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求取 ⇩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第一节文化与传统文化1

一、文化概念的界说与选定1

二、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9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和分期13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期14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期19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28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化期35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38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44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诸说44

二、中国传统文化诸特点47

第二章仁德化国的儒家学说79

第一节先秦儒家的人伦化79

一、孔子:泛爱而亲仁79

二、孟子:以仁德王天下84

三、荀子:隆礼、重法、勘天93

第二节汉代儒家的神学化99

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100

二、三纲五常与正谊明道103

三、德主刑辅、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108

第三节宋代儒家的哲理化113

一、“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115

二、“存天理,灭人欲”117

三、理一分殊:121

第四节儒家的人生哲学模式123

一、圣贤、君子——儒家的理想人格123

二、三纲八目——人格完善的基本途径127

三、大同、小康、天下为公——君子人格的终极目标132

第五节儒学与现代化137

一、儒学的两重性140

二、儒学与现代化的冲突148

三、儒学与现代化的契合158

四、儒学与东亚经济发展174

五、现代新儒家180

第三章以无为本的道家学说200

第一节先秦道家学说的理论构建200

一、早期道家思想的萌芽201

二、老子的思想203

三、庄子的思想209

第二节道家学说的流绪217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217

二、道教的兴衰222

三、魏晋玄学237

四、宋代时期的“道”学思想247

五、封建末期“道”学的衰微253

第三节道家人生哲学模式256

一、道家理想人格256

二、不以物役人与返朴归真259

三、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261

四、与时迁移与功成身退263

第四节儒道互补的奥秘265

一、阳刚与阴柔266

二、进取与退守267

三、庙堂与山林269

四、群体与个体270

五、恒常与变动272

六、肯定与否定274

第五节道学与现代化275

一、现代化的基本要求275

二、中华道学的批判278

三、道家思想的合理性282

第四章兼爱重利的墨家学说291

第一节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思想291

一、爱无差等的仁爱精神291

二、利即是义与志功合一的功利原则294

第二节尚贤与尚同的政治思想297

一、有能则举之的尚贤主张297

二、上同一义的尚同思想300

第三节墨家的科学精神302

一、名实耦的认识论302

二、明是非之分的逻辑思想305

三、科技硕果累累310

第四节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312

一、墨家的理想人格312

二、强力而为的进取精神315

三、节俭的生活作风317

四、积极的生命价值观320

第五节墨学与现代化321

一、墨学与现代化的冲突321

二、墨学的现代价值327

第五章据法治国的法家学说338

第一节法家概述338

一、法家主要代表人物338

二、法家的代表作及其特点340

第二节法、术、势的源起与整合341

一、法、术、势的妙旨341

二、韩非对法、术、势的整合343

第三节“争于气力”与“计算之心”344

一、“争于气力”的历史进化说344

二、“计算之心”的人际关系说345

第四节“圣人执要”与君主专制345

一、帝王治具:“圣人执要”345

二、法家思想与君主专制346

第五节法家的人生哲学347

一、法家的理想人格347

二、法家的平等观347

三、法家的独立精神348

第六节法家学说与现代化349

一、法家学说的显著特点349

二、邓小平依法治国的现代民主法制学说351

第六章佛家学说359

第一节佛教的创立及基本思想和戒律359

一、佛教的创立359

二、佛教的基本思想369

三、佛教戒律377

四、佛教的发展与传播381

第二节佛教的中国化393

一、佛教的东传393

二、三学之争与三学合一416

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423

四、中国佛教文化圈432

第三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34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和作用434

二、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437

三、佛教石窟艺术438

四、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438

五、佛教对中国的音乐、天文“医学等方面的影响439

第四节佛教人生哲学模式440

一、佛家理想人格440

二、心如古井442

三、随缘而安443

四、与世无争444

第五节 佛学与现代化445

第七章中国文化精神454

第一节文化精神的含义与功能454

(一)支撑功能457

(二)凝聚功能459

(三)导向功能460

(四)教育功能461

(五)激励功能462

(六)资源功能464

第二节 中国文化精神诸说464

第三节中国文化精神的诸表现472

一、尊祖敬宗473

二、崇一重治479

三、自强不息483

四、贵和持中489

五、民为邦本502

六、平均平等510

七、以道制欲517

八、重德尚正522

九、求是务实529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美德533

第八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537

第一节 文化热的缘由537

第二节文化虚无主义批判541

一、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几种主要观点541

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批判546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555

1998《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文化史新论  关于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化(1987 PDF版)
中国文化史新论 关于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化
1987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PDF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化学奥林匹克(初中版)(1997 PDF版)
化学奥林匹克(初中版)
1997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1998 PDF版)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1998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 PDF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8
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997 PDF版)
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997 济南:齐鲁书社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1998 PDF版)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199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1998 PDF版)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
1998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传统与后现代  科学与中国文化(1996 PDF版)
传统与后现代 科学与中国文化
1996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1992 PDF版)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1992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消蚀或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1997 PDF版)
消蚀或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1997 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 PDF版)
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7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1992 PDF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
1992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1987 PDF版)
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
1987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87 PDF版)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87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