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史精粹今译 2》求取 ⇩

宋书723

以身范物百官奉职723

简恕才能拯民723

选贤与能724

受终之期,思求民瘼724

人神怨怒,社稷将坠725

深存务本726

国家兴隆在于得人726

盛王圣世在于教学727

民以食为天727

详省律令,思存利民728

谋诛前废帝729

嘉谋直献,随即褒扬729

观采民谣,问其疾苦730

振维务本,在乎得人731

律吕、宫商之由来732

礼义固于金城汤池732

执笏之礼733

音乐以正风俗734

言之不从受罚例735

诸葛长民有异谋被诛735

刘穆之克己奉公736

王弘力主屯田737

谢灵运不能防阃闱而免官737

慎终如始无败事738

檀道济立功被诛739

谢晦不负宋室740

蹈义福延,从恶祸至741

王镇恶身先士卒741

刘道济伤政害民742

革命非一族事742

誓死卫彭域743

牢之与敬宣谋袭桓玄744

拔北城,南城自溃745

长柯斧断铁锁745

张兴世计破刘胡746

义欣治政有方747

谢景仁待客之道747

崇贤、命士、量能审官而国家治748

好洁成癖749

谢方明治体不拘文法749

立人先质后文750

羊玄保议除吏民亡叛制750

谢瞻讽谢灵运之臧否人物751

钱不可废752

肉刑不可复753

蔡兴宗不背主753

不宜亏根本以殉边患754

不以越众为喜755

酒醉伤身755

古人重教756

不与百姓争利756

礼贤下士757

临阵怯敌757

刘义恭单马南奔758

饮酒致疾759

王献之书于羊欣之裙760

殷景仁密表议朝政761

沈演之参谋伐林邑761

不宜以去职为罪762

郑鲜之不阿奉高祖762

立碑当名符其实763

安边固守之计764

治边之术765

吉翰之刑政765

杜骥谎言害姚耸夫766

父纠子送官免连坐767

何尚之察范晔欲反768

谢灵运遍游永嘉山水768

前呼后拥游深山769

求湖为田769

文宜五色相宣八音协畅770

势倾天下771

不拘凡礼771

善论政道,听者忘疲772

范晔狱中受辱772

袁淑拒弑逆773

互相推诿774

江湛与太子劭结怨775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775

开谏致宁776

危行不容于衰世777

仁爱之情,人兽俱有778

贪财求利,民不甚命778

俗恶俊异,世疵文雅779

天下之事当与天下共之779

既有富厚,必有贫薄780

流言谤议,在所难免780

不以子贵为恃781

沈攸之暴政郢州781

孝子双泰真782

颜竣嗔而与人官783

钱货乱败,商货不行783

朱修之为官清廉784

宗悫设计破林邑784

出其不意胜诸蛮785

耕当问奴,织当访婢786

顾顗之烧子券书786

命里注定787

杀人有数途,生人无一理788

求才需要真心实意788

宗越严刑御营阵789

文士建武功789

善终重于善始790

邓婉贪吝,卖官鬻爵790

喝醉胜过清醒791

孔顗拒收不义之米791

谢庄不为世祖开门792

萧惠开耻作凡人793

用马为友还债793

不得行胸怀,虽寿犹夭793

抚慰将士,往无不捷794

大义凛然794

清整风貌795

清正廉洁796

五柳先生796

隐逸沈道虔797

酷吏之酷797

南齐书801

萧道成建齐801

使黄金与土同价802

郁林王乱政被杀803

《考工记》竹简803

豫章王待人宽厚804

褚渊为官持重804

王俭少有宰相之志805

王俭自比谢安806

垣崇祖水淹魏军807

智斩桂阳王807

陈显达兵败汉水808

执法不避友809

诏断众募809

父子两骑大败数万敌兵810

江谧父子为官苛刻811

处世良方811

不阿权贵812

使死者不恨812

检定簿籍813

萧鸾大杀齐诸王814

巧讽权贵815

刘?不以高名自居815

一代硕儒816

萧子良为民请命817

齐民有自断手足以避徭役者818

齐高帝子孙朝不保夕819

征讨巴东王820

帝王子弟难以任重821

旧衣胜新装822

当断不断,终受其乱823

唐寓之起兵新城824

唐寓之称帝钱塘825

“宰相无才,致有今日”826

助纣为虐826

三世不事权贵827

以礼待人827

谢朓之死828

治国当执法828

古代名流多有法学829

涡阳之战830

齐朝内讧失寿春831

祖冲之造新历832

指南车与千里船833

山阴令善断真伪834

宋明帝设司风令史834

“罪高佛图,有何功德?”835

笃志好学835

丁氏热心助人836

陈氏三女836

重义轻法三人丧生837

寒人典掌机要838

梁书841

政出多门,乱其阶矣841

安置流民842

主非尧舜何得发言便是842

谋杀简文帝843

居安不思危速败844

引纳才士,商榷古今845

景宗喜游逸846

邓元起有大度846

各为其主847

克己奉公848

邵阳之战849

范云直言进谏850

昼读夜诵851

文高而政平851

任昉就路决讼852

谢朏出仕852

己不言功853

修筑淮堰854

钟离保卫战855

所取惟书856

王泰计枣856

改过自新857

萧秀轻财爱士858

狗不识主858

只谈风月859

留清白于子孙860

执法不畏权贵860

明山宾卖牛861

陆襄为政深得民心862

为官四尽863

身先士卒863

其形虽弱其文甚壮864

清平守志865

不以貌取人866

但求读书不求迁官866

恃才傲物867

玄虚乱政868

小人误国869

攻守台城870

深明大义870

廉洁不谀871

贵在将和872

萧方等明心避祸873

讨伐王僧辩874

誓死赴国难875

求瓜孝母875

乞代父命876

范缜孤贫勤学876

不信因果877

袁峻孤贫好学878

钟嵘论诗878

书淫879

乔装卖书郎880

隐士品分880

亲而不党881

宽恕待贼882

施恩不图报883

知足不辱883

巧断盗牛案884

何远耿直廉洁885

武帝姑息养奸885

武帝引狼入室886

侯景乱梁887

武帝自食恶果888

陈书891

后主以淫侈亡国891

君王为何多有始无终892

亡国之主多有才艺893

陈代纲纪紊乱893

周文育弃文学武894

侯安都居功自傲895

陈霸先识人896

欧阳頠恪守信用896

吴明彻救济乡亲897

周铁虎临危不惧897

秘不发丧898

守财奴899

侠御将军899

对答如流900

避利免祸901

迁都之议901

岁寒知松柏之后凋902

不辱使命903

铁面无私904

富妻不嫌穷夫904

姚察遗嘱薄葬905

仁者必有勇906

化敌为辅907

不苟且偷生907

寒天寻母908

还无行装909

魏书913

皇帝与托跋913

贪财非长计913

冰草涉河914

匿盗释仇914

存问周悉,叙用微能915

擒寇不暇冠履915

贵尚名位,祸败及之916

立子杀母917

衣食足而知荣辱917

百姓足则君有余918

君子济时918

兵革渐息宜宽徭赋919

牧守当与国同忧919

破除迷信920

牛力互贸,私锄相偿920

小儿以天子自居921

治国先齐家921

巡行州郡,严惩昏官922

民不安业,牧守之罪923

贪官与失督同罪923

为政之弊莫过官商勾结924

十一税,颂声作924

集医采药,救护兆民925

久任廉公,速黜贪残925

诏令贫富相通926

能静劫盗者迁治926

均田制的起源926

婚葬不要过礼927

农时要月,释罪耕耘927

虎狼残暴,勿复捕贡928

教随时设,政因事改928

广询以致治,博采以兴功928

天下虽平不能忘战929

三载一考,黜进宜速929

敦农力田930

哀贫恤老,王者所先931

救治灾民931

世宗幼有高尚之志932

募勇招贤,议政华林932

自古无不亡之国933

昭成帝匿母绔中免难934

彭城公主谒帝言后乱934

高祖遗诏杀后宫935

太后抱幼主沉河935

顺阳公迎显祖临朝936

席间对答满座失色937

不为天子一笑937

阔桥利民938

齐人树碑颂子华938

吃榆叶贼939

劝戒歌940

设给过所,救饥贫人940

高祖宽容待官941

高祖迁都不卜941

河间公两救帝942

折尺量道943

夜召不惧944

元祯设计降蛮945

不负人,何惧诳946

缚虎斩将946

元晖劝安居洛都947

元虔善使矟948

和戎之长策949

边塞贸易949

为子求师950

舍王爵而入沙门950

赤牛中尉951

以酒制敌951

时运渐谢,不复图全952

高居公庭骂贼952

论子产叔向得失953

谏议可广视听954

利国济民十条954

刑罚得失,事关兴废955

宜戒妨民害财956

断北语,从正音956

严母杖子957

凤皇应德来,非为竹桐958

王者依仗贤人辅958

道生毁宅959

古弼御前殴刘树959

人为贵960

取椹助军粮960

为官宜思方略以济百姓961

学士不必蓬头垢面962

张昭饥年济民962

事物可推而知之963

厚待刺客963

失驴耳,知贼至964

以刀鞘擒劫贼964

源怀执法不避故友965

理世务当举纲要966

立庠教儒道兴966

景先苦学966

景远存济灾民967

书外也有学问968

韦珍招蛮教蛮968

无功知退969

小安祖不独食969

辛穆重信义970

柳崇智获盗马贼970

不与权贵结婚姻971

高允劝帝勿兴土木971

丧葬宜俭不宜奢972

面谏者为忠973

高允清贫过于古人973

蔑视富贵974

刘昞机勇当女婿975

不以财利动心975

李安世上均田疏976

筑长城有五利976

游肇断决方正977

刘石经977

崔挺敬人知让977

龙道营观宇978

不以美玉为宝978

智获劫盗979

赈给不惧获罪979

积粟为治之先980

史家与日月齐明980

李平重儒教981

置鼓楼防盗981

崔公桥982

道迁逃婚982

思伯不骄983

康生起舞,意在太后983

跑步如飞984

杨大眼威名胜关张984

大枷镇豪家985

利害使人不惧死985

王者爱民之道有六986

智擒马贼986

迷而知反,得道不远987

执法不避权贵988

鹿悆以缣赔禾988

祖莹好读书989

拷羊皮断案989

为国之道文武兼用990

献之小杨墨而讥《离骚》990

惟学可久恃991

癞儿刺史991

酷吏异途皆毙992

隐逸者赞992

子业不视母病993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993

骆驼预知沙漠风暴994

北魏桑田994

北齐书999

魏分为二999

高欢劝勤政999

北齐兴学校立石经1000

高洋荒淫无耻1000

齐末皇帝昏邪残暴1001

北齐败亡由人1002

厍狄士文家无余财1002

斛律金不以外戚取富贵1003

李元忠赈贷百姓1004

魏恺抗上不做官1004

高欢对士族不用急法1005

杜弼论刑赏1006

人死神灭1006

张耀好读《春秋》1007

酒有大乐亦有大苦1007

高氏大杀元氏1008

不畏豪强的御史中尉1009

崔暹忧国如家1010

杨愔轻财货重仁义1010

邢邵才华出众1011

魏收撰《魏书》1012

魏收借修史谋私1013

许惇理治天下第一1014

互夸门阀1014

冯伟不做官1015

儒者劳而少工1016

颜之推撰《家训》1017

崔伯谦行惠政1017

苏琼不收礼1018

齐末嬖幸干政1018

和士开势倾朝廷1019

周书1023

沙苑之战1023

西魏颁行新制1024

西魏依《周礼》建官1024

周明帝诏丧事从简1025

周明帝校书1025

北周灭北齐1026

周武帝克己励精1026

周宣帝淫乱不已1027

得其人则治1028

宇文宪十六岁任刺史1028

因时制宜政之上务1029

李弼少有大志1030

于瑾建议占领关右1030

三老论治国1031

西魏创建府兵制1032

西魏建国1033

王思政不营资产1034

达奚武不讲排场1034

治民先当治心1035

国君乃百姓之表1036

苏绰论尽地力1036

清浊之由在于官之烦省1037

苏绰以天下为己任1038

苏绰论1038

北周设六官1039

宇文测感化窃盗1039

三教优劣论1040

韦敻嘱薄葬1040

申徽居官不谋私1041

唐瑾爱书不爱财1042

裴汉不巴结权贵1043

独立君裴侠1043

韩褒抑制富豪1044

裴文举不以利伤身1045

柳虬不孜孜营求衣食1045

薛憕不登世禄之门1046

乐运好直言1046

庾信作《哀江南赋》1047

泉企惩治豪强1048

沈重讲授三教1049

周武王周武帝异同论1049

乐逊论省造作1050

儒生不明时务1051

南史1055

临危不惧1055

苍梧王欲除萧道成1055

齐武帝错爱皇孙1056

郁林王恣意破财1057

东昏侯乱齐政1058

舍身同泰寺1059

治国当德刑并举1060

文武之道,守国所常遵1060

后主骄奢淫逸1061

全无心肝1061

徐娘虽老犹多情1062

张贵妃1063

后妃也可辅政1064

锦囊纳衣1064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065

不战自溃1066

良材美器,宜在尽用1066

方外之士不宜规矩绳之1067

应尽用天下之才1067

玉昆金友1068

王敬弘教子1069

王晋平恐富求归1069

权重无防终致祸1070

两相对照1070

独木难支1071

正言得失,无所顾惮1072

事不画一,难用遵行1072

玩笑相戏1073

父识子笔1074

放铸之议1074

江教移床远客1075

虽不知书,辞意甚美1076

以德为宝1076

典签权重1077

愿世世不生帝王家1079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1079

奢侈者多败1080

庾杲之为莲幕1081

杯酒察真情1081

昭明太子仁恕1082

将军善诗1083

不为儒吏1084

夜定君臣之分1084

杯酒害三命1085

千万买邻1086

沈郎细腰1087

巧难王琰1087

拒绝卖论取官1088

韦睿用兵神速1088

江郎才尽1089

王僧孺让柰1090

谱学名家1091

刻烛为诗1091

人中骐骥1092

武帝欲纳侯景1092

天上石麟1093

藏食饷母1094

把鲍泉当马骑1095

梁元帝喜怒无常1095

杨氏贞洁不渝1096

忠义之道无常1097

为政有如居家1097

得金不昧1098

以清廉获罪1099

为政奇术1099

何远不巴结上司1100

治国如治病1101

恶不可长,欲不可纵1101

上行下效1102

人主不必事事躬亲1103

江泌逐月1104

越凫楚乙1104

其室虽迩,其人甚远1105

遂其高志1105

山中宰相1106

人各有志1107

习以成性1108

齐中书舍人位卑权重1109

罪有应得1110

三蠹1110

后主轻信孔范1111

侯景投石问路1112

梁元帝恼羞成怒1113

北史1117

无愁天子齐幼主1117

恭俭有福,傲侈招祸1117

有臣如此,国之宝也1118

社稷之臣1118

农事为先1119

郡国立学之始1120

崔弘度严诫僚吏1120

文武齐备,能济功业1121

治国之道有五1121

无片言矫饰1122

此儿恬裕有我家风1122

巧断人子案1123

为政之得1123

清郎与清卿1124

高延宗荒唐透顶1125

东魏有“四贵”1125

韩晋明一席万钱1126

北齐士族始任县官1126

王罴倡节约1127

裴政用法宽平1127

李铉刻苦读书1128

乐逊训导有方1128

黎景熙爱书居贫1129

今之学者,困于贫贱1130

南北文风不同1131

道义论1131

刑罚须有度1132

刘氏领兵英勇守城1132

洗夫人威震岭南1133

隋书1137

周静帝加赐隋国公杨坚1137

范台玫诚节可嘉1138

求草莱之善,旌闾里之行1138

澡身浴德1139

尊崇儒训1139

见善才必进举1140

更调律吕,改张琴瑟1141

官人不相敬惮,事难克举1141

求贤诏1142

劬劳为民诏1143

隋文帝遗诏从简办葬事1143

隋文帝务存节俭1144

隋文帝出巡恤民1145

营构宫室务从节俭1145

治国爱民诏1146

布政宜存宽大1147

幽枉必达诏1148

建设国家教育为先诏1148

隋炀帝诡谲而淫乱1149

考核计吏文迹才辞1151

帝王之气尽息1152

自矜而亡1152

炀帝不欲人谏1153

开皇盛世1154

隋文帝躬履俭约1154

申诉枉屈1155

学而成一艺1155

学者之蔽1156

分赏御侮将士1156

对国事不可顾私1157

皇后为害己者请命1157

高才命世不拘恒礼1157

白丁为柱国1158

为边患废寝食1159

处贵戒以奢,持满守以约1160

不累幽显,赐读《孝经》1161

“干笔”与“润笔”1162

克躬励己,精心好学1163

论乐1163

利民渠与温润渠1164

专崇德教1164

规谏不可加罪1164

励志守常1165

宠积骄盈,必致倾覆1166

玉浆泉1167

褒善畴庸1167

进贤受上赏1168

左仆射槐下听事1169

竭诚陈力,心迹俱尽1169

高熲议政被诛1169

以天下为己任1170

苏威劝谏不怒杀无辜1171

从悦违怒为大病1172

援笔立成,文如长河1172

天才胜于麒麟凤凰1172

包藏祸心,司命除其籍1173

吉凶由人,妖不自作1174

铜斗铁尺1174

载蒿赐盗1175

十羊九牧1175

劝农重谷1176

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1177

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1178

致仕受几杖1178

选用平允1179

功遂身退1180

设学校,变风俗1180

劝学行礼1180

清素守常1181

多行无礼必自及1182

请广开献书之路1183

举用人才,先德后文1184

讷于言,敏于行1184

笃志于学1185

不积德终致灭亡1185

自诬受金纵贼1186

刘方以威惠治军1187

革除敬奉鬼神习俗1188

民夷悦服1188

不以公款效私1189

西河公?1189

鹈翼之刺1190

谏以老牛享士1190

无劳饰让1191

良二千石1191

良政之法1192

请解所任1192

发奸摘伏1193

明习法令1194

才学兼著1195

八米卢郎1195

德为人表,行为士则1196

激浊扬清1196

守道居贫,清操逾厉1197

不隐功过1197

巧断两家争牛案1198

明断无双1199

开水渠,置屯田1199

拯救灾民1200

以水济水1200

法令明肃1201

直言极谏以明国法1202

不可亏法取威1202

送金不纳1203

杨素为国之患1204

为官暗于职务,应该免职1205

执法一心1206

不可妄杀1206

事君之道,有犯无隐1207

肉飞仙1208

廉正节概1209

除恶济贫1209

不得厚自矜伐1210

罪黜矜夸者以惩风轨1211

法律应该取信于民1211

民犹水,法令为堤防1212

兄弟友悌1213

莫与民争利1213

知人之鉴1214

遗囊归于失主1215

谨慎答对1215

奉法一心1216

劝善惩恶1217

求贤1218

执志不挠1218

为官廉洁1219

人尽其用1220

虞世基纵妻儿骄侈、受贿1220

王劭志学专固1221

杨玄感善察属吏1222

廉洁公正1222

迁赏旌善1223

“戴帽饧”改弦易调1223

教圣哲书以变风俗1224

焦通改过励行1225

政清若水1226

马暴人禾,司马酬值1226

赈济贫人1227

志存体国,爱养百姓1228

撤减俸禄,救济士兵1228

遏恶扬善1229

革除畏病弃亲恶俗1230

禁人在狱,心不自安1231

奉诏不敢有私1232

不循常规,绳之以法1232

以德化民1233

犯人非为难教1234

善化人者抚之使静1235

必慎所举1235

若选重官,必须参以众议1236

勿使朋党为患1236

房晖远博通经传义疏1237

刘炫“五事并举”1238

刘炫论事繁政弊1238

刘炫论立州置官繁多1239

文之为用1239

崔镳博览群书1240

宽厚待人1240

急人之难1241

韦鼎善治贼1242

断案如有神1242

旧唐书1247

唐太宗疑兵克敌1247

唐太宗平霍邑1247

唐太宗甘居卑宫1249

唐太宗遣散宫女1250

唐太宗品评隋文帝1250

唐太宗与故人言1251

京畿民生凋敝1252

治道不可忽1252

唐德宗罪己诏1252

唐宪宗以贤为宝1253

论帝王之务1254

皇帝鼓励谏诤1254

天下浮食者众1255

御史不报真情1255

唐宪宗重用方士1256

裴度谏宪宗言行一致1256

唐宪宗佞佛1257

天宝末可戒1258

科举舞弊1258

孱主令人痛心1259

贪官自立德政碑1259

兄弟三人操行不同1260

唐文宗提倡俭朴1260

唐文宗勤于理政1261

唐武宗纳谏1262

论佞佛之弊1262

唐宣宗好儒礼贤1263

大中之政1264

唐懿宗为善有始无终1264

黄巢建立大齐政权1265

唐将互相残害1266

劫后宫阙萧条1266

长孙皇后性俭约1267

勿以妾兄为宰执1267

长孙皇后奖忠臣1268

患太子德不立1269

“不可为我乱天下法”1269

长孙皇后遗嘱1270

兴唐女杰1271

不以私害义1272

丘行恭单骑救太宗1273

不可缘私滥赏1273

不可劳万姓而乐一人1275

不独为陛下1275

李大亮靖边安民1276

封伦说葬义1277

唐太宗剪须疗疾1277

唐太宗慧眼识敬德1278

国家大事,唯赏与罚1279

段志玄负矢振军威1280

君臣如鱼水,则海内可安1281

太宗悔过1282

法者,布大信于天下1283

君举必书1284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1284

君臣一体,唯存公道1285

愿陛下使臣为良臣1286

魏征论亡隋之鉴1286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287

魏征劝唐太宗慎终如始1288

魏征论“十思”1289

魏征论危亡之由1290

魏征论思亡则存1291

宏规盛业在乎慎守1292

君子安不忘危1293

君子所保,惟在诚信1294

魏征谏太宗闻善悦从1294

慎于用人,安危所系1296

君子不能无小恶1296

魏征谏太宗善善恶恶1297

魏征谏太宗纳言1297

魏征劝止封禅1298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1299

李安期谏唐高宗虚己纳贤1300

奢侈可以亡国1301

孔颖达解经喻明主1302

选贤授能,非材莫举1302

太宗闻谏而喜1303

太宗欲闻己过1304

马周谏太宗废世袭1304

节俭于身,恩加于人1306

黎庶怨叛,国无不灭1306

国之兴亡,在百姓苦乐1307

苏世长谏唐高祖不忘俭约1308

苏良嗣为政严明1309

唐高祖冀闻谠言1309

王言无戏1310

唐太宗罢修洛阳宫1311

柳范犯颜谏君1312

词不切不可以补过1313

柳泽论法度之乱1314

柳泽谏唐睿宗慎于赏罚1315

纲纪乱于宠幸1315

柳泽谏唐睿宗纳海1316

富不与骄期而骄自至1317

规戒如药石1318

奢淫为危亡之由1318

李义琰不营美室1319

高宗直斥权臣1320

徐有功执法不挠1320

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1321

用人之道1322

李昭德巧斥谀佞1324

君无民,无以保其位1324

百姓危,社稷不得独安1325

用人不可不审择1325

侥幸开,则贤者退1326

牧宰得人,天下大理1327

苏瓌不“烧尾”1328

苏颋不易臣节1329

忠臣不可以威惧1329

狄仁杰惩奸1330

狄仁杰辩冤1331

狄仁杰止暴安民1332

狄仁杰谏武后罢役1333

大才须大用1334

明主闻言1335

朱敬则高洁守正1335

高士之风1336

官爵者,公器也1337

娄师德器量宽厚1337

“见义不为,无勇也,”1338

名义至重1339

宋璟戏谄臣1339

李元纮执正不挠1340

韩大敏雪冤狱1341

为官当救百姓之弊1342

韩休拒诏1342

言者无罪1343

张嘉贞不立田园1344

尹思贞秉公尽职1345

李义谏减徭赋1346

官职不可妄受1346

薛谦光不畏权势1347

宰相贻人口实1347

辛替否谏睿宗1348

论有犯无隐1349

刘知几论史才1349

王忠嗣善于治军安边1350

佞臣败国勿畜1351

李林甫阴险狡诈1351

昏君与奸臣1352

宰相不学无术1352

杨国忠颐指气使1353

杨国忠受诛1353

外族出身的名将1354

一代雄将李光弼1355

房琯只身赴蜀1355

诗人高适1356

治罪当别首从1356

科举头名交白卷1357

苗晋卿容身保位1357

严武恣行暴政1358

观察使不恤民苦1358

元载侈僭无度1359

唐代宗奉佛过当1359

杨炎以私败身1360

杨绾拜相人心自化1361

杨绾淡于财利1361

郭子仪功盖一代1362

谗贼与叛将1363

张献恭守正不屈1363

财之污人诚可诫也1364

刘晏善理财1364

贤臣遭诬陷1365

李巽精于吏职1365

薛平造福于民1366

唐德宗失于用人1366

李揆主考别开生面1367

裴谞对唐代宗1367

小人昧逆顺之道1368

段秀实守泾州1369

段秀实遇害1369

颜真卿智防安禄山1370

颜真卿临危不惧1370

国失贤则危1371

县令隐瞒灾情1371

韩滉与张延赏1372

王玙以左道登相位1373

李勉为宗臣之表1373

温州老妇1374

李抱真善养兵1374

李元素作御史大夫1375

李晟收复长安1375

李晟论直言极谏1376

李愿治夏州1377

奸相卢?1377

治天下以民为本1378

朝廷当开言路1378

庸君与佞臣1379

李实推行苛政1379

皇甫鎛其人1380

唐德宗之迷误可悲1380

以贡品谋求高官1381

吕温才俊德薄1382

诗人李益1382

诗人李贺1383

选士古今为难1383

赵憬为相器度弘大1384

地理学家贾耽1384

陆贽谏德宗1385

武则天知人善任1386

论小人1387

论赏罚1387

李吉甫为忠厚长者1388

陆贽与贾谊1388

宫市1389

卖柴人所遇1390

田季安凶暴无比1390

田弘正儒雅朴素1391

张孝忠与部下同甘苦1391

治乱在于法制1392

军阀凶如虎狼1392

李元谅守陇右1393

李忠臣其人1394

李希烈草菅人命1394

严绶受劾1394

杜亚治扬州1395

于颀以柔佞升官1396

濠州刺史杜兼1396

裴玢公清苦节1397

唐德宗姑息贻患1397

杜黄裳宽厚待人1398

高郢掌选举1398

高郢奉法慎密1399

安边宜取和柔之策1399

唐宪宗评杜佑1400

杜佑撰《通典》1401

杜式方孝友1401

诗人杜牧1402

裴垍善于用人1402

足用系于俭约1403

李藩涂改圣旨1403

著作家权德舆1404

明君不忘规过1405

于休烈清俭好学1405

有德者葬逾薄1406

归登宽博容物1407

张鷟文名远扬1407

史官蒋义1408

柳芳撰唐史1408

史家多坎坷1409

猛将马璘1410

史敬奉骁勇过人1411

薛存诚义不奉诏1411

卢坦为民受罚1412

论宽政惠民1412

吕元膺治蕲州1413

薛戎志操坚贞1414

薛放对穆宗1414

韦弘景抗旨1415

论杀人者减死1416

王彦威停职1416

武元衡代高崇文治蜀1417

宰相被刺1417

武儒衡守道不移1418

郑余庆贵而能俭1419

郑从谠知人善任1419

京兆尹权移宰相1420

韦贯之为人清正1420

韦处厚为相1421

路随置身朋党之外1421

韩愈苦学成名1422

韩愈谏停宫市1423

韩愈谏迎佛骨1423

韩愈提携后进1424

韩愈开一代文风1425

诗人张籍1425

刘禹锡等参加革新1426

刘禹锡在朗州1426

柳宗元文才出众1427

柳宗元患难助知己1427

柳宗元在柳州1428

李光颜身先士卒1429

乌重胤深得士心1429

出自行伍的名将1430

李愬用降将破敌1430

忧惜百姓,岂可加罪1431

政之兴废,在于赏罚1432

公物不入私门1433

郑覃谏穆宗勤政恤民1433

邦国安危,如人之身1434

韦仁寿治南宁1435

张允济智断牸牛案1436

唯受酒一杯1437

铛脚刺史1437

贾敦颐廉洁奉公1438

棠棣碑1439

田仁会廉洁勤政1439

田仁会逐女巫1440

景骏治水1440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1441

泽及后昆1442

潘好礼谏邠王1442

杨玚惩暴1443

李尚隐秉公执法1444

李尚隐不受赠金1445

刘感以死全忠节1445

张巡裂眦斗强寇1446

纸上语,不足闻1447

文远讲经,听者忘倦1448

耻为乱臣师1448

欧阳询书法绝代1449

谷那律戏言谏太宗1449

萧德言笃学不倦1450

郭山恽诵诗谏中宗1450

员半千赈贫1452

诚信化人1452

百姓者,陛下之赤子1453

德以脩己,教以导人1454

知人为明,匡时为忠1454

玄奘西游1455

玄奘等翻译整理佛经1455

1995《二十六史精粹今译 2》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门岿主编 1995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二十六史精华  元史  新元史  2(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元史 新元史 2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湘赣革命根据地  下(1991 PDF版)
湘赣革命根据地 下
1991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两岸情仇(1989 PDF版)
两岸情仇
1989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家庭经济顾问(1996 PDF版)
家庭经济顾问
1996 深圳:海天出版社
诸子精粹今译(1993 PDF版)
诸子精粹今译
1993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清易知录  上(1987 PDF版)
清易知录 上
1987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台湾历史辞典(1990 PDF版)
台湾历史辞典
1990 北京:群众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辽史(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辽史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金史(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金史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北史(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北史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晋书(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晋书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3(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3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2(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2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1(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明史 1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二十六史精华  清史稿  2(1996 PDF版)
二十六史精华 清史稿 2
1996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