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 修订本 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一、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1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

三、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5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5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5

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6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6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9

第一节 物质9

一、哲学物质观的发展9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0

第二节 运动10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0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0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11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1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1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2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12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12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5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15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5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16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6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6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17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17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反作用17

二、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18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0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20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20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21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2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22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2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23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23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3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25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25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5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6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7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28

一、质、量、度28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9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30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30

一、肯定和否定30

二、否定之否定31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2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34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34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34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35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36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3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36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38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38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39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40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40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40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41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41

二、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42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44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44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44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5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46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46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46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47

一、由实践到认识47

二、由认识到实践48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48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49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49

二、归纳和演绎49

三、分析和综合50

四、抽象到具体50

第八章 真理52

第一节 客观真理52

一、真理是客观的52

二、真理和谬误53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53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3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54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55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5

二、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56

第四节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56

一、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论路线56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57

第九章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59

第一节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59

一、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飞跃59

二、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60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60

一、地理环境60

二、人口因素61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61

第三节 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62

一、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62

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62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65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65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65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67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67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68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68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69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70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71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71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72

第十一章 阶级、国家、革命75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75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75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6

三、阶级分析方法76

第二节 国家77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77

二、国家的职能77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77

第三节 社会革命78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78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78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79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80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80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80

三、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81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83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83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83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84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85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85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86

三、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87

第三节 意识形态诸形式87

一、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87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相互联系89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91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91

一、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91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92

三、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92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93

一、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93

二、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93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94

第三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94

一、个人和集体94

二、领袖和群众95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95

第十四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97

第一节 社会的进步97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97

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98

第二节 人类的解放98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98

二、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99

三、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100

198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 修订本 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教育部政治思想教育司 198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