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史精粹今译 3》求取 ⇩

新唐书1459

创业、守文孰难1459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1459

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1461

君比于金,臣为良匠1461

勿令人悔为不奢1462

为上易事,为下易知1462

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1463

魏征论政1463

不忘布衣时1465

遗笏如甘棠1466

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1466

王珪谏太宗知恶务去1467

唐太宗召马周1468

崔仁师断狱无枉1469

天子不观史1469

人主不可自骄1470

徐有功冒死平冤狱1471

不可以私害公1472

狄仁杰解人之忧1472

长者之风1473

狄仁杰临难不苟1473

韦思谦刚正守职1474

未有无士之时1474

赏罚者军国之纲纪1475

魏元忠劝高宗用贤1476

魏元忠贬官1477

用者不才,人不效力1478

私不害公,天下幸甚1478

姚崇谏武后罢淫刑1479

用人不疑1480

卢怀慎清俭不营产1481

吾虽瘠,天下肥矣1482

李愬雪夜袭蔡州1483

张建封治徐州1484

为政贵知变1484

门第高者当自戒1485

圣人畏无难1485

令狐楚诫子薄葬1486

李藩豁达大度1487

王锷其人1487

于頔勤勉为政1488

君子同德,小人同恶1488

君王当近贤者远小人1489

元稹谏德宗严教太子1490

元稹论治乱之萌象1490

纳谏可以治国1491

不纳直言将招致祸乱1491

君王纳谏是万年大计1492

元稹劝宪宗纳谏1492

刘栖楚谏敬宗勤政1493

刘栖楚峻法治京兆1494

杨虞卿劝穆宗勤政纳谏1494

居安应当思危1495

谮人可恶1495

诗人贾岛1496

老母责子息众怒1496

舒元兴谏宪宗1497

李德裕禁“圣水”1498

唐敬宗信佛僧、方士1498

朋党误国1499

唐文宗无知人之明1499

卢钧行善政1500

裴坦的家法1500

孙偓为人通脱1501

韩偓荐相1501

李憕、卢弈以身殉职1502

不失节,死何恨1503

颜杲卿殉国1503

张巡气度清高1504

张巡不附权贵1505

张巡依法治豪猾1505

南霁云临淮求救兵1506

张巡用兵不依古法1507

甘苦与共,众志成城1507

忠义南霁云1508

刚毅雷万春1509

张、许抗击叛军之功1509

庞坚、薛愿抗贼殉难1510

张兴义不屈节1510

献歌达民情1511

阳城不贡侏儒1512

执法应当持平1513

韦丹流惠江南1513

何易于引舟1514

何易于拒诏1515

孔颖达对唐太宗1516

恃才以肆必致灭亡1516

孔颖达讽谏得赏赐1517

欧阳通苦学父书1517

尹知章不问产业1517

元澹做药石1518

元澹慧眼识“阮咸”1518

王勃为文1519

李白醉酒为妙文1520

李白放浪不羁1520

“张颠”一绝1520

甄权神针1521

许胤宗巧治失语1521

张文仲精通医理1522

卢氏与婆母共患难1522

李畲母教子廉洁1523

武三思弄权1523

刘克明等以击球得宠1524

唐敬宗亲近小人1525

唐敬宗荒淫杀身1525

田令孜受宠乱政1526

酷吏的根源1526

来俊臣之死1527

请君入瓮1527

藩镇之祸1528

文成公主出嫁1529

“天可汗”1529

奸臣李义府1530

李林甫的手段1530

李林甫弄权1531

郭子仪的远见1531

旧五代史1535

梁太祖诏令灭蝗1535

梁太祖求贤哲1535

李罕之寇怀、孟、晋、绛1536

十三岁少年通史书1536

妇人之盛1537

鸱枭之臣1538

朱温诛氏叔琮1538

擒馘于万众之中1539

杨师厚矜功不轨1539

刘?守兖州1540

孙骘雅好聚书1541

因貌废诗1542

梁太祖善听医言1542

李克用善射1543

朱温谋杀李克用1544

梁晋潞州大战1545

梁晋柏乡大战1546

李存勖攻灭后梁1547

唐庄宗免税减刑1548

唐庄宗之亡1549

唐明宗减宫人,去省耗1550

唐明宗知过即改1551

张敷请复“八馆”1551

唐明宗诏免麴税1552

唐明宗开铁禁1552

唐明宗不以一马杀三人1553

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1553

唐明宗叹空养军马1554

史在德主张唯才是用1555

李克宁被诛1556

李嗣昭之死1557

猛将李存孝1557

李存进智造浮桥1558

王镕荒淫无道1558

史建瑭智胜梁军1559

盖寓善揣人主情1560

郭崇韬忘疲励力1561

唐庄宗渐务华侈1562

郭崇韬谏造避暑高楼1562

赵光逢清净寡欲1563

李琪善为赋1564

君王所重患者1564

苏楷常幸国家之灾1565

苏循拜殿1565

张全义治理洛阳1566

张全义妻明敏有才略1567

以先诉者为得理1567

王晏球与将士同其甘苦1568

五代军士黥面1568

朱汉宾善政惠民1569

淮上之风恶病者1569

李建及破连索船1570

安重诲之死1571

赵凤毁佛牙1572

梁现之死1572

张朗冒死救季父1573

姚洪忠义1573

马郁下笔成文1574

马郁?果1575

张承业不以公物为私礼1575

张承业劝阻李存勖称帝1576

张居翰敦本惠农1577

石敬瑭巧断军马食民粟案1577

石敬瑭愿作儿皇帝1578

石敬瑭拒收民力礼品1578

石敬瑭查灾减税1579

石敬瑭爱好《道德经》1579

史官论晋高祖1580

晋少帝下诏赈灾1581

晋少帝诏禁华奢1581

白团围村之战1582

晋臣反目不认主1583

契丹主进晋京1583

契丹主迁晋少帝于黄龙府1584

景延广不帝契丹1584

张希崇明断疑案1585

史三传1586

桑维翰招契丹为援1587

桑维翰拒以其子为郎1587

冯玉的“笑端”1588

马全节孝母爱民1588

张筠善夺而好施1589

唐庄宗不记前嫌1590

康福懵无所知1590

安彦威不以国戚自居1591

王权不使契丹1591

国之存亡,不专在行赏1592

张仁愿兄弟1593

尹玉羽性仁恕1593

苌从简勇壮1594

潘?脚1594

高汉筠以清白自负1595

郑玄素论五行以气1596

契丹重文士1596

契丹建辽1597

后汉皇帝刘知远自立1597

辽主自中原还本国1598

契丹屠相州1599

刘知远建后汉1599

京师大风雨1600

郭威反汉1601

郭威破汉都1602

李皇后止敛贷之议1602

刘审交无扰于民1603

冯道论刘审交廉平慈善1604

武汉球以掊敛为务1605

白麻答1605

史弘肇专行刑杀1606

王章巧立名目盘剥百姓1607

“合欢杖”与“随年杖”1607

二苏卖官鬻爵1608

苏逢吉侈靡1608

杜重威闭壁纵敌1609

郭威负气杀屠夫1609

郭威与士伍同甘共苦1610

军士拥立郭威1611

周太祖革除旧弊1611

周太祖毁宝器1612

周太祖祭孔1613

周太祖诏改皮革法1613

周太祖除租牛课1614

苟利于民,与资国何异1614

后周北汉高平之战1615

周世宗简选诸军1616

周世宗诏诸臣尽言1617

周世宗北征契丹1618

陈桥兵变1619

王殷母严以教子1619

王守恩贪鄙1620

王朴上《平边策》1620

常思鄙吝1621

翟光邺去烦苛之政1622

李从?敬客利民1623

荆南主高季兴论唐庄宗1624

钱鏐造钱塘江堰1624

杨行密治吴1625

桑简能奏请速断狱囚1625

新五代史1629

意深劝戒切,言信善恶明1629

唐明宗爱人恤物,有意于治1629

明者虑于未萌1630

五代可谓乱世1631

周世宗欲行均田制1632

朱友珪弑父皇自立1632

兄弟相残1633

刘皇后好聚敛1634

刘皇后嫉妒1634

刘皇后吝啬1635

李重美爱民惜物1636

“骑虎者,势不得下”1636

安重诲谏止滥杀1637

周德威生擒陈章1638

磨穿铁砚1639

桑维翰威屈张彦泽1639

苏逢吉滥为杀戮1640

“毛锥子”安足用1641

“肉台盘”1641

论“朋党之说”1642

论义儿1643

逸豫可以亡身1644

敬新磨妙语救县令1644

唐庄宗时伶人势盛1645

张居翰改诏免滥杀1646

论宦官1646

刘守光为铁笼、铁刷1647

韩建初不知书1648

论祸福1648

朱温弑唐昭宗1649

“拔钉钱”1650

不敢忽于微,而常杜其渐1651

五代之民其何以堪之1651

张希崇杀番南归1652

后晋义将1653

皇甫晖“破国”、“杀万家”1654

范延光反1654

杜重威胁迫部下降契丹1655

张彦泽“赤心为主”1656

赵思绾以人胆下酒1656

冯道刻苦俭约1657

“居安者患生于所忽”1658

何泽当马进谏1658

张允进《驳赦论》1659

李昪收买人心1660

王衍年少荒淫1660

破祥瑞说1661

刘苛酷侈靡1662

论十国改元1662

契丹阿保机称帝1663

宋史1667

宋太祖非常人1667

英武宋太祖1667

陈桥兵变1668

定国号宋,封赏天下1669

刺马而悔1670

坦诚待臣下1670

太祖尚节俭1671

创业垂统之君1672

太宗其人1673

势如破竹灭北汉1674

王小波、李顺起义1675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1675

澶渊之盟1676

泰山封禅1677

真宗幸曲阜1678

真宗被迷信所误1679

天圣赈灾1680

为人君,止于仁1681

宋英宗谦恭好读1682

上下宜协德交修1682

宽厚大度1683

帝女不应避舅姑之尊1684

百世之下,钦仰高风1684

宋神宗天性好学1685

诏令文武各举贤能1685

赈灾恤民1686

议行王安石新法1686

屡败夏人1687

夏人三十万寇边1688

事与愿违诚可叹1688

正风俗、修纪纲1689

黜课绩不实者1690

旧奸未尽,宋政益敝1690

宋徽宗之确立1691

立元佑奸党碑1692

安石配享孔子庙1693

靖康之耻1693

玩物丧志,逸豫误国1694

钦宗乱时即帝位1695

李纲京城御敌,金人索金割地1695

万人上书复李纲1696

金人胁帝北行1697

乱势难收,巽懦受祸1698

康王、邦昌留质金军1699

岳飞郾城大败兀术1699

岳飞下狱,金人猖獗1700

屈辱议和,奉银割地1701

岳飞屈死大理寺1701

施全道刺秦桧1701

昭媾和之心,弭边事之议1702

恬堕猥懦,坐失事机1702

高宗选储1704

孝宗破秦桧以子代相之谋1705

臣僚议官员升迁1705

孝宗意未遂而终1706

孝宗缓立储1706

意怠而业衰1707

赵汝愚等策拥宁宗继位1708

密斩韩侂胄1709

蓄奸必致事败1709

湖州民拥竑为帝1710

臣僚言致咎之征1711

赵范言往事之鉴1712

洪咨夔谏忌方来之忧1712

欲宽民力,必汰冗员1713

贾似道擅权1713

权移奸臣而误国1714

帝王致寿之道1715

黄镛言兵农合一1715

度宗诏令崇俭勤政1716

度宗之幸1717

李芾拒守潭州1717

宋之亡征非一日1718

为君之难1718

捃至于诗,其过微矣1719

天命未改,国法尚存1719

宋代的“李阳冰”1720

亲隙不可开,疑迹不可显1720

啗虎以肉,终必食人1722

兴利除害1722

以战为守1723

以前贤为师1723

知民利病1723

祸及忠义1724

为民兴利除弊1724

直言无罪1725

王溥好学1725

与其束手就擒,不如死战1726

判案若神1726

取之易,守之难1727

心念西征诸将1728

半部《论语》治天下1728

刑罚岂以一人喜怒专之1729

严惩奸邪,民皆相庆1730

奖重恩深,卒成大功1731

曹彬出使不收贿1731

彬性仁敬和厚1732

宋太祖计取夔州1733

不欲令其子辱于父1733

破骨取镞,神色自若1734

异日富贵毋相忘1734

若拙贪进择禄1735

李谷为人1736

为国之要,进贤是先1736

安民固本1737

明行条例,禁遏诬罔1738

朋友之义1738

谏明宗八审1739

知士难1740

守道蒙福1741

宋太宗论治乱1741

李昉秉政不济私1742

李昉不市恩1742

吕蒙正不受贿1743

法贵有常,政尚清净1743

过则失体1744

法不可移,令不可违1744

昌言治河1744

刑法于国不可一日而废1745

违令获胜,胜过辱国1746

兵精将贤,四境可安1747

李谦溥论国策1747

民为万里长城1747

川决而防,焚溺患深1748

但见血山1748

赏罚不明,任非其材1749

吕端大事不糊涂1749

善养其亲以招继迁1749

风波之言不足虑1751

恶以戒世,善以劝后1751

士安荐寇准1751

锄恶长善1752

刑有所不平1752

寇准用人不以次1753

捋须宰相1753

张咏讽寇准1754

奸邪,久之自败1755

赏须有自1755

有密启者,非谗即佞1755

王旦大度1756

鱼头参政1756

宴乐无度,非所以重朝廷1757

邪正之辨,莫大于置相1757

豪言动天子1758

有勇有德者常胜1758

居安要思危1759

百王之要道1759

朋党为朝廷患1760

明镐奖善惩恶1760

动静要相宜1761

盘盂皆铭1761

以献替为己任1762

询君子而得君子1762

荐贤助国之道1763

王政通而世清平1764

命令数更之弊1764

赐予不节之弊1765

上擢而自励者为俊杰1765

兵法不可不正1766

举笏击蛇1767

执法严明则得民心1768

见义勇发,严而不残1769

贾黯力谏广开言路1769

裁兵减用1770

明法如鉴1771

乐黄目论选官1772

王元吉之案1773

颇牧在禁中1775

执法抗上1776

倡平法,杜奸邪1777

善识荐才1778

裁宫用,赏将士1778

任贤勿贰1779

韩琦画策御敌1779

王珪奸计误国1780

三旨相公1781

为政适人情1782

富弼救灾民1782

抗奸平冤1784

文彦博以计塞诬1784

抚羌定边1786

范纯礼论用人1787

问疑正法1788

执法不挠1788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1789

铁面御史1790

真御史唐子方1791

电扫庭讼,响答诗筒1792

朋党论1793

大义谏逐贤1794

疾奸急盗1795

行新法1796

智退夏兵1797

君子无朋党1798

滕元发与百姓共患难1798

在谋不在众1799

巧断牛案1800

为民除害1800

高永能智勇双全1800

不可失信1801

司马光砸缸1802

司马光上书引咎自责1802

广开言路为国排忧1803

平生所为,未有不可对人言者1804

澹然无所好1804

君主恃人心1804

与民奋战1805

为民解难1806

修河治湖造福于民1806

赏罚严明捕捉盗贼1807

整饬军纪1808

苏轼作文无定法1809

君子小人不可并处1809

人才难得1810

马默上书十事1811

沈畸抗权平民冤1812

轻举必贻后悔1812

明法判案1813

一箭退敌1814

以信退敌1814

和斌八阵破敌1815

唐恪水谏1816

巫说误国1817

迎合上意升官迅速1819

靖康之变1820

李纲力谏退金兵1821

壮士一去不复还1822

御敌三策1823

李纲论用臣如用医1824

孤军败金兵1825

以少胜多1826

宗泽义斩金使1827

不要以失废功1827

张浚威名遁敌1828

碎衣力谏1829

单骑降敌1831

岳军秋毫无犯金兵争来降附1831

岳飞论马1832

岳飞用间弱强敌1833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1834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834

“尽忠报国”深入肤里1835

文臣不爱钱 武臣不惜死1835

冻死不拆屋 饿死不卤掠1836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837

刘錡大捷 金人震恐1837

虚心询受,士乐为死1838

弱者出战 强者继之1839

当以武功取富贵 焉用俯首为腐儒1839

可一不可再1840

赤心报国 誓杀金贼1841

魏胜义勇战金兵1842

魏胜创制战车炮车1843

不为私仇杀将 只为忠义报国1843

杨再兴舍生战敌小商桥1844

王九郎勇解海州围1845

上下协心 不战而胜1845

勇士中道殁 宋不克兴复1846

朱弁守节不屈1846

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1848

国不可一日无兵 兵不可一日无食1848

常同论朋党之祸1849

额员可减 司属可并1850

吴表臣献十策1850

君以为难,易将至矣1851

臣愿奉使,不愿割地1852

丰财者政事之本,节用省又丰财之本1852

不惟不敢 亦且不忍1853

纠正奸邪 不恤仇怨1853

某为国家计 岂为张公谋1854

彼为朝廷荐人 岂私我耶1855

赏善罚恶,号令必行1855

李浩风裁素高1856

袁枢为史官书法不隐1857

范成大修复通济堰1857

陆游为秦桧所嫉1858

陆游自号“放翁”1858

孝宗论理财与恢复1859

倪思直言谏主1860

牛皋杀敌1860

日用二千 安得不贪1861

深思致盗之由 讲求弭盗之术1861

雄镇一方,诸军之冠1863

人生在勤,以“稼”名轩1864

汪纲兴修水利1864

徐经孙不欺心获利1865

腕可断 词不可改1865

己欲作君子 使谁为小人1866

人臣无私交1867

革除敝政,遴选官吏1867

余玠因功获罪1868

生为宋臣 死为宋鬼1869

胡颖毁寺斩蛇神1870

不畏强御,执法如山1871

治官事当如家事1871

与国同存亡1872

文天祥应诏勤王1873

留取丹心照汗青1873

百废俱兴,军民皆安1874

臣不贫,陛下乃贫1875

忧子孙学行不进1876

孙子秀奋然除妖1876

不惧权臣淫威1877

如惊鹤不可笼絷1878

勤于农政,为民造福1878

外交使者的气节1879

锐于求志,厚于得民1879

哲人风韵1880

张洽智断冤狱1881

张洽为伸冤狱1882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1883

王昭素的“纯质”1884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1884

为社稷,不为做官1885

扫除乱政,与民更始1886

无事深忧,临事不惧1887

为贫而弃子者着想1887

大丈夫当自树功名1888

不屑与权贵为伍1889

梅尧臣论诗1889

文同诗、书、画齐名1890

秦观的人品与诗才1891

精通史学,编修史书1891

勤读苦学,百里求书1892

米芾拜石为兄1893

徐徽言大义灭亲1894

徐徽言宁死不屈1894

杨邦乂视死如归1895

智阻金兵1896

求实不慕虚名1897

欧阳珣反和主战1897

正气凛然,赤心报国1898

朱寿昌判案如神1899

弃官寻母传美名1899

急人之急,忧人之忧1900

爱心专一,至诚不渝1901

落难方见真情在1902

以诚交易,纯心待人1903

舟浮牛出1904

许希不忘师1904

庞安时医术过人1905

残暴外戚1905

不欲令宦官预政事1906

方腊起义1907

童贯畏敌1907

奸人无才,何以动人主1908

花石纲1908

章惇绝壁书名1909

杨球代书,号曰书杨1910

黄锷死于姓黄1910

南人归南 北人归北1911

与之共事,始知其暗1912

张邦昌僭逆1913

刘豫称帝1913

吴曦叛宋1914

抚宁之战1915

灵州之战1916

辽史1921

溪壑可塞而贪黩无厌1921

止负朕躬,尚可容贷1921

罚不当罪1922

宁称“孙”,不称“臣”1922

军国之务,爱民为本1923

“三失”之训1923

辽太宗之政绩1924

当执公方,毋得阿顺1924

杨继业之死1925

北宋向辽请和1926

辽制:以罪犯为使臣1926

修文德以致远1927

辽宋约和,利在国家1927

医卜、屠贩不得举进士1928

欲闻直言,以匡其失1928

谤讪之令既行,告讦之赏日重1929

道宗佞佛1930

辽代文字之祸1930

阿骨打出世1930

战则有死而无功,退则有生而无罪1931

辽末,世局动乱1932

奸佞拨弄国势衰败1933

萧太后处死李处温父子1934

左企弓十罪1936

民有则我有1938

辽制帝王之妹可掌国政1938

刑人不在君侧1939

传国玉玺自辽代失1939

淳钦皇后助辽太祖1940

萧太后雄才大略1941

钦哀皇太后阴狠1942

社稷大事宜早为计1943

文妃以诗讽谏辽王1944

辽皇后、太后多参国政1945

辽代尊孔1945

耶律倍的悲剧1946

知其不才而不教1947

辽之内难,与国始终1949

辽宫中见读书者则斥1950

惟圣知圣,惟贤知贤1950

韩延徽助辽汉化1951

韩匡嗣恃宠误军机1951

铁未朽,可释乎1953

长松自倒,非吾伐之1954

国强则其人贤,海巨则其鱼大1955

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1956

耶律屋质拥立穆宗1956

耶律吼轻财1957

自志其墓1958

玩世以避嫌1958

兄弟不知情者不该连坐1959

一代之宝——张俭1959

辽主爱打马球1960

王继忠知人1961

不举胜己者令人鄙1962

心无私则近佛1962

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1962

推荐敢于顶撞自己的人1963

辽不重稼穑1963

耶律合住一言胜十万雄兵1964

耶律?履善画1964

牛温舒智促宋夏之和1965

国宝臣1965

辽人习中医1966

辽道宗坚持辽国只有二姓1966

文才如此,必不能武事1966

耿介招忌1967

以己俸创长桥1968

忠臣惟知有国,不知有身1968

分别是非,不事迫胁1969

怀之以德,制之以威1970

掷骰取官1970

刘伸忠直明法1970

以狼牧羊,何能久长1971

为社稷计,何憾之有1972

恩赏明则贤者劝,刑罚当则奸人消1972

履霜,坚冰至1973

辽俗重武轻文1973

利己误人,非吾所欲1974

大小均熟,始为尽美1974

寇盗多寡之因1975

史笔天下之大信1975

刮民无遗,必长厚敛之弊1976

得勿喜,失勿忧1976

入仕当以裕国安民为事1976

二逸1977

与其得烈女,不若得贤女1977

伶人敢谏1978

耶律、萧二姓之由来1978

金史1983

金之先1983

宽容得人心1984

金太祖体谅民情1985

金国名称之定1985

禁止同姓婚姻1986

金宋伯侄相称1986

劝农政策1987

金效汉制行科举1987

尊孔尚学致汉化1987

不分民族量才通用1988

转贤为虐不得善终1988

勿忘种田人1989

严惩谋私、怠情的官吏1989

伪装仁义饰淫恶1990

荐人才切忌嫉妒1991

虚心受谏1991

当官须为民请命1992

慎选官才1992

明君不干涉著史1992

处尊位更须思贫民1993

中央官吏须带头禁受贿礼1993

行廉政须取督察措施1994

富贵勿忘俭1995

不可忘记本民族优长1995

世宗俭食1996

执法从严不容说情1996

积粮以备荒1996

嘱臣切勿顺从昏庸之言1997

倡廉政须奖惩分明1997

选人尚廉能,不重资历1998

译经书弘扬汉文化1998

蔽贤有罪1999

承平尤须节奢侈1999

能言敝亦足嘉矣1999

官风不正导致民风衰变2000

红袄军此起彼伏2000

国家用人奚择贵贱2001

善待归降者2001

心术不正不堪用2002

奸弊害政岂可无视2002

既倡直言,讥讪何罪2003

夏金议和兄弟相称2003

皇亲犯法不赦2003

国难当头帝王亲恤将士2004

南宋不识唇亡齿寒之理2004

君王犹爱收礼2005

吾不能取天下财富私室2006

创女直文记祖宗事2006

不宜强索侨胞2007

一代宗臣撒改2008

因时制宜成一代之法2008

禁以良马殉葬2009

免除苛捐杂税2009

官府非养老之地2010

宗宁善运筹2010

韩世忠水战宗弼2011

苟利国家,岂敢私耶2012

宋政日坏不可仕2013

李成治军2013

信谗言逼走徐大刀2013

恃才讥讪招致冤案2014

张浩营建两京2015

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2016

执法无需顾皇面2016

军民争田绳以纪纲2017

有无直言为民者2017

无才之亲可予厚薪,不可予要职2018

鼓励反映民间疾若2018

史官实录以儆戒人君2019

否定逼供信,昭雪冤案2019

一人犯罪一人当,何必株连2020

人才显晦系于世道污隆2021

赏罚明,国乃治2021

宥死罪则乱天下法2021

失道之世不可仕2022

廉正不屈2022

临终的忠告2023

粮道不继,驱羊追敌2023

广开言路天下幸2023

游民从业社会治安2024

仕不尽心乃老奸2024

上诉之信不可返回处置2025

为政之术在于心正气平2025

纳谏者昌,拒谏者亡2025

忠国与媚君之别2026

李复亨明断公案2026

治末不治本国家岂可安2027

红袄军突起2028

奸佞复出为害更大2028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2029

议和须以军事为后盾2029

配合协作,切忌旁观2030

国家兴衰治乱在于用人2031

朝廷正则天下正2031

攀比奢侈必亡国2031

兵将有隙安能御敌2032

道德与刑罚均为治世之具2032

正天下先正君心2033

强弱胜负都在变2033

不能正家岂能正天下2034

汴京封锁妻儿自食2034

遍设耳目刺探琐细2035

发明火枪2035

以兵得国,以兵失国2036

不可沉缅女色2036

张天纲忠金不屈2036

仲德引带集体殉国2037

宁死不屈2038

报国重于恤家2038

慕其名,冒死救援2039

只会内讧不会报国2039

马定国考证《石鼓》2040

书画名家任询2040

书法名家王竞2041

一代名士王庭筠2041

王若虚拒为奸相书功德碑2042

一代宗工元好问2043

杜时昇始教伊洛之学2044

爱民莫浮夸2044

刑罚威虐则谗贼作2045

一有嗜欲,见制于人2045

恤民名医李庆嗣2046

元史2049

以少胜多战乃蛮2049

尊号成吉思汗2050

假道灭金用兵如神2050

宪宗军纪秋毫不犯2051

世祖责问滥杀无辜2051

改变策略置兵戍守2052

足食之道在于节约2052

滥施赏赐国库空虚2053

只为皇城壮观不管百姓死活2054

元仁宗不尚奢华2054

元仁宗拒奉承2055

元仁宗恢复科举取士2055

元英宗坚定执法2056

创奎章阁,著一代经典2056

刘福通颍州起义2057

元顺帝精于巧艺怠于政事2057

农桑是立国之本2058

赋税制度的制订2059

严酷的科差2059

通海运利国利民2060

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2061

皇后巧谏避免良田牧马2061

皇后动手变废为宝2062

君臣交心不忘祖训2062

崇尚节俭的皇太子2063

忠诚勇敢的木华黎2064

禁抢掠行径2064

从小知礼以帽为尊2065

灭金2065

远征欧洲的将军2066

三条成才之路2067

以炮石攻城为先2067

惩上救下得民心2068

不以私惠邀公赏2068

元代用印之始2069

神射手——默尔杰2069

开发云南传播文明2070

尊奉儒士2070

少年丞相——安童2071

为官一世两袖清风2072

不为女色所动2073

老将的治军经验2073

掌握规律适者生存2074

中国第一位航海家2074

虎口抉舌2075

朵儿赤抗言贪暴擅杀2076

不受礼不行贿心自安2076

民心顺,福自来2076

劝君不贪酒色2077

国非民将何以为君2078

学识渊博的察罕2078

大义灭亲2079

千方百计解粮荒2080

朵尔直班知奉法而已2081

至官先询民生疾苦2081

当取前代善恶为勉2082

赐姓改名而授官2083

敢于负责的父母官2083

元代文学家马祖常2084

回族书法家巙巙2085

论宋徽宗惟一事不能2085

当用之物何须弃2086

巧饰七星堂2086

元代的“晏婴”2087

文治武功不可偏废2088

驳牧地之议2088

振兴文治2089

反对扑买课税2089

杀贪官保良民2090

重建保州2091

珍惜图籍史料2091

智擒李璮2092

效马援视死如归2092

以仁爱之心待人2093

有功不独占,有赏不独享2093

略施小计解救乡亲2094

士兵只知将军令2094

临终遗言教子廉正2095

治国安邦韬略多2095

兵民分权回避至亲2095

县令慷慨解囊2096

直言敢谏不畏死2097

储小仓不如储大仓2098

学周公治天下2098

国与民相依存2099

广开言路兼听则明2099

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2100

禁依官势侵民利2100

汉人位居太保之职2100

规划定都、朝仪、国号2101

力战不可久,智取不可急2102

有而不为等于无2102

程朱理学的传播2103

为政要因循先王之道2103

知难而为方有成2104

慎言行才会少失误2104

明察秋毫何其难2104

奸佞以巧险得势2105

许衡善与人处2106

商挺有安民之策2106

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2107

有所忍才能有所成2107

浑身是胆铲除顽凶2108

岂爱一六品官俸,不以待孔子哉2109

七十岁应当致仕2109

王鹗建言修史及立翰林院2110

奋然掷笔振袖而起2110

为学以穷理为先2111

慎重用刑,爱惜民生2111

人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2112

治国之道在于法制2112

良言相劝2113

冒险为他人辨冤2113

李谦言治国之要2114

帝中国,当行中国事2115

四海一家方为正统2115

三至碑2115

刘国杰勇壮2116

天地之间人寿几何2116

御史台为天子耳目2117

杀无罪以求大官,吾不为也2117

曾使我家财物,何得问我2118

农家劳苦为何衣食不赡2118

尊孔之意何在2119

避好名之讥则不敢为善2119

俭以养廉,廉以养德2120

赵炳建言惠泽加于民2120

人心如印板2120

授时历颁行天下2120

郭守敬考正历法2121

在职官员应举人自代2124

学而有源,不可胜用矣2124

力小任大,剥众利己,未闻能全者2125

待人以今不以昔2125

国与民如同一身2126

省部实为根本2126

一蛇九尾与一蛇二首2127

未有争引咎归己者2127

治天下何为本何为先2128

何谓珍宝2128

何以知南人不可用2129

赵孟頫其人2130

应天以实之论2130

齐履谦教学2130

无故徙民非国之利也2131

国家导人使言,不当罪之2131

古文大家姚燧2132

谦让为官2132

整顿纪纲以猎为喻2133

政出多门 古人所戒2133

恢复科举之议2133

不受门生拜谒2134

行使御史之责2134

治国需用法以辅治2135

政令应咨之于众2135

秦起宗以身化民2136

不可希一己之荣 遗百世之害2136

息事宁人避免冤狱2137

蔽贤诚所不忍2137

相见而无愧色,乃吾志也2138

王结论为相之道2138

主明,臣谏得用2139

杯酒释两才之嫉2139

二帝三王之道,非卿莫闻2140

虞集论科目之法2140

论人取心论文取道2141

政治以储材为先2141

史家心术为本2142

作文如用兵2143

民,本也2143

德才兼备之辩2143

大臣有忌汉官者2144

袭古之名而不蹈其实,未见其益2145

政务如乘舟,非一人之力所能运也2145

孛术鲁翀笑傲帝师2146

王都中教化民俗2146

天子不当阅当代国史2147

破除迷信尊师重教2147

为饥民呼吁请赈2148

曹鉴的廉慎2148

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2149

汉化之斗争2149

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2150

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学2151

许谦的学者之论2151

己有知,使人亦知之2152

读书千遍于己有益2152

胡长孺敢纠官贪2153

陈孚敢告逞威贪官2153

杨载论诗2154

韩性论科举文2154

教人,以变化气质为先务2155

不可书者即不敢为者2155

为学必期措诸实用2156

欲民死则万锭可征2156

秦之弊政尚足法耶2157

名爵者,不得私与人2157

兄弟情深2158

元军抢掠之害2158

石明三勇杀五虎2159

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2159

善始者未必善终2160

盛世之途2161

人以为名言2161

蒙古新字2161

帝师之重2162

帝师之徒仗势作恶2163

西僧淫威2163

佛师耗资巨大,僧徒权利日增2164

欲一天下者,必在于不嗜杀人2165

天道好生2166

与子同列者何人2166

孙威的工巧与心计2167

火炮之威2167

刘元塑2168

元世祖遗箧2168

新元史2173

也速干智救成吉思汗2173

皇太后不受献不用亲2173

一箭中麋,毋曰自能2174

官军为民患,乃国贼也2174

皮囊藏兵为夫报仇2174

白翎雀与告天雀2175

信仰不可强制2175

选官必协公论2176

著史书以为鉴戒2177

不得越级行文2177

卜怜吉歹宽恕待人2178

一言免西夏屠城之灾2178

挺身独奏,不害民媚上2179

蒙古、畏兀儿与汉学2179

官可免,字不可署2180

敢于为民诉冤2180

救贤荐贤以良言劝谏2180

良言一句活千家2181

亲入闾巷抚济灾民2181

宽宏大量不计诬仇2182

恶鼓不鸣,新枹亦不能加声2183

不慕权贵不乞行赏2183

元世祖知人善任2183

民众怒杀达鲁花赤2184

百姓安则盗贼自息2185

人才相继登重山之门2185

詹士龙再修捍海堰2185

淫欲无度溺血身亡2186

不可用旧户籍定赋役2186

媚上急功使民冻死可乎2187

时务第一事曰:罢冗官2187

不告倒贪官不罢休2188

冗官之弊在于相互推责2188

儒吏兼通方可为政2189

治国当有法则作准绳2189

巧以指纹断案2190

岂可因马扰民2190

严格执法不滥加刑2191

打击海盗骚扰2192

红巾军起义之始2192

推广木棉种植2193

立门三日拜师求学2193

元初诗文名家2194

观车行泥中而悟书法2194

周人之急,代人还债2195

劝夫立志莫为人奴2195

侍母病榻三十年2196

1995《二十六史精粹今译 3》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门岿主编 1995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二十六史精华  清史稿  3(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清史稿 3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湘赣革命根据地  下(1991 PDF版)
湘赣革命根据地 下
1991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两岸情仇(1989 PDF版)
两岸情仇
1989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家庭经济顾问(1996 PDF版)
家庭经济顾问
1996 深圳:海天出版社
诸子精粹今译(1993 PDF版)
诸子精粹今译
1993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清易知录  上(1987 PDF版)
清易知录 上
1987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台湾历史辞典(1990 PDF版)
台湾历史辞典
1990 北京:群众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辽史(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辽史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金史(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金史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北史(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北史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晋书(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晋书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魏书(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魏书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3(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3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2(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2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1(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1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