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生产性指南》求取 ⇩

1.1 引言1

1.2 生产性定义1

目录1

第一章 生产性的基本概念1

1.2.1.4 容差要求2

1.2.1.3 生产方法替换的灵活性2

1.2.1 设计的要素或特征2

1.2.1.1 规定的材料2

1.2.1.2 设计的简化2

1.2.2.5 材料的可获得性3

1.2.2.4 设备3

1.2.1.5 成套技术资料的准确明了3

1.2.2 生产规划的要素或特征3

1.2.2.1 生产率和产量3

1.2.2.2 专用工艺装备的需要3

1.2.2.3 人力3

1.2.4.2 最短时间4

1.2.4.1 最低成本4

1.2.3 按需要产量的生产和检查4

1.2.3.1 高生产率的生产和检查4

1.2.3.2 低生产率的生产和检查4

1.2.4 经权衡后的最佳成本和时间4

1.3.2 飞机散热器壳体5

1.3.1 炮弹壳5

1.2.5 必须的质量和性能要求5

1.3 好的和差的生产性举例5

1.3.5 三角形臂和螺母的装配件6

1.3.4 连接接头6

1.3.3 弹头体6

1.3.8 开关盒7

1.3.7 螺纹插入件7

1.3.6 自对中垫片7

1.4 生产性和设计过程8

1.3.9 制造方法中的生产性8

1.4.1.1 可靠性、可用性和维修性12

1.4.1 与其他功能领域的联系12

1.4.1.4 设计/成本技术14

1.4.1.3 标准化14

1.4.1.2 安全性工程14

1.4.1 5 制造工艺技术15

1.4.1.6 寿命周期费用16

1.4.1.8 质量保证与试验17

1.4.1.7 系统工程17

1.4.1.1 价值工程18

1.4.1.9 技术资料管理18

1.4.2.4 器材管理19

1.4.2.3 生产管理19

1.4.1.1 1 产品工程19

1.4.2 生产专业之间的联系19

1.4.2.1 生产/制造工程19

1.4.2.2 企业管理19

1.4.2.7 工装工程20

1.4.2.6 包装20

1.4.2.5 质量管理20

1.5.2 第二章生产性工程21

1.5.1 第一章生产性的基本概念21

1.4.2.8 工艺方法的设计21

1.4.2.9 工厂工程规划21

1.5 生产性手册的综述21

参考文献22

1.5.4 第四章至第九章 具体的生产性考虑22

1.5.3 第三章通用的生产性考虑22

2.2.1 规定的性能特性31

2.2 生产性工程活动31

第二章 生产性工程31

2.1 引言31

2.2.2 物理特性32

2.2.3.5 试验和评价33

2.2.3.4 设计的适应性33

2.2.3 生产性工程的活动33

2.2.3.1 设计的简化33

2.2.3.2 材料和构件的标准化33

2.2.3.3 生产的可能33

2.3 生产性工作的组织34

2.2.3.6 一般活动34

2.3.4 建立新的职能机构35

2.3.3 生产工程承担的责任35

2.3.1 什么也不干的“哲学”35

2.3.2 产品工程承担的责任35

2.3.4.2 生产性委员会36

2.3.4.1 生产性评审小组36

2.4.2 设计过程37

2.4.1 引言37

2.4 生产性设计37

2.4.2.1 评定(第一、二、三步)38

2.4.2.4 制定设计文件(第六步)40

2.4.2.3 设计细化(第五步)40

24.2.2 选择设计方案(第四步)40

2.4.3.1.1 生产性工程和规划(PEP)措施的目的41

2.4.3.1 生产性工程和规划(PEP)措施41

2.4.3 设计过程的生产性41

2.4.3.1.4 职责44

2.4.3 1.3 采办过程中的生产性工程和规划(PEP)措施44

2.4.3.1.2 生产性工程和规划措施的限制与约束44

2.4.3.2.1.4 编写细则45

2.4.3.2.1.3 参考文件45

2.4.3.2 生产性大纲规划45

2.4.3.2.1 生产性大纲规划资料项目的说明45

2.4.3.2.1.1 说明/目的45

2.4.3.2.1.2 应用范围45

2.4.3.2.1.5 生产性的目标46

2.4.3.2.2.4 编写细则47

2.4.3.2.2.3 参考文件47

2.4.3.2.1.6 技术要求的前提47

2.4.3.2.1.7 资料的应用47

2.4.3.2.2 生产性分析资料项目的说明47

2.4.3.2.2.1 说明目的47

2.4.3.2.2.2 应用范围47

2.5.1 方案探索阶段52

2.5 采办过程的生产性工程52

2.5.1.3 技术评审53

2.5.1.2 执行53

2.5.1.1 生产性考虑53

2.5.2.1 生产性考虑54

2.5.2 确认阶段54

2.5.3.1 生产性考虑55

2.5.3 全面研制阶段55

2.5.2.2 执行55

2.5.2.3 技术评审55

2.5.3.3 技术评审57

2.5.3.2 执行57

2.5.5 结束语58

2.5.4.2 执行58

2.5.4 生产和配备阶段58

2.5.4.1 生产初期的生产性考虑58

2.6.1.3 预定工时标准59

2.6.1.2 历史资料59

2.6 生产性工程师的有用技术59

2.6.1 成本估算59

2.6.1.1 技术估算59

2.6.1.4 元素标准资料60

2.6.2 网络技术61

2.6.2.1 计划评审技术(PERT)62

2.6.2.3 箭头图63

2.6.2.2 关键路线法(CPM)63

2.6.2.4 条线图64

2.6.2.6 决策盒技术66

2.6.2.5 日自动重排进度技术66

2.6.3.2 随机模型68

2.6.3.1 确定的模型68

2.6.3 模拟68

2.6.3.3.2 风险分析程序69

2.6.3.3.1 引言69

2.6.3.3 模拟程序69

2.6.4 盈亏分析70

2.6.5 敏感性分析72

2.6.6 价值工程74

2.6.6.3 信息收集76

2.6.6.2 功能的确定76

2.6.6.1 产品选择76

2.6.7 相关树77

2.6.6.7 建议的提交和贯彻77

2.6.6.4 可供选择方案的制定77

2.6.6.5 可供选择方案的成本分析77

2.6.6.6 试验和验证77

2.6.7.2 制造中的成本降低78

2.6.7.1 一种审核工具78

2.6.8 容差分析79

2.6.7.3 其他应用79

2.6.8.2 数据分析80

2.6.8.1 资料收集80

2.6.8.3 建议81

参考文献82

2.7 结束语82

3.2.1 设计过程的限制83

3.2 图纸与技术规范的作用83

第三章 通用的生产性考虑83

3.1 引言83

3.2.3 制图过程的限制84

3.2.2 制定文件过程的限制84

3.2.4 规范和标准89

3.2.4.1 军用规范90

3.2.4.3 民用规范和标准91

3.2.4.2 军用标准91

3.2.5.1 表面粗糙度和公差的关系92

3.2.5 公差和表面光洁92

3.2.4.4 标准和规范的应用92

3.2.4.5 民用规范的采用92

3.2.5.2 表面光洁加工的应用93

3.2.6.1 通用生产性考虑的总检查清单98

3.2.6 图纸与规范的生产性评审指导98

3.3 元件选用99

3.2.6.2 公制换算99

3.3.1 标准化的需求100

3.3.1.1 标准元件的优点102

3.3.2.2 可靠性的经济影响103

3.3.2.1 可靠性和寿命特性103

3.3.1.2 通过标准化节省成本103

3.3.2 元件的可靠性103

3.3.3 备件的考虑106

3.4.1 材料费用的因素107

3.4 选用材料对生产性的影响107

3.4.2 材料的可获得性因素108

3.5 制造方法的选择109

3.5.1 设计、材料和制造方法的相互关系120

3.5.2.1.2 禁止制造的设计限制条件121

3.5.2.1.1 单一制造方法的限制条件121

3.5.2 制造方法的可获得性121

3.5.2.1 不适当的设备121

3.5.2.2.4 成组技术122

3.5.2.2.3 设备规划122

3.5.2.1.3 不利于经济制造的设计122

3.5.2.1.4 设计规定用的专利制造方法122

3.5.2.2 设备使用不适当122

3.5.2.2.1 生产线平衡122

3.5.2.2.2 进度安排122

3.5.3.2 制造方法的尺寸和产量重叠124

3.5.3.1 制造方法的质量重叠124

3.5.2.2.5 关键资源的确认124

3.5.3 制造方法的替代124

3.6.1.1 内圆角半径126

3.6.1 高生产率的设计126

3.6 产量对设计决策的影响126

3.6.1.4 高生产率的设计127

3.6.1.3 高生产率的装配127

3.6.1.2 材料消耗127

3.6.2.1 薄壁成形件的深拉深128

3.6.2 低生产率的设计128

3.6.2.2 用于数控的设计129

3.7.1.2 生产方法130

3.7.1.1 材料考虑130

3.7 消耗性和非消耗性产品的影响130

3.7.1 消耗性的高密度的产出130

3.7.2.2 生产规划131

3.7.2.1 生产方法131

3.7.2 消耗性的低密度的产出131

3.7.4.1 较长的使用寿命132

3.7.4 非消耗性的低密度的产出132

3.7.3 非消耗性的高密度的产出132

3.7.3.1 材料的选择方法132

3.7.3.2 制造方法的选择132

3.7.3.3 简化设计132

3.7.3.4 人的因素132

3.8.2 抽样检查133

3.8.1 百分之百检验133

3.7.4.2 备件的补充133

3.8 生产性的质量保证考虑133

3.8.3 属性检验方法134

3.8.2.3 多次抽样方案134

3.8.2.1 一次抽样方案134

3.8.2.2 两次抽样方案134

3.8.5.2 平均检出质量(AOQ)135

3.8.5.1 极限质量(LQ)135

3.8.4 变量检验方法135

3.8.5 质量水平的选择135

3.8.5.6 检验费用136

3.8.5.5 返工费用136

3.8.5.3 可接受质量水平(AQL)136

3.8.5.4 加工的能力136

3.8.6.2 操作特性曲线137

3.8.6.1 统计考虑137

3.8.6 抽样的风险137

3.9 为生产性的设计简化138

3.9.1.1 接近最后形状的锻件139

3.9.1 接近最后形状139

3.9.2.2 紧固件140

3.9.2.1 扳手间隙140

3.9.1.2 接近最后形状的铸件140

3.9.2 减少的总装费用140

3.9.2.2.3 钉孔制备141

3.9.2.2.2 材料141

3.9.2.2.1 问题面141

3.9.2.2.5 紧固件的型式和工装142

3.9.2.2.4 紧固件和钉孔的界面142

3.9.3.1 金属成形143

3.9.3 併合的构件143

3.9.2.2.6 疲劳143

3.9.2.2.7 腐蚀143

3.9.2.2.8 成本143

参考文献145

3.9.3.4 结束语145

3.9.3.2 铸造145

3.3.9.3.3 挤压145

4.1.1.2 材料的选择因素147

4.1.1.1 适用性和生产性147

第四章 金属零件的生产性考虑147

4.1 一般生产性考虑147

4.1.1 主要材料的考虑147

4.1.1.2.11 强度重量比(STWR)156

4.1.1.2.10 阻尼能力156

4.1.1.2.1 极限拉深强度157

4.1.1.2.2 弹性极限157

4.1.1.2.3 屈服点157

4.1.1.2.4 屈服强度157

4.1.1.2.5 弹性模量157

4.1.1.2.6 延伸率157

4.1.1.2.7 延性(Ductility)157

4.1.1.2.8 展性(Malleabileaity)157

4.1.1.2.9 硬度157

4.1.1.2.21 比热158

4.1.1.2.20 密度158

4.1.1.2.12 缺口韧性158

4.1.1.2.13 疲劳性能158

4.1.1.2.14 高温性能158

4.1.1.2.15 低温性能158

4.1.1.2.16 耐腐蚀性158

4.1.1.2.17 电动势158

4.1.1.2.18 电性能(电阻)158

4.1.1.2.19 可焊性158

4.1.1.3 成本考虑159

4.1.1.2.22 热膨胀系数159

4.1.2.1.1 成形160

4.1.2.1 基本制造方法160

4.1.1.4 材料的可获得性160

4.1.1.4.1 商业上的可获得性160

4.1.1.4.2 军方要求160

4.1.1.5 与制造方法有关的材料160

4.1.2 制造方法的考虑160

4.1.2.2.2 第二级的特种制造方法170

4.1.2.2.1 第二级的常规制造方法170

4.1.2.1.2 切除170

4.1.2.1.3 装配或连接170

4.1.2.1.4 最终加工170

4.1.2.2 第二级制造方法170

4.1.2.2.2.2 液体动能加工175

4.1.2.2.2.1 放电加工(EDM)175

4.1.2.2.2.4 电化学放电磨削176

4.1.2.2.2.3 电化学去毛刺176

4.1.2.2.2.6 放电锯切177

4.1.2.2.2.5 电化学磨削177

4.1.2.2.2.8 激光束加工178

4.1.2.2.2.7 移动金属丝的放电加工(电火花线切割)178

4.1.2.2.2.10 化学铣切179

4.1.2.2.2.9 激光束切割179

4.1.2.2.2.12 数控加工(NCM)180

4.1.2.2.2.11 电化学加工(ECM)180

4.1.2.2.2.13 计算机数控(CNC)和直接数控(DNC)加工181

4.1.2.2.2.14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182

4.1.2.2.3 热调理方法183

4.1.2.2.2.15 结束语183

4.1.2.2.3.2 退火184

4.1.2.2.3.1 热处理184

4.1.2.2.4.1 机械光饰185

4.1.2.2.4 最终加工方法185

4.1.2.2.3.3 正火185

4.1.2.2.3.4 表面淬火方法185

4.1.2.2.4.3 清理方法197

4.1.2.2.4.2 特种光饰197

4.1.2.2.4.4 防护涂层200

4.1.3.1.3 超声波检测207

4.1.3.1.2 射线照相207

4.1.3 试验和检查207

4.1.3.1 材料的试验和检查207

4.1.3.1.1 磁粉检测207

4.1.3.2.1 车间的一般测量仪器208

4.1.3.2 零件的试验与检查208

4.1.3.1.4 渗透检查208

4.1.3.2.3 数控测量机210

4.1.3.2.2 表面测量210

4.2.1.1 材料211

4.2.1 主要材料的考虑211

4.2 钣金件211

4.2.1.3 成本考虑215

4.2.1.2 材料的性质和生产性215

4.2.1.4 材料的可获得性216

4.2.2.1.1 冲压217

4.2.2.1 第二级的常规制造方法217

4.2.1.5 与制造方法有关的材料217

4.2.2 制造方法的考虑217

4.2.2.1.2 冲裁218

4.2.2.1.4 旋压219

4.2.2.1.3 成形219

4.2.2.1.5 深拉深220

4.2.2.1.4.2 变薄旋压220

4.2.2.1.4.1 普通旋压220

4.2.2.2.1 数控加工(NCM)223

4.2.2.2 第二级的特种制造方法223

4.3.1.1 材料224

4.3.1 主要材料的考虑224

4.3 成型零件或机加金属零件(NS/MMC)224

4.3.1.3 成本考虑226

4.3.1.2 材料的性能和生产性226

4.3.2 制造方法的考虑228

4.3.1.5.1 批量大小和生产性228

4.3.1.4 材料的可获得性228

4.3.1.5 与制造方法有关的材料228

4.3.2.1.1.1 砂型铸造229

4.3.2.1.1 铸造229

4.3.2.1 第二级的常规制造方法229

4.3.2.1.1.2 金属型铸造230

4.3.2.1.2 锻造231

4.3.2.1.1.4 压力铸造231

4.3.2.1.1.3 熔模铸造231

4.3.2.1.2.5 锻造与棒材机械加工的比较238

4.3.2.1.2.4 机械锻造238

4.3.2.1.2.1 重力锤或动力锤锻造238

4.3.2.1.2.2 旋转锻造238

4.3.2.1.2.3 压力锻造238

4.3.2.1.3 粉末冶金241

4.3.2.1.4.3 冷挤242

4.3.2.1.4.2 双金属挤压242

4.3.2.1.4 挤压242

4.3.2.1.4.1 正挤242

4.3.2.1.5 机械加工244

4.3.2.1.5.2 铣削245

4.3.2.1.5.1 车削245

4.3.2.1.5.4 铰孔246

4.3.2.1.5.3 钻削246

4.3.2.1.5.7 滚铣252

4.3.2.1.5.6 镗削252

4.3.2.1.5.5 拉削252

4.3.2.1.5.1 0磨削253

4.3.2.1.5.9 套孔253

4.3.2.1.5.8 锯切253

4.3.2.1.5.1 2牛头刨削254

4.3.2.1.5.1 1刨削254

4.3.2.2.2 数控加工方法255

4.3.2.2.1 数控加工(NCM)255

4.3.2.1.6 结束语255

4.3.2.2 第二级的特种制造方法255

4.4.1 主要材料的考虑256

4.4.1.1 材料256

4.4 重型结构件256

4.4.1.5 与制造方法有关的材料259

4.4.1.4 材料的可获得性259

4.4.1.2 材料选择的因素259

4.4.1.3 成本考虑259

4.4.2.1.1.1 刨削260

4.4.2.1.1 机械加工方法260

4.4.2 制造方法的考虑260

4.4.2.1 第二级的常规制造方法260

4.4.2.1.2 切割方法261

4.4.2.1.1.3 车削261

4.4.2.1.1.2 插削261

4.4.2.2.1.3 等离子切割262

4.4.2.2.1.2 数控火焰切割262

4.4.2.2 第二级的特种制造方法262

4.4.2.2.1 机械加工和切割方法262

4.4.2.2.1.1 数控机械加工(NCM)262

4.5 主要的生产性问题263

4.4.2.2.2 框架的数控弯曲263

4.5.4.1 原因和影响264

4.5.4 拉深件上的外尖角264

4.5.1 热处理扭翘264

4.5.1.1 原因和影响264

4.5.1.2 解决办法264

4.5.2 机械加工内形上的尖角264

4.5.2.1 原因和影响264

4.5.2.2 解决办法264

4.5.3 平底的肓孔264

4.5.3.1 原因和影响264

4.5.3.2 解决办法264

4.5.7.2 解决办法265

4.5.7.1 原因和影响265

4.5.4.2 解决办法265

4.5.5 钻孔容差265

4.5.5.1 原因和影响265

5.5.5.2 解决办法265

4.5.6 未能使用可用材料265

4.5.6.1 原因和影响265

4.5.6.2 解决办法265

4.5.7 不能实现的容差265

4.5.1 0.2 解决办法266

4.5.1 0.1 原因和影响266

4.5.8 不能实现的检查要求266

4.5.8.1 原因和影响266

4.5.8.2 解决办法266

4.5.9 产品重量266

4.5.9.1 原因和影响266

4.5.9.2 解决办法266

4.5.1 0铸件的表面应力266

参考文献267

5.1 引言268

第五章 塑料件的生产性考虑268

5.2.1 强度和刚度269

5.2 主要的材料考虑269

5.2.2 蠕变性能271

5.2.3 材料常数的选择272

5.2.4 抗冲击性能273

5.2.6 性能比较275

5.2.5 耐化学性能275

5.2.8 成本考虑278

5.2.7 市场上可获得的材料形式278

5.2.8.2 制造费用279

5.2.8.1 原材料费用279

5.3.1 注射成型法281

5.3 制造方法及其考虑281

5.3.1.1 热塑性塑料件的注射成型283

5.3.1.2 热固性塑料件的注射成型284

5.3.2 挤出方法286

5.3.3 模压成型法287

5.3.4 传递成型法288

5.3.6 吹塑成型法289

5.3.5 热成形法289

5.3.8 机械成形法290

5.3.7 旋转成型法290

5.3.9 浇注法291

5.3.8.3 锻造291

5.3.8.1 冲切291

5.3.8.2 冲压291

5.3.10机械加工292

5.3.9.3 环氧浇注292

5.3.9.1 丙烯酸浇注292

5.3.9.2 尼龙浇注292

5.3.11.1 成型零件293

5.3.11设计和生产性293

5.3.11.2 模具设计294

5.3.12 装配和连接技术295

5.3.12.2.1 螺钉296

5.3.12.2 机械连接296

5.3.12.1 胶接296

5.3.12.4 超声焊接297

5.3.12.3 加热封严297

5.3.12.2.2 带螺纹的金属镶嵌件297

5.3.12.2.3 冲压的金属螺钉安装件297

5.3.12.2.4 高锁销紧固件297

5.3.12.5 超声桩接298

5.3.12.7 振动焊接299

5.3.12.6 摩擦焊接299

5.3.13.2 真空金属喷镀300

5.3.13.1 电镀300

5.3.12.8 热气体焊接300

5.3.12.9 电磁焊接300

5.3.13 光饰加工方法300

5.4.1.1 力学性能试验301

5.4.1 标准试验方法301

5.3.13.3 涂漆301

5.4 试验和评定301

5.5 特种塑料及特种工艺方法303

5.4.2 构件的真实试验303

5.4.1.2 热性能试验303

5.4.1.3 电性能试验303

5.4.1.4 稳定性能试验303

5.5.2 反应注射成型(RIM)304

5.5.1 热塑性弹性材料304

5.6.3 浇口位置305

5.6.2 合适的材料品种305

5.6 生产性举例305

5.6.1 容差305

5.6.7 应用塑料提高生产性306

5.6.6 分模线306

5.6.4 生产过程的计划安排306

5.6.5 过应力螺纹306

参考文献307

5.6.9 纤维取向307

5.6.8 应力集中307

6.1 引言309

第六章 复合材料件的生产性考虑309

6.2 主要材料的考虑310

6.2.1.1 玻璃纤维311

6.2.1 增强体311

6.2.1.3 聚芳酰胺纤维313

6.2.1.2 碳纤维313

6.2.1.4 硼纤维314

6.2.2 树脂体系315

6.2.1.6 其它增强体315

6.2.1.5 混杂纤维315

6.2.2.1 聚酯树脂316

6.2.2.4 聚酰亚胺树脂317

6.2.2.3 环氧树脂317

6.2.2.2 乙烯酯317

6.2.5 复合材料的性能318

6.2.4 金属基复合材料318

6.2.3 预浸料318

6.2.5.1 长纤维复合材料319

6.2.5.2 短纤维复合材料332

6.2.5.3 性能比较334

6.2.6 成本考虑和生产性335

6.2.6.1 原材料成本338

6.2.6.2 制造成本340

6.3.1.1 手糊(手工铺叠)342

6.3.1 敞开模成型法(接触成型法)342

6.3 制造方法342

6.3.2.1.1 纤维直接预成形343

6.3.2.1 预成形件的成型343

6.3.1.2 喷敷343

6.3.2 对模(偶合模)成型法343

6.3.2.4 冷成型344

6.3.2.3 织物的成型344

6.3.2.1.2 强制通风室预成形344

6.3.2.2 毡的成型344

6.3.2.6 对模(偶合模)345

6.3.2.5 片状、块状和厚板模塑料(SMC、BMC和TMC)345

6.3.2.7 对压床的要求346

6.3.4 离心浇注法348

6.3.3 树脂传递成型法(RTM)348

6.3.6 长丝缠绕法349

6.3.5 拉挤方法349

6.3.7 袋压成型法350

6.3.8 夹层壁板结构352

6.3.10 机械加工353

6.3.9 热塑性塑料薄板冲压353

6.3.11.1 机械紧固件355

6.3.11 连接方法355

6.4.1 试验356

6.4 试验、检查和质量控制356

6.3.11.2 胶接356

6.4.3 质量控制357

6.4.2 检查357

6.5 复合材料的生产性设计358

6.5.1 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选择359

6.5.2 工艺方法设计指导361

参考文献362

7.1.3 便于装配的设计366

7.1.2 用机器装配的考虑366

第七章 机械装配生产性考虑366

7.1 一般考虑366

7.1.1 自动化机械装配366

7.2.1.1 通过制造方法的简化367

7.2.1 设计简化367

7.1.4 装配设计中的主要因素367

7.2 装配件总体生产性考虑367

7.2.1.2 装配过程中的简化369

7.2.2.2.3 装配运动370

7.2.2.2.2 装配力370

7.2.1.3 简化的准则370

7.2.2 人的因素和机械的制约370

7.2.2.1 人的因素370

7.2.2.2 机械化装配的制约因素370

7.2.2.2.1 机械判断370

7.2.3.1.2 装配过程371

7.2.3.1.1 装配方法371

7.2.2.2.4 装配工装371

7.2.2.2.5 作为装配手段的产品设计371

7.2.3 装配顺序371

7.2.3.1 有效的装配顺序371

7.2.3.2 在过程中检查和修理的装配顺序372

7.2.4.2 装配线的平衡373

7.2.4.1 工作的分解373

7.2.4 大装配量的设计考虑373

7.2.5.5 重要零件的可达性374

7.2.5.4 单一的装配方向374

7.2.5 总体装配件的设计指导374

7.2.5.1 基准表面374

7.2.5.2 定位点374

7.2.5.3 立式结构装配374

7.3.1.1 消除尖角375

7.3.1 方便的装配375

7.2.5.6 标准化375

7.3 装配件中单个零件的生产性考虑375

7.3.1.2 自引导装配376

7.3.2.1.2 预包装零件377

7.3.2.1.1 在装配工作地制造377

7.3.1.3 便于装配的零件设计377

7.3.2 馈送、定向和装载377

7.3.2.1 便干馈送的零件设计377

7.3.2.1.4 馈送方法378

7.3.2.1.3 零件的成批输送378

7.3.2.2 定向方法379

7.3.2.2.1 统计技术380

7.3.2.2.3 其他技术381

7.3.2.2.2 极化技术381

7.3.2.2.5 零件缠绕382

7.3.2.2.4 使定向问题最少的设计382

7.3.2.2.7 容差和装配方法384

7.3.2.2.6 关键装配尺寸384

7.3.2.3 装载方法387

7.4.2 加压紧固388

7.4.1 螺纹紧固388

7.4 紧固和连接388

7.4.2.4 卷嵌389

7.4.2.3 桩接389

7.4.2.1 铆接389

7.4.2.2 收口389

7.4.3.1 软钎焊390

7.4.3 加热紧固390

7.4.2.5 强迫配合390

7.4.3.2 硬钎焊391

7.4.3.2.1 火焰硬钎焊392

7.4.3.2.3 感应硬钎焊393

7.4.3.2.2 炉中硬钎焊393

7.4.3.3 焊接394

7.4.3.2.5 电阻硬钎焊394

7.4.3.2.4 浸渍硬钎焊394

7.4.3.3.1 电弧焊396

7.4.3.3.7 结束语398

7.4.3.3.6 超声波焊398

7.4.3.3.2 电阻焊398

7.4.3.3.3 气焊398

7.4.3.3.4 热剂焊398

7.4.3.3.5 电子束焊398

7.4.4.1 整体方法399

7.4.4 某些紧固方法的建议399

7.4.3.3.8 设计考虑399

7.4.3.4 加热封合399

7.4.4.3 自攻丝螺钉400

7.4.4.2 单个的紧固元件400

7.5.1 产品设计规则401

7.5 装配生产性的基本规则401

7.4.4.4 两元件紧固方法401

7.4.4.5 螺钉401

7.4.4.6 灌封401

7.4.4.7 选择紧固件401

7.6.1 技术发展水平402

7.6 非传统性装配技术402

7.5.2 零件设计规则402

7.7.3 渗漏试验403

7.7.2 装配的平衡403

7.6.2 应用403

7.7 检查和试验403

7.7.1 选择装配的测量403

参考文献404

7.7.4 结束语404

8.1 引言405

第八章 电子系统的生产性考虑405

8.2 元件的选择和管理406

8.2.1.1 元件选择407

8.2.1 电子元件管理407

8.2.2 元件选择指南408

8.2.1.2 技术规范的规定条件408

8.2.2.1 微电路409

8.2.2.2 半导体器件418

8.2.2.3 电阻器419

8.2.2.3.1 可变电阻器426

8.2.2.3.2 电阻网络427

8.2.2.4 电容器428

8.2.2.5 继电器436

8.2.2.6 其它元器件438

8.2.2.7 电缆布置445

8.2.3 元件的筛选448

8.2.4 寿命周期费用(LCC)458

8.3.1.1 分频硅栅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HMOS)461

8.3.1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芯片的新工艺461

8.3 制造方法461

8.3.1.2 垂直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VMOS)463

8.3.1.3 兰宝石硅片(SOS)465

8.3.1.4 集成注入逻辑电路(I2L)468

8.3.2 半导体光刻照相技术470

8.3.3 塑料灌封和聚合物密封器件471

8.3.4 混合微电路474

8.4 环境防护封装475

8.4.1 环境因素476

8.4.2.1 热防护479

8.4.2 环境防护指施479

8.4.2.4 潮湿、盐雾、沙尘的防护481

8.4.2.3 冲击和振动防护481

8.4.2.2 机械防护481

8.4.3 封装的一般考虑482

8.4.2.5 辐射防护482

8.5.1 印刷电路板(PCB)的趋势483

8.5 装配和封装考虑483

8.5.2 扁平电缆486

8.5.3 锡焊487

8.5.3.2 波焊488

8.5.3.1 手工焊488

8.5.4 不用锡焊的缠绕电路接点489

8.5.3.4 焊剂和焊剂用法489

8.5.3.3 串联焊(迴流搭接焊)489

8.5.5 针脚式布线490

8.5.6 挠性蚀刻电路491

8.5.7 插件设备492

8.5.7.1 手工插件和半自动插件系统494

8.5.7.2 全自动插件系统495

8.6.1 影响可靠性损失的因素496

8.6 生产和使用期间可靠性损失最小的设计496

8.6.2 易于检查和维修的设计499

8.6.2.1 硬件的分块设计500

8.6.2.2 故障判断和隔离501

8.7.1.1 生产过程中半导体器件的测试504

8.7.1 分立元件测试504

8.7 用在生产线上的测试和器件装备504

8.7.2.1 微处理器和印刷电路板组合件的测试506

8.7.2 电路板内测试器506

8.7.1.2 集成电路高温试验506

8.7.2.5 分析器的基本形式507

8.7.2.4 印刷电路板测试的电路分析507

8.7.2.2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施穆(Schmoo)测试507

8.7.2.3 红外线热成像507

8.7.3 部分自动化508

8.7.2.6 数字测试用示波器508

参考文献509

9.1.1.1 材料选择方法512

9.1.1.1.1 机械性能512

第九章 其它产品的生产性考虑512

9.1 推进剂和炸药512

9.1.1 推进剂512

9.1.1.1.2 推进剂的分类和特点513

9.1.1.1.3 推进剂的成分说明514

9.1.1.2 制造方法515

9.1.1.1.4 塑料推进剂的应用515

9.1.1.2.3 硝化甘油516

9.1.1.2.2 硝酸胍516

9.1.1.2.1 硝化纤维素516

9.1.1.2.5 轧制板517

9.1.1.2.4 溶剂挤压517

9.1.1.2.7 双基体浇注518

9.1.1.2.6 无溶剂挤压518

9.1.2.1.1 物理性能519

9.1.2.1 材料选择因素519

9.1.1.2.8 粉浆浇注519

9.1.1.3 再现物理性能的惰性模拟物519

9.1.1.4 再现制造性能的惰性模拟物519

9.1.2 炸药519

9.1.2.2 应用520

9.1.2.1.2 材料的可获得性520

9.1.2.3.4 PB-RDX521

9.1.2.3.3 合成物C-4521

9.1.2.3 制造方法521

9.1.2.3.1 黑色火药521

9.1.2.3.2 合成物B521

9.1.2.3.9 复合炸药522

9.1.2.3.8 奥克托(Octol)70/30522

9.1.2.3.5 黄色炸药(TNT)522

9.1.2.3.6 甘油炸药522

9.1.2.3.7 三硝基甲苯炸药522

9.2.1 光学材料523

9.2 光学元件523

9.1.2.4 材料的兼容性523

9.2.1.1.2 平板拉制法524

9.2.1.1.1 浮法524

9.2.1.1 玻璃524

9.2.1.1.5 物理性能526

9.2.1.1.4 坩锅法526

9.2.1.1.3 浇注轧制法526

9.2.1.2.2 人造水晶527

9.2.1.2.1 天然水晶527

9.2.1.2 水晶527

9.2.2.1 获得毛坯530

9.2.2 光学元件制造方法530

9.2.1.3 塑料530

9.2.2.3 曲线磨床531

9.2.2.2 粗磨531

9.2.2.5 抛光532

9.2.2.4 精磨或精加工532

9.2.3 规定光学要求533

9.2.2.6 修边和倒角533

9.2.5 光学纤维535

9.2.4.3 牛顿环535

9.2.4 检查和试验程序535

9.2.4.1 折射率535

9.2.4.2 应变535

9.3 陶瓷件537

9.3.1.1 陶瓷材料性能538

9.3.1 选用陶瓷材料的考虑538

9.3.1.1.4 弹性模量540

9.3.1.1.3 吸附性540

9.3.1.1.1 密度540

9.3.1.1.2 热膨胀540

9.3.1.1.6 最高工作温度542

9.3.1.1.5 压缩、拉伸和剪切强度542

9.3.1.3 材料成本543

9.3.1.2 材料可获得性543

9.3.1.1.7 介电常数543

9.3.1.1.8 硬度543

9.3.2 陶瓷制造方法544

9.3.2.1 潜在的制造方法545

9.3.2.2.4 注射成型546

9.3.2.2.3 压制546

9.3.2.2 制造方法说明546

9.3.2.2.1 机械加工546

9.3.2.2.2 挤压546

9.3.2.2.6 金属喷镀547

9.3.2.2.5 烧结547

9.3.3 容差548

9.3.2.2.8 火焰喷涂548

9.3.2.2.7 粉浆浇注548

9.4.1.1 天然纤维550

9.4.1 材料考虑550

9.4 纺织品550

9.4.1.2.2 合成纤维规格和物理性能551

9.4.1.2.1 合成纤维的生产551

9.4.1.2 合成纤维551

9.4.2.2 裁剪间555

9.4.2.1 设计图样和尺寸分级555

9.4.2 制造方法考虑555

9.4.2.2.2 裁剪方法556

9.4.2.2.1 裁剪设备556

9.4.2.3.1 线迹557

9.4.2.3 缝纫和装配557

9.4.2.3.2 接缝562

9.4.2.3.3 缝合564

参考文献573

9.4.2.4.5 外观573

9.4.2.4 接缝和缝合的特性573

9.4.2.4.1 强度573

9.4.2.4.2 弹性573

9.4.2.4.3 耐用性573

9.4.2.4.4 安全性573

A.1.3 文献与情报分析中心575

A.1.2 杂志或期刊575

附录A 情报来源575

A.1 引言575

A.1.1 技术书籍575

A.2.2.1 概述576

A.2.2 国家技术情报服务部(NTIS)576

A.1.4 专业与行业协会576

A.2 情报来源576

A.2.1 国防技术情报中心(DTIC)576

A.2.1.1 概述576

A.2.1.2 资料的获得576

A.2.5 陆军材料与力学研究中心(AMMRC)577

A.2.4 2资料的获得577

A.2.2.2 资料的获得577

A.2.3 科学技术情报研究室(STIF)577

A.2.3.1 概述577

A.2.3.2 资料的获得577

A.2.4 美国能源部技术情报中心(DOE-TIC)577

A.2.4.1 概述577

A.4.1 技术书籍578

A.4 金属零件生产性的情报来源578

A.3 一般生产性考虑的资料来源578

A.3.1 美国军用材料发展与备用司令部(DARCOM)工程设计手册578

A.3.2 军用标准与规范578

A.3.3 ManTech杂志578

A.4.3.2 金属与陶瓷情报中心(MCIC)580

A.4.3.1 加工性数据中心(MDC)580

A.4.2 杂志与期刊580

A.4.3 文献与情报分析中心580

A.4.3.5 资料的获得581

A.4.3.4 热物理与电性能情报分析中心(TEPIAC)581

A.4.3.3 无损检测情报分析中心(NTIAC)581

A.4.4 专业与行业协会582

A.5.1 技术书籍583

A.5 塑料件生产性的情报来源583

A.5.3.1.1 概述585

A.5.3.1 塑料技术评定中心(PLASTEC)585

A.5.2 杂志与期刊585

A.5.3 文献与情报分析中心585

A.6.1 技术书籍586

A.6 复合材料件生产性的情报来源586

A.5.3.1.2 资料的获得586

A.5.4 专业与行业协会586

A.6.2 杂志与期刊587

A.6.4 专业与行业协会588

A.6.3.2.2 资料的获得588

A.6.3 文献与情报分析中心588

A.6.3.1 塑料技术评定中心(PLASTEC)588

A.6.3.1.1 概述588

A.6.3.1.2 资料的获得588

A.6.3.2 金属与陶瓷情报中心(MCIC)588

A.6.3.2.1 概述588

A.7.3 专业与行业协会589

A.7.2 杂志与期刊589

A.7 机械装配生产性的情报来源589

A.7.1 技术书籍589

A.8.1 技术书籍590

A.8 电子组件生产性的情报来源590

A.8.2 杂志与期刊591

A.8.3.2.2 资料的获得592

A.8.3.2.1 概述592

A.8.3 文献与情报分析中心592

A.8.3.1 热物理与电性能情报分析中心(TEPIAC)592

A.8.3.1.1 概述592

A.8.3.1.2 资料的获得592

A.8.3.2 可靠性分析中心(RAC)592

A.9.1.1 推进剂与炸药593

A.9.1 技术书籍593

A.9 推进剂与炸药、光学件、陶瓷件及纺织品生产性的情报来源593

A.9.2.4 纺织品594

A.9.2.3 陶瓷件594

A.9.1.2 光学元件594

A.9.1.3 陶瓷件594

A.9.1.4 纺织品594

A.9.2 杂志与期刊594

A.9.2.1 推进剂与炸药594

A.9.2.2 光学元件594

A.9.4 金属与陶瓷情报中心(MCIC)595

A.9.3.4 纺织品595

A.9.3 专业与行业协会595

A.9.3.1 推进剂与炸药595

A.9.3.2 光学元件595

A.9.3.3 陶瓷件595

1990《产品设计生产性指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美国国防技术情报中心主编;张纯正,张国梁等译 1990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产品人性设计(1994 PDF版)
中国产品人性设计
1994 广州:广州出版社
产品设计( PDF版)
产品设计
中纺音像出版社
生产指南(1945 PDF版)
生产指南
1945 渤海书局
视听、计算机和影象产品设备指南( PDF版)
视听、计算机和影象产品设备指南
机械工业委员会泰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
Intel产品指南( PDF版)
Intel产品指南
机械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
丝绸产品设计(1991 PDF版)
丝绸产品设计
1991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药品生产验证指南(1996 PDF版)
药品生产验证指南
1996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新产品开发指南(1988 PDF版)
新产品开发指南
1988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产品设计(1999 PDF版)
产品设计
1999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生产性设计(1988 PDF版)
生产性设计
1988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产品造型设计(1992 PDF版)
产品造型设计
1992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新产品开发指南(1994 PDF版)
新产品开发指南
1994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ADI产品技术指南(1997 PDF版)
ADI产品技术指南
1997 北京:科学出版社
产品出口指南(1991 PDF版)
产品出口指南
1991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产品推销指南(1995 PDF版)
产品推销指南
1995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