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指南》求取 ⇩

目录1

绪论1

针灸学的定义1

针灸学的主要内容1

针灸学的特点2

针灸学的起源,发展概况2

上篇 经络腧穴8

第一章经络总论8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8

第二节经络学说的形成10

第三节经络系统的组成14

一、十二经脉15

二、奇经八脉18

三、十五络脉20

四、十二经别22

五、十二经筋23

六、十二皮部24

第四节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25

一、根结,标本25

二、气街,四海27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30

一、生理功能30

二、临床运用31

第二章腧穴总论34

第一节腧穴的概念34

第二节腧穴的发展及分类35

第三节腧穴的命名37

第四节腧穴的主治作用38

二、原穴,络穴42

第五节特定穴42

一、五输穴42

三、俞穴,募穴43

四、八脉交会穴43

五、八会穴43

六、郄穴43

七、下合穴43

八、交会穴43

第六节腧穴的定位方法44

一、骨度分寸法44

二、体表标志法48

三、手指同身寸法49

四、简便取穴法50

一、手太阴肺经(常用6穴)52

第一节十二经脉52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52

1.中府55

2.尺泽56

3.孔最56

4.列缺58

5.太渊58

6.少商59

二、手阳明大肠经(常用10穴)62

1.商阳64

2.三间64

3.合谷64

4.阳溪65

7.曲池66

5.偏历66

6.手三里66

8.臂臑67

9.肩髃67

10.迎香70

三、足阳明胃经(常用20穴)73

1.承泣75

2.四白75

3.地仓76

4.颊车78

5.下关78

6.头维78

7.乳根79

9.天枢80

8.梁门80

10.归来81

11.髀关81

12.伏兔81

13.梁丘82

14.足三里83

15.上巨虚83

16.下巨虚84

17.丰隆84

18.解溪84

19.内庭86

20.厉兑86

四、足太阴脾经(常用10穴)90

1.隐白92

3.公孙93

2.太白93

4.三阴交94

5.地机94

6.阴陵泉95

7.血海95

8.冲门97

9.周荣98

10.大包98

五、手少阴心经(常用6穴)101

1.极泉103

2.少海104

3.通里104

4.阴郄105

6.少冲106

5.神门106

六、手太阳小肠经(常用9穴)107

1.少泽109

2.后溪110

3.腕骨110

4.支正111

5.肩贞112

6.天宗112

7.秉风113

8.颧髎113

9.听宫113

七、足太阳膀胱经(常用27穴)116

1.睛明119

2.攒竹119

3.天柱120

4.风门121

5.肺俞122

6.厥阴俞122

7.心俞123

8.膈俞123

9.肝俞123

10.胆俞124

11.脾俞124

12.胃俞125

13.肾俞125

14.大肠俞125

15.小肠俞126

16.膀胱俞126

17.次髎126

19.委阳127

18.承扶127

20.委中128

21.膏肓俞128

22.志室128

23.秩边129

24.承山130

25.昆仑131

26.申脉131

27.至阴131

八、足少阴肾经(常用5穴)137

1.涌泉140

2.太溪140

3.照海141

5.俞府142

4.复?142

九、手厥阴心包经(常用7穴)145

1.天池147

2.曲泽148

3.间使149

4.内关149

5.大陵150

6.劳宫151

7.中冲152

十、手少阳三焦经(常用11穴)153

1.关冲155

2.中渚156

3.阳池156

4.外关156

6.天井157

5.支沟157

7.肩髎158

8.翳风159

9.耳门160

10.太阳160

11.丝竹空161

十一、足少阳胆经(常用18穴)163

1.瞳子髎166

2.听会167

3.率谷168

4.阳白168

5.风池168

6.肩井169

7.日月170

9.居髎171

8.带脉171

10.环跳172

11.风市173

12.阳陵泉174

13.光明176

14.悬钟176

15.丘墟176

16.足临泣177

17.侠溪178

18.足窍阴178

十二、足厥阴肝经(常用7穴)182

1.大敦184

2.行间185

4.中封186

3.太冲186

5.曲泉187

6.章门187

7.期门188

第二节奇经八脉190

一、督脉(常用13穴)190

1.长强192

2.腰俞194

3.命门194

4.至阳194

5.陶道195

6.大椎195

7.哑门196

9.百会197

8.风府197

10.上星198

11.印堂198

12.素髎199

13.水沟199

二、任脉(常用9穴)202

1.中极203

2.关元204

3.气海205

4.神阙205

5.中脘206

6.膻中206

7.天突207

8.廉泉208

9.承浆209

三、冲脉211

四、带脉212

五、阳跷脉,阴跷脉213

六、阳维脉,阴维脉215

第三节十五络脉217

一、手太阴络脉217

二、手少阴络脉218

三、手厥阴络脉218

四、手太阳络脉218

五、手阳明络脉219

六、手少阳络脉219

七、足太阳络脉219

十、足太阴络脉220

九、足阳明络脉220

八、足少阳络脉220

十一、足少阴络脉221

十二、足厥阴络脉221

十三、任脉之络221

十四、督脉之络222

十五、脾之大络222

第四节奇穴225

1.四神聪225

2.翳明225

3.定喘225

4.夹脊225

5.腰眼227

6.十宣227

7.四缝228

8.八邪229

9.膝眼229

10.胆囊穴230

11.阑尾穴230

12.八风231

附:十四经备用穴表述231

中 篇 刺法 灸法255

第一章毫针法255

第一节针法概述255

第二节毫针的结构、规格和保养258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258

二、毫针的保养及维修259

第三节针刺手法练习260

二、消毒262

一、选择针具262

第四节针刺前的准备262

三、患者的体位263

四、医者的体位266

五、治疗态度266

第五节毫针刺法267

一、进针法267

二、进针角度和深度270

三、行针法272

(一)得气272

(二)针法273

1.基本手法273

2.辅助手法274

3.针刺补泻278

(三)人体机能状态及腧穴与补泻的效应285

四、留针法和出针法286

五、针刺与气功287

第六节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288

一、晕针288

二、滞针289

三、弯针289

四、断针290

五、针刺损伤290

第七节针刺注意事项292

第二章灸法和拔罐法294

第一节灸法294

一、灸用材料294

二、常用灸法295

(一)艾柱灸295

(二)艾卷灸299

(三)温针灸301

(四)温灸器灸301

(五)其他灸法302

三、灸法的作用302

四、灸法的补泻303

五、灸法注意事项304

第二节拔罐法305

一、罐的种类305

二、操作方法306

三、拔罐法的临床应用309

四、适应范围311

五、注意事项311

第一节三棱针法313

第三章其他针法313

一、操作方法314

二、适应范围314

三、注意事项315

第二节皮肤针法315

一、操作方法315

二、叩刺部位316

三、适应范围316

四、注意事项317

第三节皮内针法317

一、操作方法317

二、适应范围318

三、注意事项318

第四节电针法318

二、操作方法319

一、电针器械的选择319

三、脉冲电流的作用及适应症320

四、注意事项321

第五节水针法322

一、用具及常用药物322

二、选穴处方与注射剂量322

三、操作方法及疗程323

四、注意事项323

第六节火针法324

一、针具324

二、操作方法325

第七节埋线法326

一、器械和选穴326

四、注意事项326

三、适应范围326

二、操作方法327

三、适应范围328

四、注意事项329

五、术后反应329

第八节耳针法330

一、概述330

二、耳廓结构和分布331

三、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333

四、耳穴的定位与主治334

五、耳穴的探查方法341

六、耳穴在辅助诊断上的应用342

七、耳穴在治疗上应用343

八、注意事项346

二、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347

一、概述347

第九节头针法347

三、操作方法352

四、适应范围353

五、注意事项353

附:头皮针的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354

第十节腕踝针法357

一、概述357

二、分区及主病357

三、进针点及适应症361

四、操作方法363

五、注意事项364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365

第一章针灸治疗大法365

针灸治疗总论365

下 篇 针灸治疗365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372

第三节八纲辩证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382

第四节脏腑辩证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387

第五节三焦辩证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408

第六节经络辩证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409

第二章针灸治疗处方418

第一节选穴原则418

第二节组方原则437

第三节配穴方法438

第四节治疗时间442

第三章针灸治疗各论444

第一节内科病证444

一、感冒444

二、咳嗽447

三、中暑450

四、中风453

五、晕厥461

六、疟疾464

七、哮喘466

八、肺痨470

九、呕吐472

十、呃逆475

十一、胃痛478

十二、泄泻481

十三、痢疾483

十四、便秘486

十五、黄疸489

十六、水肿491

十七、不寐494

十八、胁痛497

十九、郁证500

二十、痫证502

二十一、癫狂505

二十二、惊悸508

二十三、淋证511

二十四、癃闭514

二十五、遗精517

二十六、阳萎520

二十七、头痛521

二十八、面瘫526

二十九、面痛528

三十、眩晕530

三十一、痹证532

三十二、瘘证535

三十三、腰痛538

第二节妇科病证541

一、痛经541

二、月经不调544

三、崩漏549

四、经闭552

五、带下病555

六、产后腹痛558

七、乳少560

八、阴挺562

九、滞产565

十、胎位不正567

一、急惊风568

第三节儿科病证568

二、小儿泄泻571

三、小儿道尿573

四、小儿疳疾575

五、痄腮578

六、小儿瘘证579

第四节外科病证583

一、乳痈583

二、乳癣585

三、肠痈587

四、痔疮588

五、脱肛590

六、疝气592

七、扭伤595

八、落枕597

九、瘾疹598

十、缠腰火丹601

第五节五官科病证603

一、目赤肿痛603

二、近视605

三、色盲606

四、暴盲608

五、鼻渊609

六、耳鸣、耳聋610

七、聤耳612

八、牙痛614

九、咽喉肿痛616

一、减肥618

第六节其他618

二、戒烟619

三、美容621

四、延缓衰老623

附篇625

子午流注针法625

灵龟八法640

经络现象现代研究概况644

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660

针法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665

针灸治疗的现代研究概况673

针灸歌赋选辑677

古代体表部位名称解释709

针灸临床病历书写750

学习针灸学主要参考书籍简介753

1994《中国针灸指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殷克敬编著 1994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