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法原理与法律适用》求取 ⇩

第一编 票据法总论1

第一章 票据与票据法概述1

第一节 票据概述1

第二节 票据的种类8

第三节 票据的作用12

第四节 票据法概述16

第五节 票据解释21

第二章 票据与票据法的沿革25

第一节 票据的沿革25

第二节 票据法的沿革28

第三节 票据法的发展趋势36

第四节 票据法的国际冲突40

第三章 票据行为45

第一节 票据行为概述45

第二节 票据行为的特征52

第三节 票据行为的构成要件57

第四节 票据行为的种类71

第四章 票据行为的代理79

第一节 票据行为代理概述79

第二节 票据代理的特别规定84

第五章 票据的法律关系93

第一节 票据当事人与票据关系人93

第二节 票据的基础关系98

第三节 票据关系102

第四节 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107

第六章 票据权利112

第一节 票据权利概述112

第二节 票据权利的取得117

第三节 票据权利的行使、保全和消灭123

第七章 瑕疵票据130

第一节 瑕疵票据概述130

第二节 票据伪造及其法律后果131

第三节 票据变造及其法律后果137

第四节 票据涂销及其法律后果142

第五节 票据更改及其法律后果148

第一节 票据抗辩概述151

第八章 票据抗辩151

第二节 票据抗辩的种类153

第三节 票据抗辩的限制163

第九章 空白票据169

第一节 空白票据概述169

第二节 空白票据的性质173

第三节 空白票据的种类及成立要件177

第四节 空白票据的效力180

第十章 票据的丧失与补救184

第一节 票据丧失概述184

第二节 我国票据法对票据丧失的补救187

第一节 票据时效概述193

第十一章 票据时效193

第二节 票据时效的期间195

第三节 票据时效期间的中断199

第十二章 票据的利益返还请求权201

第一节 利益返还请求权概述201

第二节 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的要件204

第三节 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效力205

第十三章 票据的粘单208

第一节 票据粘单概述208

第二节 粘单的要件及其效力208

第一节 汇票的概念210

第十四章 汇票概述210

第二编 汇票210

第二节 汇票的种类213

第三节 汇票的格式225

第十五章 汇票的出票239

第一节 汇票出票的概念239

第二节 汇票出票的记载事项241

第三节节 汇票出票的效力255

第四节 汇票出票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259

第十六章 背书267

第一节 背书概述267

第三节 背书的效力273

第四节 转让背书与非转让背书277

第五节 背书的连续289

第六节 背书的涂销295

第七节 背书的禁止299

第八节 背书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304

第十七章 承兑310

第一节 承兑的概念与性质310

第二节 承兑的种类与记载事项313

第三节 承兑的提示320

第四节 承兑的程序与效力328

第五节 承兑的撤销330

第六节 承兑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332

第十八章 参加承兑336

第一节 参加承兑的概念与性质336

第二节 参加承兑人的主体资格339

第三节 参加承兑的程序与记载事项341

第四节 参加承兑的效力345

第五节 参加承兑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347

第十九章 票据保证349

第一节 票据保证的概念与性质349

第二节 票据保证的程序与记载事项354

第三节 票据保证的效力357

第四节 票据保证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361

第二十章 到期日363

第一节 到期日的概念363

第二节 到期日的种类及其计算364

第一节 付款概说370

第二十一章 付款370

第二节 付款提示373

第三节 付款的时期与方式382

第四节 付款的效力389

第五节 付款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389

第二十二章 参加付款395

第一节 参加付款的概念及性质395

第二节 参加付款的程序397

第三节 参加付款的效力401

第二十三章 追索权403

第一节 追索权概说403

第二节 追索权的当事人406

第三节 追索权行使的原因与要件408

第四节 追索权行使的程序414

第五节 追索权的效力422

第六节 追索权的丧失423

第二十四章 拒绝证书427

第一节 拒绝证书的概念与种类427

第二节 拒绝证书的制作432

第三节 拒绝证书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439

第二十五章 复本与眷本441

第一节 复本441

第二节 眷本447

第二十六章 本票概述450

第一节 本票的概念与特征450

第三编 本票450

第二节 本票的分类457

第二十七章 本票的出票463

第一节 本票出票的概念463

第二节 本票样式与出票款式465

第三节 本票出票的效力477

第二十八章 本票的见票484

第一节 本票见票的概念484

第二节 本票见票的程序486

第三节 本票见票的效力492

第二十九章 本票准用汇票的规定495

第一节 本票准用汇票的立法体例495

第二节 本票准用汇票背书、保证的规定498

第三节 本票准用汇票到期日、付款的规定502

第四节 本票准用汇票参加付款、追索权的规定506

第五节 本票准用汇票眷本的规定513

第三十章 本示与债券、汇票的关系515

第一节 本票与债券的关系515

第二节 本票与汇票的关系517

第三十一章 支票概述521

第一节 支票的概念与特征521

第四编 支票521

第二节 支票的分类532

第三十二章 支票的出票536

第一节 支票出票的概念536

第二节 支票样式和出票款式538

第三节 支票出票的效力556

第四节 支票资金关系与空头支票561

第三十三章 支票的背书、保证、付款与追索572

第一节 支票的背书572

第二节 支票的保证575

第三节 支票的付款580

第四节 支票的追索596

第三十四章 特殊支票603

第一节 特殊支票概述603

第二节 保付支票604

第三节 划线支票611

第四节 转帐支票632

第五节 远期支票634

第三十五章 支票与汇票本票的关系639

第一节 支票准用汇票的立法例639

第二节 支票与汇票本票的比较640

第三十六章 信用证概述643

第一节 信用证的概念与特征643

第五编 信用证与票据643

第二节 信用证的产生及法律渊源646

第三节 信用证的交易程序649

第四节 信用证的独立抽象性原则653

第三十七章 信用证的类型及特点658

第一节 信用证分类概述658

第二节 商业信用证的种类与特点659

第三节 备用信用证和旅行信用证676

第三十八章 信用证的法律关系与性质679

第一节 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的关系679

第二节 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的关系681

第三节 开证行与受益人的关系682

第四节 中介行与各当事人的关系684

第五节 信用证的法律性质687

第六节 信用证与汇票695

第三十九章 信用证的确立与修改698

第一节 信用证的确立698

第二节 信用证的修改713

第四十章 信用证的单据717

第一节 处理信用证单据的原则717

第二节 运输单据719

第三节 保险单据730

第四节 商业发票和其他单据734

第四十一章 信用证的履行736

第一节 单据的提交736

第二节 信用证的结算740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743

附录二 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760

附录三 日内瓦统一支票法781

附录四 主要参考书目793

第二节 背书的性质与记载事项2638

1996《票据法原理与法律适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家琛主编;耀振华等撰稿 1996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票据法律与实务(1996 PDF版)
中国票据法律与实务
1996 北京:中信出版社
票据法理与实务(1996年01月第1版 PDF版)
票据法理与实务
1996年01月第1版 经济科学出版社
票据法理论与实用  下(1980 PDF版)
票据法理论与实用 下
1980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票据法原理与实务(1995 PDF版)
票据法原理与实务
1995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涉外法律适用原理(1988 PDF版)
涉外法律适用原理
1988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票据法(1999 PDF版)
票据法
1999 北京:法律出版社
票据结算与票据法(1992 PDF版)
票据结算与票据法
1992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实用票据法(1995 PDF版)
实用票据法
1995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犯罪剖析及对策(1994 PDF版)
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犯罪剖析及对策
1994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票据法原理(1992 PDF版)
票据法原理
1992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合同法原理与适用(1999 PDF版)
合同法原理与适用
1999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票据法(1992 PDF版)
票据法
1992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票据法理解适用与案例评析(1996 PDF版)
票据法理解适用与案例评析
1996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票据法(1994 PDF版)
票据法
1994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常用票据、结算、信贷法律法规(1999 PDF版)
常用票据、结算、信贷法律法规
1999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