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新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思考》求取 ⇩

第一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奏: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

(三)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关系5

二、基本路线的辩证理解和把握6

(一)是一个中心,不是两个或多个中心6

(二)是两个基本点,不是一个基本点8

(三)基本路线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10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性与个性历史的具体的统一12

(一)共性的规定性12

(二)个性的规定性13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性与个性历史的具体的统一13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意义14

(一)对社会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14

(二)对历史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14

(三)对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7

第二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0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20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20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22

(三)坚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划时代意义24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26

(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26

(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必要前提30

三、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点33

第三讲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42

一、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42

(一)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根本问题42

(二)纠正错误倾向的需要45

二、全面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46

(一)什么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46

(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错误49

(三)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51

三、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体能动性54

(一)正确地发挥主体能动性54

(二)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58

(三)全面提高主体素质61

第四讲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力标准63

一、生产力理论63

(一)生产力范畴63

(二)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与结构65

(三)生产力的发展动力70

二、生产力标准74

(一)生产力标准的理论依据、自身尺度和检验对象74

(二)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79

(三)辩证地把握和运用生产力标准82

第五讲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86

一、把握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方法86

(一)区分动力的“应有”与“现有”86

(二)转换研究动力的视角88

(三)坚持衡量动力的客观标准89

二、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杠杆90

(一)改革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90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利益调节的基本方式93

(三)改革是克服障碍机制的根本途径95

三、“改革动力论”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98

(一)天才的构想与历史的误区98

(二)时代的挑战与新的飞跃101

第六讲运用系统观指导改革开放104

一、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104

(一)现代系统科学的产生104

(二)丰富唯物辩证法的要求105

(三)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的主要内容105

二、社会改革的系统性109

(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的系统思想109

(二)社会系统的特点111

(三)改革工程的系统性115

三、系统观在改革开放中的具体运用122

(一)改革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122

(二)改革的社会环境及深化改革的时机选择124

(三)改革中社会管理的无序和有序127

第七讲建设与发展中若干重要关系的辩证法(上)129

一、计划与市场129

(一)计划与市场的基本内涵129

(二)计划与市场的区别132

(三)计划与市场的统一135

二、速度与效益137

(一)速度和效益在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137

(二)速度与效益的非对称性139

(三)力求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141

三、效率与公平144

(一)效率与公平的基本要求144

(二)效率与公平的两难境地145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48

第八讲建设与发展中若干重要关系的辩证法(下)151

四、改革、发展与稳定151

(一)发展是硬道理,改革为了发展,发展促进稳定151

(二)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改革中发展,在稳定中发展153

(三)维护社会安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154

五、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155

(一)部分先富的前提条件156

(二)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159

(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62

六、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16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16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165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特点168

第九讲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观导向172

一、市场经济所造就的价值观基础172

(一)经济主体具有独立自主性173

(二)按“成就”确立主体的地位174

(三)利益驱迫和诱导型的激励机制174

(四)契约关系基础上的协同机制175

(五)普遍意义的规范体系176

(六)政治国家与经济社会的分离177

二、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取向178

(一)对个体价值的充分肯定178

(二)对竞争价值的充分肯定179

(三)对能力本位的价值肯定180

(四)对功利价值的追求181

(五)对由效率原则引起的差别的合道德评价181

(六)对公正规范的价值追求182

三、市场经济下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82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两重性182

(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84

第十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192

一、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192

(一)经济体制的变革是道德观念变化的根源192

(二)市场经济的正负道德效应194

二、道德与经济的互渗互利196

(一)经济是道德的基础,经济的进步促进道德的进步196

(二)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197

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评价19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评价的前提20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评价的类型201

四、新时期的道德建设202

(一)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202

(二)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步骤203

(三)新时期的完善人格205

第十一讲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206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新时期政治生活的主题206

(一)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06

(二)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时空条件210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意义212

二、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源、表现及性质213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源213

(二)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态217

(三)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221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针224

(一)缓解和化解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原则225

(二)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法226

(三)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227

(四)克服官僚主义、反腐倡廉,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条件228

第十二讲新时期领导思维方式的变革230

一、思维方式与时代背景230

(一)思维方式的内涵与特征230

(二)思维方式的建立与发展231

(三)当代社会与思维方式变革232

二、从政治本位到经济本位234

(一)以政治为本位的思维方式234

(二)以经济为中心的思维方式235

三、从群体一致性到个体能动性237

(一)传统社会与群体一致原则237

(二)现代化社会与个体创造性238

四、从稳健精神到风险意识240

(一)稳健精神的社会基础240

(二)市场经济与风险意识241

五、思维方式变革的评价和意义242

(一)思维方式变革的具体途径242

(二)思维方式变革的评价标准243

(三)领导阶层思维方式变革的历史意义244

第十三讲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246

一、人类的觉醒246

二、“人和自然”与生态平衡248

(一)生态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248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249

三、人类生存的环境战略251

(一)没有破坏的发展252

(二)科学的环境管理254

(三)工农业生产的生态设计254

(四)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环境256

四、为了共和国的明天257

(一)挑战与机遇258

(二)我们的抉择260

第十四讲现代化与人的素质265

一、现代化:百年之梦265

二、现代化呼唤现代人268

(一)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269

(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首要条件271

三、现代人的素质及其培养274

(一)现代人的基本素质274

(二)现代人素质的培养277

后记280

1994《哲学专题新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思考》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安伯,邱飒爽主编 1994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