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简注》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一、二元论(第3页)1

二、新康德主义(第7页)1

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7页)2

四、实用主义(第7页)3

五、逻辑实证主义(第7页)4

六、语义哲学(第7页)4

七、存在主义(第7页)5

八、新托玛斯主义(第7页)6

九、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曾经在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间有过很大的影响(第7页)6

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第8页)7

十一、古印度的斫婆伽派(第8页)8

十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第9页)9

十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第9页)9

十四、孔子(第9页)10

十五、孟子(第9页)10

十六、荀子(第9页)11

十七、墨家的唯物主义学说(第9页)11

十八、法家的韩非的唯物主义学说(第9页)12

十九、老子(第10页)13

二十、王充(第10页)13

二十一、董仲舒(第10页)14

二十二、范缜(第10页)15

二十三、柳宗元(第11页)15

二十四、刘禹锡(第11页)16

二十五、二程(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第11页)17

二十六、朱熹(第11页)17

二十七、陆象山(第11页)18

二十八、王阳明(第11页)18

二十九、王安石(第11页)19

三十、陈亮和叶适(第11页)19

三十一、王廷相(第11页)20

三十二、王船山(第11页)21

三十三、颜元(第11页)21

三十四、戴震(第11页)22

三十五、唯名论反对唯实论的斗争(第11页)23

三十六、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第13页)23

三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第13页)24

三十八、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第14页)25

三十九、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第14页)26

四十、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唯物主义(第15页)27

四十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15页)28

四十二、细胞学说(第17页)29

四十三、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第17页)29

四十四、达尔文的进化论(第17页)30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30

一、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第30页)30

二、新陈代谢(第31页)31

三、“生命力”(第31页)32

四、遗传和变异(第31页)33

五、马赫(第32页)34

六、杜威(第32页)34

七、元素的放射性现象(第34页)34

八、磁矩和自旋(第35页)35

九、基本粒子(第35页)36

十、“回位旋”、“奇异性”(第35页)36

十一、中子(第36页)37

十二、质子(第36页)37

十三、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第37页)38

十四、“唯能论”(第38页)39

十五、电子和正电子可以转化为光子(第38页)40

十六、牛顿(第38页)40

十七、相对主义(第40页)41

十八、诡辩论(第40页)41

十九、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可不可方可”(第40页)42

二十、新实在主义(第42页) 四42

二十一、社会达尔文主义(第42页) 四42

二十二、新马尔萨斯主义(第42页)43

二十三、马赫断言,空间和时间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是用来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第44页)43

二十四、非欧几里德几何学(第44页)44

二十五、相对论(第44页)44

第三章物质和意识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54页)45

二、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55页)46

三、“物活论”(第55页)47

四、意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按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第57页)47

五、中枢神经系统(第58页)48

六、人的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第63页)49

第四章对立统一规律50

一、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第70页)50

二、规律是现象中普遍的稳定的联系。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经常巩固的(保守的)“东西”,“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第70页)50

三、折衷主义(第71页)51

四、“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第73页)51

五、列宁说:“在数学中,正和负……,”是矛盾的统一(第74页)52

六、列宁说:“在数学中……微分和积分”是矛盾的统一(第74页)52

七、列宁说:“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是矛盾的统一(第74页)53

八、列宁说:“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是矛盾的统一(第74页)53

九、物质的微观结构(第74页)54

十、原子核和电子的矛盾(第74页)54

十一、粒子和反粒子的矛盾(第74页)54

十二、颗粒性和波动性的矛盾(第74页)55

十三、庸俗进化论(第76页)55

十四、德波林学派(第78页)56

十五、“生物社会学”(第79页)57

十六、“相反皆相成也”(第88页)57

十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88页)57

十八、无冲突论(第90页)58

十九、外部冲突(第94页)58

第五章质量互变规律59

一、事物的属性是事物的质的表现,是在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第97页)59

二、组成物质元素的各种最小粒子在空间排列的不同也表现着量的差异(第99页)59

三、原子量的变化引起元素的质的变化(第101—102)60

四、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一切质的差别,或是基于不同的化学成分,或是基于运动(能)的不同的量或不同的形式,或是—差不多总是这样—同时基于这两者。所以,没有物质或运输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第102—103页)60

五、“激变论”(第103页)62

六、“辩证的转化和非辩证的较化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飞跃,在于矛盾性,在于渐进过程的中断,在于存在和非存在的统一(同一)。”(第103—104页)62

七、质变在每一个别场合都是以严格地确定的方式进行的。(第109页)63

八、爆发式的飞跃(第110页)64

九、非爆发式的飞跃(第110页)64

十、飞跃在时间上的持续,也有种种不同的情形(第111页)65

第六章否定之否定规律66

一、“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第113页)66

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114页)66

三、零比其他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第114页)67

四、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第116页)67

五、虚无主义(第117页)68

六、“无产阶级文化派”(第118页)68

七、“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第118页)69

八、“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第118页)70

九、“大日逝,逝日远,远日返”(第118页)70

十、黑格尔的三段式(第123页)71

第七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72

一、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第130页)72

二、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第131页)72

三、不质和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列宁说:“规律就是联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第131页)73

四、列宁说: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第132页)74

五、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第134页)74

六、“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第136页)75

七、列宁说:“内容和形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斗争。抛弃形式、改造外容。”(第139页)75

八、决定论(第140页)77

九、非决定论(第140页)77

十、“原因和结果只是各种事件的世界性的相互依存、(普遍)联系和相互联结的环节,只是物质发展这一链条上的一环。”(第142页)78

十一、“偶然论”(第146页)78

第八章认识和实践79

一、“良知”(第153页)79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和者,殆而已矣。”(第154页)79

三、“自在之物”(第155页)80

四、“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第155页)80

五、列宁指出:“康德贬损知识,是为了给信仰开辟地盘。”(第156页)80

六、“符号论”(第157页)81

七、“象形文字论”(第157页)82

八、“践履笃行”(第160页)82

九、概念(第168页)82

十、判断(第168页)83

十一、推理(第168页)83

十二、综合(第168页)84

十三、抽象(第169页)84

十四、列宁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第169页)84

十五、逻辑(第170页)85

十六、唯理论(第173页)86

十七、经验论(第173页)86

第九章真理87

一、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第179页)87

二、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第182—183页)88

三、古典力学(第183页)89

四、量子力学(第183页)90

五、形而上学的独断论者(第183页)90

六、“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第184页)91

七、“良知”是“自家的准则”,“是便知是,非便知非。”(第188页)92

八、“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已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已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已思维的比岸性。”(第188—189页)92

九、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于实践标准的意义,列宁写道:“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第190页)93

十、规律(第191页)95

十一、附:部份省、市高教自学考试哲学试题95

1.贵州省95

2.北京市96

3.上海市100

4.江西省103

5.云南省105

1984《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简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辩证唯物主义(1953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
1953 北京: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1980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1980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78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78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1978.01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1978.0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61年09月第1版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961年09月第1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上(1977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上
1977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949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949 解放社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61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61 北京: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83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8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86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98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
1986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唯物主义辩证法(1985 PDF版)
唯物主义辩证法
1985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1953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
195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1954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
1954 北京: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1958 PDF版)
辩证唯物主义
1958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