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改革与哲学》求取 ⇩

序言1

第一章 时代精神与哲学任务的重大转变1

一、时代的新特点及其对哲学的根本要求1

二、哲学的独特功能及其在改革中的效用6

(一)发挥哲学的认识功能,提高人们对改革重要性和规律性的认识7

(二)发挥哲学的改造功能,加速改革的进程8

(三)发挥哲学的预测功能,预测改革的进程和发展趋势,增强改革信心9

三、提高干部的哲学素质是改革成功的思想保证11

第二章 中国社会改革浪潮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17

一、改革浪潮的客观必然性17

(一)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17

(二)改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20

(三)改革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果敢决策24

二、改革浪潮的基本特征27

(一)高度的自觉性27

(二)广泛的群众性28

(三)范围的全面性29

(四)内容的深刻性29

(五)道路的独创性30

(六)步伐的稳健性31

三、改革浪潮的革命意义31

(一)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待定含义32

(二)改革与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根本区别35

第三章 改革是对社会系统结构的全面改造37

一、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38

(一)从生产力的系统看生产关系的改革38

(二)改革与劳动分工45

(三)生产责任制在改革中的功能和作用52

二、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58

(一)从社会大系统看政治上层建筑的改革58

(二)从社会大系统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62

(三)改革与伦理道德的变革73

(四)改革中社会心理功能及其变革趋势78

(五)改革与“一国两制”84

(六)改革与当前我国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92

三、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98

(一)改革思维方式98

(二)改革与观念更新103

(三)改革领导方式108

(四)改革生活方式113

第四章 改革中宏观决策的辩证原则119

一、政治与经济一体化决定宏观决策的战略方向120

(一)政治是涉及人们根本利益的有关全局性的社会关系120

(二)在宏观决策中注重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协同发展122

二、全局控制与局部协调是宏观决策的基础127

(一)全局与局部关系问题是宏观控制的首要问题127

(二)全局与局部是双向联系的结合体128

(三)要妥善适中地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130

三、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是宏观决策的核心133

(一)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一致是宏观决策的实质134

(二)必须统筹兼顾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137

四、正确处理破与立关系,规定着宏观决策的基本程序140

(一)立与破的顺序主要取决于事物矛盾的性质和特点140

(二)立破结合集中体现了立体网络辩证法143

(三)掌握立与破辩证关系的基本原则145

五、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是宏观决策的政策前提147

(一)理论设想与现实差异导致新的宏观决策148

(二)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性的重新思考149

(三)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对应性152

六、充分发挥智力劳动的重大作用,是宏观决策的新课题154

(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154

(二)智力劳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56

(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灭158

(四)充分发挥智力劳动者作用的宏观决策思想159

(一)宏观决策要求开拓与稳进的综合行为方式161

七、开拓精神和稳步前进是宏观决策的行动方针161

(二)克服两种倾向,积极进取,步步为营163

(三)求实创新,在开拓中稳步前进165

第五章 改革中的经济决策辩证法168

一、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两位一体168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对僵化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169

(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辩证统一性171

(三)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经济决策的特殊功用172

二、国家统一计划和企业自主权的辩证关系174

(一)加强统一计划和扩大企业自主权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175

(二)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增强企业生机与活力的关键环节176

(三)加强统一计划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辩证法177

三、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发展观180

(一)对内搞活是经济发展的根据180

(二)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182

(三)立足于对内搞活是经济决策的重点184

(一)竞争的普遍性及其活力机能185

四、竞争与协作的辩证统一185

(二)竞争与协作相互推进的辩证法187

五、积累和消费的辩证法190

(一)经济决策中的重大比例关系191

(二)积累与消费比例的有机构成194

六、物质利益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196

(一)物质利益是改革中经济决策的原初动因196

(二)思想教育是搞好改革的精神动力197

(三)坚持物质利益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198

第六章 改革与科学的认识方法202

一、改革必须遵循科学的认识路线202

(一)改革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202

(二)改革是艰巨而复杂的认识过程,必须边实践边总结经验203

(三)改革中是非成败的主要标准207

二、科学实验是改革的基本认识方法209

(一)科学实验及其对改革的必要性209

(二)科学实验对于改革的功能211

(三)科学实验方法的结论的相对性214

三、“三论”是改革的现代科学方法论216

(一)运用系统方法认识改革的复杂性216

(二)运用功能模拟方法探索改革的有效途径217

(三)运用信息反馈方法调整对改革的认识218

(四)运用正负反馈方法把握改革的两种状态219

(五)学习“三论”方法提高思维能力220

(一)反“左”防右的必要性222

四、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左”右倾错误222

(二)适度原则与“左”右倾产生的认识根源224

第七章 改革成功的客观前提与主观条件227

一、一切改革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227

(一)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改革成败的基本前提227

(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230

(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坚持党性的集中表现232

(四)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途径233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本质是掌握和尊重客观规律236

二、尊重客观规律,掌握规律系统236

(二)掌握客观规律,必须研究规律系统237

(三)对社会主义社会规律系统的初步考察238

三、改革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基本素质245

(一)改革者能动性的决定意义246

(二)改革者能动性的发挥过程248

(三)改革者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250

第八章 哲学自身需要一次新的变革25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革、创新的哲学254

二、哲学改革的必然性与迫切性256

三、哲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方面26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26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26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266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功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268

四、哲学自身变革的方法论原则269

1986《时代·改革与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郭国勋主编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改革时代的理论探索(1986 PDF版)
改革时代的理论探索
1986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资本论哲学与现时代( PDF版)
资本论哲学与现时代
哲学体系改革(1997年6月第1版 PDF版)
哲学体系改革
1997年6月第1版 吉林人民出版社
改革与哲学(1985 PDF版)
改革与哲学
1985
哲学与改革论文集(1987 PDF版)
哲学与改革论文集
1987
哲学与改革-1986年论文集( PDF版)
哲学与改革-1986年论文集
哲学与经济体制改革( PDF版)
哲学与经济体制改革
辽宁老年人大学特聘教师林志、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林志
时代与思考  中国哲学1996(1998 PDF版)
时代与思考 中国哲学1996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与时代(1986 PDF版)
哲学与时代
1986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农村改革与哲学(1986 PDF版)
农村改革与哲学
198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农村改革哲学思考(1986 PDF版)
农村改革哲学思考
1986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与时代(1984 PDF版)
哲学与时代
1984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哲学与改革(1987 PDF版)
哲学与改革
1987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资本论》哲学与现时代(1983 PDF版)
《资本论》哲学与现时代
1983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管理(1997 PDF版)
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管理
1997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