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求取 ⇩

目录1

绪论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2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2

二、马克思主义的特点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0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0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10

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14

一、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14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17

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和掌握19

马克思主义19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3

第一节 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23

第一章世界的本原23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23

上编23

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5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9

四、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32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34

一、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34

二、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35

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38

第二章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41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1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41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44

第二节 物质世界联系的基本形式46

一、原因和结果4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48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50

四、内容和形式52

五、本质和现象54

第三节 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56

一、对立统一规律56

二、质量互变规律67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73

第三章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79

第一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79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79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82

三、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83

第二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89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89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93

第三节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97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97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规律101

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103

第四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07

一、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107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10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15

第四章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118

第一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118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18

二、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125

第二节 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130

一、客观真理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130

二、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辩证过程134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6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39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145

产生145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145

第五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45

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150

第二节剩余价值生产理论152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152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53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156

四、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本质158

五、资本积累159

一、资本的循环和周转164

第三节剩余价值实现理论164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166

第四节 剩余价值分配理论172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172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74

三、借贷资本和信用175

四、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177

一、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78

第五节 帝国主义理论178

二、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189

第六章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194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194

一、阶级、阶级斗争、国家与革命194

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197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根本问题和道路199

四、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203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204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任务204

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209

第八章社会主义民主和精神文明210

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212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212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218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220

一、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2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25

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228

三、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233

第三节 社会主义流通240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240

二、社会主义货币流通247

三、社会主义的价格249

四、社会主义的信贷251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分配和消费254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254

二、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258

三、社会主义的消费265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270

一、民主的实质270

二、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271

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276

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2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8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280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286

第九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29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294

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294

二、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总原则298

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99

第二节 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任务301

一、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01

二、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支持各国人民的302

正义斗争302

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霸权主义303

一、对外经济开放的必要性304

第三节 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政策304

二、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305

第十章无产阶级政党310

第一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310

一、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310

二、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311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314

第二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和优良作风316

一、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316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作风322

第三节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325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325

二、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329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的最终目标332

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332

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337

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34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西欧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343

下编343

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工人运动34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343

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346

三、欧洲1848年革命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活动350

四、马克思主义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的丰富和发展35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巴黎公社358

一、巴黎公社革命358

二、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361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与德国社会民主党364

一、民族国家范围内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364

二、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366

三、恩格斯批判杜林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370

第四节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372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372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377

第十二章马列主义与俄国革命383

第一节 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列宁384

主义初步形成384

一、帝国主义时代和俄国工人运动384

二、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385

第二节 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社会390

主义革命的理论390

一、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390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395

第三节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399

一、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399

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404

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与三个国际40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第一国际409

一、第一国际的建立409

二、第一国际领导和支持各国的革命斗争411

三、第一国际以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运动的斗争413

四、第一国际的解散和它的历史功绩41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第二国际419

一、第二国际的建立及其活动419

二、第二国际成立后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捍卫和发展426

三、第二国际的破产和经验教训429

第三节 马列主义与第三国际430

一、列宁与第三国际的前期活动430

二、列宁逝世后的第三国际435

第十四章马列主义与苏联建设438

第一节 苏维埃国家的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438

一、俄共(布)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438

二、苏维埃国家政权建设440

三、执政党的建设441

第二节 苏联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444

一、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444

二、斯大林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447

三、苏联的经济建设451

四、苏联的文化建设452

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455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59

和经济改革459

一、50年代中期苏联的建设成就,《苏联社会主义经济459

问题》的发表459

二、苏共“二十大”是国际共运的一个转折点462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464

四、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变更468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在东欧、朝鲜和古巴的实践471

第一节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471

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471

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476

一、欧洲九国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480

第二节 南共抵制情报局干涉的斗争480

二、南共抵制情报局干涉的斗争481

三、情报局的解散及其历史教训。苏南联合宣言483

第三节 东欧各国在改革中曲折前进486

一、南斯拉夫道路486

二、匈牙利道路491

三、波兰的社会动乱和改革498

四、东欧其他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502

第四节 朝鲜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504

一、朝鲜北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504

二、朝鲜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506

三、朝鲜劳动党的主体思想507

第五节 古巴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508

一、“七·二六”起义和古巴革命政权的建立508

二、古巴共产党和古巴社会主义建设510

第一节 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513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中国513

第十六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513

二、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51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523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523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529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540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549

第三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557

一、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557

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561

第十七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569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569

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党的八大路线569

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57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577

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577

二、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恢复和发展583

三、“文化大革命”必须彻底否定587

第三节 历史的伟大转折590

一、十月的胜利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590

二、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591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594

四、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取得的重要成就597

五、《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601

一、党的“十二大”制定的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605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05

二、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整党607

三、社会主义改革的展开609

四、“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613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616

六、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619

结束语622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战斗历程622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性结论625

1988《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肖盛白等主编 198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1964 PDF版)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
1964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199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践和运用(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践和运用
1991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1985 PDF版)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
1985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1989 PDF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1989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6 PDF版)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1996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1999 PDF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1999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实践(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实践
1995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与发展(1992 PDF版)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与发展
1992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1983 PDF版)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983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与实践(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与实践
1993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
1997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论马克思主义(1962 PDF版)
论马克思主义
1962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理论(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
198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探(199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探
1994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