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镇志》求取 ⇩

第一篇地理1

第一章 位置及地势特点1

第二章水系1

第一节 岷江及内江总干渠1

第二节 蒲阳河1

第三节 柏条河2

第四节 走马河2

第五节 江安河2

第六节 兴文堰2

第三章 气候2

第四章 人口3

第五章灾异4

第一节 水灾4

第二节 火灾5

第二篇建置7

第一章清以前的建置7

第一节 灌口的得名7

第二节 建镇沿革7

第二章 清代的建置沿革7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建置沿革8

第四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建置11

第一节 行政设置沿革11

第二节 建国后的镇辖区域16

第三篇政治19

上篇19

第一章民国时期的镇政权机构19

第一节 政权机构19

第二节 镇民代表会21

第二章政党和群团组织21

第一节 国民党21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22

第三节 工会、农会22

第四节 商会24

第三章特务组织和反动会道门25

第一节 特务组织及其活动25

第二节 反动会道门组织及其活动25

第四章兵备和治安25

第一节 兵备25

第二节 治安工作26

第三节 消防26

第五章民国时期的政事记要27

第一节 辛亥革命及护国斗争在灌口27

第二节 军阀伪造货币27

第三节 中共地下党组织及在镇域的革命斗争28

第四节 抗捐斗争28

第五节 军阀混战29

第六节 土匪洗劫外东29

第七节 群众自发的反饥饿斗争29

第八节 官禁、官卖的禁烟法会29

第九节 不顾民怨的建设30

第十节 官通匪首30

下篇31

第一章建国后的政权建设31

第一节 政权机构31

第二节 镇人民代表大会32

第三节 普选35

第二章共产党与群团织织的建立和发展37

第一节 党的组织建设37

第二节 共青团40

第三节 工会41

第四节 农民协会、贫下中农协会41

第五节 妇代会42

第六节 工商联合会43

第三章武装建设、治安工作44

第一节 武装建设44

第二节 治安机构46

第三节 治安工作46

第四节 消防47

第四章民政47

第一节 民政机构47

第二节 优抚、救济工作47

第三节 劳动就业49

第四节 司法、调解49

第五章建国后三十二年的政事记要51

第一节 平息叛乱51

第二节 禁烟51

第三节 四大运动51

第四节 肃反、镇反运动52

第五节 整风反右52

第六节 大跃进52

第七节 四清运动52

第八节 文化大革命53

第九节 拨乱反正54

第十节 综合治理社会治安55

第四篇工业57

第一章 民国时期工业和手工业概况57

第二章建国后工业和手工业概况58

第一节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8

第二节 手工业的兴建和发展60

第三节 手工业社组合并60

第三章镇办企业60

第一节 镇办工业61

第二节 街道工业63

第四章社队企业64

第一节 离堆大队企业64

第二节 观凤大队企业64

第三节 解放大队企业64

第四节 建设大队企业65

第五篇农业67

第一章 主要蔬菜品种67

第二章多种经营71

第一节 家畜71

第二节 家禽74

第三节 养蜂74

第四节 花草74

第五节 其他副业74

第三章农田水利75

第一节 农田75

第二节 水利75

第四章农机、沼气75

第一节 农机75

第二节 沼气76

第五章 经营管理76

第六章 菜农生活的改善78

第六篇财贸金融79

第一章民国时期的商业状况79

第一节 山货药材82

第二节 茶叶82

第三节 木材83

第四节 粮油、盐巴83

第五节 煤炭84

第六节 土碱84

第七节 土布84

第八节 匹头百货85

第九节 干鲜85

第十节 糖果85

第十一节 酱园86

第十二节 烟酒86

第十三节 屠宰86

第十四节 饮食服务87

第二章建国后的商业状况88

第一节 百货93

第二节 糖烟酒93

第三节 饮食服务93

第四节 屠宰94

第五节 煤炭石油95

第六节 农副日杂96

第七节 茶叶97

第八节 药材99

第九节 木材101

第十节 粮油102

第十一节 五金交电102

第十二节 对外贸易104

第十三节 镇办商业105

第三章 市场107

第四章税收113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赋税113

第二节 建国后的税收119

第五章金融12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金融状况12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有限责任信用合作社123

第三节 人民储蓄124

第四节 灌口镇信用社125

第七篇城镇建设127

第一章街道127

第一节 幸福路127

第二节 建设路128

第三节 太平街128

第四节 天乙街129

第五节 公园路129

第六节 复兴街129

第七节 南街129

第八节 西街129

第九节 井福街130

第十节 北街130

第十一节 大观街130

第十二节 五桂桥街130

第十三节 瑞莲街131

第十四节 杨柳河街131

第十五节 文庙街131

第十六节 书院街132

第十七节 蒲阳路132

第十八节 报恩寺街132

第十九节 紫东街132

第二十节 张爷庙街132

第二十一节 玉带桥街133

第二十二节 新马路133

第二十三节 其他小街道133

第二章桥梁134

第一节 南桥134

第二节 蒲柏桥134

第三节 走马桥135

第四节 江安桥135

第五节 玉带桥135

第六节 龙潭湾桥135

第七节 将军桥135

第八节 大观街上桥136

第九节 大观街下桥136

第十节 观音桥136

第十一节 广安桥136

第十二节 杨柳河桥136

第十三节 北门公路桥136

第十四节 五桂桥137

第十五节 王家桥137

第十六节 金家磨子桥137

第十七节 工农桥137

第十八节 下江安桥137

第十九节 三官桥137

第二十节 翔凤桥137

第三章公共设施138

第一节 建国前的公共设施138

第二节 扩修街道139

第三节 灌口镇房屋建筑139

第四节 娱乐场所141

第五节 卫生设施141

第六节 城镇绿化142

第七节 饮用水及照明143

第四章住房145

第一节 公房的由来145

第二节 公房的分配及收费标准145

第八篇教育文化147

第一章 清代的教育147

第二章民国时期的教育147

第一节 私塾147

第二节 普通教育148

第三节 其他教育149

第三章建国后教育事业的发展150

第一节 小学教育150

第二节 民办教育151

第三节 扫盲教育151

第四节 中学教育152

第五节 幼儿教育153

第四章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文化概况157

第一节 图书经营157

第二节 文艺团体157

第三节 演唱十种形式158

第五章建国后的文化事业159

第一节 文化设施159

第二节 新华书店160

第九篇名胜古迹161

第一章风景名胜161

第一节 都江堰161

第二节 二王庙161

第三节 安澜索桥162

第四节 伏龙观162

第五节 离堆公园163

第二章文物古迹164

第一节 奎光塔164

第二节 古城垣164

第三节 玉垒关165

第四节 文庙165

第五节 城皇庙166

第六节 观凤楼167

第七节 魁星阁167

第八节 附南邻青城山167

第十篇医药卫生171

第一章民国时期的医药卫生概况171

第一节 中西药铺(店、堂、号)171

第二节 地方名医173

第三节 瘟疫、巫医、吸毒、娼妓与性病176

第四节 环境卫生管理177

第二章建国三十二年来的医药卫生177

第一节 灌口镇医院的建立与发展177

第二节 卫生防疫179

第三节 妇幼保健180

第四节 赤足医生与合作医疗181

第三章 计划生育181

第十一篇社会187

第一章社会组织187

第一节 同乡会187

第二节 袍哥组织187

第三节 慈善会187

第四节 行会188

第二章宗教189

第一节 伊斯兰教189

第二节 基督教190

第三节 道教191

第四节 佛教191

第三章社会习俗192

第一节 婚嫁192

第二节 丧葬192

第三节 祝寿193

第四节 旧节日193

第五节 其他习俗194

第六节 恶风陋习195

第七节 迷信196

第八节 方言197

第九节 谚言197

第十节 歇后语201

第十一节 新节日203

第十二节 新风尚203

第十二篇人物205

第一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205

第二章人物传209

第一节 政治界人士209

第二节 文学界人士210

第三节 医务界人士211

第四节 社会豪绅213

第十三篇杂记217

第十四篇文存217

第一章碑文217

第一节 碑志217

第二节 序记218

第二章 诗词219

第三章楹联223

第一节 伏龙观223

第二节 二王庙224

第三节 玉垒关225

第四节 离堆公园225

第五节 南桥225

第十五篇大事年表231

编后记231

编纂资料来源232

1983《灌口镇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