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下》求取 ⇩

(一)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1

(1)印度吠陀时期1

绪论1

(2)佛教创立时的印度哲学思想6

(甲)正理派6

(A)正确的知识7

(B)认识的因素7

(C)认识的客体9

(乙)胜论派9

(A)物体10

(B)作业行11

(C)因果律12

(D)灵魂12

(A)范畴13

(丙)所缘13

(丙)数论派13

(B)宇宙的进化15

(C)识16

(丁)瑜伽派17

(D)解说17

(A)宗教信仰18

(B)瑜伽的预备期18

(C)瑜伽的修练19

(D)瑜伽的完成20

(戊)弥曼差派及吠檀多派21

(A)弥曼差派21

(B)吠檀多派22

(a)尊神·梵23

(b)宇宙23

(c)幻术24

(d)自我25

(己)异流26

(A)顺世派26

(B)耆那教27

(二)中国佛教史略30

(1)印度初期佛教30

(2)中国初期佛教史略37

(甲)东汉佛教传布史略37

(乙)魏晋佛教史略41

(丙)南北朝佛教史略49

第一章 佛教的根本哲学思想57

(一)四谛58

(1)苦谛64

(2)集谛69

(3)灭谛73

(4)道谛82

(二)因缘论92

(1)因缘的意义92

(2)六因94

(3)四缘101

(4)五果104

(5)业107

(甲)业的意义107

(乙)业的种类111

(6)因果律115

(甲)因果的范围116

(乙)主体心理动作为客体事物存在的因缘117

(丙)业力的因果关系119

(丁)因缘是否实际存在121

(三)法122

(1)宇宙122

(甲)宇宙论123

(乙)有为法·无为法128

(2)法性·法相132

(甲)法性132

(乙)法相135

(丙)性相原理137

(3)缘起论140

(甲)行为缘起论141

(乙)唯识缘起论144

(丙)唯心缘起论145

(丁)真如缘起论146

(四)存在147

(甲)阿含经148

(1)小乘说有148

(乙)大毗婆沙论154

(丙)俱舍论和成实论158

(A)俱舍论158

(B)成实论161

(2)大乘说空163

(甲)瑜伽·唯识164

(乙)中论170

(3)实相175

(1)古印度哲学的自我论182

(五)我空182

(2)自我为因缘合和184

(3)名色186

(4)行188

(六)心论198

(1)心的动作198

(2)心的特性203

(3)心的本体206

(七)佛祖所不讨论的问题212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哲学思想217

(一)佛道相融217

(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思想的接触218

(甲)佛教与清谈218

(A)最初翻译佛经借用玄学的术语219

(乙)佛教与玄学219

(B)初期僧侣涵咏老庄无为精神221

(2)理惑论225

(甲)称佛为道226

(乙)佛教较比道教为优227

(3)弘明集与广弘明集230

(甲)以佛为道231

(乙)批评佛教233

(丙)三世报应238

(二)道安243

(1)生平事迹243

(2)小乘有部四阿含经246

(3)戒律生活258

(甲)四十二章经258

(乙)受戒261

(丙)十诵律263

(丁)北朝戒律274

(1)生平事迹283

(三)慧远283

(2)禅定生活286

(甲)提倡禅定生活286

(乙)顿悟渐悟的争执292

(3)净土信仰295

(四)僧肇·道生·支遁301

(1)增肇301

(甲)传略301

(乙)思想--三论302

(2)道生307

(甲)传略307

(乙)思想--湼槃308

(3)支遁312

(甲)传略312

(乙)思想--般若315

(五)东晋的六家七宗319

第三章 佛教的认识论329

(一)绪论329

(二)因明学332

(1)因明学史332

(2)量335

(3)宗338

(甲)立宗339

(乙)宗之过342

(4)因345

(甲)因345

(乙)因之过347

(A)不成347

(B)不定349

(C)相违354

(5)喻356

(甲)同喻五过357

(A)能立法不成357

(B)所立波不成358

(D)无合359

(C)俱不成359

(E)例合360

(乙)异喻五过361

(A)所当不遣361

(B)能立不遣362

(C)俱不遣362

(D)不离363

(E)倒离363

(三)唯识论364

(1)绪论364

(2)六识366

(甲)六识成素368

(A)根368

(B)境369

(C)尘370

(乙)了别识变371

(丙)五识的性和量376

(3)意识380

(甲)意识的意义380

(乙)心384

(丙)心法·心所法388

(4)末那识·阿赖耶职395

(甲)末那识395

(乙)阿赖耶识396

(甲)种子的意义399

(5)种子399

(乙)种子的来源401

(丙)种子的种类404

(丁)熏习406

(6)识变410

(甲)业力411

(乙)有漏种子412

(B)第七识所依414

(A)第八识所缘414

(C)第六识所缘415

(丁)识转416

(戊)能变·所变419

(7)一切唯识420

(甲)识外无物421

(乙)唯识中道论422

(丙)无漏种子423

第四章 缘起宗论427

(一)具舍论--业感缘起427

(1)绪论427

(2)三世实有431

(3)体用439

(4)无我445

(5)业感缘起450

(二)唯识论--阿赖耶识缘起458

(1)阿赖耶识458

(2)三类境460

(3)实相真如464

(4)五姓各别469

(5)阿赖耶识缘起471

(三)楞伽经和摄大乘论--如来藏缘起473

(1)楞伽经474

(甲)心为意境界475

(乙)法无自性479

(丙)如来藏484

(2)摄大乘论494

(甲)第九识498

(乙)究竟圆满505

(丙)真如511

(四)大乘起信论--真如缘起516

(1)众生心518

(甲)心518

(乙)三种心520

(丙)修行521

(丁)心即真如523

(2)真如524

(甲)两种存在525

(乙)空526

(丙)一法界528

(丁)特性529

(戊)生灭531

(A)无明531

(B)熏习534

(C)真如熏习537

(一)大智度论545

第五章 本体宗论545

(1)般若548

(甲)般若为光明548

(乙)般若为佛心为菩提552

(丙)般若为一切种智554

(2)法559

(甲)法559

(乙)空563

(丙)一切法不合不散569

(3)实相573

(二)中论576

(1)破因缘578

(2)观有无587

(3)如来595

(三)湼槃经602

(1)湼槃经的目标603

(2)佛性606

(甲)各家学说606

(乙)湼槃经的佛性610

(A)佛性是中道610

(B)佛性为无因无果612

(C)佛性不是菩提心615

(D)佛性无相617

(E)佛性为如来,为常乐我净619

(3)一切众生都有佛性623

第六章 华严经629

(一)教判632

(1)五教633

(2)十宗637

(二)法界642

(1)法界642

(2)世界644

(3)六相648

(4)性起653

(三)一心657

(1)一心658

(甲)心的意义658

(乙)万法唯心660

(2)观664

(甲)海印三昧664

(乙)三重观670

(A)真空观671

(B)理事无碍观673

(C)周后含容观677

(A)同时具足相应门682

(丙)十玄门682

(B)广狭自在无碍门683

(C)一多相容不同门683

(D)诸法相即自在门684

(E)秘密隐显俱成门684

(F)微细相容安立门685

(G)因陀罗纲境界门685

(H)托事显法生解门686

(I)十世隔法异成门686

(J)主体圆明俱德门687

(1)十身佛690

(四)佛690

(2)真如·佛694

第七章 妙法莲华经--天台宗699

(一)五时八教701

(1)法华经文702

(2)五时705

(3)八教706

(甲)化仪四教708

(乙)化法四教711

(A)三藏教711

(B)通教712

(C)别教714

(D)圆教716

(二)实相十如722

(1)实相论722

(2)如如724

(3)实相732

(4)法界738

(5)无住本743

(三)摩诃止观749

(1)止观751

(甲)一念之心758

(2)一念三千758

(乙)三千世界760

(四)佛763

(1)佛性763

(2)佛766

第八章 禅宗771

(一)禅宗简史771

(1)菩提达摩771

(2)慧可775

(3)僧璨道信777

(4)弘忍781

(5)慧能787

(6)神会789

(7)曹溪禅宗的发展793

(二)禅宗哲学795

(1)禅的意义795

(甲)禅观796

(乙)以心传心798

(2)悟802

(甲)悟的意义802

(乙)直觉805

(丙)顿悟809

(3)禅的实践方法810

(1)慧能821

(三)南禅的祖师821

(甲)自性823

(乙)顿悟830

(丙)无念836

(2)神会843

(甲)定慧一体不二·顿悟845

(乙)自然·无念849

(丙)佛性857

(3)北禅神秀866

(4)马祖道一876

(甲)平常心是道879

(乙)公案885

(5)石头希迁和弟子892

(甲)石头希迁892

(乙)天皇道悟895

(丙)乐山惟俨897

(丁)德山宣鉴899

(6)百丈怀海·南泉普愿902

(甲)南泉普愿902

(乙)百丈怀海909

(7)赵州和尚914

(四)南禅五家924

(甲)沩山灵祐925

(1)沩仰宗925

(乙)仰山慧寂930

(丙)香严智闲936

(2)临济宗941

(甲)黄檗希运941

(乙)临济义玄949

(3)云门宗--文偃禅师958

(4)法眼宗--文益禅师971

(5)曹宗洞979

(甲)洞山良价979

(乙)曹山本寂991

后语1001

1971《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罗光著 1971 台湾学生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魏晋隋唐法律思想研究(1995 PDF版)
魏晋隋唐法律思想研究
199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  上(民国85.08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宋代篇 上
民国85.08 台湾学生书局
中国哲学思想史  宋代篇  上(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宋代篇 上
台湾学生书局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两汉魏晋隋唐篇(1976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 两汉魏晋隋唐篇
1976 台湾:牧童出版社
中国佛教思想史  中  隋唐佛教思想(1994 PDF版)
中国佛教思想史 中 隋唐佛教思想
1994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佛教思想史  下  宋元明清佛教思想(1995 PDF版)
中国佛教思想史 下 宋元明清佛教思想
1995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魏晋隋唐史论集(1981 PDF版)
魏晋隋唐史论集
198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1996 PDF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
1996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上(1978 PDF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上
1978 文史哲出版社
中国哲学思想史  元、明篇(1981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元、明篇
1981 台湾学生书局
中国哲学思想史  清代篇(1981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清代篇
1981 台湾学生书局
宋辽金元文学史(1999 PDF版)
宋辽金元文学史
1999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思想史  宋代篇(1980 PDF版)
中国哲学思想史 宋代篇
1980 学生书局
佛光下的沉思  隋唐哲学(1998 PDF版)
佛光下的沉思 隋唐哲学
1998 沈阳:辽海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上(1961 PDF版)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上
196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