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地质学原理》求取 ⇩

第一节 地质学与动力学质学1

绪论1

第二节 研究的程序和方法2

第一篇 动力地质作用的物质基础--地球和地壳5

第一章 地球5

第一节 固体地球的物理性质5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5

二、地球的密度和压力6

(一) 地球的平均密度和地内密度的变化6

(二) 地球内部压力及其变化7

三、地球的重力7

(一) 地表重力场和重力异常7

(二) 地球内部的重力变化8

四、地球的放射性8

(一) 放射性物质在地球内部的分布8

(一) 地球内部温度及其变化9

(二) 放射性的表现的放射性异常9

五、地球的温度9

(二) 地表热流和地热异常10

六、地球的磁性11

(一) 地磁场和地磁要素11

(二) 地磁场的变化和地磁异常12

(三) 地磁场的成因13

(四) 古地磁13

七、地球的电性15

(一) 地电的来源和在地内的分布15

(二) 地电场的变化的地电异常15

八、地球的弹塑性16

(一) 固体地球弹塑性的表现16

(二) 地球内部的弹性和塑性16

(二) 地球外圈及其划分依据18

(一) 地球内圈及其划分依据18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18

一、地球分圈18

二、地球内圈的特征20

(一) 地壳20

(二) 地幔21

(三) 地核23

(四) 地球的化学成分23

三、地球外圈的特征24

(一) 大气圈24

(二) 水圈25

(三) 生物圈28

一、地壳的表面特征30

(二) 丘陵30

(一) 山地30

第一节 地壳的表面形态特征30

第二章 地壳30

(三) 平原31

(四) 高原31

(五) 盆地31

(六) 洼地31

三、海底 地形31

(一) 大陆架、大陆坡31

(二) 大陆基、海沟与岛弧35

(三) 洋脊、洋隆与海岭37

(四) 洋盆38

第二节 地壳均衡现象38

第三节 地壳的化学组成40

第四节 矿物41

二、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42

(一) 矿物的外形42

(二) 矿物的颜色与条痕43

(四) 矿物的解理与断口44

(五) 矿物的硬度44

(三) 矿物的光泽44

一、岩石的概念45

第五节 岩石45

二、岩浆岩45

(一)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与颜色45

三、矿物的基本特征45

(六) 其它性质45

(二) 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52

(三) 常见的岩浆岩53

三、沉积岩54

(二) 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55

(三) 常见的沉积岩55

(一)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与颜色55

(二) 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58

(一) 变质岩的概念及其物质成分58

(三) 常见的变质岩58

四、变质岩58

第六节 地质构造59

一、水平构造60

二、倾斜构造60

三、褶皱构造61

(一) 褶皱的基本形态61

(二) 褶皱要素62

(三) 褶皱的主要类型63

四、断裂构造64

(一) 节理64

(二) 断层65

第七节 地壳演化的时代概念68

一、相对年代及其确定68

二、地质时代单位和地层单位69

三、同位素年龄(绝对年龄)及其测定70

四、地质年代表70

五、地质时代名称的来源72

一、内能73

第一节 地质作用的能73

(一) 旋转能73

第三章 地质作用概述73

(三) 热能74

(四) 结晶能与化学能74

(二) 重力能74

二、外能75

(一) 太阳辐射能75

(二) 生物能80

(三) 岩浆作用81

(四) 变质作用81

(二) 地震作用81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81

(一) 风化作用81

(二) 剥蚀作用81

(一) 构造运动81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81

第二节 地质作用分类81

(三) 日月引力能81

(四) 沉积作用82

附:地质作用分类表82

(三) 搬运作用82

(六) 硬结成岩作用83

(五) 负荷地质作用83

第二篇 内动力地质作用84

第四章 构造运动84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84

一、构造运动的方向性84

(一) 水平运动84

(二) 升降运动85

二、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85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证据88

一、地貌标志88

二、地质证据88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91

一、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特征91

(一) 地壳的活动带91

二、构造运动的历史发展规律92

(二) 地壳的稳定区92

(三) 板块构造对构造运动分布特征的看法92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原因93

第一节 地震的性质94

一、地震的类型94

第五章 地震作用94

三、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96

(一) 地震震级96

二、震源和震中96

(二) 地震烈度97

(一) 地球物理场的变化98

一、震前的地震地质作用98

(二) 地形变98

第二节 地震地质作用98

(三) 地下水的水位、水量和化学成分的变化99

二、震后的地震地质作用99

一、地震活动带的地理分布102

第三节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102

(一) 世界地震活动带102

三、地质历史上的地震地质作用痕迹102

(二) 我国的地震活动带104

二、震源的深度分布105

三、板块构造理论对地震分布的解释105

一、断层说106

二、相变说106

第四节 构造地震的形成机制106

三、岩浆侵入说107

第五节 地震的预测和预防107

第一节 火山作用109

一、火山的活动现象109

第六章 岩浆作用109

二、火山喷出物110

(一) 火山气体110

(二) 熔浆111

(三) 火山碎屑113

三、火山喷发类型及喷出岩体产状114

(一) 按喷发途径的分类114

(二) 按喷发状态的分类116

第二节 侵入作用117

一、以机械力挤入围岩117

第三节 岩浆的起源与演化119

一、原生岩浆问题119

二、以热力熔化围岩119

(一) 同化混染作用120

(二) 分异作用120

二、岩浆的演化过程120

(三) 伟晶作用121

(四) 气液作用121

一、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122

(一) 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122

第四节 岩浆活动的基本特征122

二、岩浆活动的历史发展特征123

(一) 火山活动的历史发展特征123

(二) 侵入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123

(二) 侵入活动的历史发展特征124

一、变质作用的因素125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原理125

(一) 温度125

第七章 变质作用125

(二) 压力126

(三) 化学活动性流体126

二、变质作用的方式127

(一) 重结晶作用和变质结晶作用127

(三) 脱水反应128

(四) 脱碳反应128

(二) 交代作用128

(五) 还原反应129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130

一、接触变质作用130

二、碎裂变质作用131

三、区域变质作用131

四、混合岩化作用132

一、变质相135

二、变质带135

第三节 变质相及变质带135

第四节 变质作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发展特征137

一、物理风化作用138

第一节 风化作用的类型138

(一) 物理风化作用的进行方式138

第八章 风化作用138

第三篇 外动力地质作用138

二、化学风化作用140

(一) 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方式140

(二)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140

(二) 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142

三、生物风化作用142

(一) 生物风化作用的进行方式143

(二) 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143

一、气候因素144

二、地形因素144

第二节 影响风化作用速度的因素144

(一) 岩石矿物成分145

(二) 岩石的结构与构造145

三、地质因素145

第三节 风化壳的概念146

一、基岩、露头和风化壳的概念146

(三) 构造运动146

二、风化壳的基本类型148

第九章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149

第一节 地面流水的运动150

一、流水中水质点运动的方式150

二、流水的动能152

一、近水平方向(河床纵剖面方向)的力153

二、坚直方向的力153

第二节 地面流水水力作用原理153

一、雨蚀作用155

二、片流的地质作用155

第三节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155

三、洪流的地质作用157

第四节 河流的侵蚀作用158

一、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式158

(一) 溶蚀作用158

(二) 水力作用158

(三) 磨蚀作用158

二、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158

(一) 下蚀作用158

(二) 侧蚀作用163

(三) 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的关系165

一、河流搬运物的来源与搬运作用方式166

二、河流的化学搬运166

(一) 机械搬运方式167

(二) 河流的机械搬运力和机械搬运量167

三、河流的机械搬运167

(三) 分选作用、磨圆作用和磨细作用168

第五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168

第六节 河流的沉积作用169

一、沉积作用原因169

二、各主要场所的河流沉积作用170

(一) 谷底沉积作用170

(二) 山口沉积作用171

(三) 河口沉积作用171

三、冲积物及其特征173

第七节 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175

第一节 地下水的运动177

一、地下水运动的条件177

第十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177

二、地下水的运动与地下水的类型178

三、泉及其类型181

一、地下水的潜蚀作用182

(一) 潜蚀作用方式182

第二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182

(二) 可溶性岩石地区潜蚀作用过程183

(三) 影响潜蚀作用的因素187

二、地下水的搬运作用188

(一) 地下水的机械沉积作用189

(二) 地下水的化学沉积作用189

三、地下水的沉积作用189

一、冰川的形成与主要类型191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类型与流动191

(一) 雪原与雪线191

第十一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191

(二) 冰川的形成192

(三) 冰川的主要类型192

(一) 冰川流动的原因与方向194

(二) 冰川流动的速度与冰川冰变形194

二、冰川的流动194

三、冰川消融与冰川进退现象196

一、冰川的刨蚀作用197

第二节 冰川的地质作用197

(一) 刨蚀作用的方式197

四、冰川动力的性质与大小197

(二) 山丘冰川蚀刨地面的过程199

(三) 大陆冰川的刨蚀作用200

(一) 冰川搬运作用的特点与方式201

(二) 冰运物来源与冰运物在冰川内部的分布201

二、冰川的搬运作用201

(一) 冰川堆积作用的原因203

(二) 冰川主要堆积地点203

三、冰川的堆积作用203

(三) 冰碛物特点204

第三节 冰水及其地质作用205

一、冰水的来源及分布205

二、冰水地质作用的特点206

一、海水的运动207

第一节 海水的动力及影响动力的因素207

(一) 海浪207

第十二章 海洋地质作用207

(二) 潮汐209

(三) 洋流210

(四) 浊流210

二、海水的化学作用212

(一) 盐度212

(二) pH值213

(三) Eh值213

(四) 二氧化碳和碳酸系214

三、海洋生物作用215

第二节 海水的剥蚀作用216

一、海水的机械剥蚀作用216

二、海水的溶剥作用和生物剥蚀作用217

三、潮流和洋流的剥蚀作用218

第三节 海水的搬运作用219

一、海水搬运作用的方式219

四、浊流的侵蚀作用219

二、不同海水运动的搬运作用220

(一) 海浪的搬运作用220

(二) 潮流的搬运作用221

(三) 洋流的搬运作用221

(一) 陆源物质222

一、沉积物质来源222

(二) 生物222

第四节 海洋的沉积作用222

(四) 浊流的搬运作用222

三、滨海带的沉积作用223

二、沉积环境223

(一) 海滩沉积作用223

(四) 宇宙物质223

(三) 火山物质223

(二) 潮坪沉积作用224

(三) 沙坝及沙嘴沉积作用225

(四) 泻湖沉积作用225

四、浅海带的沉积作用226

(一) 浅海的碎屑沉积作用227

(二) 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228

(三) 浅海的生物沉积作用230

五、半深海和深海带的沉积作用231

(一) 软泥231

(二) 浊流沉积物232

(三) 锰结核233

(一) 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盆234

一、湖盆的成因234

(二) 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盆234

第一节 湖泊的成因和湖水状况234

第十三章 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234

(二) 湖水排泄状况236

(一) 湖水来源236

(三) 湖水理化性质236

二、湖水状况236

第二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237

一、湖水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237

三、湖泊的动力237

二、湖水机械沉积作用238

三、湖水化学沉积作用240

(一) 潮湿气候区湖水化学沉积作用240

(二) 干旱气候区湖水化学沉积作用241

第三节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242

一、沼泽的概念及类型242

四、湖泊生物沉积作用242

二、沼泽的生物堆积作用244

第十四章 风的地质作用245

第一节 风力作用原理245

一、风蚀作用的方式与特点246

(一) 吹蚀作用246

第二节 风的剥蚀作用246

(二) 磨蚀作用247

二、风蚀作用的产物247

第三节 风的搬运作用249

一、风运物的运动方式与分布特征249

二、风的搬运力和搬运量251

第四节 风的沉积作用252

一、风的分选沉积作用252

三、风的分选作用与磨圆作用252

二、风成沙沉积253

三、风成黄土沉积257

第十五章 负荷地质作用261

第一节 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261

(二) 地质因素262

(一) 气候262

(三) 其他因素262

二、崩积物262

一、崩落作用发生的因素262

第二节 崩落作用262

第三节 潜移作用263

一、土层潜移263

二、岩层潜移和岩溶潜陷265

第四节 滑动作用266

三、滑坡的发育过程267

二、滑坡形成的因素267

(一) 潜移形变阶段267

一、滑坡的基本形态267

(三) 渭趋稳定阶段268

四、水底滑动作用268

(二) 滑移破坏阶段268

第五节 流动作用270

一、泥石流的特征270

(一) 地形271

(二) 松散物质271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271

三、泥石流的地质作用272

(一) 剥蚀与搬运272

(三) 降水272

(二) 泥石流的堆积物273

第一节 槽台说模式274

第十六章 岩石圈的运动模式274

一、地槽的演化与特征274

第四篇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274

二、地台的发展及其特征276

三、地槽、地台形成和演化的原因277

第二节 板块构造说模式277

一、板块构造的由来278

二、板块的运动284

(一) 分离型285

(二) 汇聚型288

(三) 平错型292

(四) 板块运动与大洋演化293

三、板块运动的驱动力293

一、构造体系294

(一) 纬向构造体系294

第三节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模式294

(二) 经向构造体系296

(三) 扭动构造体系296

二、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与构造运动的关系297

三、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证据和原因298

第四节 岩石圈运动的其它模式299

一、收缩说299

二、膨胀说300

三、对流说301

第一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改造302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302

第十七章 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对地壳的改造302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变化303

(一) 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结构的变化303

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305

第二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改造305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变化305

(二) 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表地形的变化305

第三节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307

第四节 地质作用和人类的关系--环境地质309

一、空气和水310

二、自然资源311

三、环境保护312

第一节 行星地球和宇宙313

一、宇宙的概念313

第十八章 地球的形成和演变313

二、太阳系的组成314

(一) 太阳315

(二) 行星318

(三) 卫星321

(四) 彗星、小行星、陨星327

三、太阳系的基本特征329

(一) 天体的运动331

(二) 天体的年龄331

四、天体的运动、年龄和物质组成331

(三) 天体物质组成的统一性和特殊性332

第二节 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332

(一) 行星是从太阳本身分出来的333

(二) 太阳和行星同是由星际物质形成的333

一、太阳系的形成假说333

(三) 现代的研究状况335

二、地球圈层的形成336

(一) 地球内圈的形成336

(二) 地球外圈的形成337

第三节 地壳的形成和演变339

一、陆壳和洋壳的形成和演变339

一、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演变341

三、古气候的变化343

四、古生物的演化347

结束语354

一、动力地质学历史的回顾354

二、动力地质学当前的任务和今后展望355

主要参考书357

一、矿物的概念441

1983《动力地质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叔达主编 1983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土动力学原理(1984 PDF版)
土动力学原理
1984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空气动力学原理(1985 PDF版)
空气动力学原理
1985 南京航空学院
理论涡动力学原理( PDF版)
理论涡动力学原理
工程动力地质学(1985 PDF版)
工程动力地质学
1985 北京:地质出版社
水文地质学原理(1966 PDF版)
水文地质学原理
1966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地球动力学原理(1977 PDF版)
地球动力学原理
1977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地球动力学原理(1986 PDF版)
地球动力学原理
1986 北京:地震出版社
深部地质学原理(1986 PDF版)
深部地质学原理
1986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质力学与地壳运动(1982 PDF版)
地质力学与地壳运动
1982 北京:地质出版社
工程地质学原理(1982 PDF版)
工程地质学原理
198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大气动力学原理(1984 PDF版)
大气动力学原理
1984 北京:科学出版社
石油地质动力学(1993 PDF版)
石油地质动力学
1993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构造地质学原理(1998 PDF版)
构造地质学原理
1998 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构造地质学原理(1989 PDF版)
构造地质学原理
1989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构造地质学原理(1981 PDF版)
构造地质学原理
1981 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