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针灸学》求取 ⇩

第一章针灸概论1

第一节 针灸的定义1

第二节 针灸的起源1

第三节针灸的发展2

一、经络的发展2

二、俞穴的发展2

三、针具的发展3

四、理论的发展3

第二章经络概论4

第一节什么是经络4

一、经络的定义4

二、经络的形成4

三、经络的作用4

四、经络的分布5

五、经筋经别经水5

六、皮部的意义6

第二节经络的相互关系6

一、经脉与络脉关系6

二、正经与奇经关系7

三、经络与俞穴病候7

四、经络与营卫气血7

五、经络与脏腑关系8

六、经络与阴阳五行8

第三节经络的临床意义8

一、在内科方面9

二、在外科方面9

三、在妇科方面9

四、在儿科方面9

五、在伤科方面10

六、在眼科方面10

第三章经络各论11

第一节十二经脉循行与病候11

一、手太阴肺经11

二、手阳明大肠经12

三、足阳明胃经13

四、足太阴脾经14

五、手少阴心经15

六、手太阳小肠经16

七、足太阳膀胱经17

八、足少阴肾经18

九、手厥阴心包经19

十、手少阳三焦经20

十一、足少阳胆经21

十二、足厥阴肝经22

第二节奇经八脉循行与病候23

一、督脉23

二、任脉23

三、冲脉24

四、带脉24

五、阳维脉24

六、阴维脉24

七、阳跷脉25

八、阴跷脉25

第三节十二经筋的循行与病候25

一、足太阳经筋25

二、足少阳经筋26

三、足阳明经筋27

四、足太阴经筋28

五、足少阴经筋28

六、足厥阴经筋29

七、手太阳经筋30

八、手少阳经筋30

九、手阳明经筋31

十、手太阴经筋31

十一、手厥阴经筋32

十二、手少阴经筋32

第四节十二经别循行与离合33

一、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的循行离合33

二、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的循行离合33

三、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的循行离合34

四、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的循行离合34

五、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的循行离合34

六、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的循行离合35

第五节十五络脉的循行与病候35

一、手太阴之络35

二、手少阴之络36

三、手厥阴之络36

四、手太阳之络36

五、手阳明之络37

六、手少阳之络37

七、足太阳之络37

八、足少阳之络38

九、足阳明之络38

十、足太阴之络38

十一、足少阴之络39

十二、足厥阴之络39

十三、任脉之络40

十四、督脉之络40

十五、脾之大络40

第一章俞穴概论41

第一节 俞穴定义41

第二节 俞穴命名41

第三节 俞穴分类43

第四节 俞穴作用44

第二章俞穴取法45

第一节 骨度分寸法45

第二节 自然标志法48

第三节 手指同身法48

第四节 简便取穴法48

第三章经络俞穴各论49

第一节十二经穴49

一、手太阴肺经49

(一)中府51

(二)云门51

(三)天府51

(四)侠白51

(五)尺泽51

(六)孔最52

(七)列缺52

(八)经渠52

(九)太渊52

(十)鱼际53

(十一)少商54

二、手阳明大肠经55

(一)商阳55

(二)二间55

(三)三间57

(四)合谷57

(五)阳溪57

(六)偏历57

(七)温溜58

(八)下廉58

(九)上廉58

(十)手三里58

(十一)曲池58

(十二)肘髎59

(十三)手五里59

(十四)臂臑59

(十五)肩髃59

(十六)巨骨59

(十七)天鼎60

(十八)扶突60

(十九)禾髎60

(二十)迎香60

三、足阳明胃经62

(一)承泣64

(二)四白64

(三)巨髎64

(四)地仓64

(五)大迎65

(六)颊车65

(七)下关65

(八)头维65

(九)人迎65

(十)水突66

(十一)气舍66

(十二)缺盆66

(十三)气户66

(十四)库房66

(十五)屋翳67

(十六)膺窗67

(十七)乳中67

(十八)乳根67

(十九)不容67

(二十)承满67

(二十一)梁门68

(二十二)关门68

(二十三)太乙68

(二十四)滑肉门68

(二十五)天枢68

(二十六)外陵69

(二十七)大巨69

(二十八)水道69

(二十九)归来69

(三十)气冲69

(三十一)髀关70

(三十二)伏兔70

(三十三)阴市70

(三十四)梁丘70

(三十五)犊鼻70

(三十六)足三里71

(三十七)上巨虚71

(三十八)条口71

(三十九)下巨虚71

(四十)丰隆72

(四十一)解溪72

(四十二)冲阳72

(四十三)陷谷72

(四十四)内庭72

(四十五)厉兑73

四、足太阴脾经75

(一)隐白75

(二)大都77

(三)太白77

(四)公孙77

(五)商丘77

(六)三阴交78

(七)漏谷78

(八)地机78

(九)阴陵泉78

(十)血海78

(十一)箕门79

(十二)冲门79

(十三)府舍79

(十四)腹结79

(十五)大横79

(十六)腹哀80

(十七)食窦80

(十八)天溪80

(十九)胸乡80

(二十)周荣80

(二十一)大包81

五、手少阴心经81

(一)极泉84

(二)青灵84

(三)少海84

(四)灵道84

(五)通里85

(六)阴郄85

(七)神门85

(八)少府85

(九)少冲86

六、手太阳小肠经87

(一)少泽89

(二)前谷89

(三)后溪89

(四)腕骨89

(五)阳谷90

(六)养老90

(七)支正90

(八)小海90

(九)肩贞91

(十)臑俞91

(十一)天宗91

(十二)秉风91

(十三)曲垣91

(十四)肩外俞92

(十五)肩中俞92

(十六)天窗92

(十七)天容92

(十八)颧髎92

(十九)听宫93

七、足太阳膀胱经95

(一)睛明95

(二)攒竹95

(三)眉冲97

(四)曲差97

(五)五处97

(六)承光97

(七)通天97

(八)络却98

(九)玉枕98

(十)天柱98

(十一)大杼98

(十二)风门98

(十三)肺俞99

(十四)厥阴俞99

(十五)心俞99

(十六)督俞99

(十七)膈俞100

(十八)肝俞100

(十九)胆俞100

(二十)脾俞100

(二十一)胃俞100

(二十二)三焦俞101

(二十三)肾俞101

(二十四)气海俞101

(二十五)大肠俞101

(二十六)关元俞102

(二十七)小肠俞102

(二十八)膀胱俞102

(二十九)中膂俞102

(三十)白环俞102

(三十一)上髎103

(三十二)次髎103

(三十三)中髎103

(三十四)下髎103

(三十五)会阳103

(三十六)承扶104

(三十七)殷门104

(三十八)浮郄104

(三十九)委阳104

(四十)委中104

(四十一)附分105

(四十二)魄户105

(四十三)膏肓105

(四十四)神堂105

(四十五)譩?105

(四十六)膈关106

(四十七)魂门106

(四十八)阳纲106

(四十九)意舍106

(五十)胃仓106

(五十一)肓门107

(五十二)志室107

(五十三)胞肓107

(五十四)秩边107

(五十五)合阳107

(五十六)承筋108

(五十七)承山108

(五十八)飞扬108

(五十九)跗阳108

(六十)昆仑108

(六十一)仆参109

(六十二)申脉109

(六十三)金门109

(六十四)京骨109

(六十五)束骨110

(六十六)通谷(足)110

(六十七)至阴110

八足少阴肾经115

(一)涌泉117

(二)然谷117

(三)太溪117

(四)大钟117

(五)水泉118

(六)照海118

(七)复溜118

(八)交信118

(九)筑宾119

(十)阴谷119

(十一)横骨119

(十二)大赫119

(十二)气穴119

(十四)四满120

(十五)中注120

(十六)肓俞120

(十七)商曲120

(十八)石关120

(十九)阴都121

(二十)通谷(腹)121

(二十一)幽门121

(二十二)步廊121

(二十三)神封122

(二十四)灵墟122

(二十五)神藏122

(二十六)彧中122

(二十七)俞府122

九、手厥阴心包经125

(一)天池125

(二)天泉125

(三)曲泽125

(四)郄门126

(五)间使127

(六)内关127

(七)大陵127

(八)劳宫127

(九)中冲128

十、手少阳三焦经129

(一)关冲129

(二)液门130

(三)中渚130

(四)阳池131

(五)外关131

(六)支沟131

(七)会宗131

(八)三阳络132

(九)四渎132

(十)天井132

(十一)清冷渊132

(十二)消泺132

(十三)臑会133

(十四)肩髎133

(十五)天髎133

(十六)天牖133

(十七)翳风133

(十八)瘈脉134

(十九)颅息134

(二十)角孙134

(二十一)耳门134

(二十二)和髎135

(二十三)丝竹空135

十一、足少阳胆经137

(一)瞳子髎137

(二)听会139

(三)上关139

(四)颔厌139

(五)悬颅139

(六)悬厘140

(七)曲鬓140

(八)率谷140

(九)天冲140

(十)浮白140

(十一)(头)窍阴141

(十二)完骨141

(十三)本神141

(十四)阳白141

(十五)(头)临泣141

(十六)目窗142

(十七)正营142

(十八)承灵142

(十九)脑空142

(二十)风池142

(二十一)肩井143

(二十二)渊腋143

(二十三)辄筋143

(二十四)日月143

(二十五)京门143

(二十六)带脉144

(二十七)五枢144

(二十八)维道144

(二十九)居髎144

(三十)环跳144

(三十一)风市145

(三十二)中渎145

(三十三)(膝)阳关145

(三十四)阳陵泉145

(三十五)阳交146

(三十六)外丘146

(三十七)光明146

(三十八)阳辅146

(三十九)悬种(绝骨)146

(四十)丘墟147

(四十一)(足)临泣147

(四十二)地五会147

(四十三)侠溪147

(四十四)(足)窍阴148

十二、足厥阴肝经151

(一)大敦151

(二)行间153

(三)太冲153

(四)中封153

(五)蠡沟153

(六)中都154

(七)膝关154

(八)曲泉154

(九)阴包154

(十)足五里155

(十一)阴廉155

(十二)急脉155

(十三)章门155

(十四)期门155

第二节奇经八脉157

一、任脉157

(一)会阴158

(二)曲骨158

(三)中极158

(四)关元159

(五)石门159

(六)气海159

(七)阴交159

(八)神阙(脐中)160

(九)水分160

(十)下脘160

(十一)建里160

(十二)中脘160

(十三)上脘161

(十四)巨阙161

(十五)鸠尾161

(十六)中庭161

(十七)膻中162

(十八)玉堂162

(十九)紫宫162

(二十)华盖162

(二十一)璇玑162

(二十二)天突163

(二十三)廉泉163

(二十四)承浆163

二、督脉166

(一)长强167

(二)腰俞167

(三)阳关(腰)167

(四)命门167

(五)悬枢167

(六)脊中168

(七)中枢168

(八)筋缩168

(九)至阳168

(十)灵台168

(十一)神道169

(十二)身柱169

(十三)陶道169

(十四)大椎169

(十五)哑门169

(十六)风府170

(十七)脑户170

(十八)强间170

(十九)后顶170

(二十)百会171

(二十一)前顶171

(二十二)囟会171

(二十三)上星171

(二十四)神庭171

(二十五)素髎172

(二十六)水沟172

(二十七)兑端172

(二十八)龈交172

三、冲脉174

四、带脉175

五、阴维脉175

六、阳维脉176

七、阴跷脉177

八、阳跷脉177

第三节十五络穴177

一、手太阴—列缺177

二、手少阴—通里177

三、手厥阴—内关178

四、手太阳—支正178

五、手阳明—偏历178

六、手少阳—外关178

七、足太阳—飞扬178

八、足少阳—光明179

九、足阳明—丰隆179

十、足太阴—公孙179

十一、足少阴—大钟179

十二、足厥阴—蠡沟179

十三、任脉—尾翳180

十四、督脉—长强180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180

第四节经外奇穴180

一、头颈部180

(一)四神聪180

(二)印堂180

(三)鱼腰181

(四)上明181

(五)太阳181

(六)球后182

(七)鼻通182

(八)金津、玉液182

(九)夹承浆182

(十)牵正183

(十一)翳明183

(十二)安眠183

(十三)百劳183

(十四)崇骨183

二、躯干部184

(一)颈臂184

(二)三角灸185

(三)提托185

(四)子宫穴185

(五)定喘185

(六)结核穴186

(七)夹脊(华佗夹脊)186

(八)胃管下俞186

(九)痞根187

(十)腰眼187

(十一)十七椎下187

(十二)腰奇187

三、四肢部187

(一)十宣187

(二)四缝187

(三)中魁188

(四)八邪188

(五)落枕188

(六)腰痛穴188

(七)中泉189

(八)二白189

(九)臂中189

(十)肘尖189

(十一)肩前(肩内陵)189

(十二)环中189

(十三)四强190

(十四)百虫窝190

(十五)鹤顶190

(十六)膝眼190

(十七)胆囊穴190

(十八)阑尾穴190

(十九)八风191

(二十)前后引珠191

(二十一)里内庭191

第一章针法概论192

第一节针的种类192

一、古代九针192

二、现代毫针193

第二节针刺练习194

一、纸垫练习194

二、棉球练习194

三、自身练习194

第三节针前准备195

一、检查用具195

二、注意消毒195

三、选择体位195

第四节毫针刺法197

一、进针的方法197

二、针刺与角度199

三、针刺与深度199

四、行针与得气200

五、针刺与补泻202

六、留针与出针203

第五节补泻手法204

一、徐疾补泻204

二、提插补泻204

三、迎随补泻204

四、捻转补泻205

五、呼吸补泻205

六、开阖补泻205

七、九六补泻205

八、综合补泻205

(一)烧山火法205

(二)透天凉法206

(三)阳中隐阴法207

(四)阴中隐阳法207

(五)龙虎交战法207

第六节异常处理207

一、晕针207

二、滞针209

三、弯针209

四、断针209

五、血肿210

六、气胸210

第七节注意事项211

一、饥劳勿刺211

二、怀孕慎刺211

三、险区勿刺211

四、针刺疗程211

五、针刺时机211

第二章灸法概论212

第一节 灸用材料212

第二节灸的作用212

一、温通经络212

二、温补中气212

三、消瘀散结212

四、防病保健212

五、急救作用212

第三节常用灸法213

一、艾柱灸法213

二、艾条灸法214

三、温针灸法214

第四节其它灸法214

一、太乙针灸214

二、雷火针灸214

三、温灸器灸215

四、灯草火灸215

第五节适应病症215

一、风寒湿痹215

二、气血瘀阻215

三、气血不足215

四、阳气不固215

五、用于急救215

第六节注意事项215

一、施灸程序215

二、施灸禁忌215

三、灸后处理216

第三章疗法各论218

第一节皮肤针疗法218

一、针具与操作218

二、打刺的部位219

三、打刺适应症226

四、常见病治疗227

五、作用与机理230

第二节头针疗法231

一、刺激区定位231

二、体位与操作235

三、头针适应症235

第三节放血疗法235

一、针具规格236

二、操作方法236

三、适应病症236

四、注意事项236

第四节挑治疗法236

一、挑治针具237

二、操作方法237

三、适应病症237

四、注意事项237

第五节耳针疗法238

一、耳廓表面解剖名称238

二、耳与经络、脏腑关系243

三、耳针的穴位分布243

四、耳穴的检查方法243

五、耳针的临床应用243

六、耳针的治疗操作246

七、耳针的注意事项245

第一章脏腑各论247

第一节 肺与大肠247

第二节 脾与胃252

第三节 心与小肠256

第四节 肾与膀胱261

第五节 心包络与三焦269

第六节 肝与胆269

第二章辨证概论273

第一节 八纲辨证273

第二节 脏腑辨证279

第三节经络辨证294

一、十二经脉病候294

二、奇经八脉病候296

第三章治疗概论297

第一节治疗原则297

一、补法297

二、泻法298

三、平补平泻法298

第二节取穴原则299

一、近部取穴299

二、远道取穴299

三、随证取穴300

第三节配穴规律301

一、前后配穴301

二、上下配穴301

三、左右配穴301

四、表里配穴301

五、远近配穴301

六、链锁配穴302

七、验方配穴302

第四节特定穴的应用302

一、五俞穴302

二、原穴、络穴304

三、俞穴、募穴306

四、八脉交会穴307

五、八会脉308

六、郄穴308

七、下合穴309

八、交会穴310

第四章临床治疗316

第一节内科疾病316

(一)中风316

(二)感冒319

(三)暑病321

(四)咳嗽323

(五)哮喘328

(六)肺痨334

(七)头痛337

(八)失眠340

(九)眩晕343

(十)惊悸、怔忡347

(十一)痫病349

(十二)癫病352

(十三)狂病354

(十四)疟疾356

(十五)黄疸360

(十六)水肿363

(十七)呕血366

(十八)胃痛369

(十九)反胃373

(二十)吞酸嘈杂374

(二十一)嗳气376

(二十二)呕吐哕378

(二十三)腹痛382

(二十四)臌胀386

(二十五)泄泻389

(二十六)便秘394

(二十七)痢疾398

(二十八)霍乱401

(二十九)便血404

(三十)脱肛406

(三十一)健忘408

(三十二)心痛411

(三十三)胁痛414

(三十四)腰痛416

(三十五)痹病419

(三十六)痿躄422

(三十七)痉病425

(三十八)阳痿427

(三十九)早泄429

(四十)淋浊431

(四十一)失精435

(四十二)遗尿438

(四十三)疝病441

(四十四)癃闭444

(四十五)噎膈447

(四十六)痞满450

(四十七)消渴452

(四十八)咳血454

(四十九)溺血458

(五十)鼻衄461

(五十一)肺痈464

(五十二)肺痿467

(五十三)厥逆469

(五十四)肝风472

(五十五)失音474

(五十六)汗病477

第二节妇科疾病479

(一)月经先期或过多479

(二)月经后期或过少480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481

(四)痛经(附:经行身痛)482

(五)经闭483

(六)崩漏484

(七)绝经期前后诸症486

(八)白带487

(九)黄带488

(十)赤白带488

(十一)妊娠呕吐489

(十二)胎位异常490

(十三)胎死腹中490

(十四)滞产491

(十五)胎衣不下491

(十六)产后血晕492

(十七)产后腹痛493

(十八)恶露不下493

(十九)恶露不绝494

(二十)产后发热495

(二十一)产后鸡爪风496

(二十二)产后大便难497

(二十三)不孕症497

(二十四)缺乳症498

(二十五)乳房胀痛499

(二十六)子宫脱垂500

(二十七)阴痒500

第三节儿科疾病501

(一)奶癣501

(二)鹅口疮502

(三)重舌(附:木舌)503

(四)惊风(附:脑炎后遗症)503

(五)呕吐505

(六)腹泄506

(七)疳积507

(八)小儿软骨病507

(九)百日咳508

(十)小儿麻痹症509

第四节皮、外科疾病510

(一)破伤风(附:脐风)510

(二)丹毒511

(三)风疹块512

(四)疔毒513

(五)痄腮513

(六)乳痈514

(七)肠痈514

(八)瘿气515

(九)落枕516

(十)鸡眼516

(十一)蛇盘腰517

(十二)热疮517

(十三)牛皮癣518

(十四)斑秃518

(十五)扭伤519

(十六)疖肿519

(十七)鹅掌风520

(十八)瘰?521

(十九)痔疮521

(二十)胆道蛔虫症522

(二十一)急性胆囊炎与胆石症522

(二十二)肠梗阻523

(二十三)急性胰腺炎523

第五节五官科疾病524

(一)耳鸣、耳聋524

(二)聋哑不语524

(三)目赤肿痛(附:夜盲)524

(四)青盲524

(五)鼻渊528

(六)牙齿疼痛529

(七)喉痹语难530

第一章针灸经文选读532

第一节 《灵枢·小针解篇》532

第二节 《灵枢·官针篇》533

第三节 《素问·刺禁论》534

第四节 《素问·缪刺论》534

第二章针灸歌赋辑要536

第一节经穴类歌赋536

一、《十四经循行主病歌》536

二、《十四经穴分寸歌》539

三、《十六络穴歌》542

四、《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歌》542

五、《十一募穴歌》543

六、《十六郄穴歌》543

七、《八会穴歌》543

第二节针灸类歌赋543

一、《金针赋》543

二、《标幽赋》545

三、《行针总要歌》546

四、《针法歌》547

五、《针刺法启玄歌》547

六、《十二经子母补泻歌》547

七、《补泻雪心歌》548

八、《禁针穴歌》548

九、《禁灸穴歌》548

第三节治疗类歌赋548

一、《四大总穴歌》548

二、《回阳九针歌》549

三、《行针指要歌》549

四、《马丹阳①天星②十二穴主治杂病歌》549

五、《长桑君天星秘诀歌》549

六、《孙真人十三鬼穴歌》549

七、《肘后歌》550

八、《玉龙歌》551

九、《胜玉龙歌》553

十、《百证赋553

十一、《席弘赋》554

十二、《通玄指要赋》555

十三、《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556

十四、《八脉交会八穴主治歌》557

十五、《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558

十六、《杂证奇穴主治歌》559

《河北针灸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针灸学(1957 PDF版)
针灸学
1957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针灸学(1980.05 PDF版)
针灸学
1980.05
针灸学(1975.07 PDF版)
针灸学
1975.07 上海人民出版社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1979 PDF版)
针灸学
1979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 PDF版)
针灸学
针灸学(1984 PDF版)
针灸学
1984
针灸学(2020 PDF版)
针灸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针灸学(1979 PDF版)
针灸学
197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针灸学(1997 PDF版)
针灸学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针灸学(1979 PDF版)
针灸学
197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