价365

杜陵诗用俗语365

“诗史”之说为宋人之鄙见365

《诗》固有赋,不尽含蓄366

“舍南舍北”非用事366

云根366

两省366

龙钟367

367

遮莫367

欲往城南望城北367

合昏367

绿沉367

黄阁367

剥枣368

茱萸368

雨脚、日脚、云脚368

四十围368

老马369

石壕诗误字369

杜诗《戏为六绝》句法369

古人之作不可妄易一字369

西塞山370

兴到成章370

郎罢370

乌衣371

畲田371

附会说诗371

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371

韩愈《雪》《简》,皆讥时相372

?乃372

长恨歌用事有误372

“回眸一笑百媚生”出自“一笑皆生百媚”372

“野火烧不尽”出自“海风吹不断”372

诗谶不可信372

白居易诗集的编次原由373

匹如373

格是373

瑟瑟373

373

虾蟆陵373

香山诗可抵《舆服志》374

诸馀374

《长庆后集》但以格诗律诗分卷374

轻容375

阑干375

锦瑟,令孤楚家青衣名也375

锦瑟诗表现瑟声之适怨清和375

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375

措大不识好恶376

与痴人言不应及于梦376

二十四桥377

唐诗绝句误字377

豆蔻377

至竟377

荔枝之贡东汉初已然378

古人诗文字有疑,似不可轻改378

二月卖新丝曲尽田家情状378

月黄昏谓月黄而昏378

“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风动花枝月中影”379

王安石兼并诗为诗病最酷者379

“两山排闼送青来”出自“天约群山附郭来”379

用事失照管379

残菊飘零满地金379

洞仙歌380

东坡论诗画非至论380

山石句与女郎诗381

务观之观为去声381

有客吹箫杨世昌381

《桃花溪》诸诗的作者382

潘怪称姜夔为白石道人382

惶恐滩实黄公滩382

考据之学离诗最远382

八句诀383

五俗383

五法383

三多383

口 诀383

【学诗作诗】383

三节384

四不384

四深384

二要384

二废384

四离384

六迷384

七至384

三偷384

四患385

四忌十戒385

九准绳385

四关385

八字诀386

四情386

四不可386

三病387

六法387

十病总其归曰露387

三弊388

学 诗388

学诗当以子美为师388

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388

东坡教人作诗388

专学老杜388

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389

读杜诗能窥其一二者,便可名家389

苏黄诗不可偏废389

贯穿出入诸家之诗389

学诗当以杜为体,以苏黄为用389

作文必须悟入389

师少陵而友江西390

初学诗者,须学古人好语390

学诗当以唐人为宗390

诗法度可学而神意不可学390

诗道在妙悟最为的论391

造物之妙,悟者得之391

让真诗触境流出392

为诗要穷源溯流392

作诗有学酿蜜法者392

汉诗《柏梁诗》宜全读393

学古须能通变393

善学者须变一格393

学古须有独见394

解不一解,亦无定解394

学诗须从第一义著脚394

不可妄薄前人394

善学者得鱼忘筌395

诗须善学395

未可以荣古虐今之见轻为訾议395

学诗须从五言古入手395

立 意396

意新语工396

学杜诗不可泥于生涩古奥僻险奇峭396

讲求文理义,学诗之正轨也396

棋输先著396

以意为主,文词次之397

以故为新,以俗为雅397

一篇 命意与句中命意397

作诗须除浅易鄙陋之气397

作诗当先立大意397

句中意与句外意398

作诗必先命意398

直辞咏寄,略无避隐398

意贵透彻,语贵脱洒399

文章 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399

诗不可凿空强作399

作诗不可以意徇辞399

诗贵不经人道语400

翻说为奇400

借山水名写意400

意随笔生,不假布置401

诗人志向不同,诗意各异401

因情立格401

心不孤起,仗境方起402

诗意大抵出侧面402

以意为主402

诗当言有物402

绝句炼意,意在句中402

伫兴而就,意尽而止403

作诗当以意运法403

作诗不可用意过深使气过厉403

作诗以意为主,音韵亦重403

求通其辞,求通其意404

作诗须有命意,而后讲性情风格404

意者一身之主404

凡著一书必有宗旨404

题 目405

词调命名多取古诗中语405

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405

作诗不必句句着题405

诗必随题成体405

因意标题406

诗与题称乃佳406

作诗先贵相题407

先叙事后点题法407

作诗先相题先择韵407

诗题各有境界,各有宜称407

章 法408

句法不当重叠408

作诗如作杂剧408

作诗当语脉联属408

韩子苍诗法揭出古人作诗机抒408

以后二句续前二句409

首句如鲸鲵拨浪,落句如强弩透石409

作大篇 尤当布置409

两句道一事409

布置409

一字贯篇 格410

两句立意格410

一句造意格410

起承转合410

先问后答格410

起联应照格411

一意格411

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而转折处多411

发语难得有力,结语难得有情411

不能株守起承转收之法412

凤头,猪肚,豹尾412

诗律,义意贯串之谓也412

句绝而语不绝,韵变而意不变412

寻常语作结方妙412

有篇 有句方称名手413

诗有借叶衬花之法413

起联以得势为佳413

倒句法413

语不接而意接414

逆挽句法414

景 物414

诗人有写物之功414

形似之语与激昂之语414

诗语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415

欲新而反不可晓415

作诗如见画415

写生之句,当揣摸刻骨415

诗语中的416

韩干真善画者416

景意所触,自有偶然而同者416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416

化景物为情思417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417

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417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417

实境诗于实境读之418

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418

情为主,景为宾419

景随情化419

不得画家三昧者,亦道此语不着419

以偶然语写偶然景为得意419

诗以身经目见者为景420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420

景生情,情生景420

现量420

诗文俱有主宾420

铁门限421

情中景,景中情421

景语与情语421

为诗先从风致入手422

山水画可悟诗家三昧422

张皇使大422

化工之妙422

诗有不必言景而景自呈者423

诗人体物入微笔通造化423

景有神遇有目接423

诗人写物在不即不离之间423

写景写情不宜相碍424

叙述情景,须得画意424

对 仗424

诗有六对、八对424

假对424

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425

蹉对法425

借对法425

作诗不可泥于对属425

假“云”对“日”乃诗家活法425

对偶不应为绳墨所窘426

但图对属亲切426

当句对426

诗贵于的对,而病于偏枯426

互体426

用事要如水中着盐427

使事当自出已意,借事以相发明427

意用事与语用事427

合掌427

对偶之佳者妙合自然427

使 事427

事在语中而人不知428

用典歇后428

反用故事428

事自我使,不须强使428

两字用事,一字用事428

用自己诗为故事429

用其意而隐其语429

不务以故实相套429

倒用故事429

一对通用一事429

赠人诗多用同姓事430

文选烂,秀才半430

诗不贵用事430

用事浑然不觉乃为高品430

使事之妙在有而若无实而若虚430

使事之始431

使事如使材431

用事选料当取诸唐以前431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431

作诗当讲究用事之法432

名手制胜正在使事与议论432

使事用典最宜细心432

吴歌格433

诗无声韵不过为排偶之文433

声 韵433

次韵害于天全433

情佳景妙,韵使之也434

情欲其真,韵欲其长434

诗以声为用434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435

唐人多以句法就声律435

诗之为道,声调所不能尽435

格律太严固不可,性灵太露亦是病435

藻 饰436

清风明月四时常有而光景常新436

阮亭先生所讲声调音节 最为入细436

沈约八病不当忌436

作诗当于绚烂中造平淡437

平淡当自组丽中来437

先华丽而后平淡437

初学作诗不可靡丽437

诗言其用不言其名437

自战437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438

因事陈词438

诗人胜语,咸得于自然438

无为强作,其语不工438

精语为骨,浓语为色439

遇兴遗词,借景立言439

情生于文439

诗之词气439

风云月露行而性情礼义隐440

诗人之笔甚于画工440

好句本在世间440

用 字441

好句须要好字441

不可使句弱语涩441

作诗自有稳当字441

诗家间用俗语尤见工夫441

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442

文章 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442

作文须用倒语442

句中眼442

诗当间用方俗言442

豪句须不畔于理443

语颠倒而于理无害443

作文字易,识文字难443

诗句奇变443

诗句以一字为工444

诗用倒句语峻而体健444

诗用双字各有旨趣444

下字贵响,造语贵圆444

诗用叠字445

作诗要健字撑柱,活字斡旋445

诗用常俗语不害其为超妙445

诗用助字贯妥帖445

虚死字当使之活446

以颜色字置第一字446

诗眼446

倒句446

重字447

古人论诗一字不苟447

炼字当以意胜447

作诗须用活字448

俚字文字不可用448

辞达,千古文章 之大法448

炼实字易,炼虚字难448

锤 炼449

宁拙毋巧449

因事以出奇449

诗有一字之差,工拙迥别449

诗当务去陈言449

纯用实字杰句最少449

诗语大忌用工太过450

老杜墨迹450

诗当深思自知450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450

以诗名世诗不在多450

诗词改字451

作诗必以巧进,以拙成451

偶然得之,有天然之趣452

旬锻月炼452

诗须苦吟,则语方妙452

工拙相生453

删冗意更完453

炼句炼字当臻化境453

以炼骨炼气为上453

诗有长言之味短,短言之味长454

诗贵活句,贱死句454

惨淡经营诗道所贵454

诗之铸炼当重其本455

古人诗多炼,今人诗每不解炼455

诗有篇 法极佳当删累句者455

妙在言外不传不在用巧用拙455

改诗难于作诗455

自成一家456

诗人必自成一家456

文章 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456

作诗贵乎自得456

诗当作不经人道语456

作诗不应只规摹古人456

学诗须自成一家457

诗人各有所得457

大凡文字须是自得自到,不可随人转457

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457

诗人不肯苟同所以能自立458

诗道不出乎变复458

诗须观其自得458

要皆出于自得458

读诗与作诗用心各别459

意若相偷而各用我格459

诗家妙谛在于自得459

作诗必须师承必须妙悟459

勿遽欲自开径陌,而终不自开径陌459

善变者不悖物理不乖人情460

于本领上用功夫460

用古人格作自家诗460

作诗要新,作字要旧460

因 袭461

思之愈精则造语愈深461

犯古461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461

学问一道,最怕自家不认得自家461

换骨夺胎法462

诗人有沿袭不失为佳者463

字字有来处463

古人作诗,有用经传全句463

点化463

用古人语意当别出机杼463

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464

押韵不必有出处,用字不必拘来历464

因袭、转意464

剽窃之黠464

夺胎换骨须善融化464

船如天上坐,人向镜中行465

诗语必有出处465

字字摹仿,无以发人之情性465

诗文用字须有来历466

摹拟太甚,非性情之真466

诗人写物不必问其出处466

一字之妙,递相祖述467

诗字点化之妙,瓦砾俱全467

诗有似蹈袭而实非蹈袭467

点化之神467

后人依《楚辞》而为名句468

夺胎换骨是宋人谬说468

必求出处,宋人之陋也468

用变为偷,用翻为偷468

巧用别名469

陈熟生新必二者相济469

斟酌繁简小有增损,不妨其妙469

境皆独得,意自天成470

诗文最忌稗贩470

学宋者遗其骨理而挦扯其皮毛470

不同于人则新470

不用六经字面其旨未尝不高471

翻陈出新471

古人门户各有所祖述471

借彼之意写我之情471

用前人成句当精心洗涤472

诗 病472

语忌浅俗472

理有不通亦语病472

买牛但自捐三尺473

点鬼簿473

十月寒473

好奇务新乃诗之病473

半夜钟473

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474

古者赓载相戒之风,于是扫地矣474

学者之大病474

斧凿痕与黏皮骨474

八病475

不可以书为诗475

用事失实475

一篇 之中忌用自相矛盾语475

挚虞论诗赋四过476

诗不能无疵476

剽窃模拟,诗之大病476

古人诗病477

句中有眼为诗之一病477

事障、理障477

诗不可堆垛学问478

寓意之说锢人聪明478

以诗人疗诗病478

作诗好用经语亦是一病478

四声八病最害诗479

豪健征典之诗往往短于言情479

诗 法479

动静相成479

象外句480

诗莫尚乎兴480

舍文无妙480

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480

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宋481

诗学正源481

古诗要法481

诗之妙轨482

作诗中正之法482

李仲蒙论赋比兴482

万法总归一法,一法不如无法482

实做与虚做483

诗不可无比兴483

死法483

诗人用虚之妙483

先以法入,后从法出484

诗文之道一开一合484

赋者意之所托,主也484

诗重比兴484

有法则体成,无法则伦荒485

诗无定法而有定法者也485

诗须论法485

议论须带情韵以行485

古人诗法最密486

诗人当尽用笔之妙486

诗家用笔须如庖丁之用刀486

词话卷487

【要籍概览】487

《时贤本事曲子集》(杨绘)(一)487

《古今词话》(杨湜)(二)487

《复雅歌词》(鲷阳居士)(三)488

《碧鸡漫志》(王灼)(四)488

《能改斋词话》(吴曾)(五)488

《魏庆之词话》(魏庆之)(八)489

《苕溪渔隐词话》(胡仔)(六)489

《拙轩词话》(张侃)(七)489

《中兴词话》(黄升)(九)490

《浩然斋词话》(周密)(一○)490

《词源》(张炎)(一一)490

《乐府指迷》(沈义父)(以上宋)(一二)491

《吴礼部词话》(吴师道)(一三)492

《词旨》(陆辅之)(以上元)(一四)492

《渚山堂词话》(陈霆)(一五)493

《艺苑卮言》(王世贞)(一六)493

《爰园词话》(俞彦)(一七)494

《词品》(杨慎)(以上明)(一八)495

《窥词管见》(李渔)(一九)496

《西河词话》(毛奇龄)(二○)496

《填词杂说》(沈谦)(二三)497

《七颂堂词绎》(刘体仁)(二二)497

《古今词论》(王又华)(二一)497

《远志斋词衷》(邹祗谟)(二四)498

《花草蒙拾》(王士祯)(二五)498

《皱水轩词筌》(贺裳)(二六)499

《金粟词话》(彭孙遹)(二七)499

《古今词话》(沈雄)(二八)500

《历代词话》(王弈清)(二九)500

《词洁辑评》(先著)(三○)501

《雨村词话》(李调元)(三一)501

《西圃词说》(田同之)(三二)502

《铜鼓书堂词话》(查礼)(三三)503

《雕菰楼词话》(焦循)(三四)503

《灵芬馆词话》(郭麟)(三五)503

《戏鸥居词话》(毛大瀛)(三七)504

《词综偶评》(许昂霄)(三六)504

《张惠言论词》(张惠言)(三八)505

《介存斋论词杂著》(周济)(三九)505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周济)(四○)506

《片玉山房词话》(孙兆溎)(四一)506

《词苑萃编》(冯金伯)(四二)507

《本事词》(叶申芗)(四三)507

《莲子居词话》(吴衡照)(四四)507

《乐府余论》(宋翔凤)(四五)508

《填词浅说》(谢元淮)(四六)508

《双砚斋词话》(邓廷桢)(四七)509

《问花楼词话》(陆蓥)(四八)509

《词径》(孙麟趾)(四九)509

《憩园词话》(杜文澜)(五一)510

《听秋声馆词话》(丁绍仪)(五○)510

《雨华庵词话》(钱裴仲)(五二)511

《蓼园词评》(黄氏)(五三)511

《左庵词话》(李佳)(五四)512

《南亭词话》(李宝嘉)(五五)512

《词学集成》(江顺诒)(五六)513

《赌棋山庄词话》(谢章 铤)(五七)513

《蒿庵论词》(冯煦)(五八)514

《菌阁琐谈》(沈曾植)(五九)514

《芬陀利室词话》(蒋敦复)(六○)515

《艺概·词概》(刘熙载)(六一)515

《词坛丛话》(陈廷焯)(六二)516

《白雨斋词话》(陈廷焯)(六三)516

《岁寒居词话》(胡薇元)(六五)517

《复堂词话》(谭献)(六四)517

《论词随笔》(沈祥龙)(六六)518

《词徵》(张德瀛)(六七)518

《?碧斋词话》(陈锐)(六八)519

《词论》(张祥龄)(六九)520

《近词丛话》(徐珂)(七○)520

《人间词话》(王国维)(七一)521

《湘绮楼评词》(王闿运)(七二)522

《饮冰室评词》(梁启超)(七三)522

《大鹤山人词话》(郑文焯)(七四)523

《近代词人轶事》(张尔田)(七五)523

《蕙风词话》(况周颐)(七七)524

《疆村老人评词》(朱祖谋)(七六)524

《玉栖述雅》(况周颐)(七八)525

《词说》(蒋兆兰)(七九)526

《卧庐词话》(周曾锦)(八○)526

《小三吾亭词话》(冒广生)(八一)527

《忍古楼词话》(夏敬观)(八二)527

《海绡说词》(陈洵)(八三)528

《粤词雅》(潘飞声)(八四)529

《柯亭词论》(蔡嵩云)(八五)529

《声执》(陈匪石)(八六)530

《词话丛编》(唐圭璋)(八七)531

《汇集宋人词话》(补《词话丛编》夏敬观〔吷庵〕)(以上清一近代)(八八)531

词祖屈宋533

倚声起源533

填词起于唐六朝已滥觞533

【体制特点】533

起源533

词于六代已滥觞534

倚声字始此534

词肇于庚歌534

歌词之变534

诗词同源535

词源于古乐府535

古乐府非今之词535

词本诗535

隋炀帝《望江南》为词祖536

唐初无长短句536

唐绝句定为歌曲536

词继古诗作536

词本可歌536

太白词为词中鼻祖537

艳词所本537

摘曲中语为题537

词为诗之余537

慢词之始538

词非诗之余乃诗之源也538

词非诗余538

诗余说538

今之长短句非古之诗也539

诗余为变风之遗539

陈后山为词话之祖539

词形成的过程539

词名多取诗句539

词体固尊540

特点540

古乐递变540

南词始于南北朝540

庄宗《歌头》为长调之祖540

唐词多缘题所赋540

诗词体格不同541

诗词不容稍紊541

以词为诗之余者殆非通论541

诗词不同541

词体与诗体之比较542

词立于诗曲二者之间542

诗之道广词之体轻542

词不同乎诗又不离乎诗方能俊雅542

李清照论词543

词名肇始543

词乃补诗之阙非诗之余544

词非徒诗之余而乐府之余也544

词别自为体544

词发于天籁544

词以自然为尚545

宋人重女音545

歌曲拍节 乃自然之度数545

词家体例与词家语545

词贵曲546

词之工绝处不在韵和艳546

意内而言外谓之词546

以论词之例论曲尚不能尽合546

诗与词同体异用547

温厚和平词之根本547

词中可偶作诗语547

《风》《骚》自有门户547

诗古文词总以一诚为主548

古之为词者自抒真性情548

词有多种表现形态548

诗有诗境词有词境549

无小非大皆曰立言549

《离骚》之旨即词旨549

词亦贵乎言志549

词贵妙悟550

词之体格如诗550

词则比兴多于赋550

词须实有寄托550

意内言外为词551

词有与《风》诗意义相近者551

以词为小技此非深知词音551

词不显言直言551

词如诗可模拟得也552

词有天籁小令是已552

词不易于诗552

诗词无题553

诗文词难易553

诗词鸣不平553

词宜有篇 有句553

词者意内言外理隐而文贵554

酌剂乎阴阳陶写乎性情554

真字是词骨554

词用诗句,曲用词事554

词赋少而比兴多555

意内言外词家之恒言555

词亦有史555

词学亦通于书道556

词不必品556

情真体正556

言情理文556

诗词分际557

不可入诗不可入曲557

扪龠扣盘之见557

语近词者可以词名之557

不知牲牢之外别有甘鲜557

仇山村谓词难于诗558

如冠九以禅喻词558

《词绎》论词与古诗同义558

古词无题558

虽小却好558

“竹枝”“柳枝”非词558

词与曲之不同559

朱彝尊论词559

填词岂小技哉559

诗词之辨559

曹学士论词560

王士祯论词560

诗词风格不同560

词须另具性情560

诗词同工而异曲共源而分派561

悔庵论“诗余”561

诗忌尖刻词则不然561

词以神气为主561

词不必尽假裙裾561

词得与诗并存之故562

艰苦词易好562

词不易为562

是选唯主录词不主备调562

选词以塞其下流导其渊源562

词其言情贵得其真563

寄托要与性灵相通563

论词诸说563

长调最难工564

慢词行文现分二派564

小令、慢词与中调564

令、引、近、慢564

类 别564

小令慢词各有天地565

慢词与小令一繁一简565

白话诗词566

难莫难于寿词566

节 序词须见时序风物之盛566

谐谑词起源宋566

开府汗颜逋仙冷齿567

不粘不脱之妙567

咏物以意贯串567

字字刻画字字天然567

咏物词贵有寓意567

格律568

小令与长调之难568

词不能舍音韵568

词须审音568

词有回文体568

咏物别格568

顾璟芳论小令568

音律本于人声569

五音相生569

十二律吕569

律吕四犯570

词之音谱570

词多句中韵570

空头字570

词中五言七言571

词皆就音节 以为名571

词贵协律与审韵571

双声叠韵之论571

音律家之词与文学家之词572

论《词林正韵》572

音律合于自然法则中572

音意无穷573

新丰鸡犬573

词之节 奏573

词宜耐读573

险韵以妥为贵573

词家须辨阴阳573

以近韵为法573

词的“衬字”“宫调”“体制”573

词有增字衬字574

韵与音异574

宫商从天籁出574

唐《瑞鹧鸪》格韵似梁简文575

《春情曲》575

词以谐声为主575

唐词多无换头575

词韵与曲韵可不分575

词韵的上去575

宋词皆可入乐575

终宋大世乐章 大备575

填词句参差不同576

填词用韵宜谐俗576

词与小说诗歌不同576

词中去声字最要紧576

词境诗不能全至577

涩中有味有韵有境界577

写景而情在其中577

词要不蹈袭前人语意577

意境577

孙夫人李清照变韵作词577

词有穆之一境578

词境578

不尽之妙578

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579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579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580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580

一切景语皆情语580

大家诗词脱口而出581

拈出境界为探其本581

隔与不隔581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582

词之诀曰情景交炼583

词以境界为最上583

造境与写境583

词须情景相绘584

词之妙在神不在迹584

词有诗文不能造之境584

词须浅明584

词家何妨鬼语584

促碎亦为词之境界585

诗词高境在沉郁585

词境极不易说585

【风格流变】587

张綖论豪放与婉约587

婉约豪放二者不可偏废587

檀板红牙不可无铜琵铁拨587

词宜雅趣588

言情以雅为宗588

词之正宗588

词宜本色语588

词家两派之别588

词家正轨自以婉约为宗589

豪放亦未尝非本色也589

郭频伽《词品》十二则589

杨伯夔《续词品》十二则589

江顺诒《续词品》二十则589

十六要诀590

快语壮语爽语致语情语淡语恒语浅语590

词之正宗与变体590

词笔丽与艳不同590

词有毗于阳有毗于阴590

词须雅正591

词中用语要辨雅俗591

雅正591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592

词贵婉而善讽592

词以艳丽为本色592

词要清空592

词以纤秀为佳593

词宜折衷柔厚593

有寄托入无寄托出593

词宜浓淡适中593

无愧“六义”594

清空与妥溜594

清则丽空则灵594

词全赖一清字594

词贵清空尤贵质实594

生香真色595

诗人之词与词人之词595

作词之法首贵沉郁595

淡语595

花间字法595

句秀骨秀与神秀595

词之佳处在沉郁596

本诸忠厚出以沉郁596

沉着痛快者必先能沉郁顿挫596

洒落与悲壮597

词须气象壮阔597

词之六至597

词尚气骨597

诗词原可观人品而亦不尽然600

词品皆不离于正600

文体一变鼻祖者不过一二人600

词之风格决定于气之舒敛600

词有源流正变601

词之体各有所宜601

乐府与词之“亡”602

词家源流派别之变602

唐词三家风格602

唐词分二派602

词亦可以初盛中晚论603

词有初盛中晚603

唐以后诗不如词603

词有四派604

唐末五代乐章 可喜604

温韦非变体604

唐人词皆见作意604

五季词宏大秾厚604

唐诗宋词盛衰605

唐宋词风变化605

唐宋名家派流不同605

五代词促碎北宋词啴缓606

词至宋则变态极焉606

宋词趋于新606

宋词已成绝技606

两宋词各有盛衰606

北宋词有俚词南宋则多游词607

词不必分南宋北宋607

南北宋词止可论正变未可论工拙607

南北词风殊异607

词受时代与才分决定608

风雅不可偏废608

宋微璧评宋人词608

宋词各造其极609

不可废宋词而宗唐609

宋词非愈变愈下609

北宋词妙在高健幽咽609

北宋词风格高609

雷雨生芝菌荆榛产蕙兰610

救病刀圭610

东坡复古610

蕃篱独辟610

苏辛两家各自不同610

词家称苏辛周柳犹诗歌称李杜611

词至辛稼轩而变611

稼轩词两派611

词家才气不同611

词固不可概人612

词变体格612

南宋白石派612

南宋以后词无句613

南宋词极工极变613

南宋以后词道不振613

宋以后无词613

元代尚曲614

明忠烈伟人词614

词至于明而词亡矣614

词为曲家导源614

明代无沉郁顿挫之词615

词学名家之类聚615

明词不尽纤靡伤格615

词再振于清初615

万事万理有盛必有衰616

词家时代之说盛于国初616

清词三期616

国初诸公遗其真617

清词风格之丽617

论浙西常州词派618

百年以来无人道柳618

浙派三家619

清季词家抗衡两宋619

清末四大词人619

近人词诸多风格619

自然与人工各占地位620

隋炀帝词621

李白纯以气象胜621

韩偓《香奁集》忠愤托之闺房儿女621

【作家评论】621

花间之祖622

神理超越,无迹可求622

飞卿词全祖《离骚》622

唐代词人自以飞卿为冠622

飞卿词独绝千古622

温韦不同623

初日芙蓉春月柳623

韦端己词最为词中胜境623

孙孟文词气骨甚道623

花间及李璟父子词623

南唐中宗词沉之至郁之至624

荆公山谷论后主词624

粗服乱头不掩国色624

后主词不及飞卿之厚624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624

冯正中词堂庑特大625

冯延巳词见称于世625

五代以冯为巨擘625

后主词以血书625

冯正中词极沉郁之致626

正中词极凄婉之致626

张泌词用“镇”“鏁”开后人法门626

五代僭主能词626

范希文《御街行》627

柳词为东坡所赏627

千夫竞声与白雪寡和627

柳永词浅近卑俗627

耆卿词善于铺叙627

以院本喻周柳628

柳耆卿词千篇 一律628

舞馆魂迷,歌楼肠断628

耆卿词多本色语628

晏殊欧阳修词风流蕴藉温润秀洁629

晏殊未尝作妇人语629

晏殊《珠玉词》以翻用成语见长629

晏欧词古意渐远629

永叔丽语629

欧阳永叔《六一词》工绝629

永叔词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630

宋祁本花间630

子野独开妙境630

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630

张先词不止“三影”631

欧苏黄秦王词631

王安石词雍容奇特631

王观词足以惊人631

东坡词胜境631

苏轼指出向上一路632

东坡词清丽舒徐高出人表632

东坡“大江东去”与咏杨花词632

坡词豪放632

词诗与词论632

东坡间作媚词632

东坡韶秀633

雷大使舞岂非本色633

东坡近太白633

不以绳尺律东坡633

东坡词寄概无端633

东坡词别有天地633

评《东坡》乐府634

苏黄隐括体不佳634

苏辛并称然绝不相似634

东坡之词纯以情胜634

曲家滥觞635

词非山谷所长635

黄庭坚之鄙俚者无论矣635

黄非秦匹635

山谷罪过635

山谷非淮海之比635

晏几道词常寓诸伎之名636

小山四痴636

黄庭坚评《小山词》636

精壮顿挫动摇人心637

晏小山工于言情637

小山词既闲婉又沉着637

小山未足抗衡淮海637

秦观词体制淡雅638

少游小词奇丽638

自出清新638

小雅之遗638

古之伤心人638

如花初胎638

秦少游自是作手639

少游词最深厚最沉着639

少游词寄情之远措语之工639

少游词去取不可不慎639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639

秦词气象似诗640

少游自辟蹊径卓然名家640

李之仪词妙于炼意640

张耒词不在诸公下640

宋僧徒词惟仲殊、觉范二人最佳641

晁补之评北宋各家词641

陈师道词妙处如诗641

陈师道喜作庄语弊在生硬641

陈后山词特纤艳641

贺方回周美成晏叔原僧仲殊自成一家642

梅子黄时雨642

笔墨之妙一片化工642

方回词允推神品642

贺铸周邦彦得《离骚》之旨642

作词当以清真为主643

周邦彦词浑成643

周美成负一代词名643

思力勾勒独绝千古643

富艳精工而不贞643

美成独有千古644

周邦彦词多新声644

美成词极其感慨644

美成词正是顿挫之妙644

美成词哀怨之深644

美成词意余于言外645

美成词有似拙实工者645

美成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645

清真为词中老杜645

清真妙解音律646

愈朴愈厚愈雅646

清真多用唐诗646

海绡翁评周邦彦词647

王世贞抑周扬柳647

谢无逸字字求工如刻削通草人648

苏过词648

王初寮词648

万俟咏自编词集删削侧艳之作648

万俟雅言词648

田为作词极能写人意中事648

徽宗赵佶天才甚高尤工长短句649

陈去非词可摩坡仙之垒649

陈简斋词笔意超旷649

陈与义词吐言天拔649

吕圣求词佳处不减秦少游650

朱希真词有神仙风姿650

李清照才力华赡650

李易安闺阁无此清才650

李易安可与秦、黄争雄650

李易安卓然一家651

易安冠绝一时651

李易安独辟门径651

易安佳句精秀特绝651

李清照叠字句法奇创651

朱淑真咏物词清丽652

朱淑真词才力不逮易安652

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652

孙李秦词652

张仲宗填词最工653

张孝祥词气雄调雅653

张安国词骏发653

石孝友词超逸653

辛稼轩刘改之豪气词似诗653

辛稼轩词无适而不宜653

稼轩集中多寓意作654

不平之鸣英雄之语654

稼轩晚年词笔犹高654

稼轩词用《四书》成语如自己出654

假词以鸣654

稼轩非本色词654

胸有万卷笔无点尘655

别开天地横绝古今655

稼轩非粗豪655

辛稼轩词中之龙655

稼轩词才华虽雄不免粗鲁655

稼轩词于雄莽中饶隽味656

稼轩词仿佛魏武诗656

稼轩词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深厚656

稼轩最不工绮语656

稼轩词深得漆园遗意657

稼轩词可谓神悟657

《稼轩词》意境独创657

稼轩词慷慨纵横657

稼轩词不尽豪放658

稼轩词语语有境界658

瞽人扪龠658

陈同甫无媚词658

唤醒聋聩659

陈同甫豪气纵横659

同甫《水调歌头》精警奇肆659

刘后村词效稼轩659

黄孝迈词清丽绵密659

张东父词婉媚风流659

赵元镇词不减花间兰畹660

放翁之词敷腴俊逸660

安雅清赡660

陆放翁词似淮海东坡660

放翁词似诗660

放翁词去稼轩甚远660

放翁词惟《鹊桥仙》一章 借物661

寓言661

改之全学稼轩皮毛661

魏了翁寿词661

姜尧章 词精妙661

击碎唾壶之意661

词家老杜661

词中渊明662

如琴如梅662

姜尧章 词清虚骚雅662

白石词中寄慨662

白石词以清虚为体662

美成白石各有至处663

白石短章 不可及663

白石用笔别有神味663

白石词亦超妙入神663

姜夔尤善自度腔663

白石写景之作终隔一层664

姜张非巨擘664

白石词不于意境上用力664

论姜夔张炎词之弊665

姜吴词双峰并峙665

卢申之乐章 甚工665

刘叔拟乐章 为人所脍炙665

史达祖词炼句清新665

姜夔评史达祖词665

写怨铜驼寄怀毳幕666

梅溪词沉郁之至666

梅溪《玉蝴蝶》既幽怨又清切666

《梅溪词》极工666

高宾王词多不经人道语666

竹屋词最隽快667

梦窗得清真之妙667

尹焕评吴梦窗词667

寄感慨于闲散667

词中李商隐667

梦窗精于造句668

吴文英词在南宋卓然大家668

梦窗词沉着668

梦窗佳处在丽密669

雕琢伤气669

以留求梦窗669

千古论梦窗者多失之诬670

吴梦窗词缠绵奇幻670

张惠言不知梦窗671

陈西麓词和平婉雅671

西麓词不作激烈语671

周公谨词刻意学清真672

草窗《绝妙好词》之选并不能强人意672

龟溪二隐672

变之正673

词以人传673

碧山玉田本原相同用笔互异673

碧山擅场咏物673

体以意尊673

碧山词品已臻绝顶674

碧山词工雅674

碧山咏物有寄托674

王碧山词品最高674

读碧山词须息心静气675

碧山每饭不忘君国675

碧山咏物词有君国之忧675

碧山乃一归雅正675

词坛三绝676

词之长城676

蒋竹山词外强中干676

蒋捷词有寄托676

嚼蕊吹香676

丽不杂,淡不泛677

《山中白云词》苍凉激楚677

玉田工于造句677

读玉田词者贵取其沉郁处677

宋词名家数秦、高、姜、史、吴678

陈眉公论张、柳、苏、辛词各有优劣678

著作不以多为贵678

宋词喻唐诗678

完颜亮词678

金代词人自以吴彦高为冠679

元好问词有风流蕴藉处679

遗山词可称别调679

遗山之词亦雄浑亦博大679

萨都剌词是咏古正格680

元人滕玉霄填词不减宋人之工680

白仁甫词粗浅680

明初作手680

马东篱《天净沙》深得唐人绝句妙境680

评刘基、杨慎、夏言词681

陈大声和《草堂诗余》681

张宗瑞好奇之过681

从张靖之《念奴娇》看明代词681

马浩澜词含吐珠玉681

梅村可作东坡后劲682

吴绮怀古词直压前人682

西堂词曲不佳682

王士祯词刻意求新不免纤仄682

渔洋词少沉郁顿挫之致682

彭羡门词悲壮不减稼轩683

朱彝尊兼收南北宋词风683

陈维崧蹈扬湖海一发无余683

迦陵词气魄绝大683

词中老杜683

朱彝尊名冠一时684

朱彝尊阐白石之风684

朱彝尊词真古今绝构684

吾于竹坨独取其艳体684

竹坨璞函两家艳词有别685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685

樊榭词无半点烟火685

樊榭不及竹坨685

厉樊榭词幽香冷艳685

赵璞函词措语秾至686

板桥词颇多握拳透爪之处686

张惠言专主比兴686

张皋文《词选》一编扫靡曼之686

浮音686

程惠英工诗词687

蒋春霖词哀感顽艳687

庄盘珠词娣视易安687

鹿潭词乃铁中铮铮者688

叶申芗词瓣香北宋688

庄中白词罕见其匹688

《复堂词》品骨甚高688

谭复堂为词学大家688

谭献倚声巨擘689

王幼霞词浑化689

粤西词家推王幼霞况夔笙689

蕙风词沉痛690

蕙风词才情藻丽690

郑叔问尤长倚声690

朱古微词格调高简691

彊村自成一种风格691

清季词人重改良691

夏承焘深于词学692

龙榆生后起之秀692

沈尹默词放笔为之692

彭孙遹词近欧晏而乏风骨693

【名篇 佳句】694

《敕勒歌》能发挥自然之妙694

百代词曲之祖694

词中之汉魏694

太白词足抵少陵秋兴694

妙用“织”字695

唐宣宗尝称无名氏《菩萨蛮》695

白乐天《花非花》辞695

飞卿词自写性情695

唐庄宗《如梦令》695

飞卿《更漏子》纯是风人章 法695

飞卿《菩萨蛮》十四章 全是变化楚骚696

弹琴筝俊语696

词因作决绝语而妙696

绝妙情语696

评李珣《浣溪纱》词696

麦秀之后有黍离696

潘佑小词得讽谕之旨697

冯延巳和欧阳修妙用“出”字697

丽语柔情遂成绝唱697

穷塞主词与真元帅之事697

韩范二公词697

晏殊《浣溪纱》698

林和靖草词终篇 无草字698

欧阳修爱王君子“燕”词698

莲词第一698

“朦胧淡月来去”与“珠帘夜夜朦胧月”698

三人咏草词698

优美与宏壮698

写实家与理想家698

客观之诗人与主观之诗人698

诗人之忧生与诗人之忧世698

红杏闹春699

“闹”字与“弄”字境界全出699

无理而妙699

文体始盛终衰699

一闹字卓绝千古699

宋子京小词写出春睡美人699

文章 风气如四序迁移699

“晴鸽试铃”句700

三瘦字700

屯田俊句700

柳永游仙词700

秦柳词同一景事700

词中写景言情之善者700

王观夏词天然有尘外凉思700

东坡赤壁词古今绝唱701

东坡《卜算子》不类食烟火人语701

苏东坡和章 质夫杨花词701

黄鲁直评东坡“缺月挂疏桐”词701

春色三分701

孙浩然《离亭宴》701

苏轼《卜算子》咏雁词微旨701

水光山色渔父家风702

苏轼中秋词缠绵惋恻702

言情而非赋物702

词中寓言702

潘逍遥《酒泉子》702

黄庭坚茶词702

秦少游《千秋岁》词三人和之703

贺词以琐碎为妙703

词句中隐字703

秦少游有感而作703

秦观词古今绝唱703

山谷《青玉案》703

黄庭坚隐括《醉翁亭记》703

周美成词家神品704

周邦彦《少年游》真神品也704

清真衣染莺黄词最是难作704

周邦彦《六丑》人巧极而天工生704

周邦彦《苏幕遮》得荷之神理704

朱敦儒《西江月》非止旷达而已705

韩南涧题采石蛾眉亭词未有能继之者705

宋徽宗《燕山亭》词极凄惋705

周邦彦《南乡子》词景俱新丽动人705

烟霭茫茫是情是景705

晁无咎《盐角儿》当为咏梅第一词705

晁次膺《绿头鸭》可与东坡中秋词媲美706

《忆君王》词忠愤之气寓于声律706

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706

杰作鲜有并美者706

聂冠卿《多丽》使病夫举首增叹706

康与之戏谐词707

范成大《眼儿媚》词意清婉707

惜别惜春之情愈出愈有707

辛弃疾王君玉《祝英台》晚春词后世少有707

稼轩《水调歌头》真是飞行绝迹707

张功甫咏梅之作风味可喜708

语淡情浓事浅言深708

张功甫《贺新郎》708

寸人豆马作千丈松708

刘后村《满江红》悲壮激烈708

辛弃疾《祝英台近》借闺怨以抒其志708

姜白石《暗香》《疏影》真为绝唱709

白石咏梅词空前绝后709

白石《鹧鸪天》韵高笔妙709

史邦卿咏燕709

诸家险丽语709

岳珂《祝英台近》709

周晋仙《浪淘沙》飘逸似方外尘表709

吴梦窗李筼房李秋崖落梅词710

梦窗八字连叠710

写山之貌传山之神710

曹元宠《望月婆罗门》词甚佳710

“玉船风动酒鳞红”造化工巧710

石孝友《惜多娇》词711

西湖第一词711

陈允平西湖八景词711

文天祥题双忠庙词711

三词咏雁各具巧思711

蒋竹山《一剪梅》脍炙人口711

蒋捷招落梅魂词711

王沂孙《摸鱼儿》词清空711

《金人乐府》称邓千江《望海潮》为第一712

梁贡父《木兰花慢》712

于情中入深静于疏远处运追琢712

无名氏《鹧鸪天》形容愁怨之意最工712

入神之句712

无名氏《阮郎归》人争宝之712

无名氏《扑蝴蝶》藻丽可喜712

王予可《生查子》飘逸高妙713

张翥梅词713

柳枝词之冠713

吹绿一庭秋草与吹皱一池春水713

刘伯温《秋晚曲》713

刘伯温《春怨词》感时伤世713

文征明题宋高宗赐岳武穆手诏石刻713

李公昂《兰陵王》词可并秦周714

杨眉庵落花词714

妇人不足责秦桧贾似道可胜诛矣714

贝清江《八六子》714

如晦、瞿宗吉《卜算子》714

杨孟载道尽新柳妙处714

赵诗朱字严词可谓三绝715

清词中绝妙语715

郑板桥《沁园春、出怀》词715

咏项羽第一词715

愈无理愈佳715

唐昭宗《菩萨蛮》本事717

李后主词极酸楚717

元宗李憬手写《浣溪纱》赐歌者717

韦庄忆念宠姬之作717

《万岁乐》为武则天所制717

唐玄宗临景制《春光好》曲717

【轶事本事】717

李后主《子夜歌》香软718

李煜用《颜氏家训》语句718

花蕊夫人《采桑子》718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718

《满江红》原本迎神曲719

苏东坡《洞仙歌》本事出孟蜀后主719

苏轼次韵董毅夫《满江红》719

苏轼《减字木兰花》咏古松本事719

苏轼作词解倅怒720

东坡咏吹笛720

东坡赋词赞点酥720

东坡《满江红》“东武城南”本事720

苏轼终是爱君720

东坡咏《戚氏》足为中山一时之盛事721

东坡责后主721

密云龙721

六客词721

晏几道遣姬复纳722

张子野路逢谢媚卿722

柳永祝仁宗圣寿词得罪722

野狐精722

晏殊家宴席上赋《木兰花》722

柳永一曲结良缘723

柳永一词谒知府723

奉圣旨填词柳三变723

柳永词天下咏之723

柳永《鹤冲天》723

柳三变咏《鹤冲天》词落第724

词之遇与不遇724

刘巨济与仲殊应和724

轻薄子改仲殊艳词724

黄庭坚喜好贺铸《青玉案》725

黄庭坚解印作《木兰花令》725

黄庭坚兀兀陶陶词725

山谷《南乡子》词725

黄庭坚与盼之赠答词725

黄庭坚爱贺方回《青玉案》词725

秦观题壁遇东坡726

《淮海词》为当时所重726

今日为学士拚了一醉726

今日为学士瘦了一半726

杭妓琴操换秦观《满庭芳》韵726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726

周邦彦增损王都尉《忆故人》词727

周美成《点绛唇》为姑苏营妓楚云所作727

周邦彦与李师师727

大晟乐府得人727

莺花亭727

贺方回《石州引》本事728

王观应制词得罪太后728

王安石集句填《菩萨蛮》728

李清照遭蜚谤728

李清照《醉花阴》729

岳珂论辛词729

辛弃疾《祝英台近》729

陆游《钗头凤》729

张才翁以张公庠诗为词遂得青顾730

王齐叟口占《望江南》答府帅730

孟才人唱《何满子》肠绝730

刘中叟感事作《尘土黄》730

以词取士731

徽宗《眼儿媚》731

晁端礼进《并蒂芙蓉》词731

侯蒙自题肖象于风筝731

江致和元宵遇仙女731

宇文叔通《迎春乐》本事732

张元干送胡铨《贺新郎》词732

李方叔戏作《品令》咏善讴老翁732

任方《雨中花》本事732

赵才卿应命立就《燕归梁》733

《钗头凤》原名《撷芳词》733

知寨赋《驻马听》赠泸南妓733

聂胜琼《鹧鸪天》赠李之问终成眷属733

刘浚咏杖鼓乐妓733

寡归听曲守节 志坚734

太学士送穷《临江仙》734

业镜734

张安国赋《六州歌头》734

邵公序赠岳武穆词734

刘改之与康伯可不同的遭遇735

徐君宝妻词735

莲子结成花自落735

元遗山雁邱词735

郑无党报许将所好735

韩世忠赠词孙仲虎736

词谶736

张才翁改张公庠诗为词736

孙巨源736

江西烈女词737

洪觉范禅师赠女真词737

邹志完陈莹中以长短句相谐乐737

王元泽平生只作一词738

曾觌进《壶中天》词得赐738

《安公子》曲调为亡国之音738

麦秀两岐738

掘地得石刻有《鱼游春水》词738

《鱼游春水》词得于古碑738

连可六十二岁词739

杨慎歌词739

王三绿739

邢俊臣滑稽词739

王世贞以伶为师740

醉花图题词740

翰墨有缘740

王幼霞与朱古微相得也740

王幼霞词清通温雅741

与半塘文字定交741

况夔笙遇知己741

况夔笙述其填词之自历742

况夔笙善学习742

沉顿于词滋甚742

大鹤山人被服雅儒743

蒋鹿潭爱情遗事743

蒋春霖《琵琶仙》其声甚哀743

文廷式病中作《南乡子》744

朱古微述其填词之自历744

【考订辨正】746

词调之起746

声律之源关乎风气746

天宝乐曲多以边地为名746

《霓裳羽衣曲》由来746

阿滥堆747

荔枝香747

凌波神747

夜半乐747

虞美人747

兰陵王747

《六么》别名747

大曲747

念奴娇748

雨淋铃748

菩萨蛮748

望江南748

后庭花748

杨柳枝748

沁水公主园748

《上江虹》、《红窗影》749

《菩萨蜜》、《苏幕遮》749

《从军五更转》与《龙舟五更转》749

《夜夜曲》即《昔昔盐》749

小梁州749

炀帝曲名749

回纥749

穆护砂749

唐人《破阵乐》《何满子》皆祖陆琼《饮酒乐》749

王褒《高句丽曲》与陆琼《饮酒乐》同调749

迎客送客曲749

乐曲的“解”“词”“声”等750

《朝天紫》非为“朝天子”750

如梦令750

《醉公子》又名《四换头》750

《阿那》、《纥那》为曲名750

《小秦王》等为七言绝句的变腔750

《望江南》即唐《法曲献仙音》750

六州歌头750

鼓吹、骑吹、云吹751

燕?莺转751

双鱼洗751

同调异名考751

换头751

《清平乐》二阕非为太白作752

李白《清平调》诗非《清平乐》词752

太白遗词752

拍板考752

《风》诗三百用意各有所在752

“汉殿夜凉吹玉笙”词作者之辨753

徐昌图为唐人753

后主围城中作词753

韩偓诗集冯延巳词集皆名《香奁》753

“吹皱一池春水”作者异说753

李珣词误作铁铉753

柳永淫词754

东坡《西江月》作地考754

晏几道《小山词》初号《乐府补亡》754

欧词有伪754

欧阳修《生查子》754

“花深深”非为欧阳修词754

穷塞主词自有来处754

东坡言《如梦令》本唐庄宗所制755

歌不碍文文不碍歌755

宋时已称东坡为“坡仙”755

东坡《贺新郎》“乳燕飞华屋”非为歌妓秀兰而发755

毫厘千里755

“明珠溅雨”系用典756

天粘衰草756

秦少游《满庭芳》一字考756

“斜阳暮”并非重复756

“云山万里”为“云山万重”之误756

说巫燕郢756

山谷十六岁作《画堂春》756

周邦彦“以词获罪”考757

《西江月》非温公所作757

林逋不娶辨757

宋夫妇词757

味在酸咸之外757

《豆叶黄》系吕渭老所作757

驳稼轩词“多用事,而欠流便”之论758

《秋霁》非陈后主作758

杨用修《元夕词》用紫姑事758

朱淑真被诬758

《断肠集》758

《闻笛》非张子野作758

《花深深》乃李婴之作759

姚勉赠杨直夫词759

文山所和《满江红》原词作者辨759

“??”为“垂缨”759

“银字”解759

“也啰”中的“啰”作罗打切759

“闵子里”为“暗地里”759

“妖邪”为“夭邪”之误759

“叶未凋”非为“草木凋”760

“点”非“照”760

等身全760

“草薰”非为“草芳”760

山和尚水秀才760

“夏侯衣”指帘也760

“蜜炬”乃烛也760

“闷损人”应为“瘦杀人”760

“玉东西”为酒760

黄额761

“垂螺”与“双螺”761

靥饰761

花翘761

“麝月”解761

“凝”音“佞”761

“泥”“?”“妮”同解761

银蒜762

椒图762

《解红》非吕洞宾作762

日蓦762

词家多用心字香762

檐花762

“孟婆”即“风”762

夭斜762

《乐府雅词》之误763

《古今词话》不足信763

“卵色天”非为“柳色天”763

四雨误作四面763

《诗余图谱》《啸余谱》多舛误764

《词综》改张可久词764

《草堂诗余》芜陋764

驳坊本刻辛稼轩《丑奴儿近》之误764

《草堂诗余》解765

周美成《应天长》明本遗二十字765

马浩澜《花影集》集名解765

《金荃》《兰畹》之取义765

张惠言《词选》为古今选本之最765

《词律》与《词谱》766

圣叹评诗词直是门外汉766

作词难选词尤难766

朝鲜《高丽史·乐志》词有误767

《词综》《词律》错讹767

万树《词律》与词作767

词学著述贵在有所发明767

《草堂》本源流考768

宋人词才与诗才之辨768

明无词人768

清代闺秀词极盛769

清朝僧道词少769

弇州不工词770

见事多,识理透770

无才情便无兴会770

修养770

【学词作词】770

古者歌工乐工皆非庸人770

萧萧索索牖下风771

作词宜多读书771

填词之助771

投铁即金771

读书不可无识771

工于作词必长于论词771

投铁即金771

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772

词家于古文诗赋亦贵兼通772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772

诗人对外物的态度773

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态度773

三种境界773

词人须忠实774

词尤重内美774

性情为词所陶冶774

词心774

填词第一要襟抱775

我之心与昔人会775

有志然后有学775

贵养776

襟度776

切忌自恃天资776

词家之金针777

情语与绮语777

风雅之蟊贼声律之狐鬼777

立意777

词情须屏去浮艳乐而不淫777

晏几道谈作词动机777

作词须推敲吟嚼777

高妙在于气味778

赤子随母啼笑,乡人缘剧喜怒778

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778

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778

词意贵新778

景中含情778

陡然一惊词中妙境779

词与古诗同义779

蓬山顶上779

雕组不失自然779

身作马形以凝思779

言情宜迷离惝况780

风人比兴之旨780

妙在寄言780

情景相融780

词贵移情780

词以意趣为主780

作词用意用字780

意在笔先神余言外781

词家刻意俊语浓色781

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781

填词长调以情致见佳781

比与兴之别782

入门之始先辨雅俗782

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782

其真处有自然流出者783

词当意余于辞783

万象皆为我用783

境非独谓景物也783

词宜恰到好处784

词笔固不宜直率宜真率784

无词境即无词心784

作词要重拙大784

填词须先求凝重785

作词要意不晦语不琢785

作词要句中有意786

以清丽之笔作淡语786

由无情说到有情786

融重与大于拙中786

词有远淡取神787

初学填词首在运意787

词宜融情入景787

小令首重造意788

词以意境为上788

词笔莫妙于留788

作词之法造意为上788

陈言务去789

比兴说789

词以意为主789

行文有两要素790

作法790

词句难得全篇 皆好790

“君不见”为诗词纲目790

语词复用790

填词之人当以可歌者为工790

论作词之法791

咏物须用事印证791

慢词作法791

词中令曲难作791

咏物词难作791

咏物不可直说792

咏物最忌说出题字792

作大词与作小词法792

尽美之作792

取形不如取神793

作词“四贵”793

立意命句与音调793

填词要诀793

包慎伯论意内与言外793

新雅变蓄794

咏物指南794

词以白描为妙794

各调作法794

词宜浑成794

作词必先选料794

节 序词须脱俗率795

作词五要795

词岂易言哉795

作词气体要浑厚795

词要情、韵、气795

言近旨远其味乃厚796

咏外有词方是好词796

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796

感时之作必借景以形之796

词贵相题选调797

真实情景寓于忘言之顷797

作词要择题797

填词景中有情797

以性灵语咏物798

初学作词之法798

填词之法798

贵拙798

治小令途径799

填词三步799

章 法799

结句须要放开799

前后段必须联属800

起句好难得800

词起结最难800

起句应见所咏之意800

作词要善救首尾800

词家四字金丹800

中长调须一气呵成801

过变言情801

长调难于语气贯串801

词要善于煞尾801

词须注重后篇801

愈转愈深801

空中荡漾801

前半泛写后半专叙802

长调须前后贯串神来气来802

词贵首尾一线802

结句以空灵为佳802

蛇灰蚓线之妙802

词有点染802

词要放得开收得回803

词贵得缩字诀803

制词须布置停匀血脉贯穿803

章 法浑成句法精炼字法新隽803

信笔写去自饶深厚803

词中起结最难804

词重发端804

词中换头须辞意断而仍续804

词眼804

词贵开宕804

词须用意深用笔曲805

词当于空处起步闲处着想805

词贵愈转愈深805

作词须知暗字诀805

填词须讲字法句法章 法806

词之用笔直与古文806

曲直之用806

守律807

填词最宜讲究格调807

限用入声807

疏密之用807

虚实之用807

词走腔皆不得为善808

词中起收对808

择韵为先808

调有数名宜从朔808

填词宜选调808

词之音律先在分别去声808

词之有定律不能缅越809

词中四声最为着眼809

用字当知上去入809

守律诚至苦亦有至乐境809

词不应舍五音而讲四声810

词曲押入声韵最宜斟酌810

守四声并无牵强之病810

论对句810

严律810

填腔之法811

制腔之法811

辨词体须严词律811

词有拗调拗句811

用韵须观通别812

词曲俱可四声并押812

万氏论字不论音之误812

词之美听813

词须注意音调813

词音缓急813

先审音后论韵813

《词律》不知宫调之误813

初学不必守四声814

填词贵能以轻御重814

叠字非填词正轨814

严守四声之乐815

为学815

以心为主815

兼善两宋815

取瑜掷瑕815

北宋南宋不可偏废816

学词贵得其本源816

学词之法816

转益多师816

读词须谛审咀味816

师玉田而不师其沉郁是买椟还珠也817

善为词者贵久而愈新817

闲情之作亦不易工817

苏辛词后人不能摹仿817

作词贵求其本原818

初学宜先多读唐宋词818

学词贵在能诗之后818

词宜熟读818

作者用心与读者用心819

善学者博观约取819

读词应辨明精华与糟粕819

取其精华遗其糟粕819

词当辨气韵趣味820

词选善本820

学词当自叩用工甘苦820

习惯杀人820

郑文焯自述学词经历821

词外求词821

词学程序821

读词之法822

学填词先学读词822

变古之法不变古之理822

善于运用化腐为奇822

其秀在骨其厚在神823

善变化者非必墨守一家之言823

梦窗密处易学厚处难学823

读词如饮醇醪824

佳词宜多读824

况周颐为词自述824

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824

作词当以读词为权舆825

词之选本宜审825

宋初诸公工小令825

学词切勿先看近人词826

看词宜细分析826

以真赏之眼光发见其真意826

周邦彦贺铸词用唐诗827

用江上数峰青之句填词827

王逐客用山谷语827

何籀“四远”句本出宋祁827

因袭827

张耒诗用东坡词意828

学东坡者各家短长828

取四家之所长去四家之所短828

词非不可学828

屋下架屋为人贱仆828

者也之乎828

辛稼轩用李易安词语829

宋人用休文诗829

少游袭隋炀帝诗829

瞿山阳袭后村词829

少游《八六子》829

啸余谱多误829

陈大声袭欧词829

欧词石诗830

齐己诗与宋人小词830

辛词化用晋帖语830

欧苏李词用前人语830

填词必诉六朝830

叶少蕴《鹧鸪天》用东坡诗830

杜安世词多袭前人830

拾得珠玉化灰尘831

运以变化不见痕迹831

翻旧为新之法831

宋子京《蝶恋花》效韦端己831

词袭前人语831

后人套袭李白词831

学小山梦窗体不可太过832

修改832

贺方回《石州慢》自改其句832

修改832

词要善用虚字832

极炼如不炼833

尤物衣蔽衣833

炼字与炼句833

新而妥奇而确833

于好发挥笔力处用功833

词宜有警句833

欧词用“出”字834

乐府用“取”字834

长句与短句834

好词不易改834

“太液波翻”改“太液波澄”则不协音律834

词体贵洁835

尚密丽者失于雕凿835

词贵炼字835

千锤百炼之说多施诸字句835

词须累改835

词之用字务在精择836

词全赖虚字灵活836

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836

炼字琢句不可不慎837

情景交炼而词成837

词中语句须锤炼837

德祐改俞国宝词一字837

改词须知挪移法837

改词之法838

用典838

用成语贵浑成838

运用书卷有法838

用成语不如用造语839

运化无迹方为妙手839

邹程村论用典839

用事不为事所使839

用事最难839

词忌牛鬼蛇神839

词病840

词忌有书本气840

词有三忌840

情与亵840

词忌直说840

百补破衲840

词不可参一死句840

词忌二句合音841

词不能失腔841

近人妄作自度曲841

好立调名最无谓841

词忌连用数去声或入声841

娼妇倚门腔梨园献丑态841

清真《渡江云》语病842

杨孟载与黄山谷咏雪词842

“鸣禽”曰“碎”于理不通842

续葭萌驿壁词亦狗尾续貂矣842

拗句不可改842

南宋多堆积雕琢之弊843

词之五弊843

淫词艳语有害于人心风俗843

近世词有三弊843

词妖843

词坏于秦黄周柳之淫靡844

宋词用韵三病844

词之忌844

回文等皆是词中下乘844

词有故作朴直语而实形粗鲁者844

作诗作词不可有腐儒气845

措词不雅终不足贵845

词人好作精艳语845

词忌用替代字846

词不可浮艳鄙陋846

词中浅薄聪明语不足重846

词中连用叠字皆非正道846

纤秾损其真气847

《提要》讥用代字847

为学忌东施之效捧心847

游词之病847

词万不可作儇薄语848

词意固宜清空而举典尤忌冷僻848

不可立宗派不可偭体裁848

词难工848

袭其貌似的麒麟楦849

词忌做849

词勿涉呆849

纤佻之病须痛改850

1992《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葆全主编;王昶等撰写 1992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诗话和词话(1985 PDF版)
诗话和词话
198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神话大词典(1998 PDF版)
中国神话大词典
1998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中国历代诗话词话选粹  下(1999 PDF版)
中国历代诗话词话选粹 下
1999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国历代诗话词话选粹  上(1999 PDF版)
中国历代诗话词话选粹 上
1999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后妃辞典(1991 PDF版)
后妃辞典
1991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字典词典史话(1998 PDF版)
中国字典词典史话
1998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古代神话(1960 PDF版)
中国古代神话
1960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1987 PDF版)
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
1987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诗话辞典(1996 PDF版)
中国诗话辞典
1996 北京:北京出版社
古代辞书史话(1986 PDF版)
古代辞书史话
1986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笑话(1958 PDF版)
中国古代笑话
1958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国古代神话(1988 PDF版)
中国古代神话
198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诗话和词话(1983 PDF版)
诗话和词话
198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历代诗话词话选(1984 PDF版)
历代诗话词话选
1984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国民俗故事(1989 PDF版)
中国民俗故事
1989 深圳:海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