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年报 1983》求取 ⇩

一.理论物理1

1.粒子物理理论1

1.1 夸克一轻子结构1

1.2 量子色动力学唯象分析1

1.3 格点规范理论1

1.4 大统一理论2

1.5 超对称理论2

1.6 规范场经典解2

1.7 重夸克模型2

2.中高能核物理2

2.1 π核相互作用及K核相互作用2

2.2 p—核及核—核相互作用3

2.3 超核物理3

2.4 核—核相互作用3

2.5 少体及多体方法3

2.6 多重产生3

2.7 原子核巨共振3

二.高能物理实验4

1.宇宙线超高能物理4

1.1 1014~1016eV超高能核作用研究4

1.2 空气簇射纵向发展的观测4

1.3 高山荷电粒子流强测量4

1.4 带电粒子流的水声效应4

1.5 宇宙线带电粒子质量的测量4

2.宇宙线天体物理5

2.1 高空气球研制工作5

2.2 脉冲星观测5

2.3 γ天文观测结果分析方法6

2.4 原初宇宙线成分测量7

2.5 高能宇宙线粒子的时间分布7

3.国际合作7

3.1 τ中微子的寻找7

3.2 ALEPH实验的合作8

3.3 L3实验的μ子探测8

4.引力物理8

4.1 引力波探测8

4.2 引力波效应8

4.3 引力常数G的观测与研究8

4.4 对引力论与光速各向同性的检验9

5.实验技术9

5.1 利用超导结的直流约瑟夫逊效应探测带电粒子的研究9

5.2 阻性阴极感应读出式自猝灭流光计数器6

5.3 1m×1m漂移室在线测量6

5.4 图象漂移室模型的研制10

5.5 用激光测试漂移室性能方法的研究11

5.6 锗酸铋晶体性能的研究11

5.7 极化靶的研制11

5.8 液氢靶的研制12

5.9 有关激光加速原理方面的工作12

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13

1.BEPC注入器13

1.1 30 MeV电子直线加速器13

1.2 BEI的几项预研及设计工作17

1.3 试验束19

2.储存环19

2.1 储存环物理设计19

2.2 束流输运系统21

2.3 磁铁系统21

2.4 磁铁的电源系统22

2.5 高频系统22

2.6 真空系统22

2.7 束流测量系统22

3.北京谱仪23

3.1 北京谱仪的研制23

3.2 数据的在线获取与离线分析的准备工作29

3.3 物理工作准备30

4.同步辐射31

5.工艺设计31

5.1 场地选择31

5.2 工程组成及总体布置31

6.防护设计35

四.质子直线加速器35

1.10 MeV质子直线加速器35

1.1 加速器联调与国家验收35

1.2 750 KeV预注入器37

1.3 直线加速器的准直测量39

1.4 高频系统39

1.5 磁铁及其电源的改进41

1.6 真空系统42

1.7 水冷系统的改进42

1.8 束流测量系统42

1.9 控制系统44

2.35 MeV质子直线加速器46

2.1 35 MeV质子直线加速器的理论计算46

2.2 Q值的测量46

2.3 输运系统主体结构的设计47

2.4 磁铁及其电源47

2.5 真空系统47

2.6 水冷系统的设计47

2.7 准直安装设计及技术准备47

2.8 加速器及其医学应用中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48

3.35 MeV加速器应用研究48

3.1 快中子治癌研究48

3.2 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48

3.3 γ能谱实验室及微量元素的分析鉴定48

五.核技术应用及其他应用50

1.核技术应用50

1.1 x荧光谱学50

1.2 带电粒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50

1.3 穆斯堡尔谱学50

1.4 沟道效应52

1.5 中子活化分析54

1.6 正电子湮灭谱学54

1.7 固体径迹探测器54

2.核化学55

3.加速器应用55

3.1 V2质子静电加速器55

3.2 30 MeV电子直线加速器55

3.3 双周期驻波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研制56

3.4 250 KeV高压倍加器56

3.5 200KV金属离子注入机研制56

3.6 工业用小型金属离子注入样机的研制56

3.7 工业辐照消毒用电子直线加速器56

3.8 RFQ加速器的研究56

4.断层扫描装置(CT)59

4.1 多丝正比室正电子相机59

4.2 闪烁体正电子断层扫描装置(PET)59

5.其他60

5.1 负氢离子源和“扫描法”测发射度装置的研究60

5.2 磁强计和梯度计60

5.3 渐复磁化永磁结构研究60

5.4 多道谱仪与计算机系统60

六.核电子学61

1.电路及插件研制61

1.1 智能CAMAC系统61

1.2 多丝正比室读出电路61

1.3 智能模拟数字转换器62

1.4 CAMAC QDC 831电荷数字转换器62

1.5 A2型CAMAC机箱控制器62

1.6 低噪声前置放大器62

1.7 条件参量监测系统63

1.8 繁用测试器63

2.通用插件的改进提高与复制生产七.计算机及其应用63

2.通用插件的改进提高与复制生产七.计算机及其应用63

1.计算机系统方面65

2.应用软件方面65

2.通用插件的改进提高与复制生产七.计算机及其应用2.1 在DJS-8机上为BEPC设计建立了直线加速器加速结构理论计算程序DDZZGZ65

2.2 在PDP11/23机上建立科学计算程序库,绘图程序包和通用高能物理分析程序65

3.控制软件方面65

3.1 从根本上改写质子直线加速器的数据库管理程序DBL65

3.2 磁铁电源电流的闭环控制软件65

3.3 10 MeV直线加速器的系统状态采集和报警软件66

4.微型机的应用66

4.1 Z-80 CAMAC支持系统的扩充66

4.2 在Z-80微型机上建立的数据获取与探测器性能测试程序67

4.3 触摸屏幕67

4.4 TK-80F单板微型计算机67

4.5 在Z-80和EXO微型机上建立了工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和面向仪器管理的管理系统67

4.6 研制GP-IB软件接口68

八.辐射防护69

1.辐射监测69

1.1 自然环境γ辐射剂量69

1.2 玉泉路环境样品总β放射性测量结果69

1.3 在密云水库上测量宇宙辐射69

1.4 西藏甘巴拉山顶中子剂量的测定69

2.现场监测69

2.1 30 MeV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辐射场分布69

2.2 10 MeV质子直线加速器试运行的现场辐射监测70

3.个人剂量监测70

3.1 外照射个人剂量70

3.2 反照中子剂量计的能响校正70

九.工厂73

1.35 MeV质子直线加速器腔体及附件加工2.30 MeV电子直线加速器部件加工2.1 盘荷波导加速管73

2.2 预聚束器、聚束器73

2.3 BEI-1支架73

2.4 光学准直装置73

3.QM-I四极磁铁的研制74

4.BES模型研制74

4.1 22.5°主漂移室模型74

4.2 簇射计数器模型74

4.3 中心触发漂移室模型74

4.4 飞行时间计数器模型74

4.5 μ管计数器模型74

4.6 束流管试验件74

十.科研管理、技术后勤及行政管理后记附录1.本所编辑或编辑出版的资料及刊物77

2.专著及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部份论文目录78

3.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及在会上所作报告94

4.我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96

5.接待外宾及学术交流情况97

6.全所性学术报告及讨论会105

7.所领导人107

1984《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年报 1983》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