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四年制生物学系各专业》求取 ⇩

本课程目的、要求和地位、作用3

讲授大纲3

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3

实验部分10

大纲说明11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和地位、作用17

遗传学教学大纲17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7学时)18

第一章 绪论(1学时)18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建议18

讲授部分18

第五章 真菌与原核物物的遗传现象(4学时)19

第四章 基因与环境(4学时)19

第三章 基因连锁与基因直线排列(5学时)19

第七章 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6学时)20

第六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6学时)20

第九章 细胞质与遗传(3学时)21

第八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6学时)21

实验部分(30—35学时)22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建议29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和地位、作和29

米丘林遗传学说教学大纲29

第三章遗传与发育(3学时)30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性(3学时)30

第一章 绪论(2学时)30

第六章 受精过程(3学时)31

第五章 无性杂交情况下的遗传与变异(3学时)31

第四章 环境条件影响下的遗传与变异(3学时)31

三、实验内容32

第八章 生物体的生活力(3学时)32

第七章 有性杂交情况下的遗传与变异(5学时)32

实验五 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3学时)34

一、本课程目的与要求39

动物学教学大纲39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4学时)40

二、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40

绪论(3学时)40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5学时)41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3学时)42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导论(1学时)42

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1学时)42

第七章 原腔动物门(线形动物门)(4学时)43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5学时)43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5学时)44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3学时)44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10学时)45

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门(2学时)46

第十一章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幕虫动特门(1学时)46

第十六章 脊椎动物亚门概述(5学时)47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1学时)47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2学时)47

第十五章 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1学时)47

第十八章 鱼纲(7学时)48

第十七章 圆口纲(1学时)48

第二十一章 鸟纲(7学时)49

第十九章 两栖纲(3学时)49

第二十章 爬行纲(4学时)49

第二十四章 动物进化(5学时)50

第二十二章 哺乳纲(8学时)50

第二十三章 比较解剖(8学时)50

三、实验题目51

第二十五章 动物地理分布(3学时)51

第二十六章 动物生态(3学时)51

一、本课程目的与要求57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57

二、本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58

第一章细胞膜的结构与机能(2学时)59

三、讲授部分(60学时)59

绪言(1学时)59

第二章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5学时)60

第五章 血液循环(7学时)61

第三章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4学时)61

第四章 血液的机能(3学时)61

第七章 消化与吸收(4学时)62

第六章 呼吸与气体交换(4学时)62

第九章 渗透调节与排泄(4学时)63

第八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3学时)63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调节(6学时)64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5学时)64

第十三章 内分泌——激素调节(6学时)65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与动物的行为(4学时)65

四、实验部分(6学时)66

第十四章 生殖(2学时)66

(二)基本要求73

组织学教学大纲73

一、说明73

(一)目的和任务73

第二章细胞(3.5学时)74

二、讲授内容74

第一章 绪论(1.5学时)74

第四章 结缔组织(5学时)75

第三章 上皮组织(2学时)75

第六章 神经组织(3学时)76

第五章 肌肉组织(2学时)76

第八章 循环系统(2学时)77

第七章 神经系统(2学时)77

第十章 皮肤和它的附属器官(1学时)78

第九章 淋巴器官(2学时)78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1学时)79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5学时)79

第十五章 内分泌器官(2学时)80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2学时)80

第十四章 生殖系统(3学时)80

实验一 细胞学(3学时)81

第十六章 感觉器官(2学时)81

三、实验内容81

实验二 上皮组织(3学时)82

实验三 结缔组织(3学时)83

实验六 神经系统(3学时)84

实验四 血液(3学时)84

实验八 皮肤及其附属器官(1.5学时)85

实验七 循环系统和淋巴器官(3学时)85

实验十 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3学时)86

实验九 消化系统(4.5学时)86

实验十三 感觉器官87

实验十二 内分泌系统(3学时)87

实验十一 生殖系统(3学时)87

二、地位和作用93

一、目的和要求93

动物胚胎学教学大纲93

说明93

第一章绪论(1—2学时)94

讲授内容94

三、学时建议94

第二章 早期胚胎发育概论(6—9学时)95

第四章 文昌鱼的早期胚胎发生(2学时)96

第三章 无脊椎动物胚胎发生概况(5—6)学时96

第六章 两栖类的胚胎发育(12—13学时)97

第五章 硬骨鱼的早期胚胎发生(2—3)学时97

第七章 鸡胚的早期胚胎发生(2—3学时)98

第九章 总结(1学时)99

第八章 哺乳类胚胎的早期发生(2—3学时)99

第五章 强棘红螺的发生(3—4学时)100

第四章 扁形动物的发生(以多肠目为代表动物)(2学时)100

附录100

第一章 绪论(1—2学时)100

第二章 早期胚胎发育概况(6—9学时)100

第三章 腔肠动物的发生(以水母为代表动物)(2学时)100

第七章 虾的发生(以对虾和鳌虾为代表动物)(2—3学时)101

第六章 贝类的发生(以紫贻贝或其他贝类为代表)101

第九章 海胆的发生(2—3学时)102

第八章 昆虫的发生(4—5学时)102

第十二章 总结(1学时)103

第十一章 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发育简述(3—4学时)103

第十章 硬骨鱼类的发生(2—3学时)103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11

动物生态学教学大纲111

第二节生态学发展简史112

第一节 生态学的定义112

二、讲授内容112

第一章 生态学的简介112

第二节 作为生态因素的温度、热113

第一节 环境的基本概念113

第二章 环境的基本概论113

第四节 光及其生态作用114

第三节 作为生态因素的湿度、水114

第七节 生物的栖息地——土壤和水体115

第六节 食物及其生态因素115

第五节 气候条件及其与动物的相互关系115

第一节 种群一般介绍116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16

第二节 种群研究的数量基础——取样和测量117

第四节 生命表和内禀增长能力(rm)118

第三节 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118

第五节 种群增长121

第六节 自然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动现象124

第七节 种间关系125

第九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图128

第八节 动物行为生态:迁移、洄游、求偶行为、信息联系等128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129

第四章 生物群落129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组织(organization)130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131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和功能:132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论:132

第五章 生态系统132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34

第七章 系统生态学136

第六章 生态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位置和作用136

第一部分 个体生态学141

三、实验内容141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144

第三部分 群落和生态系统148

一、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157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教学大纲157

第一章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萌发(2学时)158

绪论(2学时)158

二、讲授内容158

第二章 植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和组织(8学时)159

第四节 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160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分裂160

第一节 细胞发现及其意义160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60

第一节 根系161

第三章 根(4学时)161

第二节 茎尖及其发展162

第一节 茎的形态162

第二节 根的结构162

第三节 根的生理功能162

第四节 根瘤与根菌162

第四章 茎162

第四节 茎的生理功能163

第三节 茎的结构163

第四节 叶的生态类型164

第三节 叶的发育164

第五章 叶(4学时)164

第一节 叶的形态164

第二节 叶的结构164

第七章 植物繁殖与繁殖器官(9学时)165

第二节 营养器官的相互关系165

第五节 叶的生活期和落叶165

第六节 叶的生理功能165

第六章 营养器官的变态及其相互关系(2学时)165

第一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165

第七节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166

第六节 开花、传粉与受精166

第一节 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166

第二节 植物体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166

第三节 花的结构166

第四节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166

第五节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166

三、实验内容(45学时)167

第三节 组织培养167

第八章 实验形态学简介(2学时)167

第一节 形态发生和实验形态学167

第二节 实验形态学的研究方法167

一、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175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教学大纲175

引言(2学时)176

二、讲授内容176

第一章藻类植物(12学时)177

第一节 概论(1学时)178

第三节 裸藻门(Euglenophyta)(3/4学时)179

第二节 蓝藻门(Cyanophyta)(1.25学时)179

第四节 绿藻门(Chlorophyta)(3学时)180

第六节 金藻门(Chrysophyta)(1.5学时)181

第五节 轮藻门(Charophyta)(2/3学时)181

第七节 甲藻门(Pyrrophyta)(1/2学时)182

第八节 红藻门(Rhodophyta)(1 1/3学时)183

第二章 菌类植物(10学时)184

第三节 真菌门(Eumycota)(8学时)185

第二节 粘菌门(Myxomycota)(1/3学时)185

第一节 细菌门(Bacteriophyta)(2/3学时)185

第三章 地衣植物门(Lichenes)(1学时)188

第四章 苔藓植物(2学时)189

第五章 蕨类植物(6学时)190

第三节 水韭纲(Isoetinae)191

第二节 石松纲(Lycopodinae)(第2—5节 2.5学时)191

第一节 概论(1学时)191

第六节 真蕨纲(Filicinae)(2学时)192

第五节 木贼纲(Eguisetinae)192

第四节 松叶蕨纲(Psitotinae)192

第六章 祼子植物(6学时)193

第八节 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193

第七节 蕨类植物的起源与进化(第七—八节1/2学时)193

第四节 松柏纲(Coniferae)194

第三节 银查纲(Ginkgoinae)194

第一节 概论194

第二节 苏铁纲(Cycadinae)194

第七节 祼子植物的起源和进化195

第六节 买麻藤纲(倪藤纲)(Gnetinae)195

第五节 红豆杉纲(Taxinae)195

第七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19学时)196

第二节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12学时)197

第一节 概论(1学时)197

第三节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4学时)199

第二节 植物分类学的动态简介200

第一节 植物的系统发育200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和进化(2学时)200

第八章 植物系统学概要及其发展动态(2学时)200

三、实验内容201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207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207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化学成分208

第一章 植物细胞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功能(5学时)208

二、讲课内容(68学时)208

绪论(1学时)208

第一部分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08

第四节 膜的结构及其透性209

第三节 原生质的胶体特性209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代谢功能209

第四节 呼吸作用在细胞中的定位,呼吸作用的调节210

第三节 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210

第二部分 营养和代谢210

第二章 呼吸作用(6学时)210

第一节 呼吸作用的意义和特点210

第二节 呼吸作用中糖的分解过程210

第四节 光合作用中的碳代谢211

第三节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211

第五节 影响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211

第六节 呼吸与农品贮藏的关系211

第三章 光合作用(8学时)211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特点211

第二节 光合器官与光合色素211

第二节 蒸腾作用212

第一节 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212

第五节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212

第六节 光合作用的进化212

第七节 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212

第四章 水分生理(4学时)212

第二节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213

第一节 植物的必要元素213

第三节 水分的吸收和运转213

第四节 灌溉问题213

第五章 矿质营养和氮素代谢(7学时)213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形式、途径和方向214

第六章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分配(4学时)214

第三节 氮代谢214

第四节 施肥问题214

第二节 赤霉素类215

第一节 生长素类215

第二节 韧皮部中物质运输的特点和原理215

第三节 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215

第四节 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再分配215

第三部分 生长发育215

第七章 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7学时)215

第七节 天然和人工合成的生长抑制剂216

第五节 乙烯216

第三节 细胞分裂素类216

第四节 脱落酸216

第三节 影响种子萌发的内因217

第二节 种子萌发的条件217

第八章 种子和芽的萌发生理(3学时)217

第一节 种子和其它延存器官中的贮藏物质及其在萌发过程中的变化217

第六节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218

第五节 分化生理和组织或器官培养218

第九章 植物的生长和运动(5学时)218

第一节 生长的一般概念218

第二节 细胞的生长218

第三节 外界条件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218

第四节 植物各部分生长的相互关系——相关性及其调控218

第一节 花粉生理219

第十一章 生殖、成熟和衰老(6学时)219

第七节 植物的运动219

第十章 开花生理(6学时)219

第一节 植物的花前生理生化变(花熟状态)219

第二节 春化作用219

第三节 光周期理象219

第四节 关于植物开化生理的各种学派争论219

第五节 性别分化及其控制219

第四节 脱落与衰老220

第三节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与成熟220

第二节 传粉和受精生理220

第五节 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影响221

第四节 植物的抗病性221

第五节 植物的内源节律221

第四部分 环境生理221

第十二章 不良环境下植物的生理特征(5学时)221

第一节 植物的抗旱性与抗热性221

第二节 植物对寒害与冻害的抗性221

第三节 植物的抗盐性221

三、实验课内容(107学时)222

总结: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前景(1学时)222

四、推荐参考书目224

一、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229

植物生态学教学大纲229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230

第二章植物的环境231

第一章 绪论231

第一篇 引论231

第四章 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232

第三章 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232

第二篇 个体生态232

第五章 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233

第七章 植物与土壤的生态第系234

第六章 植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234

第九章 植物种群生态235

第三篇 群体生态235

第八章 植物的生态适应235

第十一章 植物群落的演替236

第十章 植物群落的特征236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237

第四篇 生态系统237

第十一章 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237

第十五章 系统分析238

第十四章 生态系统的功能238

三、说明239

一、本课程目的与要求245

生物物理学教学大纲245

二、讲授内容及学时分配建议246

三、推荐参考书目248

第十章s区元素250

第十五章 定量分析法252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253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253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253

第十六章吸光光度分析法253

三、讲授大纲255

第一章 气体溶液255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255

序言255

第四章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256

第三章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256

第六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257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257

第七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258

第八章 分子结构258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259

第十一章 p区元素260

第十二章 ds区元素261

第十三章 d区和f区元素261

第十四章 分析化学概论262

四、实验大纲264

五、学时分配的建议265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267

六、几点说明267

一、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273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273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274

第二章饱和烃275

第一章 绪论275

三、讲授大纲275

第三章 不饱和烃276

第四章 芳香烃277

第六章 醇、酚、醚278

第五章 卤代烃278

第七章 醛、酮280

第八章 羧酸及基衍生物281

第九章 含氮化合物282

第十章 取代酸284

第十一章 旋光异构和构象285

第十二章 萜类和甾体化合物286

第十三章 杂环化合物287

五、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的建议289

四、讲授部分学时分配的建议289

六、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291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297

一、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297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297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0学时)298

第一章 绪论(1学时)298

三、讲授大纲及学时分配的建议298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10学时)299

第五章 化学平衡与相平衡(6学时)300

第四章 溶液(7学时)300

第七章 表面现象(8学时)301

第六章 电化学(10学时)301

第八章 化学动力学(10学时)302

第九章 大分子溶液(10学时)303

四、实验304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305

七、参考书目306

六、几点说明306

一、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313

普通物理学教学大纲313

第一部分力学(38)314

二、课程内容314

第二部分 分子物理与热力学基础(18)316

第三部分 电磁学(31)317

第四部分 光学(25)319

第五部分 近代物理概要(13)320

实验部分321

三、学时分配建议322

四、推荐参考书目324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331

一、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331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大纲331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5学时)332

第一章 气体状态方程式和热化学方程式(3学时)332

三、讲授大纲和学时分配的建议332

(一)无机化学讲授大纲332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3学时)333

第三章 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8学时)333

第六章 原子结构(8学时)334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5学时)334

第七章 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8学时)335

第九章 氧、硫、碳、硅、胶体(5学时)336

第八章 络合物(6学时)336

第十章 铬、锰、铁(4学时)337

(二)无机化学实验大纲339

(三)分析化学讲授大纲341

四、推荐教材、参考书目343

(四)分析化学实验大纲343

附录344

第一章 绪论351

二、课程内容351

地图学教学大纲351

一、任务和要求351

第三章地图投影352

第二章 测制地图的方法352

第五章 地形图的应用353

第四章 普通地图353

第六章 专题地图和地图集354

三、学时分配建义355

第七章 地图编制355

第一章 绪论360

二、课程内容360

地貌学教学大纲360

一、任务与要求360

第二章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361

第三章 河流地貌362

第四章 岩溶地貌363

第五章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364

第六章 干燥区地貌365

第八章 海岸地貌与海底地貌366

第七章 黄土地貌366

第九章 构造地貌367

三、学时分配建议368

四、几点说明369

绪论374

二、课程内容374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374

一、任务与要求374

第二章辐射过程375

第一章 大气的基本状况375

第三章 热力学过程376

第四章 水汽的凝结现象和降水377

第五章 大气的运动378

第六章 天气379

第七章 地表特征对气候的影响380

第九章 气候分类和气候变迁381

第八章 热量、水分条件与地理带381

实习382

四、几点说明383

三、学时分配建设383

一、任务与要求390

水文学教学大纲390

第一章水分循环与水热平衡原理391

绪言391

二、课程内容391

第二章 水汽输送重要源地和径流总汇集地——海洋393

第三章 陆地上水的运动与交换转移394

第四章 径流调蓄的重要环节——湖泊、水库与沼泽397

实习398

第六章 全球的小量平衡与径流总汇流398

第五章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与地下水运动398

三、学时分配建议399

四、几点说明400

一、任务和要求408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408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409

第一章 土壤形态学409

二、课程内容409

绪论409

第六章 土壤溶液410

第五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410

第三章 土壤有要质410

第四章 土壤的水分、空气和热量状量410

第十章 苔原土壤411

第九章 土壤分类与土壤地理分布411

第七章 土壤结构与土壤物理性质411

第八章 土壤的发生与发展411

第十三章 荒漠土壤(附录绿洲土壤)412

第十二章 草原土壤412

第十一章 森林土壤412

第十八章 高山土壤413

第十七章 水稻土413

第十四章 盐成土413

第十五章 水成土413

第十六章 岩成土413

土壤实验414

第廿一章 土壤调查与制图414

第十九章 土壤区划414

第廿章 土壤资源及其保护414

三、学时分配建议415

土壤野外实习415

一、任务与要求423

植物地理学(附植物学基础)教学大纲423

绪论424

二、课程内容424

第二章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425

第一章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425

植物学基础425

第四章 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426

第三章 植物营养器官的生理机级426

第六章 植物的类群427

第五章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427

第一章 植物与环境429

植物地理学429

第二章 植物的分布区和植物区系431

第三章 植物群落432

第四章 地球植被433

第六章 植被的指示性436

第五章 植被图和植被区划436

第七章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37

三、学时分配建议438

绪论445

二、课程内容445

航片与卫生判读教学大纲445

一、任务与要求445

第二章航空象片的判读原理和方法446

第一章 遥感原理与技术446

第三章 陆地卫星象片的判读原理和方法447

第五章 航空象片与卫星象片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448

第四章 航空象片和卫星象片自然地理专理判读448

三、学时分配建议449

一、任务和要求453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453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54

绪论454

二、课程内容454

第二章 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研究455

第四章 应用综合自然地理学457

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457

实习458

第五章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问题458

四、几点说明459

三、学时分配建议459

第一章 绪言467

二、课程内容467

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大纲467

一、任务与要求467

第三章气候468

第二章 地貌与主要矿藏468

第五章 海洋469

第四章 陆地水469

第八章 东北地区470

第七章 综合自然区划470

第六章 土壤与生物470

1980《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四年制生物学系各专业》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 198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遗传学手册(1989 PDF版)
遗传学手册
1989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教程(1983 PDF版)
细胞生物学教程
1983
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学科( PDF版)
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学科
高等师范院校  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生物专业试用(1980 PDF版)
高等师范院校 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生物专业试用
198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1978 PDF版)
细胞生物学
1978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细胞生物学(1988 PDF版)
普通细胞生物学
198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1983 PDF版)
细胞生物学
1983 北京:科学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教程(1983 PDF版)
细胞生物学教程
198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文工具书(1987 PDF版)
中文工具书
1987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1980 PDF版)
细胞生物学
1980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学细胞生物学(1992 PDF版)
医学细胞生物学
1992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医学细胞生物学(1993 PDF版)
医学细胞生物学
199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1987 PDF版)
细胞生物学
1987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1992 PDF版)
细胞生物学
1992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基础(1987 PDF版)
细胞生物学基础
1987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