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史精粹今译 4》求取 ⇩

明史2073

朱元璋为僧2073

朱元璋以才能服人2199

朱元璋渡长江2200

攻取太平2201

集庆“安民告示”2202

戒诸将2202

拒收宝玩2203

龙兴之谕2203

鄱阳湖之战2203

朱元璋即吴王位谕2205

朱元璋濠州扫墓2205

戟门誓师2206

朱元璋命去雕琢奇丽2207

免租谕2207

废大逆不道及连坐诏2207

要在休养生息2207

毋肆焚掠妄杀人2208

《召贤士诏》2209

《免租税诏》2209

内臣勿令有功2210

明太祖不以元朝君主行献俘礼2211

儒士为武臣讲解经史2211

官吏犯赃者罪勿贷2212

《正风俗诏》2212

罢中书省废丞相2213

征用经明行修之士2213

考绩官吏2214

敬老2214

举练达时务之士2215

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2215

明太祖举任年长有才德者2216

里中相助2216

建文帝下落2217

燕王朱棣起兵2217

白沟河之役2218

夹河之役2219

燕王陷都城2220

明熹宗时政治败坏2221

明朝行政建置2221

贤才,国之宝也2222

兴亡治乱之由在用人之得失2223

明代财政概况2224

明代的兵制2225

于谦创立团练2226

明代的“九边”2227

明初严禁官吏受赃2227

重罪犯要多官覆审2228

登闻鼓2228

成祖“靖难”后诛戮之甚2229

明朝特有的刑狱2230

明代的厂卫2230

魏忠贤党徒惯用的酷刑2231

明初求书2232

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2232

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2233

明太学生家粮制的建立2233

得贤为宝2234

事夫之道2234

明太祖对太子的训谕2235

百姓刘鹏为太守对簿公堂2235

宁国公主驸马梅殷2236

郭子兴反元2237

韩林儿建龙凤政权2238

红巾起义及天完政权的建立2238

陈友谅杀徐寿辉2239

朱元璋火烧战船败陈友谅2240

明太祖毁镂金床2240

张士诚建大周政权2241

张士诚失败的原因2242

方国珍起义2242

丘楠说方国珍2243

明玉珍建夏2244

刘桢之谋2244

“天下奇男子”扩廓帖木儿2245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2246

明太祖流涕戮邵荣2247

明朝开国功臣“常十万”2247

论徐达、常遇春2248

兵在谋不在众2248

擅入民居者死2249

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2250

邓愈定抚州2251

邓愈坚守抚州城2251

邓愈严禁士兵劫掠2252

汤和筑沿海城戍2252

沐英攻取云南2253

沐英在云南的政绩2254

李善长劝说朱元璋效法刘邦2255

李善长的经济措施2255

朱元璋请刘基出山2256

刘基的“征取计”2256

明太祖用刘基计大破陈友谅2257

刘基严以执法2257

刘基与明太祖议任丞相2258

霜雪之后必有阳春2259

刘基隐居拒见官2259

刘基与明太祖2259

得天下以人心为本2260

宋濂以汉武帝鉴戒明太祖2261

方开言路恶可深罪2261

佐命臣刘基、宋濂2262

傅友德平西蜀2262

功超群将,智迈雄师2264

声色货利无所好2264

朱棣设谋除吴高2265

功臣蓝玉被杀2266

论功臣被杀2267

言出而背之,不信2268

胡大海善用兵好士2268

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2269

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2269

陈遇超然利禄之外2270

陈遇的保国安民计2271

一纲三目——叶兑言取天下大计2271

明太祖以汉高祖自期2274

明太祖以汉初皇帝为鉴2274

丧乱之源由于骄侈2275

邪说害道2275

声色之害甚于鸩毒2276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2276

孔子始称“至圣先师”2277

李希颜严教诸王2277

萧用道为王陈八事2277

明开国时重师儒官2278

明代注重儒学教育2278

刘崧廉慎2279

明初重人才2280

集古暴君行事以观丧乱之由2280

吴琳去官为农2281

有才能者当不次用之2281

创制明代士子衣冠2281

正言务规谏,邪言务谤谀2282

明太祖撰《大诰》谕戒勋臣子弟2282

致治之要,在进贤退不肖2283

弹劾不避权贵2283

明太祖斥责教授经义不结合治世2284

一衣虽微,然是污行辱身之渐2285

廉吏徐均2285

青文胜以死为民请命2286

齐泰、黄子澄削藩之谋2286

方孝孺之死2287

不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人2288

“埋羹太守”王琎2289

明成祖赖群策群力得天下2289

内阁参与机务之始2290

明成祖谕六科诸臣直言2291

文臣得谥自胡广始2291

明仁宗勉大臣谏诤2292

学官许乞便地自胡俨始2293

明仁宗恐杨士奇受中伤2293

明仁宗纳谏引过2294

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2295

杨士奇宽以待人2295

明朝贤相“三杨”2296

政策损益贵适时宜2297

夏原吉治水2298

善于理财的夏原吉2298

李庆严治贪纵者2299

李季篪善辨冤案2300

杨砥的牧马法2301

陈济编纂《永乐大典》2302

蔺芳的筑堤法2302

周忱深入下层2303

周忱其治以爱民为本2304

黄福在交趾的治绩2305

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2306

刘江望海埚歼倭寇2307

“鲁铁面”2307

轩?身体力行矫奢汰2308

陈镒镇陕得军民心2309

《铁御史》李纲2310

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2310

明代巡抚之职2311

“冷面寒铁”的监察御史2312

周新微服查贪吏2313

况鍾治苏州2313

国子监众生为师鸣冤2315

严师李时勉2316

以古证今切正时弊2316

谢铎兴办教育2317

营建北京民生多艰2318

仁宗引过劝大臣直言2319

明代宦官之盛自宣宗始2320

兵不在多,在于堪战2321

教育贵明体适用2321

官不在众,在乎得人2322

宦官十害2323

法者,天下之公2325

朝廷当言而有信2325

邝子辅教子廉正2326

土木之役失败的原因2326

明成祖调查建文帝下落2327

于谦智止朝班之乱2327

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2328

徐有贞治河不求近功2329

农民起义巾帼领袖唐赛儿2330

李贤的正本十策2331

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2331

彭时的政本七事2332

正直的铨官王翱2333

善于理财用人的年富2334

王竑朝廷之上击奸党2334

王竑救灾有方2335

余公渠2336

两广总督朱英与韩雍2337

水之方圆,盂实主之2338

为人刚正,严于律己的罗伦2339

欲不可纵,渐不可长2340

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2340

武宗时宦官“八党”2341

刘健等请诛“八党”2341

足国在节用2342

孝宗时三贤相2343

李东阳潜移默夺,保全善类2343

李东阳以诗文书篆供给日常费用2344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2344

善任贤才的王恕2345

马文升禁子做京官2346

刘大夏戍极边,父老携筐送食2346

刘大夏为外国所重2347

明贤君孝宗2348

刘六、刘七起义2349

陆昆劝武宗远奸臣2350

蒋钦三上疏三受杖2351

杨廷和裁革冗员2351

杨廷和谏明世宗2352

博学的杨慎2353

遇难不惊的王思2354

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2355

郡邑小民将安取哉2355

张原上疏遭贬谪2356

曹嘉私自品评官吏遭贬斥2357

严讷使铨政一新2358

读书不辍的孙交2358

曲卧“神楼”的刘麟2359

蒋瑶扬州接驾2359

“阳明学”的创立2360

夏言《绝壅蔽矫诈之弊疏》2361

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2362

杨一清上防边四策2363

受父拷打的知府彭泽2363

郑晓破倭寇2364

刘天和治理黄河2365

吴岳招待苏州知府2365

欧阳铎议均徭2366

孙懋谏诛江彬2367

敝衣外无长物2367

岁除夜,曾铣命诸将披甲行2368

朱纨自决2368

多权术的胡宗宪2369

任环战倭寇2370

战死,分也2371

程启充请察革滥冒军功者2371

明王不贵异物2372

邓继曾抗章遭谪2372

杨言抗疏折一指2373

人君贵明不贵察2374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2374

汪应轸在泗州2375

戚贤焚木偶2376

周思兼平度断狱2376

“四铁御史”冯恩2377

番民呼曰“杨父”2378

主威愈震,而士气不衰2378

严嵩父子恶积灭身2379

明中叶名将功高赏薄2379

飙发电举的戚继光2380

戚继光建长城墩台2380

边军之冠的蓟门军容2381

徐阶榜三语于直庐2381

徐阶劝帝广听纳2382

世称知人的张居正2382

臣罔以宠利居成功2383

不附权贵的马森2383

刘体乾言丰财之道2384

顾锡畴论用人2384

屏绝私人拉拢的沈鲤2385

不徇私情的于慎行2385

昊道南遇事讲原则2386

吴道南检举沈同和科考作弊2386

张位为起居注上疏2387

张居正亲家刘一儒2388

正直矜节操的王遴2388

敢于坚持原则的王遴2389

法者天下之公2389

舒化反对厂卫密察2390

法不可废,宁赦毋赎2390

李世达请进谠言消邪说2391

温纯不避帝威请罢矿税2391

耿定向无畏无私2392

卑侮孔、孟的李贽2392

王樵请全谏臣以安大臣2393

魏时亮请慎选知府、督学2394

屡忤执政的陈瓒2394

苟移振贫民,植福当更大2395

张孟男临终草遗疏2395

事功难立2396

正直廉洁的严清2396

陆光祖有雅量2397

无宅居其妻孥2398

孙丕扬进石于帝2398

孙丕扬创掣签法2399

布袍脱粟的海知县2399

不畏权贵的海瑞2400

意在利民的海瑞2400

问民疾苦的钟化民2401

为民毁券2402

木市之利2402

播州之役2403

张居正定章奏令2405

明代党论之始2405

不事权贵的汤显祖2406

东林风骨2407

李三才力陈矿税之害2408

明熹宗“四病”2409

镇守辽东的名将李成梁2410

李如松设计胜倭敌2411

总兵加称提督之始2412

杜松勇而无谋2412

夫妇协力共御敌2414

边帅延士之风2414

周嘉谟惟才是任2415

汪应蛟治硷2415

欲固结人心莫如任用善类2416

钟羽正请禁馈遗2417

陈道亨居官清廉2418

文武双全的陈邦瞻2418

惟贤是宝2419

高攀龙视死如归2420

魏忠贤构陷杨涟2422

左光斗治水利的“三因十四议”2423

明神宗时的“梃击案”2423

纷争不止的明代“三案”2426

周起元之死2427

周顺昌的为人2428

吴民暴动2429

周顺昌被害2430

“五人之墓”2431

李化龙、崔景荣拒受贿赂2431

邓子龙东征捐躯2432

徐从治智平兵乱2432

朱燮元在西南地区的政绩2433

孙承宗力阻祖大寿之变2433

科学家徐光启2435

大将不和,边事日坏2436

加派三饷2436

张献忠智取襄阳城2437

刘宗周上疏劾魏忠贤2437

刘宗周为京尹2438

黄道周剖析忠佞二字2438

叶廷秀断田归民2439

正直敢谏的叶廷秀2439

崔景荣不附魏忠贤2440

天下多故,择将为先2440

所言公,公言之2441

何官非爱钱之人2442

章正宸不因私情阿徇2443

郡守贤,县令无不贤2443

熊廷弼在辽、沈2444

思宗误杀袁崇焕2444

赵光抃直言,其父遭祸2445

卢象升刻烛闻鸡2446

“孤立行意”的范景文2446

不作反覆之小人2447

洁己爱民的施邦曜2447

廉洁好义的马世奇2448

强兵莫如行法2448

王汉闻己过则瞿然下拜2449

布衣羸马出入亭障间2449

鹿太公不怕株连2450

第一个武榜状元2451

不特良将,且良吏也2452

正直尚义的张可大2452

孙祖寿赏子一杯酒2453

何可纲含笑而死2453

往松山“说降”的杨振2454

过高邮不见妻子2455

以盐豉下酒的史可法2455

我史督师也2456

他日不归,以指葬可也2457

不取朝鲜一钱归2457

曾樱不畏强御2458

不取贿金的王兵备2459

“狂生”王台辅2459

为政不患无才2460

身为忠臣,义不顾妻子2461

陈灌为官惠民2461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2462

石门先生2462

赵汸的《春秋》学2463

亲贤远谗,下通民志,太平之业可致2464

邵宝不信巫2464

邵宝不畏强权2465

王应电的文字学著作2465

潘府的居官“三本”2466

何瑭不拜刘瑾2466

内官不能干预朝政2467

官贪民反2467

王、湛之学2468

罗洪先学以致用2468

吴悌不畏权贵2469

王守仁的门生2470

王冕好学2470

张溥七录2471

易绍宗誓死抗倭2471

起潜拒贿2472

起义军进入河南2472

马足轻赈济灾民2473

庞瑜好学2474

起义军攻取凤阳2474

张献忠拒绝阮之钿的诱降2475

刘振之“三不”以明志2475

王乔栋不畏阉党2476

王励精救灾2476

王澄灾年疏财2476

礼臣论不应表彰愚孝2477

吴海闻过则改2477

滑寿整理研究医学文献2478

葛乾孙治奇病2479

周汉卿巧治怪胎2480

周汉卿神针捷效2480

王履的《伤寒立法考》2481

用相面导人行善2482

草泽医一药救人命2483

李时珍撰《本草纲目》2483

高、文二后不徇私情2484

明太祖论为善2484

明成祖劝戒外戚2485

夏儒富贵不淫2485

诸娥卧钉板为父申冤2486

韩氏女扮男装转战多年2486

黄氏誓死不受倭辱2487

范氏不屈于倭寇2487

明宦官干预朝政自永乐间始2488

郑和下西洋2488

明成祖派人出使“四夷”2489

兴安荐于谦抗敌2490

王振擅权2490

土木之败的罪魁2491

覃吉对太子的教育2492

宦官汪直掌西厂枉法杀人2493

阿丑巧谏2494

尚铭掌东厂2494

李广贪赃受贿2495

刘瑾得宠2496

刘瑾擅权2496

“三张”2497

李芳直谏获罪2498

税监陈奉扰民2499

民逐税监陈奉2500

临清民火烧税监马堂官署2501

“东林党”与“阉党”之争2501

魏忠贤权倾朝野2502

钱嘉徵劾魏忠贤十大罪2502

焦芳、刘瑾朋比为奸2503

赵鐩火烧焦芳府第2503

刘宇行贿纳贿2504

张彩强夺人妾2505

魏忠贤的心腹崔呈秀2505

魏忠贤的生祠2506

酷吏“陈烙铁”2506

严嵩父子的逢迎术2507

明朝亡于崇祯帝的原因2507

明末起义军荥阳大会2510

李自成襄阳称王2510

“大顺”农民政权的建立2511

张献忠“大西”农民政权的建立2511

元代以前的中朝关系2512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2513

葡萄牙侵占澳门2514

荷兰侵占台湾和彭湖2515

利玛窦来华传教2515

明末传教士修改中国历法2517

清史稿2521

努尔哈齐建金2521

迁都沈阳2522

皇太极即位于沈阳2522

兴师军纪2523

不准杀降掠财2524

围城打援2524

凡进言者,宜直言无讳2525

滥役妨农者治其罪2525

皇太极建清2525

惟务实政,政在养民2526

禁获良家子女卖为乐户2527

勤农桑以敦本计2527

福临嗣位,清兵入关2527

福临进京即帝位诏2528

毋蹈明臣前失2529

减免明末苛税2530

罢免圈地2530

满、汉通婚2531

确议兴利除弊之策2531

招民垦荒2531

国家纪纲,首重廉吏2532

苞苴请托,何由察吏2532

有司贪虐,督、抚察劾2533

生财之道,在节用爱民2533

当者必旌,戆者不罪2534

民不聊生,勿令失所2534

刑法公平,非徇喜怒为轻重2534

言官为耳目之司2535

兴文教,留心学问2536

振纲立纪,剔弊发奸2536

毋歧方隅,毋立门户2537

世祖遗言虚心反省2537

赃官遇赦免罪,不许复职2538

圣祖智去专横乱政2538

民间疾苦,抒见以闻2539

禁官奢僭2539

学问之道,宜无间断2540

民垦荒田,十年起科2540

互相讨论,庶有发明2540

一代之兴,必有博学振起文运2541

仓廪足而礼教兴2541

诵读夜分,乐此不疲2542

群臣见闻,入陈无隐2542

三征噶尔丹,平定朔漠2543

若因言以罪之,谁复言者2543

咨访民瘼,深悉艰难2544

巡阅治河2544

台湾客民愿归者听内渡2545

尊老,敬老2545

凡事必期便民2546

广设义学,劝令读书2546

声色之当戒,佞幸之宜远2546

事无巨细,慎之又慎2547

西藏地入版图2547

守成实同开创2547

世宗取位2548

八旗无恒产者移垦2548

旗、民杂处,颇苦小民2548

世宗改土司,设流官2549

著书议罪2549

为政以得人为要2550

惩言官不如广耳目2550

救灾抢种,爱护耕牛2551

新辟土疆佐中原之耕凿2551

乌鲁木齐屯政2552

编书、改书、毁书2552

不妨以谤为规2553

惜物力而尽地利2553

官军杀贼,多系平民2554

政事不便于民,谠言无隐2554

赈恤,冒赈;查灾,讳灾2555

仁宗禁鸦片烟2555

不面诤而后言,貌合而情暌2556

正人心以正风俗2556

宣宗初禁鸦片烟2557

修水利,筹积贮2558

广开忠谏,不避嫌怨2558

宣宗再禁鸦片烟2558

荐进廉平,锄斥贪茸2560

宜防三渐2560

捐名繁多,归公者少2561

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2561

设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2562

除捐输、抽厘、逼勒诸弊2562

慎选牧令,删除烦苛2562

察便僻侧媚者,严惩2563

设局、办矿、造船2563

穆宗禁种罂粟2564

天津教案2564

两宫皇太后又垂帘听政2564

军垦咸水沽稻田2565

平反冤狱,处分错判2566

德宗禁种罂粟2566

减经费,除浮冒2566

清荒田,编人口,均差徭2567

诬叛妄杀论死2567

朝鲜人来天津学制造2567

疑狱用酷刑者斩2568

裁冗费,勿浮华,禁捏报2568

天津铸钱2568

开采各种矿藏2569

修筑各线铁路2570

架设各地电线2571

初置北洋海军提督2572

皇太后归政2572

华侨来去自由2572

中日战争及订《马关条约》2573

条陈时务2573

初设新建陆军2574

立招商轮船总公司2574

和辑汉、回2574

发愤为雄2575

康有为、梁启超初任事2575

开办粤汉、宁沪铁路2576

立京师大学堂2576

奖励新著作、新发明2576

改书院为兼习中、西学校2577

举人才2577

康有为办官报2578

设矿务铁路总局,办路矿学堂2578

亟图自强之策2578

广开通商口岸设农工商总局2579

设侨民学堂2579

杨、林、刘、谭参预新政2579

戊戍变法布告2580

设邮政2581

太后复垂帘,变法遭失败2581

悬赏严捕康、梁2582

义和拳起,八国联军入京2582

钱粮浮收中饱2583

诏废科举2584

造为革命之说2584

仿行宪政之议2584

德宗禁戒鸦片烟2585

试办公债2586

溥仪承统2586

宣示预备立宪2587

新颁行印花票税2587

溥仪禁鸦片烟2588

铸银币、镍币、铜币2589

立京师图书馆2589

京张铁路筑成2589

收花红者以赃论2590

《禁买卖人口条款》2590

开采矿藏2590

增设巡警、劝业两道2591

严劾贪官污吏2592

兴举工艺实业2592

义丐武训积资兴学2592

不滥设,不尽裁,用正人,采众议2593

浙江惠兴女学堂2593

革命党人袭击刺杀行动2593

四川保路运动2594

革命党起,新军变应2595

起用袁世凯应付残局2597

立南京政府,号中华民国2597

授袁世凯全权与民军商酌条件2598

逊位宣示2599

第五次历法改革2600

洋为中用历法推陈出新2600

新旧历之争2601

历算学人才辈出2601

清朝疆域2603

边疆设省2603

木兰秋狝2604

外国使臣觐见礼2604

近代教育沿革2605

书院育才2605

地方义学与社学2606

近代教育特点2606

海军将领的摇篮2607

北洋水师学堂2608

天津武备学堂2608

初期普通教育2609

普通教育的系统化2609

倡导办学堂2610

严修创办劝学所2610

严究科场案2611

清代特科取士2612

学者重名节2612

清官不系贫富2612

重亲民官2613

五征君2613

徐致靖荐维新人士2613

荐举不拘流品2614

幕府多才2614

笔帖式2615

部员冗滥2616

捐纳得官2616

补缺花样2617

前功多成于满,后功多成于汉2617

军机处创设及任职重要2618

理藩院专官清代创制2619

都察院直言纠察2619

大理寺平反重辟2620

翰林院职掌2621

太医院掌考九科2622

总督、巡抚职掌概略2622

学政督学2623

按察使掌风纪,清吏治2623

知府职掌2624

知州职掌2624

知县职掌2625

教授、学正、教谕2625

骁骑营八旗都统2625

将军职掌2626

提督职掌2626

西藏达赖与班禅职掌2626

清末改组内阁2627

外务部的由来2627

海关及税务处的设置2628

民政部及巡警部2628

度支部、大清银行、造币总厂2629

学务大臣职掌及学部始设2630

兵部改设陆军部2630

海军部职掌及设置沿革2631

刑部改设法部2631

农工商部职掌2632

邮传部新设及其职掌2632

新设军咨府2634

新设弼德院2634

新设资政院2634

特置盐政院专官2635

军制总统2635

镇制,改练新军2635

海军舰制2636

新选举法2636

内地民众徙边2637

入中国国籍法2637

旗人困敝2638

清初圈地2638

贪污之弊2638

摊丁入亩,多加丁银2639

苏、松、太赋重2640

官银行2640

引进外资2640

维护中国主权2641

八旗之制2641

绿营兵2642

裁汰绿营2642

绿营挑改巡警2643

防军源于乡勇2643

北洋第一重镇2644

清代军械制造2644

修《大清律》2645

修订法律,兼取中西2646

司法改革2647

《四库全书》七部分藏2648

修《四库全书》缘起2648

乾隆征书2649

校印书籍2649

清末的文化振兴2650

开数千年未有之奇局2651

铁路、轮船、邮政、电线的开始2652

数万里外瞬息立至2652

淫刑众怒,国本遂摇2653

初筑上海铁路2653

中国商人自筑铁路之始2654

急造铁路,裕国便民2654

铁路实有远利2655

铁路造成,其利尤溥2656

新造铁路,自强之急务2656

詹天佑建京张铁路2657

外轮曾占内江、外海之利2658

李鸿章议设轮船招商局2658

不让洋人独擅利益与险要2659

轮船招商局规模粗具2660

轮船招商局为收回中国利权2660

自扩利源,出洋贸易2661

初设商船学校2662

江轮、海轮、小轮航行,货栈遍设2662

小轮与大轮有相辅之利2663

中国电报始于天津2664

议集商股设电线2664

电报为防务所必需2665

电报呼应灵通,瞬息可至2666

各省咸知电报之利2667

电报官督商办2667

电报商办议改官办2668

电报克音信隔绝之弊2668

初设电报学堂2669

电话初名“德律风”2669

总税务司兼理邮递之权2670

中国试办邮政之始2670

邮政利商、利民,利国2671

邮政与电局相辅2671

清末邮政有盈利2672

邦交概况2673

强划势力范围2673

清大学士满、汉两途2674

威命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2674

理藩院辑民绥边2675

清疆帅之重,几埒宰辅2675

为君当深思得众得国之道2676

凡诏令必求可以顺民心垂久远者2676

褚英之死2677

李定国设计斩尼堪2677

杰书剿平耿精忠2678

图治在人2678

有统帅之责者应躬自教练2679

多尔衮下令尽除明季弊政2679

高宗为多尔衮昭雪2680

延信分兵平西藏2681

福全击破噶尔丹2681

清圣祖自述执政2682

成亲王永瑆善书2682

论多尔衮之功过2683

论扈伦四部2684

张煌言回书斥招降2684

张名振赤心报国2685

郑成功收复台湾2686

圣祖遣施琅平定台湾2687

论抗清诸名将2687

额亦都骁果善战2688

万人敌2688

费英东为开创佐命第一功臣2689

安费扬古勇渡冰河2689

论五大臣2690

扬古利议伐明2691

冷格里军容严整2691

创制满洲文字2692

达海改进满文2692

论满文的创制2693

武纳格力战建功2693

努尔哈齐善于罗致人才2694

佟养性议兵农结合2694

希福奉使抚辑诸部2695

范文程定清国大计2695

士心得则民心得2696

范文程议举贤才2696

宁完我论取天下2697

宁完我斥结党营私2698

建言当实心为国2698

论清初命相之始2699

论皇太极收降明将2699

李国翰身先士卒2700

皇太极招降洪承畴2700

皇太极善用降臣2701

察吏乃可安民2702

宋权议蠲免赋税2703

王永吉议清兵额2703

评世祖亲政时的宰辅2704

劝皇太极勤学经史2704

李栖凤议赏功罚罪2705

论清初文馆诸臣2705

巴海拒俄人入侵2706

成性议垦田2706

要在力破因循2707

吴达论用人取材2707

方国栋议节约生财2708

李霨议守台湾2708

杜立德论法古爱人2709

冯溥秉公持议2709

黄机议修《圣训》2710

圣祖擢用魏裔介2711

熊赐履上疏直言2711

李光地议取台湾2712

李光地扶植善类2712

道学不在空言2713

姚文然慎用刑法2714

敦家教,正人心,修礼制2714

国家根本在百姓2715

魏象枢见知冯溥2715

朱之弼议惩贪官2716

郝惟讷论贪官不得遽复官2716

任克溥论部院纠察2717

汤斌议修史应直书忠臣2717

陆陇其以德化民2718

张伯行居官清正2718

论从祀孔庙三大臣2719

圣祖论知轻行重2719

叶方霭廉谨2720

励杜讷论督抚大吏2720

韩菼与人有始终2721

张玉书自奉俭约2721

张英不务表襮2721

陈廷敬举贤2722

米思翰议撤三藩2723

田六善议读史2723

索额图议定东北中俄边界2724

郭琇直声震天下2724

王鸿绪修明史2725

世祖褒奖汤若望2725

圣祖发奋学历算2726

赵廷臣善折狱2726

王骘谏采楠木2727

居官苟善,必致声誉2728

论为政之先务2728

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2729

圣祖褒奖彭鹏2730

陈瑸论清官2730

陈鹏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731

施世纶摧抑豪强2732

康熙间廉吏接踵起2732

靳辅建言更筑遥堤2733

始议屯田2733

修堤防洪2734

靳、于治河之争2734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2735

若徒自表廉洁,于事何益2735

巧于卸肩者2736

恃势贪暴,处以绞刑2736

任弘嘉论朋党、奢侈、讦讪之渐2737

大臣为诸王跪,于礼不合2738

《皇舆全览图》2738

台湾朱一贵起义2739

黎士经断悔婚诉讼2740

定案当满、汉文稿并具2740

棚民的由来2741

严究侵蚀2741

督抚滥调2742

云南“子孙丁”摊入田粮2742

兵饷调拨2742

常平仓谷存粜2743

桐城派2744

清厘钱粮2744

百倍于物价2745

《大义觉迷录》2745

酌定律例2746

金鉷屯田2747

收受规礼2748

孔毓珣治河2748

勘石田以上税2749

有损国体2750

年羹尧之罪2750

广开自首之路2751

令州县官遍历境内以实相报2752

平大、小金川2752

汝亦羹尧荐耶2753

人主之耳熟于此矣2754

宜以节俭为要2754

印子钱2754

科试之弊2755

难留本来面目2755

“欲劫”二字,岂可置人于死2756

广劝植树2756

钱谦益不可为书冠2757

百姓安则联躬安2757

以熟作荒与以荒作熟2758

为世上不可少之人2758

律例犹《本草》2759

救赈分极贫、次贫欠妥2759

米贵由于积渐2760

劝谕凿井2760

与朝鲜均平交易2761

回籍待赈2761

养鱼植树,以利民用2762

治河之道,惟先时豫防2762

和珅善伺高宗意2762

和珅贪污的下场2763

满洲旧俗宜亲习劳勚2764

钱谷厉人,十倍刑名2764

罢蜡礼2765

刑官之弊,莫大于成见2765

优奖诤臣直言2766

贪婪无餍2766

罚银赎罪2767

禁令弗行,咎在不公不明2768

各国商船不准滞留2768

革陋俗2769

湖北社仓2769

台湾林爽文起义2769

英使入贡2770

赈粮受损,请求赔偿2770

民死在顷刻,岂能俟报2771

赈册还是赈民2771

崇尚简朴2771

肠枯草木甘2772

不要夸以靡丽2772

国恤2772

罢举代2773

督抚不得举本省藩臬自代2774

共励清操2774

不因后妃之侄而宽之2774

受赇处斩2774

以旗人为屯丁2775

不媚权相2775

慎勿迎合朕意,颠倒是非2776

白莲教起义2776

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2777

严防外洋入侵2777

何谓实心2778

为人居心以忠厚为本2778

因噎废食2778

亏空应立时惩办2779

教民被迫起义2779

随波逐流,其咎不止溺职而已2780

皇上所见,乃剪彩为花2781

六次南巡,劳民伤财2781

弹章已具草矣2782

捐官肥己之钱,究从何出2782

国家之隐忧2783

勿染其污迹2783

无处不以贿为通融2783

勿为敛赙2784

公帑亏空2784

赌博之害2785

修省在实政2786

严禁鸦片2786

官逼民反2786

改河运为海运之初2787

整顿淮盐2787

王鼎尸谏2788

为海内所丛诟2789

守成之世治尚综核2789

对英宜镇以威2790

学者奉为山斗2791

壁昌建设新疆2791

筹江防之始2792

察吏莫先于自察2793

林则徐查禁鸦片2793

兵事不可中止2794

林则徐才识过人2795

令严于中土,而外货自绌2795

重创英敌2796

收其利必防其害2797

罢战言和始作俑者2797

耆英自尽2798

粤民非不可用2799

三元里抗英2799

裕谦先誓必死2800

关天培殉国2800

武臣死于疆场,幸也2801

植立崖石2802

专阃之臣义不返踵2802

爱珲签约2803

戴敦元博闻强识2804

白银流失于外洋2804

疆臣趋避之计工2805

大人之职2806

陶澍革除盐弊2807

安民必先惩蠹2807

左辅治理苗疆2808

吴邦庆长于水利2808

民砖筑堤2809

夷患之由来2809

议定天津条约2810

开发南疆2811

南漕改征之议2811

周天爵治江、治汉2812

广西起义旋灭旋萌2812

罢入城之议2812

古之所无,今之罕有2813

太平军势不可遏2814

漕粮海运2814

旗兵难御起义烈火2815

改练京兵之始2815

英、法联军入侵津、京2816

次第兴革2816

讲求兵学之始2817

制造轮船之议2817

李鸿章持国事2818

北洋海军覆丧殆尽2819

决策出塞2819

人服其老谋2820

廉不言贫,勤不言劳2821

创设马尾船厂2822

建郑成功祠2822

铁路之利2822

引淡涤碱2823

稳定朝鲜政局2824

民气不伸酿成巨患2824

军旅大事患在信任不专2825

仓库何至亏空盈千累万2825

加收厘捐2826

敢谏之名动朝野2826

相不厌旧,将不厌新2827

台湾形势雄胜2827

改行钞引2827

赫德阴鸷专利2828

张之洞喜言事2828

阴立图强2829

国势以相竞而益强2830

戴鸿慈奏定立宪之议2831

学所以厉行也2831

进士习法政之始2832

定武军2832

书通2833

开设法律学堂2833

从古阉宦巧于逢迎2834

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2835

崇厚卖国2835

曾纪泽使俄更约2836

薛福成任使事数年之功2836

太监安得海伏法2837

刘秉璋躬履镇海2838

乌石山教案2838

台民渐喁喁望治2839

仿古法治渠2839

祥瑞之说盛世不言2840

建设新疆2841

断断于界约2841

陆元鼎办交涉2842

漠河采金2842

迭败日军2843

收回领土2843

增祺治边2844

垦放蒙边2844

遍掘地营2845

冯子材抗法斗争2845

击毙孤拔2847

论中法之战2847

邓世昌殉国2848

刘步蟾战死2849

威海溃败2849

反对割让台湾2850

黑旗军抗法屡建战功2851

刘永福死守台湾2852

谭嗣同慷慨就义2853

唐才常死难2853

林旭死难2854

康广仁死难2855

戊戍六君子2855

义和拳2855

聂士成死守天津2856

徐锡麟刺杀恩铭2857

端方议改立宪之始2857

东南互保2858

劳乃宣撰《合声简字谱》2858

张勋复辟2859

康有为极陈维新变法2859

创办汉阳兵工厂2860

吴三桂乞师2860

三藩2861

金田起义2862

诸王内讧造成恶果2862

论洪秀全2863

万民留葬清知县2864

知县忧卒而鬻书以殓2864

张瑾刚直不阿2865

以解官请赈饥民2866

为政在诚心爱民2866

官可弃,杀人媚人不为2867

百姓泣留父母官2868

县官甘为民佣2869

御敌报国甘受夺职2870

河官抢险殉职2870

不以惜官陷无辜2871

坚刚耐苦任县令2872

不畏豪强决大狱2873

黄宗羲怒锥阉孽2873

穷经续史以经世2874

贞节义士王夫之2875

李颙饥寒不受馈赠2876

李柏忍饥苦读2876

能稼穑则可立廉耻2877

家贫绝炊不忘躬行2877

冒雪履冰数百里访学2878

王源孜孜求学2879

反程、朱理学的颜、李之学2879

品行高洁堪为楷模2880

顾炎武一刻不离书2881

顾炎武论宋、明理学之弊2882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2883

顾炎武治经世之学2883

阎若璩证《古文尚书》之伪2884

考据学大家惠栋2884

年逾古稀奋学不辍2885

全祖望学识博大精深2885

汉学大师钱大昕2886

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2887

乾嘉学派的泰斗戴震2888

段玉裁论文字学2889

邵晋涵重辑《五代史》2890

俞樾议刻《二十四史》2891

孙诒让论古经文衍误2891

风流名士侯方域2892

变法与富国论2892

含辛茹苦成存世之作2893

朱彝尊修史持论公允2894

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2894

潘来论撰史要义2895

万斯同论治史之道2895

钱名世润色《明史》2896

满族才士性德2897

戴名世愤世嫉俗2897

《南山集》引发文字大狱2898

史学名家赵翼2898

章学诚贯通古今学术2899

贫贱不交富贵2900

张澍著述繁博2900

徐松致力西北历史地理研究2900

包世臣胸怀治国韬略2901

傲笑群丑,义斥贵吏2901

魏源与近代巨著《海国图志》2902

何绍基考订名著2903

冯桂芬于书无所不窥2903

论甲午战败原因2903

近代翻译家林纾2904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2904

辜汤生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2905

孙文川揭露李泰国阴谋2905

韦逢甲战死乍浦2906

北塘之役2906

马江之役2907

高升号遇难前后2908

林永升殉国2909

宋春华城亡与亡2909

王国维撰《观堂集林》2910

澄衷学堂2911

杨斯盛办学2911

武训兴学2912

方以智撰《物理小识》2912

朱舜水东渡日本2913

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2913

傅山论书画2914

谈迁撰《国榷》2914

工业为强国之本2915

吴有性撰《瘟疫论》2915

戴天章撰《伤寒》诸书2916

叶天士妙手回春2916

吴中三家2917

吴谦纂《医宗金鉴》2918

二石2918

八大山人2919

金陵八家2919

高其佩指画2920

宫廷画师2921

郎世宁2921

六分半书2922

内家拳法2922

四平枪2923

曹一拳2923

梁九2924

江西景德镇的郎窑、年窑、唐窑2924

连珠铳2925

黄鹄号木质轮船2926

清代的天文历算2927

王锡阐学贯中西2927

梅文鼎删定《明史·历志》2928

梅文鼎巧制天文仪器2928

明安图推算圆周率2929

李善兰译殴几里几何2929

蒙古、客民释怨2930

九白之贡2931

内地口岸禁烟2931

合资开矿2932

前后藏分治2932

西藏通好之始2932

藏民抗英誓词2933

班禅封号2933

苏禄王善后2933

浩罕内附2934

1995《二十六史精粹今译 4》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门岿主编 1995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二十六史精华  清史稿  2(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清史稿 2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湘赣革命根据地  下(1991 PDF版)
湘赣革命根据地 下
1991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两岸情仇(1989 PDF版)
两岸情仇
1989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家庭经济顾问(1996 PDF版)
家庭经济顾问
1996 深圳:海天出版社
诸子精粹今译(1993 PDF版)
诸子精粹今译
1993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清易知录  上(1987 PDF版)
清易知录 上
1987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台湾历史辞典(1990 PDF版)
台湾历史辞典
1990 北京:群众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辽史(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辽史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金史(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金史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北史(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北史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晋书(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晋书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魏书(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魏书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3(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3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2(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2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1(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1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