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钢 混凝土 组合结构设计 第2版》求取 ⇩

第1章 总论1

1.1 引言1

1.2 结构概念2

1.3 结构汇编:案例分析6

1.3.1博物馆大厦,洛杉矶6

1.3.2 第一中心银行,印第安纳波尼斯8

1.3.3 联盟广场2号大楼,西雅图8

1.3.4 中国银行大厦,香港10

1.3.5 达拉斯中枢大厦10

1.3.6 米格林-拜特勒大厦,伊利诺斯州,芝加哥11

1.3.7 NCNB大厦,北卡罗来纳州14

1.3.8 南瓦尔克大厦,芝加哥16

1.3.10 特朗普大厦,纽约市17

1.3.9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纽约市17

1.3.11 梅特罗-戴德管理大楼19

1.3.12 金茂大厦,中国上海19

1.3.13 彼得罗纳斯大厦,马来西亚22

1.3.14 东京市政厅25

1.3.15 在西班牙马德里的一幢倾斜塔楼26

1.3.16 香港中环广场27

1.3.17 福克斯广场,洛杉矶29

1.3.18 拜耳大西洋大厦,费城30

1.3.19 诺惠斯特中心,明尼阿波利斯32

1.3.20 第一银行广场,明尼阿波利斯35

1.3.21 费格罗大厦,洛杉矶,威尔希耶36

1.3.22 底特律中心一号38

1.3.23 桃树大楼191号,亚特兰大40

1.3.24 国家银行广场,亚特兰大40

1.3.25 联合银行大厦,得克萨斯州达拉斯43

1.3.26 第一州际世界中心,洛杉矶45

1.3.27新加坡国库大楼,新加坡49

1.3.28 城市尖塔,纽约50

1.3.29 城市协会大厦,洛杉矶50

1.3.30加利福尼亚广场,洛杉矶53

1.3.31 MTA总部大厦,洛杉矶53

1.3.32 21世纪大厦,中国上海55

第2章 风效应61

2.1 设计考虑61

2.2 风的性质62

2.2.1 引言62

2.2.2 风的分类63

2.3.3 飓风64

2.3.2 大雷雨64

2.3.1 引言64

2.3 极大风64

2.3.4 龙卷风65

2.4 风的特性65

2.4.1 引言65

2.4.2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66

2.4.3 风的紊流性质67

2.4.4 确定风荷载的概率方法68

2.4.5 旋涡脱落现象69

2.4.6 风的动力性质72

2.4.7 围护结构的压力72

2.4.7.1 引言72

2.4.7.2 压力和吸力的分布73

2.4.7.3围护结构的局部风载和设计总风载73

2.5.2 BOCA国家建筑法规(1996)75

2.5.1引言75

2.5 风荷载法规75

2.5.3 标准建筑法规(1991)78

2.5.4 统一建筑法规(UBC 1994)80

2.5.4.1总则80

2.5.4.2风速图80

2.5.4.3特殊风区81

2.5.4.4 飓风和龙卷风81

2.5.4.5 地面粗糙度效应81

2.5.4.6 场地地面粗糙度81

2.5.4.7 设计风压82

2.5.4.8 系数Ce82

2.5.4.9 压力系数Cq83

2.5.4.10重要性系数Iw84

2.5.4.11设计示例,UBC199484

2.5.5ANSI/ASCE 7—9385

2.5.5.1 综述86

2.5.5.2 主抗风体系的设计压力88

2.5.5.3 构件和围护结构的设计风压91

2.5.5.4 外压力系数Cp92

2.5.5.5 内压力系数Cp93

2.5.5.6 设计示例93

(1)非柔性建筑:高度<500ft(1520m)93

(2)非柔性结构:高度>500ft99

(3)60层柔性建筑100

(4)50层柔性建筑102

2.5.5.7 阵风反应系数?的敏感度研究105

2.5.6ASCE 7—95风载条款107

2.5.6.1引言107

2.5.6.2 综述107

2.5.6.3小山及陡坡处风速的增大系数Kzt110

2.5.6.4 全部或部分荷载112

2.5.6.5 阵风效应系数112

刚性结构—简化法112

刚性结构—全分析法112

柔性或动力敏感建筑114

2.5.6.6 阵风效应系数计算:设计示例115

2.5.6.7 阵风反应系数敏感度研究117

2.5.6.8 风压力计算:设计示例120

2.5.7加拿大国家建筑法规(NBC1990)123

2.5.7.1 简单方法123

2.5.7.2试验方法125

2.5.7.3详细方法125

(a)地面粗糙度系数Ce(详细方法)125

2.5.7.4 设计示例126

(b)阵风效应系数Cg(详细方法)126

2.5.7.5 风引起的建筑物运动128

2.6风洞工程131

2.6.1引言131

2.6.2风洞的描述131

2.6.3 风洞试验的目的132

2.6.4 刚性模型研究133

2.6.5 气动弹性研究137

2.6.6 高频率力平衡模型144

2.6.7 人行道风的研究147

2.7 风载的现场量测149

2.8 运动感觉:人对建筑物运动的反应151

2.9 法规和风洞试验结果的比较151

2.10 本章概要152

3.1.2最近的一些地震153

3.1.1地震特性153

第3章 抗震设计153

3.1 引言153

3.1.3 地震仪156

3.1.4 地震的度量:震级和烈度157

3.1.5抗震设计157

3.1.6 抗震设计中的不确定因素159

3.1.7 设计地面运动160

3.2 地震中高层建筑的性能161

3.2.1引言161

3.2.2高层建筑的反应161

3.2.3 土的影响162

3.2.4阻尼162

3.2.5 建筑物运动和变形163

3.2.6 抗震缝163

3.3.3 结构反应164

3.3.5地震运动的要求164

3.3.4 传力途径164

3.3.1确定地震力164

3.3.2结构设计164

3.3 抗震设计概念164

3.3.6 结构反应165

3.3.7 附属在建筑物上物件的反应165

3.3.8 抗震设计技术165

3.3.8.1平面布置165

3.3.8.2 结构对称性165

3.3.8.3 不规则建筑物166

3.3.8.4 抗侧力体系166

3.3.8.5横隔板168

3.3.8.6 延性168

3.3.8.9 减少破坏的措施169

3.3.8.7 非结构构件参与工作169

3.3.8.8 基础169

3.3.8.10 赘余度170

3.4 1994UBC的等效侧力计算方法(静力方法)170

3.4.1设计底部剪力170

3.4.2底部剪力沿房屋高度分析174

3.4.3 水平分布174

3.4.4 扭转175

3.4.5层剪力和倾覆力矩175

3.4.6 不连续的抗侧力单元175

3.4.7 P-△效应175

3.4.8 连续的荷载路径175

3.4.9 赘余度176

3.4.10布置176

3.4.11 设计实例178

3.5 动力分析方法180

3.5.1引言180

3.5.2反应谱方法183

3.5.3 建立设计反应谱186

3.5.4 时程分析191

3.5.4.1 引言191

3.5.4.2分析方法191

3.5.5动力要求:1994UBC规范综述192

3.5.6 振型分析:手算方法194

3.5.6.1例1:三层建筑物194

3.5.6.2 例2:七层建筑物196

3.6地震破坏性研究和加固设计201

3.6.1引言201

3.6.2规范指导的设计203

3.6.3其他设计原理204

3.6.3.1FEMA——178方法205

3.6.3.2 三项服务手册210

3.6.3.3 SEAOC的2000年设想:基于表现的结构工程215

3.7 动力分析:理论217

3.7.1引言217

3.7.2 单自由度体系218

3.7.3 多自由度体系220

3.7.4 振型叠加法222

3.7.4.1 正则坐标222

3.7.4.2 正交性223

3.8 总结227

4.2半刚接框架229

4.2.1引言229

4.1引言229

第4章 抗侧力体系:钢结构建筑229

4.2.2连续性能的评述230

4.2.3 梁线概念231

4.2.4类型2抗风连接233

4.2.4.1类型2设计提纲237

4.2.5结束语238

4.3 刚接框架(抗弯框架)239

4.3.1引言239

4.3.2变位特性240

4.3.2.1悬臂弯曲分量240

4.4.1引言241

4.3.4 侧移计算241

4.4 撑系框架241

4.3.3 分析方法241

4.3.2.2剪切侧移分量241

4.4.2性能242

4.4.3支撑的类型243

4.5错列桁架体系245

4.5.1引言245

4.5.2物理性能247

4.5.3设计依据248

4.5.3.1楼盖体系248

4.5.3.2立柱249

4.5.3.3桁架249

4.6偏心支撑体系250

4.6.1引言250

4.6.3框架的性能251

4.6.2延性251

4.6.4铰链的主要特点252

4.6.5计算与设计条件252

4.6.6变位的考虑252

4.6.7结束语253

4.7撑系框架与刚接框架相互作用的体系253

4.7.1 引言253

4.7.2物理性能255

4.8 外伸及带状桁架体系256

4.8.1引言256

4.8.2物理性能258

4.8.3变位计算260

4.8.4单桁架的最优位置263

4.8.5两外伸体系的最优位置265

4.8.5.1计算机解算265

4.8.5.2图形的解释266

4.8.6工程实例267

4.9框筒体系269

4.9.1引言269

4.8.7 结束语269

4.9.2 框筒的性能270

4.9.3 剪力滞后现象271

4.9.4不规则形状的筒体275

4.10 桁架筒体系277

4.11束筒282

4.12 极限的高效结构287

第5章 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侧向支承体系290

5.1 柱的框架作用和双向楼板体系290

5.2平板和剪力墙292

5.3平板,剪力墙和柱292

5.5 刚接框架293

5.4联肢剪力墙293

5.6大柱距的周边筒294

5.7有加腋梁的刚接框架294

5.8核心筒结构295

5.9剪力墙——框架协同工作297

5.10框筒结构304

5.11外部的斜撑筒304

5.12束筒305

5.13其他各种体系306

第6章 组合结构抗侧力体系309

6.1 引言309

6.2 组合构件310

6.2.1 组合楼板310

6.2.2组合大梁310

6.2.3 组合柱311

6.2.4组合斜撑313

6.2.5组合剪力墙313

6.3 组合结构体系314

6.3.1剪力墙体系314

6.3.2剪力墙——框架协同工作体系317

6.3.3筒体系318

6.3.4 竖向混合体系318

6.3.5 采用巨柱的巨型框架318

6.4工程实例321

6.4.1组合钢管柱321

6.4.2支模板的组合柱324

6.4.2.1英特弗斯特广场,达拉斯324

6.4.2.2 中国银行大厦,香港324

6.4.3组合剪力墙和框架325

6.4.2.3西南银行大厦,得克萨斯州休斯敦325

6.4.4 组合筒体系329

6.4.5 采用部分钢楼盖的传统混凝土结构体系332

6.5 高效能结构:结构概念335

第7章 钢结构建筑的承重体系337

7.1 引言337

7.2 设计荷载338

7.3金属铺板体系338

7.4 空腹梁体系339

7.5宽翼缘梁340

7.5.1弯曲340

7.5.2剪切340

7.5.3变位340

7.6柱340

8.1楼盖体系342

8.1.1平板342

第8章 混凝土建筑结构中的承重体系342

8.1.2 无梁板343

8.1.3双向密肋即华夫饼干式体系343

8.1.4单向混凝土肋形板344

8.1.5 跳格小梁体系345

8.1.6 扁梁体系345

8.1.7 加腋大梁和小梁体系347

8.1.8梁板体系347

8.1.9 设计实例347

8.1.9.1单向板梁体系347

8.1.9.2T形截面梁设计352

8.1.9.3 双向板分析356

8.2 预应力混凝土体系360

8.2.1施加预应力的方法361

8.2.2材料362

8.2.3 设计364

8.2.4 实际工程考虑366

8.2.5 建筑实例366

8.2.6 后张预应力楼面的开裂问题367

8.2.7 初步设计369

8.2.7.1 引言369

8.2.7.2 一般的设计步骤370

8.2.7.3 简支跨371

8.2.7.4 连续跨374

例题1376

例题2383

例题3386

8.2.7.5低碳钢筋的设计(抗弯强度设计)394

9.1.2 SDI规程395

9.1.1 一般要点395

9.1 组合压型钢板395

第9章 组合承重体系395

9.2 组合梁397

9.2.1一般要点397

9.2.2AISC设计规程400

9.3加腋组合大梁411

9.4组合桁架413

9.5 组合短柁大梁414

9.5.1 一般要点414

9.5.2 性能和分析416

例题417

9.5.3 抗弯连接短柁大梁420

9.5.4 柁式大梁的加固420

9.6组合柱421

10.1.1 门架方法423

10.1 初步手算方法423

第10章 分析技术423

10.1.2 悬臂方法425

10.1.3 框架的侧向刚度427

10.1.4 框筒结构433

10.1.5 联肢剪力墙435

10.2压缩技术440

10.3部分计算模型442

10.4扭转443

10.4.1引言443

10.4.2 翘曲性能的概念:I形截面核心筒449

10.4.3扁性坐标ω'452

10.4.4剪切中心454

10.4.8扇性性质的计算:计算例题455

10.4.7剪切扭转常数J455

10.4.6扇性惯性矩Iω455

10.4.5 主扇性坐标ω图455

10.4.9翘曲扭转的一般理论457

10.4.10 剪力墙结构的扭转分析:计算例题464

10.4.11 钢斜撑筒的扭转分析:扭转计算例题476

10.4.12开口截面的翘曲扭转常数480

10.4.13计算机分析480

模型技术480

楼板的翘曲刚度484

有限元分析485

开口截面的扭转和翘曲刚度485

采用翘曲柱模型的刚度方法487

第11章 结构设计489

11.1 钢结构设计489

11.1.1 设计荷载的组合489

11.1.2 受拉构件490

11.1.3 受弯构件491

11.1.3.1 侧向稳定491

11.1.3.2 密实型、半密实型和非密实型截面492

11.1.3.3 容许弯曲应力492

11.1.3.4 容许剪应力495

11.1.4 受压构件495

11.1.4.1 柱的压屈495

11.1.4.2 柱曲线496

11.1.4.3 容许应力496

11.1.4.4 框架的稳定:有效长度的概念497

11.1.5承受组合轴力和弯矩的构件499

11.1.5.1次弯曲:P—△效应499

11.1.5.2 相互作用方程501

11.1.6 应力比的计算503

11.1.5.3 P—△效应的直接分析503

11.1.7 连续板的设计504

11.1.8 贴合板的设计506

11.1.9 附加的抗震要求(UBC1994)507

11.1.9.1普通受弯框架507

11.1.9.2 特殊抗弯框架507

11.1.9.3撑系框架509

11.1.9.4 偏心撑系框架(EBF)509

11.1.9.5 特殊偏心撑系框架511

11.2 混凝土结构设计511

11.2.1 荷载组合和φ系数511

11.2.2梁的设计514

11.2.2.1 受弯设计514

11.2.2.2 受剪设计516

连接梁中的剪力钢筋:抗震技术517

11.2.2.3 特殊抗弯框架的节点设计518

确定节点区的剪力518

确定节点的有效面积519

复核节点区的剪应力520

11.2.2.4 梁——柱抗弯承载力比520

11.2.3 柱的设计520

11.2.3.1 双向偏心相互作用面的作图521

11.2.3.2 弯矩放大系数的确定523

11.2.3.3 附加的抗震要求525

11.2.3.4 受剪设计526

确定计算作用力526

确定混凝土抗剪承载力527

确定抗剪钢筋528

11.2.4剪力墙的设计528

11.2.4.1 在倾覆力矩和轴向力作用下的设计529

11.2.4.2 受剪设计530

11.2.4.3 附加的抗震要求531

11.2.4.4 荷载——弯矩相互作用图531

11.2.5 关于抗震条款的说明532

节点受剪532

为什么要强柱——弱梁?533

为什么规定最小正弯矩钢筋?533

第12章 特殊问题534

12.1 立柱的差异缩短534

12.1.1计算536

12.1.2 简化方法539

精确解式的推导539

12.1.3施工期间立柱缩短的验证542

12.1.4 结论543

12.2 楼面水平度问题544

12.3 楼盖振动545

12.4节点区效应550

12.5 围护结构(饰面层)系统554

12.5.1玻璃556

12.5.2 金属幕墙558

12.5.3 石料饰面层559

12.5.4 砖饰面板系统560

12.5.5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饰面层560

12.5.6 幕墙足尺模型试验560

12.6 机械阻尼系统561

12.7 基础561

12.7.1 桩基础562

概述565

12.7.2 底板基础565

分析566

一幢25层大楼的底板567

一幢85层大楼的底板569

12.8 隔板的抗震设计570

12.8.1 引言570

12.8.2 隔板的性能571

12.8.3 刚性、半刚性和柔性隔板573

12.8.4 压型钢板隔板575

12.8.5 设计准则575

12.9 地震减灾技术576

12.9.1 底座的隔离577

12.9.1.1 引言577

12.9.1.2 特征578

12.9.1.3SEAOC蓝皮书(1996)要求579

12.9.2 消能581

12.9.2.1金属系统581

12.9.2.2 摩擦系统584

12.9.2.3粘弹性系统584

12.9.2.4 粘滞和半粘滞流质系统584

12.10有大的非弹性要求时的焊接抗弯连接585

12.10.1引言585

12.10.2 SAC指南概述587

12.11 单位结构材料用量592

12.11.1引言592

12.11.2混凝土楼盖的材料用量593

12.11.3 结构钢材的用量596

12.12 1997UBC最新资料597

规范变化的综述598

附录A 换算系数601

1999《高层建筑钢 混凝土 组合结构设计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美)本格尼·S.塔拉纳特(Bungale S.Tarana 1999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手册(1996 PDF版)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1996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混凝土结构 (二)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 PDF版)
混凝土结构 (二)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1988年02月第1版 PDF版)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1988年02月第1版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实用设计手册( PDF版)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实用设计手册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分析(1989 PDF版)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分析
1989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1989 PDF版)
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
1989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 JZ102-79(1980 PDF版)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 JZ102-79
198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多层与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1998 PDF版)
多层与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
1998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1999 PDF版)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1999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高层钢管混凝土结构(1999 PDF版)
高层钢管混凝土结构
1999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房屋建筑结构(1993 PDF版)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房屋建筑结构
1993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混凝土结构  2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997 PDF版)
混凝土结构 2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199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1995 PDF版)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199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简明砌体结构设计手册(1996 PDF版)
简明砌体结构设计手册
1996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高层建筑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1997 PDF版)
高层建筑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
1997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