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资料 第4册》求取 ⇩

“小成”“大成”1

“齐家”“治国”1

目录西周、春秋战国的语文教学教学目的:化民成俗必由学1

民之父母2

人不学,不知道2

教学内容及教材四季教学2

冬夏以《诗书》2

教以六书3

韵语的史篇3

请肆简谅3

由易而难4

教学相长4

“正业”与“居学”4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要存其心4

周以前无学为文章之事4

学与行5

要善于引导5

“罕譬而喻”5

孔子教学目的教学六经的目的6

文学的教育功能6

善问善答6

善于触类旁通7

诗歌吟诵7

学诗的作用7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7

编纂《书经》8

编纂《诗经》8

整理六经作教本8

教学内容及教材《诗》《书》《礼》《乐》8

教学原则及方法“学”“习”“行”9

学而时习之9

学习、思考9

善于启发10

闻一以知十10

一以贯之11

乐之所学11

多问11

告诸往而知来者11

重视口头语言训练12

因材施教12

学不厌、教不倦12

循循善诱12

孟子教学目的及内容教以人伦13

教人以善13

求其放心13

孝悌之义13

教学原则及方法五种教法13

循序渐进14

不成章不达14

由博反约14

自得之14

言近而指远14

存疑15

口头辩论中运用譬喻15

教与学之规矩15

专心致志15

墨子教学目的乱可治,危可安16

教学原则及方法追根问底17

从学生的水平出发17

学必量力之所能至18

“三表”论理法18

议论文的“辟、侔、援、推”法18

荀子教学目的服礼义19

文理隆盛19

教学内容及教材《诗》《书》《礼》《乐》《春秋》19

教学原则及方法知微而论20

锲而不舍20

有功于诸经20

专心一志21

师法21

知与行21

正明而期,质清而喻21

口头论辩21

文以明道22

写作春秋文风,别为八体22

序、说、问、记、解、辩、论、传22

一句一理23

文章之虚实23

文章之变23

《生民》如庐山瀑布泉23

读《秋水》,见识宏阔23

屈原文章之影响24

文学顺易而逆难24

学文切不可学人言语24

文字与语言合25

秦汉的语文教学教学目的培养“鸿儒”26

教学内容及教材秦传《易》经26

教科书是五经26

“今文”与“古文”27

六学皆大 各有所长27

“六艺”与“三目”27

文字学教材28

教学原则和方法抓紧“三余”勤学29

勤学多练29

立论有证29

读书“贵其能用”29

问答法30

学与问的重要30

辩口利舌,以小制大30

写作教学论发胸臆,文成手中31

“言”“文”合一31

疾虚妄31

能读千赋、则能为之32

李斯深得作文之法32

汉文风32

司马迁之文风笔力32

从“以事系人”到“以人系事”33

魏晋南北朝的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及教材南北章句,好尚不同34

崇《老》《庄》尚空谈34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35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35

沿波讨源35

写作教学学慎始习35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36

文成规矩,思合符契36

文以辨洁为能,事以明覈为美36

“博”与“约”37

不应钻励过分37

鎔裁三准37

首尾一体38

缀字练择38

构思、运笔、剪裁、修辞38

论说文“贵能破理”39

作文之二患40

忌好高骛远40

评改文章的“六观”标准40

说明文“贵乎精要”40

忌“流乱”“放意”41

慎勿师心自任41

陶潜诗风41

唐代的语文教学教师及其任务教师的任务42

师有两种42

教学内容及教材用三经42

书学课程43

习诗43

阅读教学有读有讲43

死记硬背43

多读44

学文的方法步骤44

勤学45

苦学45

作文教学作文是重要功课45

论文体盛衰46

文志于道46

文者以明道46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47

先道后文47

文以载道47

辅时及物48

所谓文者48

文之用48

文之为用48

形君子之言为文49

“意”“气”“辞采章句”49

“闳其中”“雄其外”49

文尽其妙49

志乎古道50

师其意,不师其辞50

不因循50

写“异者”“爱者”50

辞严义伟51

不雕斫51

为文之“四惧”51

叙事体有四51

叙事应重省略52

言虽简略,理皆要害52

章句之言,有显有晦52

作诗的态度5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53

兴发于此,义归于彼54

通俗化54

意在笔先54

世俗之病54

养气各有主55

推敲55

日锻月炼55

考试考试方法56

考试种类及评分标准56

注意于“身心性命”之学57

宋代的语文教学教学目的国家教育宗旨屡有变更57

明体达用58

以道为志58

造成完人58

明义理,修其身,推己及人59

齐家、治国、平天下59

“人之性,因物则迁”59

教学内容及教材教材变更情况60

小学教科书为《四书》60

文章选本60

教授“事”与“理”61

《四书集注》61

朱注之书的影响62

属对读物62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63

以立志为本64

使肯学时亦有可移64

讨论方式65

阅读教学读书法65

阅读应先晓之义66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66

为学先须立志67

致知格物,熟读精思67

读书法介条67

读书须有次序68

须识得他里面骨髓68

解经可略释文义名物68

读书要“痛理会三五处”69

教道在“兴起开发”69

读书“须知缓急”69

先涉其流70

耸起精神70

心专思明70

为学要刚毅果决70

读书需成诵71

看文字需是“推勘到底”71

读古书要“推句脉”71

看道理要“思量”71

观书要重名物、训诂72

阅读要仔细、求疑72

读书之疑72

读书要专心73

学而习,习而时73

老尚把书卷73

读准、多读73

遍布周满74

读书要“三到”74

读书之“骤进”74

注疏之法74

读书需见新意75

读书应细细理会75

看书要看“意旨”75

自博而约75

读书要三熟75

写作教学词至于能达76

学文切不可学怪句76

学古人文字,务要得他好处76

读书要咀嚼令有味76

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77

文章为道之筌77

文章本于教化仁义77

君子之儒,必有其道77

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78

道者文之根本78

道之大归78

求诸己79

文皆是从道中流出79

同归于道79

文字有反类尊题者80

化无为有,化有为无80

论诗吟80

作文的“绚烂”与“平淡”80

言止而意不尽80

文者,务为有补于世81

王荆公创立制义的原意81

工夫在诗外81

反对因袭,主张独创82

立言含蓄82

作文从模仿入手82

善养浩然之气83

议论要“气象宽宏”83

看别人修改的文章得益83

学文先放后收83

作文要“理会根本”84

学写诗作文84

作文有三病84

患近世之文84

文无助辞则不顺85

勿为一体85

文有交错之体85

载言之文,答问不拘一格86

载事之文有二86

数人行事,其体有三86

文简理周87

文有上下相接87

载事蓄意88

每次作一意求之88

倒文寓意较深89

用古语叙今事之弊89

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89

文字贵相题广狭89

《晋问》是学《维摩诘经》作文法90

市井间流传“平话”90

辞以意为主,轻重缓急皆生乎意90

评韩、柳、欧、苏文90

教作八股文91

惟以读书是务92

看多,做多,商量多92

平易92

刻意如此92

遂以为法93

修改到妙处93

未尝顷刻释卷93

春风又绿江南岸94

反复修改94

考试两种考试94

考试之弊95

元代的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及教材教材及功课96

读书分年日程96

教学步骤及方法明理演文97

传习、复说97

写作教学以主意为将军97

学文有自来98

熟读古文98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98

积累素材98

文与道的关系98

缘情体物99

初学写诗忌靡丽99

诗自苦心得之99

学诗八句要决100

自己多改100

教师少改100

考试私试规则100

明代的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及教材“四子”与本经102

教学方法会讲、复讲、背书、轮课102

须熟读三史八家103

写作教学为诗文之大法103

熟诵103

讲读教学先读后讲103

古今体式,备于胸中104

叙事须有风韵104

文要有“理”有“情”104

心要明104

构思当于难处用工105

论文章之繁简105

文章代口舌105

不可认璞为玉105

“文”与“道”106

清代的语文教学教学目的培养有用之才,通方之学107

教学内容及教材私塾、经馆中的语文教学内容107

乡学教科和教材108

必读经109

读经必先读各体文109

国学学科109

“属对”教材109

选读经110

广读文111

博览群书112

各种选本112

多选当世名士著译之文112

教学过程、原则及方法家塾课程113

训蒙歌115

教学要分阶段115

因材立教115

量资循序116

师生驳问,教学相长116

因书因人而异116

反复朗读吟咏117

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要求117

注意句读117

背诵117

背书宜用心细听118

练习方式——属对118

指导属对的方法118

讲读教学讲读方法119

讲书之步骤120

读书之步骤120

教师领读及粗解书义120

先晓文义120

鼓励学生诘问121

既要“讲”也要“贯121

随读随解121

读书讹别改正有法121

要讲121

勤读122

随读随理熟书122

讲与习123

要重视“习”123

重“知”124

学贵精124

读书贵深造不可贪多124

讲论书须理会得透125

读贵约,阅宜博125

将书分等阅读125

读文贵极佳125

读书要分段126

学贵其化126

学须问126

熟记文章127

圈之抹之127

强记法127

连号法128

读与写128

悟与疑128

读之用128

随记所得,多方证实129

学无心得与不学者同129

觅书宜请教高明129

教学不得法129

作文宜洁净、平实、简明130

写作教学作文要求130

课外阅读及指导130

以英发畅满为贵131

文之佳者131

作文要指点131

理、学、文三者的关系131

义理、考证、文章132

文道统一132

载道与德于文132

“文”虚器也,“道”实指也132

文辞、志识133

辞尽其志133

“理气”与“声色”133

理与词的关系134

本领盛而辞自充134

词意相属134

古者记事之文135

托小说以寄其意135

文以纪实135

白话之益135

以我之手,写我之口136

文章大法137

“有法”与“无法”137

论出诗题137

审题与构思137

作文前宜思考周密138

要立格138

先放后收138

要常作139

要熟练139

引用经史典故139

善写情状139

反复修改140

宜用淘洗鎔炼工夫141

修辞141

怎样修辞142

修辞要得当142

要炼字142

写字要用心143

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143

学各家,力求丰腴144

不名一格,不专一体144

八股的源流和内容145

八股之害145

诗贵“有一家面目在”145

作文必师古人,不可袭古人145

桐城之文145

集中作文效果好146

作文深造之法146

多读多作147

熟读、精诵147

改文有法148

考试种类148

拟题考试的弊病149

评分方法150

对科举制度的批判150

科举之弊150

考试策论151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资料 第4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