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SSH协议提高安全性

我使用ssh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几年前我第一次使用ssh连接到服务器开始,就被告知服务器类似11:11:11…的一个数字串很重要,第一次连接会告知是否接受这个数字串,点击yes之后除非服务器重装否则不应该再看到这个提示,否则就是存在中间人攻击。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它如何避免中间人攻击?我过去一直认为这东西是对服务器整个进行扫描生成的对服务器唯一的标识码,每台服务器都应该不同。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要说明白这件事,首先要从ssh协议的原理说起。

讨论ssh原理的文章很多,可以随便到网上找。我大致说明一下:ssh协议,以及https常用的ssl等等,很多现代加密协议,都基于“非对称金钥加密系统”。这个系统是什么?总的来说,就是通过随机算法,一次生成一对钥匙,一把称为公钥,一把称为私钥。公钥是可以告诉任何人的,私钥必须保密。这2把钥匙,都是长长的一串字母和数字。

1.通过一把钥匙加密的数据,只能通过另一把解密。
2.通过一把钥匙,无法反推去计算出另一把钥匙。

这2点是金钥系统的基础,至于为啥,这得去问该死的数学家,咱不懂。客户端发起ssh连接时,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要开始连接的明文信号,服务器把公钥明文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把自己的公钥,用服务器的公钥加密,再发送回去,服务器收到后,用自己的私钥解密,验证用户身份后建立连接。

你就明白了。在整个过程中,被传输的只有公钥,私钥是不传输的,中间即使有任何人拦截了数据包,因为他不知道私钥,所以无法对数据解密。那么ssh的中间人攻击又是怎么回事呢?假设有某个该死的如什么强想嗅探你的数据,夹在你和服务器之间,第一步,你向服务器发起连接,,服务器给你公钥,某强拦截了这个包,然后把自己的公钥冒充服务器的发给你,你用这个假的公钥加密后发出去,某强拦到包,就可以用自己的私钥解密。

所以就明白了。第一次连接到服务器问你对不对的那货,就是公钥。而不是什么服务器唯一标识,说到底这玩意儿根本不存在。公钥一点不神秘,他就是/etc/ssh下的一个文件,由ssh-keygen命令随机生成。所谓只有重装等等才会变更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是,他是sshd用于验证身份的文件,如果删除它,重启sshd,就会生成新的公钥。重装会变更是因为重装删除了所有文件。

中间人攻击为何必须换自己的公钥发给你呢,因为他无法反推计算出解密用的私钥。如果用原公钥的话,整个过程他是无法解密的。所以就明白额,公钥的重要性。可以说整个ssh协议,或者网银用的ssl协议,都基于公钥的正确性。一般的建议做法是通过其他渠道,电话,甚至当面传递公钥。而网银或者说https则是在浏览器预先内置数字证书,确保公钥万无一失。当然,如果你或者服务器其中之一被攻陷,私钥泄露的话,那么任何协议都无安全可言。

那么如何查看公钥呢?

如果管理员公开了他的公钥,那自然好说。否则,/etc/ssh/sshd_host-ras_key.pub,类似文件,有三个,分别代表三种算法。这个文件,cat是长长一串字母数字,有2048位,可以认为是很难读的。ssh-keygen -lf file可以读出他的fingerprint,就是链接时让你确认那个。

连接过的服务器的公钥存放在~/.ssh/known_host类似一个名字下。如果echo ” > known_host 那么所有服务器连接时都会重新问

Word两行交换的方法,快速互换Word表格相邻两行数据

经常使用办公软件的人可能有遇到过需要将Word相邻两行数据相互交换的情况,需要怎么弄才最方便呢?您还是像大家通常所做的那样先在Word文件相应位置插入一个新的空白行然后在复制粘贴数据然后删除原来那行数据的方法么?

要在Word表格中交换两行对数据进行互换的方法其实挺简单的,具体操作是:选中要交换数据的两行的上面一行,然后按下“Alt+Shift+↓”这个快捷键组合就可以将上面一行往下移动,反之按下“Alt+Shift+↑”这个快捷键组合可以对行数据进行向上移动操作。但是这个快捷键不能对左右相邻两列数据进行交换哈。

Excel两行交换及两列交换,快速互换相邻表格数据的方法

经常使用办公软件的人可能有遇到过需要将Excel相邻两行数据相互交换的情况,需要怎么弄才最方便呢?您还是像大家通常所做的那样先在Excel文件相应位置插入一个新的空白行然后在复制粘贴数据然后删除原来那行数据的方法么?

要想在Excel中交换相邻两行数据,可以借助Shift键快速实现。

例如需要交换第4行和第5行的数据,那么您需要先选中第4行,然后把鼠标指向第4行的上边缘,当指针变为双十字箭头(即移动指针)时,按住Shift键,同时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动鼠标。

在拖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条虚线,当虚线到达第5行下边缘的实惠,屏幕上会出现“6:6”的提示。此时松开鼠标左键即可完成对第4、5两行数据的交换。而且这个方法对交换左右相邻两行数据同样适用哦。

国产网游就是正宗的A卡黑货,GT240也能秒杀HD5770

两套配置。其中一套较低配置为:
G530处理器
H61主板
GT240显卡
另外一套较好配置为:
i5 750 oc 3.25G开睿频
P55处理器
HD5770显卡

其中GT240和HD5770都是公版,以3dmark Vantage的P模式来计算,大致的性能如下(为了公平,关闭GT240的PhysX)。

GT240跑分

纠正,上图中Phsyx应该为PhysX。

HD5770跑分

我这第二个电脑配置:GPU性能,5770怎么也是GT240的两倍以上,cpu性能更是近3倍的差距。这样的配置差距,跑《剑网三》Benchmark测试时,在第三个场景(雪花里打斗)和第四个场景(花丛中打斗)。5770只有10FPS出头,而GT240一直可稳定20多,一个GT240的PhysX加速就这么的神奇了!国产网游黑我大A卡,5770惨遭GT240秒杀!

所以,玩网游什么的,特别是国产网游,还是直接去买N卡比较好。

C盘哪些文件可以删除?合理删除垃圾腾出空间

注意:本文删除C盘文件的前提是保证不破坏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C盘文件进行删除操作的,由于每个人使用情况及喜好不同,在C盘里面存放文件的路径可能也有所不同,所以无法保证安装软件、重要文件的安全。另外,本文存在普遍性,但不具备绝对性。

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对您来说有些棘手,因为您知道如果错误的删除了某些重要的文件可能会导致系统运行的不稳定性。所以您得知道C盘哪些文件可以删除的那些是系统需要的是不能碰的,当您知道这个之后就可以更加方便自由的整理属于您的C盘空间了。这对于C盘容量不是很足的您来说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推荐:增加C盘容量及对分区再分区(一个盘分两个盘)操作详解)。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文件是可以安全删除的:

一般在默认的情况下,Windows系统的C盘里面的文件夹都是有自己固定的名称的,这些文件夹里面存放着系统运行所需要的文件。这些文件夹里面大多数文件是不能删除的,比如:

C:\Program Files (存放着系统自带的应用软件以及您所安装的软件文件)

C:\Windows (这个里面存放着系统核心文件,不过有些多余文件是可以删除的)

而系统安装之后,通常还有一个“用户文件夹”C:\Users,总的来说C盘下就这三个文件夹,其他的一点开C盘就能看见的文件夹您都可以将其删除或者转移出去。当您清理完这个之后我们再对上面提到的C:\Windows和C:\Users文件夹进行部分文件的删除操作。

 C:\Windows

这是系统核心文件存放的位置,不过随着系统使用时间的增长,里面会慢慢的滋长一些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文件,他们数量不多,一般就存放在这几个文件夹及文件里:

C:\WINDOWS\Temp\ (存放程序临时的碎片文件,可以全部删除)

C:\Users

这是个存放用户使用数据的文件夹,里面包含当前系统用户的图片、视频、下载、桌面、音乐等文件夹。里面也对应的存放着各种数据,您可以看看那些是有用那些是没用的,对应着删除就可以(就算你全部删除了也不会影响系统的本身的运行)。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有些难度,因为电脑磁盘里面存放的数据是各种各样的,目录也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版本的Windows系统或者其他系统C盘里面存放数据的位置都有所不同,如果要弄全的话,往深里去还涉及到注册表等,如果按照一些人所列出的一些部分版本系统C盘可删除文件目录进行操作的话只怕会出现误伤导致系统部分功能失效甚至系统奔溃。所以还是推荐大家使用360安全卫士、或者金山卫士等软件进行操作,那样不仅安全性高,而且删除无用文件的数量更大也比手动删除更安全。

使用专业的清理软件对C盘文件进行清理

这类软件有很多,比较出名的就是360卫士和金山卫士了,两种功能上差异不大,使用效果都不错。安装后点击下按钮很能简单的操作就能揪出解决C盘里面那些可以删除的垃圾文件了。

后记

本来觉得这个问题很多人在问,应该不难回答,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复杂。根本就没有绝对的100%清理干净的办法,即便使用上面的清理软件进行操作也无法对那些用户自己建立的文件进行操作的。所以说这个问题还是要大家养成一个良好的电脑使用习惯,对系统各个盘大小进行合理划分,对文件的存放、软件安装路径进行合理有条理的设置。这样一来本文所阐述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Nano SIM卡是什么?更小更薄的新一代SIM卡

Nano SIM卡是什么?Nano SIM卡是专为轻薄手机而生的,最初由苹果公司在其最新的iPhone5智能手机上采用一种新型SIM卡。苹果为了使iPhone 5比上一代的iPhone 4S做得更薄,在众多的设计修改中将我们普通的手机SIM进一步缩小到只有原来60%大小,厚度较普通手机上用的SIM卡薄了15%的Nano SIM卡。随着iPhone5的热卖,Nano SIM卡也逐渐被大家所了解。

到目前为止,只有苹果的iPhone 5采用了这种更小的SIM卡。其他手机厂商,如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等则提议了更具跟具前沿性类似于芯片的触点式封装。不过相较而言,Nano SIM卡在技术上和以前的SIM卡没有什么区别,变化的仅仅是尺寸而已,所以实现起来更方便过度成本低廉。兴许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被更多手机厂商采用。

Nano SIM与其他两种SIM卡大小对比

左边是普遍SIM卡,中间是Micro SIM卡,最小的是Nano SIM卡

SIM卡可以剪成Nano SIM卡吗?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所关注的,从上图我们也看到了它和常用的左边的SIM卡的差别。正因为Nano SIM卡体积过小,而且厚度也薄了。所以一些人担心用以前的那套对付Micro SIM卡的剪卡方式将SIM卡剪成Nano SIM卡可能行不通。不过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了,我们可以使用剪卡器将SIM卡尺寸剪到Nano SIM卡的大小,然后使用砂纸将SIM卡的厚度磨去就可以使用了哦,而且这对于喜欢DIY的人来说还是很简单。

当然,现在已经有部分电信运营商开始提供Nano SIM卡的更换服务了,比如中国联通。相信很快中国电信也会提供了。

CAD及天正图层管理

很早就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只是自己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所以拖了很久。前一段时间由于使用鸿业的城市规划软件,看到里面有一个按专业出图的选项,感觉很方便。因为现在我正学着做水电设计,要想更好地统筹地解决各个专业之间的冲突,将所有内容集中在一份图纸中无疑更为方便。加上对天正的使用开始上手,越来越迫切需要一套以天正为基础的设计解决方案,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放在方案对比和分析上,而不是浪费在作图上。所以,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自己的作图环境,而图层管理正是可以帮助自己分开各个专业的内容,从而使出图更为方便。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首先来明确下作图的流程。一般来说,先由建筑专业提供建筑条件图,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水电设计。但有的情况下,个人亦需要进行一些单体建筑的建筑作图,所以有必要对天正建筑与天正给排水、天正电气中有关建筑和公共标注部分的图层名称和属性进行统一,以减少图层的数量,方便控制和统一显示。这将会使用图层管理器来进行处理,亦将会下来的实践中进行试验。

考虑到显示的需要和个人的习惯,在建立图层时需要对该图层的名称、线型、颜色、粗细进行确定。对于图层的名称,由于要集中在一份DWG文件中,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属性划分。命名规则为专业+类别+图层名称。专业按每个专业的重要程度用数字来表示,例如,建筑专业用1来表示,给排水专业用3来表示,电气专业用4来表示。类别亦用数字表示,例如,公共部分的用0表示,主要内容用1来表示;图层名称则由能反映该图层主要属性的中文名称来表示,以便更好的辨认。在这里并不推荐使用英文单词来表示图层名称,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英语水平还没有达到像你这样的级别。这样划分的好处是,由于在CAD中,数字的排列顺序比字母的顺序要优先,所以在图层选择时只须输入两个数字即可找到该类别的全部图层。

很多人对天正的图层有很多非议,其实只要用图层管理来修改一下变为自己的图层,它还是挺好用的。而它开发的目的,估计也考虑到了使用天正软件组合来绘图,但是其不中不洋的名称和颜色,确实让人感到别扭。

图层建立好之后,便需要建立图层过滤器。由于建筑专业条件图的东西太多,在转为水电条件图之后,如果删除的东西太多,又无法得到有效的信息。但如果将其打散,则不利于水电作图,所以,使用图层过滤器来定制一些我们需要的视图环境,是很重要的。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设计经验,以确定那些图层不常被用到,可进行关闭、锁定或冻结。我将会使用一个小图来进行试验,以求得一个比较优化的图层方案。

解决Linux局域网传输速度慢问题及私有驱动的那些破事儿

问题:在一台机器上安装了xubuntu 12.04,另一台机器是windows 7 64bit,在xubuntu上安了sshd服务,用filezilla传输文件,过去速度一般在2M左右,虽然不算快,但最近下降到3-400k。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2台机器或者路由器之一出现了问题,但是一一重启了三台机器,问题依旧。怀疑是哪张网卡出了问题,用windows机器向手机上无线传输文件,速度正常,因此可以判断是netbook出了问题。

本来想读读日志,但想到传输速度这种事应该不属于故障,日志里不一定可以反映出来。(其实也不一定,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又不影响传输,日志里应该有大量的error,我还是偷懒了),ifconfig显示的信息也没有问题。以前的linux mint就没有问题,那么最快想到的就是:到底哪和以前不一样呢

结果就是:千万不要安装 broadcom STA wireless driver 这个坑爹的私有驱动,它不仅没有提高传输速度,反而大大影响了网卡的工作效率。而且这货在ubuntu系列里还是默认安装的,装完后你得手动卸载这个垃圾。另外一个关于私有驱动的事儿还有:

AMD的私有驱动有俩,千万不要去安装release-update(中文为:发行后更新)那个,我安装这货就从没成功过。而且这玩意和另一个驱动本是一个玩意儿,所以如果安装了另外一个再装这个,它会冲掉成功安装的驱动然后恬不知耻的给你一个错误信息。

另外一些关于私有驱动的事儿还有:

amd或者n卡的官方网站上也有一个linux驱动包,那个和附加驱动是啥关系?这2者基本是一个东西。都是amd出品。区别是附加驱动里的是经过ubuntu公司(基金会?)测试,版本号比较老,而且以deb包形式发布(未经验证),所以和linux系统兼容性可以想见是稍好一点,而且安装和卸载比较方便,因为是deb形式。

而官网上的那个驱动是相反的,你可以想见,它版本号是最新的,没有经过社区验证。下载之后是.run文件的形式,可以把它设想为不开源的预先编译好的tar源码包,你得自己搞定它堪称乱七八糟的依赖关系,然后安装。卸载时因为不是deb形式,所以非常费劲,amd自己提供了一个卸载脚本,而想删除所有残留的文件只有自己慢慢去找。

附加驱动这个一键安装驱动的程序是ubuntu专有的,所以fedora,opensuse之类的发行版都不会有。虽然我认为他一定是源码开放的,自己也可以安装。

时代的印迹: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历史进程

Windows操作系统由微软公司(Microsoft)开发,第一个版本开发自1985年,下面我们回顾下Windows系统的全部历史版本:

Windows1.0 发行于1985年,基于MSDOS2.0,功能很简单却又划时代的意义。Windows1.0需要借助DOS来启动,大部分操作都可以依靠鼠标来完成,允许用户同时运行多个Windows程序并且在各个程序之间切换,这在DOS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Windows1.0虽然简单但是确是Windows系统划时代的起点,是燎原烈火的第一个导火索,所以其意义相当重大。可惜当时Windows1.0售价过高(100美金)所以并没有大规模普及。

Windows2.0发行于1987年,界面与APPLE当时的的GUI非常相似,由此还引起了微软和苹果的一场官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应该是现代计算机领域的第一个山寨产品了。

Windows2.1发行于1988年,是Windows2.0的升级改进版,可惜并没有得到用户的广大认可,售价也是100美金。

Windows3.0发行于1990年,微软第二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该系统最大的特色就是允许DOS程序以窗口模式运行在Windows下,一定程度上支持主题自定义。该系统的发布使微软公司在于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竞争中首次出现均势(以前都是苹果占优)。更为可贵的是微软公司在1991年发布了Windows3.0的多国语言版,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Windows3.1发行于1992年,该版本最大的特点是支持声音输入输出,也支持CD播放,所以被称为多媒体的DOS。

Windows3.2发行于1994年,在Windows3.2中支持对声音、视频的播放(有视频了哦),甚至有了屏幕保护程序。此外这也是第一个有中文版的Windows发行版。

Windows95发行于1995年,版本号为widnows 4.0。是微软第三个划时代的作品,Windows95彻底的抛弃了对DOS的依赖,可以直接从硬盘启动Windows而不必经由DOS,并且该系统反客为主的将DOS作为组件装入系统。在硬件上Windows95彻底放弃了对老旧处理器的支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硬件的发展。Windows95深度的优化了GUI界面,奠定了Windows系统延续十几年的基本GUI界面。对微软而言这是开创操作系统霸权的重要一步。

Windows98系统发行于1998年,是微软第四个划时代作品。Windows98的最大特色有三个,一是硬件上支持即插即用并在安装时自动检测全部硬件;二是支持internet,微软在web上发展并不太快,但是Windows98直接集成了IE4.0浏览器并且支持N多种上网设备,这直接导致了internet explorer这款浏览器的霸权;第三是解决了16位程序的兼容性问题,当时处在16位与32位的交接地带,win98完美的解决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因此广受好评。据称Windows98是微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操作系统,直到现在也没有一款操作系统能再现当年win98的辉煌。

WindowsME发行于2000年,与前辈Windows98相比销量确实很差劲,全无win98强悍的作风,不过WindowsME中引入的系统还原和系统还原日志系统还是非常不错的。由于Windows9x内核的问题WindowsME死机和蓝屏的次数超多,所以市场占有率连1%都不到。

WindowsNT3.1发行于1993年,原定是用于商业和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其前身是IBM OS/2和微软的一个合作版本,由于Windows3.1的巨大成功微软修改了原系统接口,于是诞生了WindowsNT3.1,操纵界面与Windows3.1非常相像。

WindowsNT3.5发行于1994年,有人称之为Windows94。WindowsNT3.5支持OpenGL显卡标准,相比于WindowsNT3.1更加适合服务器和商业用户使用,有人形容说WindowsNT3.5的出现使得Windows在服务器上从小猫成长为小虎崽。

WindowsNT3.51发行于1995年,但是NT不在是之前版本的NET缩写二是NewTechnology的缩写,有服务器和个人用户两个版本,可移植性非常高,与前几个WindowsNT的冷淡相比反应相当剧烈。

WindowsNT4.0虽然不能算划时代但是却深深在Windows历史上留下了印记,就是采用了“我的”命名法,我们熟悉的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等都是从这里开始出现的。该系统不支持16位处理器,也不支持Direct3D,不过这些都在后续版本中得以解决。

Windows sever 2000发行于1999年,是微软第五个划时代的作品,从这个作品开始WindowsNT正是取代Windows9x成为Windows正统,Win2000也就成了第一个以Windows命名的NT系统。Win2000的另一个突破在于支持对称多处理器,并且支持NTFS分区格式,虽然明明为Windows sever 2000实际上有用于个人用户的专业版。不过当时个人用户仍然沉浸在win98的疯狂之中,所以销量并没有98好。

WindowsXP发行于2001年,是微软的第六个划时代作品,虽然影响力不及前辈win98但是也远远的超过了其他同宗兄弟,即使在其发布11年后的今天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有20%左右的电脑在运行WindowsXP,可见其影响力之巨大。XP的突破是支持双处理器,并且全新设计了GUI,新的GUI叫做月神(Luna),Luna中很多元素甚至是来源于竞争对手,Windows7的最大优势是兼顾了vista的华丽界面和硬件性能,提高了兼容性,依靠大家对vista的反应完善了nt6结构,于是成功的将直系师兄vista拍死在沙滩上成为当今的主流系统。此外一个特点就是win7支持多点触控,方便笔记本使用。虽然win7很成功我个人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划时代的版本,因为他的大部分功能都是继承了前辈vista的,自身的技术创新并不明显。

Windows8发行于2012年(发帖时还未正式发布),是微软第八个划时代作品,Windows8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强了对移动设备的支持,比如支持平板电脑常用的ARM处理器,用开始屏幕替换了开始菜单以增强触屏体验,可以说win8是微软将触手伸向平板领域最强有力的支柱。也许这个系统的体验性不会特别好,但是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此外win8移除了aero等华丽特效表明微软再度回到了效能至上的路线上,这对于我们用户而言应该是一个好事了,毕竟没有多少人整天盯着win7特效看吧。此外win8的一个改进就是连接无线网的速度大大加快,从win7的十几秒到win8的1-2秒,这也算是一个技术飞跃吧

回味一下Windows系统27年的历史,在27年中微软累计发行了至少19个操作系统,竟然有8个具有相当大的划时代意义,可见微软作为世界三大软件公司之一(世界三大软件公司是Microsoft、Adobe和Autodisk,没有苹果google等)其设计理念是相当新颖的,微软并没有在跟随市场而是在主导市场,虽然很大程度上依赖其霸权地位但是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删除文件提示找不到该项目,请确认该项目的位置的解决办法

提示:操作前请务必整盘备份。

前段时间在用安装了Win7系统的笔记本电脑上处理文件的时候对文件进行删除操作时总提示“找不到该项目,请确认该项目的位置,然后重试”的现象。就算重新启动Win7系统后也无法删除文件,依旧会提示找不到该项目,本以为无果而终,但后来查阅了下资料时发现了原因及解决办法:

导致系统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是文件或文件夹名称不符合Windows系统命名规范,一般就是名称中包含了特殊符号。或者使用下载软件下载东西时,软件自己创建创建的文件在下载任务没有完成前你给删除了文件。还有其他一些在以及将文件删除了的情况下别的地方还保存了该文件以前存放的目录,而你没注意到文件已经被删除再次进行删除时也会提示这个问题。总的来说这几种情况都会导致文件无法删除提示找不到该项目的问题。

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个任意名称的记事本文件(TXT),然后在文档里面输入以下内容个:

DEL /F /A /Q \\? \% 1

RD /s /Q \\? \% 1

然后将其保存为bat文件。具体步骤是点击记事本左上角的“文件”→“另存为”→在文件类型里面选择“所有文件”→然后在“文件名”栏目中输入以下格式的文件名:

文件名.bat

接下下来如果在Windows 7系统中删除文件是提示找不到该项目,我们就将文件直接拖方到刚才建立的.bat(批处理文件)上就可以进行删除了,操作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