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求取 ⇩

上篇 经络腧穴1

第一章 经络总论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组成5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5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与作用5

第二节 标本 根结 气街 四海10

一、标本10

二、根结11

三、气街12

四、四海12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13

一、生理功能13

二、病理反应13

第四节 经络的临床应用14

一、诊断方面14

二、治疗方面15

第二章 腧穴总论15

第一节 腧穴的命名与分类16

一、腧穴的概念16

二、腧穴的命名16

三、腧穴的分类16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作用17

一、近治作用17

二、远治作用17

三、特殊作用17

第三节 腧穴的定位法18

一、骨度分寸法18

二、体表标志法18

三、手指同身寸法19

四、简便取穴法20

第四节 特定穴21

一、五输穴21

二、原穴、络穴21

三、俞穴、募穴21

四、八脉交会穴21

五、八会穴21

六、郄穴21

七、下合穴21

八、交会穴21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22

第一节 十二经脉22

一、手太阴肺经(11穴)22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27

三、足阳明胃经(45穴)33

四、足太阴脾经(21穴)46

五、手少阴心经(9穴)53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57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63

八、足少阴肾经(27穴)79

九、手厥阴心包经(9穴)87

十、手少阳三焦经(23穴)91

十一、足少阳胆经(44穴)97

十二、足厥阴肝经(14穴)109

第二节 奇经八脉114

一、任脉(24穴)114

二、督脉(28穴)123

三、冲脉132

四、带脉133

五、阴维脉134

六、阳维脉134

七、阴跷脉135

八、阳跷脉136

第三节 十五络脉137

一、手太阴肺经别络——列缺137

二、手少阴心经别络——通里137

三、手厥阴心包经别络——内關138

四、手太阳小肠经别络——支正138

五、手阳明大肠经别络——偏历138

六、手少阳三焦经别络——外關139

七、足太阳膀胱经别络——飞扬139

八、足少阳胆经别络——光明139

九、足阳明胃经别络——丰隆140

十、足太阴脾经别络——公孙140

十一、足少阴肾经别络——大钟141

十二、足厥阴肝经别络——?沟141

十三、任脉别络——尾翳141

十四、督脉别络——长强142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143

第四节 奇穴143

一、头颈部143

二、项背腰部146

三、胸腹部147

四、四肢部148

中篇 针法灸法152

第一章 毫针法152

第一节 毫针的基本知识152

一、九针152

二、毫针结构和保养153

第二节 针刺练习154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155

一、针具的准备155

二、做好解释工作155

三、消毒155

四、选择体位156

五、治疗态度157

六、医生的体位157

第四节 毫针刺法157

一、进针157

二、进针角度和深度159

三、行针与得气160

四、针刺补泻161

五、留针与出针162

第五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164

一、晕针164

二、滞针165

三、弯针165

四、折针165

五、针刺损伤165

第六节 针刺的注意事项167

第二章 灸法(附:拔罐法)168

第一节 灸用材料168

第二节 灸法的分类与操作169

一、艾炷灸169

二、艾条灸171

三、温针灸172

四、温灸器灸172

五、药物灸173

第三节 灸法的作用174

第四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174

一、点穴与体位174

二、施灸的程序175

三、施灸量的大小175

四、灸疮的处理175

五、灸法的禁忌175

附:拔罐法176

第三章 其他针法178

第一节 三棱针178

一、操作方法179

二、适应范围179

三、注意事项179

第二节 皮肤针179

一、操作方法180

二、适应范围180

三、注意事项180

第三节 皮内针181

一、操作方法181

二、适应范围181

三、注意事项181

第四节 火针182

一、操作方法182

二、适应范围182

三、注意事项182

第五节 电针182

一、应用器材182

二、操作方法182

三、适应范围183

四、注意事项183

第六节 水针183

一、用具及常用药物183

二、操作方法184

三、适应范围184

四、注意事项184

第七节 埋线185

一、器材和穴位185

二、操作方法185

三、适应范围186

四、注意事项186

第八节 耳针186

一、耳廓表面解剖186

二、耳与经络脏腑187

三、耳穴的分布187

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190

五、耳针的应用191

第九节 头针193

一、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193

二、操作方法195

三、适应范围195

四、注意事项195

第四章 针刺麻醉196

第一节 针麻的特点196

第二节 针麻的方法197

第三节 针麻的要求200

下篇 治疗202

第一章 治疗总论202

第一节 脏腑经络辨证202

一、肺202

二、大肠203

三、胃203

四、脾204

五、心204

六、小肠205

七、肾205

八、膀胱206

九、心包206

十、三焦206

十一、肝207

十二、胆207

第二节 针灸准则208

第三节 配穴处方208

一、配穴原则209

二、特定穴的应用210

第二章 治疗各论213

第一节 内科病证213

感冒213

中暑215

疟疾217

咳嗽219

哮喘221

肺痨224

呕吐226

呃逆228

噎膈(附:反胃)229

胃痛231

腹痛233

泄泻235

痢疾237

便秘239

脱肛240

胁痛242

黄疸244

水肿245

心悸247

不寐249

郁证251

痫证252

癫狂255

淋证256

癃闭258

遗精(附:阳痿)260

疝气262

头痛264

中风266

面瘫269

眩晕271

痹证273

痿证275

腰痛277

第二节 外科病证278

疔疮278

乳痈280

肠痈282

痔疮284

瘰疬286

瘿气287

丹毒289

扁平疣291

牛皮癣292

斑秃294

风疹295

破伤风296

扭伤298

第三节 妇科病证300

月经不调300

痛经302

经闭303

崩漏305

带下病307

妊娠恶阻309

滞产311

胞衣不下312

产后腹痛313

产后血晕315

乳少316

阴挺317

第四节 儿科病证319

顿咳319

小儿泄泻321

疳疾323

急惊风(附:慢惊风)324

小儿痿证327

小儿遗尿330

痄腮331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333

目赤肿痛333

眼睑下垂334

近视336

耳鸣耳聋337

聋哑339

鼻渊341

鼻衄342

牙痛343

咽喉肿痛345

附篇347

一、子午流注针法347

二、灵龟与飞腾八法360

三、针灸经文节录363

四、针灸歌赋辑要365

五、古代体表部位名词解376

《针灸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针灸学(1974 PDF版)
针灸学
197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针灸学(1980.05 PDF版)
针灸学
1980.05
针灸学(1975.07 PDF版)
针灸学
1975.07 上海人民出版社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1979 PDF版)
针灸学
1979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1984 PDF版)
针灸学
1984
针灸学(2020 PDF版)
针灸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夫妻理财(1996 PDF版)
夫妻理财
1996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针灸学(1979 PDF版)
针灸学
197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针灸学(1997 PDF版)
针灸学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针灸学(1979 PDF版)
针灸学
197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针灸学(1983 PDF版)
针灸学
198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