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各土槽不同地表微地貌状况和地下裂隙度情况》

《表1 各土槽不同地表微地貌状况和地下裂隙度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喀斯特坡地不同地表微地貌产流产沙模拟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采用9个自主设计的实验土槽来模拟喀斯特坡地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的“二元结构”。土槽采用15°为实验坡度,地表分别设置草地、裸地、裸岩(此处裸岩率设置为30%)三种不同微地貌处理方式,并且与之对应的地下孔(裂)隙度分别设置为3%,5%,8%。土槽规格为长110 cm、宽50 cm、高30 cm,地表设置地表径流和泥沙收集桶,地下放置地下径流泥沙收集槽。各土槽地下孔(裂)隙度的设计方法见参考文献[9],9个土槽地下孔(裂)隙度及覆被率情况见表1。实验所用的土壤为碳酸盐岩发育的石灰性黄黏土,采集自重庆师范大学后山缙云山支脉碳酸盐岩发育区(106°22′E,29°49′N),海拔200~952.2 m。该地主要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石灰性黄壤为主。采样时将枯枝落叶层去除采集下层土壤,清除土样中枯枝落叶以及动物残骸,土壤不过筛并对大的土壤团块进行分散处理、混合。土层平均厚度为30 cm,自下而上按10 cm一层进行分层填装、压实,土槽与土壤接触界面用手指压实,以减小边缘效应的影响。野外采集碳酸盐岩石块,随机分布于土槽中,上层布设土壤;土槽于2017年8月设计并完成,经长时间自沉降,2018年1月末对1至3号土槽进行草被种植,并在其生长过程中进行相应覆被率的调整以达到设计要求,模拟植被覆盖类型;4至6号土槽不种植任何草被,模拟裸地类型。7至9号土槽野外采集碳酸盐岩石块,随机分布于土槽中(裸岩率设置为30%),模拟裸岩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