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钻蛀性害虫不同为害部位减产幅度汇总》

《表2 钻蛀性害虫不同为害部位减产幅度汇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玉米钻蛀性害虫复合危害损失初探》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将不同为害类型的平均穗粒数、穗重和千粒重与对照(CK)间作减幅折算,计算方法为:减幅(%)=(对照数值-被害类型数值)/对照数值×100。若将受害部位进行量化,设定原划分类型A、B、C、D、E和F分别为1、2、3、4、5和6,折算结果见表2。为害部位数值与对应的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降幅之间均呈正相关,其中:为害部位数与穗粒数、单穗重降幅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90,达极显著水平;部位数与千粒重降幅之间相关系数为0.61,未达显著水平。利用DPS软件,对为害部位数与对应的穗粒数、单穗重降幅之间作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经最佳拟合,为害部位数与对应的穗粒数降幅之间呈直线关系,回归关系式为y1=13.9353+1.7894x1(x1:为害部位数;y1:穗粒数降幅百分数),决定系数为0.75,显著水平达0.05;为害部位数与对应的单穗重降幅之间也呈直线关系,回归关系式为y2=20.023 3+1.904 3x2(x2:为害部位数;y2:单穗重降幅百分数),决定系数为0.81,显著水平达0.05。回归方程图见附图。由附图可见,随着为害部位增多,穗粒数和单穗重降幅呈直线上升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