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室温及-40℃低温冲击试样晶粒度等级》

《表2 室温及-40℃低温冲击试样晶粒度等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贝氏体钢模锻件冲击值偏低的原因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分析模锻件低温冲击性能较低的原因主要与模锻件组织中贝氏体板条长度过长和晶粒粗大有关,组织中长板条贝氏体的形成与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生产过程的热加工工艺密切相关,试验材料的头部模锻采用的是闭式模锻,通过制坯、预锻、终锻工艺进行生产,制坯工艺目的是镦粗头部,预锻工艺的目的是头部压扁,有利于终锻成形,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模锻时每个工艺过程进行之前均进行了感应加热,而且生产时感应加热温度没有进行精确控制,再加之头部压扁前的感应加热和最终模锻前的感应加热造成头部终锻温度过高,使模锻件的组织在冷却过程过分长大。由于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组织属于非平衡组织,存在顽强的组织遗传性[4],模锻终端温度过高形成的长的粗大板条在后续正火热处理时虽然可以细化组织,但只细化板条束,较长的贝氏体板条的组织特征被遗传,造成组织中细的长板条较多,晶粒度等级降低,降低冲击性能。后续改进生产表明,控制加热温度和终锻温度,配合后续的热处理高温阶段的快冷,可以细化贝氏体板条尺寸,提高其低温冲击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