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上海字模一厂画稿组设计开发的书法字体一览表》

《表1.上海字模一厂画稿组设计开发的书法字体一览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创新、协作与承传:上海字模一厂画稿组的书法字体设计实践》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9至20世纪西方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使得中国古代以手工雕版技术所呈现出的字体丰富性在西方铸字印刷技术占有绝对话语权影响的语境下骤然式微,可使用的汉字印刷字体仅仅集中在海外改良的宋体字[1]和日本研发的黑体字。处在新旧时代变革期的20世纪初期,上海不少铸字铜模机构相继制作开发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楷体和仿宋体[2],这也奠定了后来中国汉字印刷字体以“宋、黑、仿宋、楷”为主的基本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可供使用的印刷标题字体屈指可数,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就出现了小姚体和长牟体等标题用新字体,但这两款字体仅仅是在宋体、黑体的基础上的变体。如果说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研室主要关注的是正文字体设计的话,那么上海字模一厂画稿组在70年代开始关注的就是书法标题字体的创新设计。画稿组前后设计了三款不同的书法字体,其中的新魏体是在简化字改革之后国内出现的第一款印刷书法字体。虽然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字体,似乎再寻常不过,但在当时,它们却极具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