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增订本 第2版》
作者 | 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编 编者 |
---|---|
出版 |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56 |
出版时间 | 1982(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209043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1574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一 什么是哲学1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3
三 哲学上的党派斗争6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1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1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15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18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18
二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21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24
第一节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24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4
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2
三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36
四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40
第二节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41
一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1
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存在的反映44
三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48
第三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0
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根本点50
二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51
第三章对立统一规律55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55
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55
二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59
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63
第二节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64
一 矛盾的同一性64
二 矛盾的斗争性及其与同一性的关系68
三 对立面的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71
第三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75
一 矛盾的普遍性75
二 矛盾的特殊性79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82
第四节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85
一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85
二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87
第五节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90
一 矛盾的性质决定解决矛盾的方法90
二 解决矛盾方法的多样性92
第四章质量互变规律94
第一节质、量、度94
一 事物质的规定性94
二 事物量的规定性96
三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98
第二节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100
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100
二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101
第三节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106
一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106
二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108
三 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109
第五章否定之否定规律111
第一节辩证的否定111
一 事物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111
二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12
三 对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116
第二节否定之否定117
一 否定之否定的根本内容117
二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121
三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24
第三节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25
一 什么是新生事物125
二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26
三 正确对待新生事物128
第六章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基本范畴130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和作用130
一 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130
二 唯物辩证法范畴的作用132
第二节本质和现象133
一 什么是本质和现象133
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34
三 透过现象看本质136
第三节内容和形式137
一 什么是内容和形式137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38
三 按照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办事140
第四节原因和结果141
一 什么是原因和结果141
二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42
三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43
四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的重大意义145
第五节必然性和偶然性146
一 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146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47
三 根据必然规律办事,估计各种偶然因素150
第六节可能和现实150
一 什么是可能和现实150
二 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152
三 全面分析各种可能,努力实现最好可能154
第七章认识和实践15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56
一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对立156
二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58
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160
第二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63
一 实践的内容、形式和特点163
二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67
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过程170
一 由实践到认识170
二 由认识到实践175
三 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177
四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180
第四节真理184
一 客观真理184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87
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91
四 真理和错误195
五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200
第八章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204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04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4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207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革命212
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212
二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214
第九章社会基本矛盾217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17
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17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21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29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35
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35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36
三 杜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40
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244
一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244
二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45
第十章阶级 国家 革命248
第一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48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48
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52
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256
第二节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258
一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258
二 国家的职能,国体和政体261
三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264
第三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270
一 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社会革命270
二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道路273
三 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277
第四节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衰亡280
一 阶级的消灭280
二 国家的衰亡283
第十一章社会意识及其形式286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86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86
二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288
三 正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292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基本形式295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295
二 道德297
三 科学300
四 艺术303
五 宗教305
第十二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09
第一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09
一 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309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311
三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不同316
第二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18
一 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18
二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320
第三节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25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325
二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327
附录:现代欧美哲学简介331
198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增订本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编 1982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92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增订本
- 198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增订本)
- 1980.07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增订本)
- 198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修订本
- 198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2 吉林省工科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7 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2版
-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7版
- 198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88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 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大辞典
- 1994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修订本
- 198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99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 1990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