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美学概论》求取 ⇩

一 知识的分类1

1.认识论1

2.伦理学2

3.美学3

二 美学研究的领域、方法和对象4

1.美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4

2.美学研究的对象5

三 “爱”与“美”的哲学思考6

1.爱与欲望6

2.“爱”与“美”乃人生的价值之源7

3.人类生命活动的层次与“安身立命”7

四 “认识你自己”与美的“历史之谜”的破译8

1.人是最难定义的9

2.现代哲学思维的变革与美学研究10

五 本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11

1.以情感为本11

2.“现象学”的研究方法14

3.文化的视角16

上编 美的历史探寻21

第一章 西方美学巡礼21

一 西方传统美学26

1.古希腊美学26

2.罗马、中世纪的美学27

3.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28

4.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29

4.1 法国新古典主义29

4.2 英国的经验主义30

4.3 法国的科学理性31

4.4 鲍姆嘉通与“美学”的诞生31

5.德国古典美学32

5.1 康德32

5.2 黑格尔33

二 现代西方美学34

1.人本主义美学35

1.1 叔本华与尼采35

1.2 弗洛伊德与性意识41

1.3 荣格与集体无意识47

1.4 弗莱与“神话原型批评”54

1.5 分析心理学的影响56

1.6 存在主义美学57

1.7 海德格尔58

1.8 萨特与加缪60

1.9 小结62

2.科学主义美学63

2.1 实用主义美学64

2.2 语义学美学64

2.3 分析美学65

2.4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66

2.5 结构主义美学68

2.6 解构主义美学72

3.解释学与接受美学77

3.1 解释学美学78

3.2 接受美学81

4.后现代主义82

4.1 女权主义84

4.2 后现代基本概念分析86

5.小结89

第二章 中国美学巡礼91

一 儒家美学93

1.孔子的“礼”、“乐”观93

2.孔子的艺术观95

3.孔子的审美观98

4.孟子的审美观101

4.1 孟子对个体人格美的认识与高扬101

4.2 孟子的“性善论”与“养气说”103

4.3 孟子人格美的等级105

5.荀子的审美观107

5.1 荀子的“性伪之分”107

5.2 荀子的“以道制欲”及“外王”的价值取向110

5.3 荀子集大成的儒学对后世的影响111

二 道家美学112

1.老子的美学112

1.1 “道法自然”乃老子美学观的哲学基础112

1.2 老子的美是混成的114

1.3 “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115

1.4 “正反相成”与“虚实相生”116

2.庄子的美学117

2.1 庄子对生命存在的焦虑及对策119

2.2 庄子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121

2.3 庄子对物质、科技负面效应的深刻预言122

2.4 庄子“法天贵真”的美学原则123

2.5 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美丑观126

2.6 小结127

三 佛教禅宗美学129

1.佛教的传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129

2.佛教禅宗与美学的基本精神相通130

3.禅宗的修心见性与新儒学的诞生131

4.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的形成132

四 儒、释、道三位一体文化的影响133

1.儒释道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133

2.《红楼梦)对儒释道文化的消解与重建134

五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命运136

1.西方的科学文化和苏俄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136

2.新时期以来美学的“热”和“冷”138

3.后现代的“反美学”倾向140

3.1 后工业时代改变了人们观看和体验世界的方式142

3.2 电子文化的利与弊143

3.3 电子文化对人生和文艺的影响144

六 小结150

中编 美的“历史之谜”的破译第三章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155

一 自然如何向人生成157

1.人的感性系统157

2.人的生理能、心理能与潜意识160

3.灵肉冲突乃“万有的秘密”161

4.爱欲与美的“历史之谜”163

二 情感舒泄与审美创造168

1.艺术创造是“情感——舒泄”心理功能类型169

2.艺术情绪的特点170

3.情绪与节奏171

三 爱与美173

1.爱神与美神的原型象征意义173

2.性的形而上学176

3.技术理性时代人性的分裂和补救178

4.“原始生命力”178

四 性爱与自我意识181

1.性与爱182

2.自我意识183

3.性爱的升华184

4.性爱的迷误与两难悖论186

五 自然人化的极致与人的自然化的反叛188

1.文化与文明188

2.理性与非理性189

3.小结192

第四章 “纯粹美”与“依存美”196

一 “纯碎美”的生理心理依据197

1.什么是“纯粹美”199

2.“纯粹美”与生理快感199

3.“自然性尺度”与“社会性尺度”200

4.“纯粹美”与原始积淀202

二 形式层的积淀及其意义204

1.形式层与自然和社会节律204

2.汉语形式层的特点及对文艺的影响207

3.情感与形式210

三 形象层的积淀及其意义212

1.艺术的深层结构212

2.意象与象征213

四 意味层的积淀及其意义214

1.人生意味与天人同构215

2.意味层的建构215

3.意味与意义216

五 “积淀说”与“纯粹美”217

1.内形式217

2.外形式218

3.具体形式与抽象形式220

4.“纯粹美”与原型220

5.文学中的精神原型223

6.小结226

六 “依存美”的社会心理依据227

1.什么是“依存美”227

2.人的社会性228

七 主流意识形态对审美的影响228

1.寻找“卡里斯马典型”229

2.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对审美的影响231

3.对“革命叙述”的反思234

4.“审美叙述”的偏航236

5.意识与精神、事实与价值辨析237

八 经济生活方式对审美的影响240

1.计划经济对文艺的影响240

2.市场经济对文艺的影响241

3.政治本位与精英文化242

4.金钱本位与世俗文化243

5.新的市民审美观——反美学245

九 市民审美观的负面影响247

1.虚无带来“畏”和“烦”248

2.浮躁心态248

3.焦虑与自恋249

十 “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关系250

1.“依存美”的生成与消解251

2.“纯粹美”与“依存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253

3.艺术创造中的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及“双重本文”254

4.文学语言对“双重本文”的影响257

5.“本我”对本文的影响260

十一 原始基型与文学的永恒主题264

1.原始基型的类别266

2.研究原型的意义268

3.感性具象只有植根原始基型,艺术才能永恒270

第五章 心理结构与美的类型272

一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及其相对应的心理结构272

1.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272

2.人的心理结构275

3.知意情与真善美的区别与联系277

4.美学研究的层次278

二 情感对人生的意义280

1.感情是人生动机行为的动力和激励机制281

2.感情是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中介281

3.感情是人的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基础282

4.知意情与真善美的同源共生性283

三 美与丑的对称性与两极性284

四 美的类型研究285

1.感情的类型研究285

2.感情的类型与美的类型相互生成288

3.优美288

五 中西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对美的类型划分的影响290

1.中国美学以阴柔之美为主,阳刚之美为辅290

2.西方美学以崇高、悲剧为主,优美为辅295

六 崇高301

1.西方美学对崇高的论述301

2.崇高与中国美学中阳刚之美的异同302

3.阳刚之美的分类303

4.阳刚与阴柔相互依存和补充305

七 悲剧306

1.中国美学分类的哲学依据306

2.西方美学对悲剧的论述307

3.悲剧的特点及条件309

4.悲剧何以能产生美312

5.悲剧的教化作用313

八 喜剧314

1.西方美学对喜剧的研究314

2.“丑”在艺术中地位的变化316

3.矛盾冲突的性质与美丑关系的变化317

4.笑的类型决定喜剧的形态317

5.笑的共性研究318

6.喜剧的类型321

九 反讽323

1.80年代产生反讽的社会原因323

2.王蒙、王朔不同的反讽艺术325

十 机智与戏谑326

1.机智326

2.戏谑327

十一 荒诞328

十二 小结329

第六章 美的理念与感性显现331

一 审美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332

1.从发生学上看,审美先于艺术332

2.从功能上看,艺术不等于审美332

3.审美与艺术的联系333

二 美的理念334

1.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理念的研究334

2.中国50年代前后关于美的理念的研究335

3.西方现代美学关于美的理念的研究336

4.90年代后中国美学对美的理念的研究336

三 20世纪语言论转向对美学研究的影响337

1.语言论转向对西方美学研究的影响337

2.语言论转向对中国美学研究的影响339

3.美学研究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341

四 中西方美学的对立与互补342

1.西方文化的特点343

2.西方文化中科学对宗教的解构344

3.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开放345

4.中国文化的特点346

5.中西文化比较及纠偏互补347

6.“象”是中国文化的生长点348

五 “象思维”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性351

1.中西方解决语言“叛逃”问题的不同对策351

2.“象思维”与艺术创造352

3.“象思维”决定了汉民族语言特有的审美性353

4.汉民族“美善相乐”和“美道合一”的美的理念354

4.1儒家“美的理念”是“美善相乐”354

4.2道家“美的理念”是“美道合一”358

5.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性格359

六 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及出路360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劣短360

2.中国文化融合出新的能力361

七 文化与形式积淀364

1.美的理念是文化对人反复作用的结果364

2.内形式与神话365

3.形式化与符号367

4.内形式与外形式的相互转化368

5.形式的意义369

6.艺术家审美的心理形式与艺术创造370

7.情感的形式与艺术的形式372

八 美的理念与感性显现373

1.情的抽象与情的审美具象化373

2.情感的产生与艺术的形态374

九 叙事类文学的“感性显现”375

1.虚构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375

2.叙事的要素377

3.叙事的启动与推进378

4.叙事的技巧378

4.1 叙事时间378

4.2 叙事人称382

4.3 叙事聚焦384

4.4 移位的叙述387

4.5 叙事方式395

5.中西叙事风格的差异与二元互补397

十 抒情类文学的感性显现398

1.情更具有人性的深度398

2.情感的表现形式:意象与语音的组合399

3.文学言语的特点399

4.抒情类文学意象的功能与特点400

5.文学言语对“能指”的审美要求402

6.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味”403

十一 小结404

下编 美的消解与重建409

第七章 大众文化与美的消解409

一 分工对文学艺术的影响409

二 传统美学对深度模式的建构410

1.人体的潜能与艺术创作的灵感状态410

2.美学的诞生与体系的建构410

3.传统美学的价值定向与深度模式411

4.审美距离对快感的贬抑413

5.欲望的复活414

三 现代化与世俗化415

1.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415

2.现代科技的负面效应416

3.市场经济使人的“谋生”需要转化为“享乐”需要418

4.现代科技与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对人的报复419

4.1 外部的报复:“角色监狱”419

4.2 内部的报复:人与自身功能和需要的离异420

四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421

1.文化工业改变了传统文化固有的形式语言和功能421

2.主宰大众文化的三要素422

2.1 流行422

2.2 形象424

2.3 消费425

3.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426

4.电子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428

五 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作用431

1.“矫枉”为什么常常“过正”431

2.“以欲忘道”对“以道制欲”的反叛432

3.美感与快感432

六 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迁434

1.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434

2.“三方会谈”局面的形成436

3.大众文化的功与过437

七 小结439

第八章 审美文化与美的重建442

一 审美文化的提出和实施443

1.文化的本质是人类对自身完美的一种精神追求443

2.真正的文化是以审美为统帅的文化444

3.生活艺术化446

4.西方的“文化革命”449

二 工作、科技、人际关系、教育的审美化451

1.工作的审美化451

2.科技、人际关系的审美化452

3.教育的审美化452

三 美的重新建构454

1.艺术和审美原则向“认识”和“伦理”领域渗透454

2.艺术与审美的原则455

3.审美文化提出的深远意义457

四 总结458

1.爱与美的本体是价值和意义458

2.在场与不在场,显现与隐蔽相互依存459

3.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462

4.中国传统美学观对文艺创作的影响463

5.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466

6.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功能467

7.迷误是暂时的469

8.精神守望470

9.重建终极性的价值体系472

主要参引书目476

后记483

1999《新编美学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家才著 1999 北京:东方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美学概论(1981 PDF版)
美学概论
1981 北京:人民出版社
新编法学概论( PDF版)
新编法学概论
美学概论(1981 PDF版)
美学概论
1981
美学概论( PDF版)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PDF版)
美学概论
文学概论新编(1995 PDF版)
文学概论新编
1995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学概论新编(1987 PDF版)
文学概论新编
1987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新编文学概论(1975 PDF版)
新编文学概论
1975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文学概论新编(1988 PDF版)
文学概论新编
1988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新编法学概论(1987 PDF版)
新编法学概论
1987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编法学概论(1989 PDF版)
新编法学概论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法学概论新编(1999 PDF版)
法学概论新编
1999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文学概论新编(1986 PDF版)
文学概论新编
1986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法学概论新编(1993 PDF版)
法学概论新编
1993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新编法学概论(1992 PDF版)
新编法学概论
1992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