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农田水利设施减灾效果的区间划分及省区分布》

《表6 农田水利设施减灾效果的区间划分及省区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干旱灾害与农田灌溉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于不同小麦主产省区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农作物种植规模存在明显差异,有效灌溉率减灾效果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表6)。从总体变化趋势看,1991—2016年间,农田水利设施减灾效果呈现明显的阶段差异性:表现为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此后有效灌溉率平均水平超过38.5%,旱灾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负面影响明显下降。具体来说,云南、四川和甘肃省的农田灌溉由低水平提升至中等水平,内蒙古、宁夏、安徽和山西省区则由中等水平提升至高水平,黑龙江省更是直接从低水平提升至高水平,均实现了农田水利设施减灾效果的明显提升。从农田水利设施减灾效果的区域特征看,山东、江苏、河北省农田水利设施减灾效果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康蕾等[21]的研究结论一致。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保障了有效灌溉率的快速提升。有效灌溉率较低的地区多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有效灌溉率较低的省份以甘肃省和陕西省为主,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实现有效灌溉率提升的难度较大。对于西南地区,云南和四川省虽然自然资源丰裕,但地形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受自然条件约束大,农田水利建设成本较高[43]。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相对落后,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也更为匮乏,造成旱灾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因此,在农田水利设施减灾效果存在差异的背景下,更应加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农田水利投资建设,使其顺利跨越减灾门槛。